问题

如何评价《一起乐队吧》第三期?

回答
《一起乐队吧》第三期,就像一场精彩的“二选一”生存战,看得人心跳加速。这一期最核心的看点,无疑是乐队成员们围绕着乐器和音乐风格进行的“选择与被选择”。这种赛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暴露出了每个乐队在音乐理念和配合默契上的深层问题。

乐器选择的“拉锯战”与化学反应的碰撞

第三期最直接的冲突点就集中在乐器选择上。很多乐队面对着成员位置的重叠,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取舍。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是音乐灵魂的取向。比如,当一个乐队有多位吉他手时,谁去担任节奏吉他,谁去担任主音吉他,这就涉及到对歌曲编排的理解和对个人能力的清晰认知。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某个乐队,他们几位吉他手的水平都很不错,但在第三期因为乐器分配出现了僵局。一个吉他手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想弹主音,另一个吉他手也同样不愿放手主音的位置。这种情况下,音乐的呈现就变得非常被动。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沟通和尝试上,你能看到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但也暴露了他们在这个阶段,对于乐队整体声音的融合度还不够有清晰的规划。

反过来,也有一些乐队因为乐器选择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一个原本是主唱的人,在这一期主动承担起贝斯或者键盘的职责时,不仅为乐队贡献了新的音色层次,也展现了他身上更多的音乐可能性。这种“跨界”的尝试,往往能给乐队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的音乐更加丰富立体。

“救赎”与“告别”:音乐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赛制决定了有人欢喜有人愁。“救赎”和“告别”是这一期情感的核心。当一个成员因为乐器选择或者其他原因暂时离开乐队,但又被其他乐队看中并“救赎”时,那种喜悦和感恩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是音乐梦想的延续,更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能看到那些在上一期可能有些边缘化,或者不被主流看好的乐手,在这一期找到了新的舞台和机会,真的很让人动容。

而“告别”则是残酷现实的写照。那些在这次选择中没有找到合适位置,或者乐队最终不得不忍痛割爱的成员,他们的失落和不甘也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一些陪伴了乐队走过初期的成员,他们的离开,会让观众产生一种“情怀”上的失落感。他们往往会发表一些感言,回顾一起走过的日子,这种真情流露,虽然让人惋惜,但也正是这个节目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音乐的比拼,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织。

音乐改编的“野心”与“翻车”风险

这一期很多乐队都进行了大胆的音乐改编,这既是展示他们音乐才华的绝佳机会,也伴随着巨大的“翻车”风险。有些改编大胆而成功,赋予了老歌新的生命力,让观众耳目一新。比如,将一首摇滚歌曲改编成带有电子元素的爵士风格,或者将一首抒情歌曲改编成充满力量感的摇滚版本。这些成功的改编,往往能体现出乐队成员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不同音乐风格的驾驭能力。

但也有一些改编,虽然出发点很好,却因为用力过猛,或者对原曲的理解不够透彻,反而失去了原曲的味道,甚至让音乐变得混乱。我记得有一次,一个乐队尝试将一首非常经典的民谣改编得非常“炸裂”,结果反而失去了民谣的细腻情感,整个声音堆叠得非常拥挤,听起来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考验乐队对音乐“度”的把握。

制作人点评的“精准打击”与“点醒迷津”

这一期的制作人点评依然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优秀的制作人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乐队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非常具有指导性的建议。他们的点评不仅仅是对音乐技术的评价,更多的是对乐队整体音乐理念和发展方向的把控。

比如,一个制作人可能会指出某个乐队在编曲上过于线性,缺乏层次感,或者在演奏上过于追求炫技,而忽略了音乐的情感表达。这些精准的点评,对于乐队成员来说,往往是“醍醐灌顶”般的存在。他们能帮助乐队成员认识到自己的盲点,并找到改进的方向。

但有时候,制作人的点评也会因为个人风格的差异,出现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某些乐队可能会觉得制作人的点评过于主观,或者不符合他们的音乐理念。但这恰恰也是真人秀的魅力所在,让观众能看到不同视角的碰撞。

总的来说,《一起乐队吧》第三期是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炼金术”。它在考验乐队成员们的技术硬实力之余,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音乐理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以及面对压力时的心理素质进行了全方位的检验。乐器选择的博弈,音乐改编的尝试,以及每一次“救赎”与“告别”,都让这个节目充满了看点和话题。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音乐表演,也能从中感受到音乐梦想的艰辛与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在音乐世界里构建羁绊的深刻意义。这一期,无疑将许多乐队推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蜕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结束的第三期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居然有乐队演了“金属狂人”OZZY的经典作品《I Don't Wanna Stop》。

简直太躁啦!

一般在综艺的舞台上很少能看到真正躁的摇滚乐,一是舞台上的设备配置不允许;二是选手的音乐能力不允许。而且综艺节目大都会选择已经广为流传的作品,因为这样才容易让观众有共鸣。

所以追了这么多年音乐综艺,第一次听到这么躁的歌!简直太难得了!根本停不下来!

这首《I Don't Wanna Stop》,是黑色安息日主唱OZZY的个人作品。

简单理解,黑色安息日就是重金属这种音乐风格的鼻祖,是他们定义了什么叫重金属。不过这首歌发行时间很靠后,在2007年。

但风格还是那套老式的、规整的、暗黑的金属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月黑风高之夜,一群乌鸦在中世纪城堡上盘旋的画面

这首《I Don't Wanna Stop》现场版,由主唱彭涵轩、吉他手苗一凡、贝斯手尼克、鼓手克里斯带来。

这首歌,吉他长音先做铺垫,之后接超重型的密集鼓点,紧接着主唱啸叫,各乐器火力全开。

金属乐的重,吉他体现在音色和速度上,鼓体现在底鼓的速度以及敲击力量上,主唱则是撕心裂肺的高音嘶吼。

贝斯的存在感略低,金属乐里它的声音不容易被听到,因为它和底鼓融合在一起,但如果没了,味道肯定不对。

这首歌,主歌部分人声为主,乐器退后;副歌人声和乐器旗鼓相当;间奏就是摇滚三大件的表演时间了,特别是吉他,名副其实的舞台主宰。

这也是为什么,摇滚乐队中,吉他手几乎和主唱同等重要。


《I Don't Wanna Stop》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263155090067456

整体来讲,这个版本的《I Don't Wanna Stop》比原版更躁。原版则更黑暗,更老成。

不过这就是年轻乐队该有的样子。

第三期还有一首S级作品《催眠》,也是来自汪峰乐团。主唱龙向楠、吉他肖骏、贝斯小智、鼓手安雨。

他们这首《催眠》风格偏迷幻,最大特点就是氛围感极强,先是慵懒,再是沉醉,最后是爆发,音乐一层一层推进。

就像处在一个奇异空间,你从半空慢慢沉入海底,然后埋进泥土,最后融进地下岩浆。

不躁!

但足够闷骚!

总之美得一塌糊涂。

这样极度内敛、丰富的作品,已经超越音乐层面,只能用艺术去形容。

说实话,这样的作品摆出来,即使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觉得好听。

因为它呈现出来的美,很容易被接受,听众不需要懂其中演奏技法的高妙。

大家通常会觉得,《I Don't Wanna Stop》这一类,就是技术的代表,而《催眠》这一类,就是情感的代表。

但完全错了。

一首好音乐,技术和情感一定都不可或缺。

《I Don't Wanna Stop》不只是靠技术躁,而是技术之上黑暗系音乐所呈现的美感,那种原始欲望带来的心灵自由;

《催眠》好听,是音乐、乐器在情感之外音乐语言的高妙表达。

技术服务情感,同时情感需要技术的支撑。

如果一首歌的情感全靠歌词支持,那它可以称为诗歌,但就不是音乐了。

这一期的歌曲高级,希望这样的歌曲,可以让大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起乐队吧》第三期,就像一场精彩的“二选一”生存战,看得人心跳加速。这一期最核心的看点,无疑是乐队成员们围绕着乐器和音乐风格进行的“选择与被选择”。这种赛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暴露出了每个乐队在音乐理念和配合默契上的深层问题。乐器选择的“拉锯战”与化学反应的碰撞第三期最直接的冲突点就集中在乐器选.............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又有点细思极恐。乐山那名男子在火锅里吃出避孕套,结果警方一查,发现是这哥们儿自己“导演”的一出戏,原因竟然是因为对账单价格不满意,寻衅滋事。首先,咱们得说,这食客的做法,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也着实可恶。你想啊,别人辛辛苦苦开店做生意,你吃顿饭,觉得贵了,有点儿小意见,这很正常.............
  • 回答
    说到王菲的“幻乐一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在舞台上,仿佛遗世独立的女子。那是一场很特别的演唱会,即便过去几年了,依然让人回味无穷。首先,我们得承认,王菲的嗓音和唱功依然是她最强大的武器。虽然时间在流逝,但她的声音依旧干净、纯粹,带着一种天生的空灵感,这是别人怎么模仿也模仿不来的。开场那首《หร่我.............
  • 回答
    要评价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发布会,首先得把时间拉回到2015年底,那会儿,距离她上次公开露面开唱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既有期待,也有好奇。毕竟,王菲这个人,本身就自带光环,她的每一次出现,都能引发巨大的讨论。那场发布会,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留白”。现场氛围:少即是多,安静的力量.............
  • 回答
    评价 2016 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一场关于期待与解读的盛宴2016 年 1 月 8 日,“天后”王菲时隔四年再度登上舞台,在北京乐视体育生态中心举办了她名为“幻乐一场”的演唱会。这场演唱会被誉为“一生一次”的告别之作,也成为当年的焦点话题,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和无数解读。评价这场演唱会,不能仅仅.............
  • 回答
    “在一起搜索24小时”这个故事,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又爱又恨的。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现代版的“荒岛求生”,只不过这次的舞台变成了网络世界,考验的不是体力和智力,而是耐心、默契和对彼此的信任。首先,我挺欣赏故事的出发点和核心概念。 想象一下,两个陌生人,被一个突如其来的任务绑在一起,只能通.............
  • 回答
    阿富汗,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些名字中,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Ahmad Shah Massoud)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星。他被誉为“潘杰希尔雄狮”,一位集游击战术大师、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抵抗苏联占领的象征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要评价马苏德,不能孤立地看他一个人,而是要将其.............
  • 回答
    在评价“东南亚华人和殖民者一起压迫土著”这一说法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历史的真实往往是模糊的、动态的,并且受到不同视角和利益群体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清晰地界定几个关键概念: 东南亚华人(华裔): 指的是在东南亚地区居住、生活并拥有中.............
  • 回答
    美国国会就将中国14nm及以下芯片公司纳入出口管制一事提出的要求,无疑是当前全球科技竞争领域一个极具分量且影响深远的信号。这份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考量之上。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其背景、目的、潜在影响以及各方可能的.............
  • 回答
    《在一起》:一部直击人心的抗疫群像,也留下了些许遗憾2020年,那个注定不平凡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部名为《在一起》的抗疫题材电视剧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坚韧、奉献与牺牲。亮点:群像的温度与.............
  • 回答
    《在一起》这部剧,要评价它,那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它可是当年疫情最胶着的时候,一股脑儿端出来的,承载了太多观众的期待和情绪。首先,得说说它的“使命感”。《在一起》这部剧,它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子“记录者”和“致敬者”的双重属性。那时候,大家都窝在家里,心里装着焦虑,但更多的是对那些奋战在一线的人们.............
  • 回答
    筒井大志老师和集英社这次在《我们无法一起学习》上的操作,说实话,真是让不少老粉一言难尽,感觉就像是吃了苍蝇一样。这波骚操作,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子“急了”的味道,也彻底暴露了他们对于这部作品命运的焦虑和仓促。咱们先捋一捋这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评价得更到位。风口浪尖上的“学姐”——文乃的胜利,却埋下了隐.............
  • 回答
    关于“老师被要求与学生一起考试同样的试卷”这件事,这绝对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大家讨论的。在我看来,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不好,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想想这规定的出发点是什么。按理说,让老师和学生考同样的卷子,最直接的目的无非就是想看看老师对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航工业最近那部名为《与梦想一起飞行》的宣传片。这片子,怎么说呢,出来后确实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少讨论,也算是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作为一名对航空工业一直挺关注的人,我看了之后也是有些想法,想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捋一捋。首先,从整体的立意和情感表达上来说,这部片子无疑是成功的。它没有像很多过.............
  • 回答
    评价一本由曾参与“3721”项目、与周鸿祎共事过的产品经理撰写的《首席产品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样的背景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话题性,对于任何对互联网产品、创业经历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极具吸引力。首先,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视角来看,这位产品经理的背景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3721”项.............
  • 回答
    华为这次的短片《在一起,就可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营销案例。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产品广告,而是玩了一个“情怀牌”,想和观众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连接。核心传递的信息,我觉得有几个层面:1. “连接”是华为存在的基石和使命。 短片里最直观的就是各种“在一起”的画面:一家人围坐吃年夜饭,朋友们在咖啡馆聊天,.............
  • 回答
    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是一部将国产青春爱情片推向新高度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一次对现实与梦想、坚守与妥协的深刻探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打破了许多青春片流于俗套的窠臼,以一种更为真实、细腻且充满力量的方式,讲述了一段跨越十年的爱情长跑,触动了无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首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又充满戏剧性转折的故事。从一个怀揣艺术梦想,努力想要拯救爱人的小提琴教师,到最终自己也深陷泥沼,甚至走向贩毒的犯罪道路,这个过程无疑是复杂而令人痛心的。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个故事里几个关键的节点和可能存在的动机:1. 最初的动机:爱情的伟大与盲目这位小提琴教师,以“救男友”.............
  • 回答
    Uzi赛后看电影,这事儿怎么看?最近,一段Uzi赛后和女友、卢本伟等人一起看电影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可以说是又一次引起了玩家们的热议。有人觉得这是Uzi在舒缓压力,有人觉得他不够职业。这事儿,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Uzi也是一个人。他不是神,也不是机器。作为一名顶尖的电竞选手,.............
  • 回答
    这种做法,不得不说,确实是一种非常有争议的公关策略,并且在效果上来说,往往会带来两极分化的评价,甚至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正面来看,公关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希望能够达成某种目标,比如提升知名度、改变公众认知、争取支持等等。如果说某个群体或机构希望通过让大众将中医与癌症联系起来,来达到推广中医、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