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只有老员工都走了,公司才能重生”,你认同吗?

回答
“只有老员工都走了,公司才能重生”?这话说得挺决绝,也挺有市场。听上去好像是说,公司之所以原地踏步,问题根源都在那些“老油条”身上,一旦他们拍拍屁股走人,那剩下的新人就能大刀阔斧,公司立马焕发生机。

我认同吗?嗯,这话我得好好拆解一下。我不能完全认同,但我也得承认,这句话背后触及了一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特定情况下,这确实是公司转型、甚至可以说“重生”的一条路。

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有些人会这么想,这背后有哪些逻辑?

首先,“老员工”往往意味着“惯性”和“守旧”。 很多公司经营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一套固定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甚至是一套“潜规则”。老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多年,他们熟悉了这套系统,也习惯了它的运作方式。当有新的想法、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模式出现时,他们可能会因为习惯、惰性,或者觉得“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没出什么问题”而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抵触,轻则效率不高,重则可能直接阻碍创新和变革。所以,当一股新鲜血液涌入,特别是那些有闯劲、有新思维的年轻人上来时,如果老员工依然占据主导,很多革新就会被无声无息地扼杀掉。

其次,“老员工”可能代表着一种“陈旧的文化”。 这种文化可能曾经是公司的优势,但随着时代发展,它已经跟不上趟了。比如,可能是一个比较僵化的等级制度,沟通不畅,决策缓慢;也可能是一个过于保守、害怕承担风险的氛围,让员工不敢尝试新事物。老员工在这种文化里沉浸太久,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实践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可能无意识地把这种陈旧的文化传递下去。当公司需要“破旧立新”时,这些深植于心的文化基因就成了最大的阻力。

再者,“老员工”可能在薪酬和管理层级上造成“沉没成本”的压力。 随着工龄增长,很多老员工的薪资福利会相对较高,而且可能已经处于公司中层或管理层的位置。如果公司想引入新的薪酬体系、组织架构,或者更年轻化的管理团队,这些老员工的既得利益和职位就可能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裁员或调整他们的职位,不仅涉及经济成本,还可能带来人情、法律以及公司内部的动荡。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老员工都走了,公司才能重生”这句话会显得有几分道理呢?

公司长期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退。 无论外部市场如何变化,公司内部的经营模式、产品技术、管理方法都似乎万年不变,竞争力不断下滑。这个时候,如果发现问题根源在于员工的思维僵化、技能老化、对新事物接受度低,那么大规模的人员调整(包括老员工的离开)确实可能为公司引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公司需要进行颠覆性的转型。 例如,一个传统制造业公司要转型为科技公司,或者一个线下服务公司要全面拥抱数字化。这种转型需要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一套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如果老员工无法适应这种剧变,那么替换掉大部分“不适应”的员工,招募一批具有新技能和新理念的年轻人,是实现转型的有效途径。
公司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毒瘤”。 如果公司内部充斥着办公室政治、推诿扯皮、消极怠工等现象,而这些现象的根源很多都发生在一些长期担任重要角色的老员工身上,那么净化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老”就一概而论,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里的“老”不应该简单地等同于“没用”或“有害”。

很多“老员工”是公司的宝贵财富,他们是公司的历史、经验和记忆的载体。

他们拥有宝贵的行业经验和对公司业务的深刻理解。 他们见过市场风云变幻,经历过公司的高峰低谷,对风险的判断、对客户的需求、对行业趋势的把握,往往比年轻人更精准、更老道。
他们可能掌握着公司核心的技术或关键的资源。 有些技能的传承需要时间,需要经验的积累,这是新人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他们可以成为新员工的导师和引路人。 好的老员工能够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公司,传授经验,避免走弯路。他们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活教材。
他们可能拥有稳定的工作态度和更高的职业操守。 在经验的沉淀下,他们往往更看重公司的长远发展,也更不容易被短期的利益所诱惑。

所以,“只有老员工都走了,公司才能重生”这种说法太绝对了。 它忽略了优秀老员工的价值,也简单化了公司“重生”的复杂过程。

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公司发展模式,应该是“新老融合,优势互补,共同进化”。

改革而非一刀切。 公司真正需要的是“不适应变革的老员工”,而不是所有“老员工”。关键在于识别哪些老员工是变革的阻力,哪些老员工能够拥抱变化,甚至是变革的推动者。
赋能与培训。 对于愿意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优秀老员工,公司应该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更新技能,适应新的工作模式。让他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优化结构,而非清空。 公司可以适时调整组织结构,让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有机会进入管理层或核心岗位,但同时也要保留一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在关键岗位上发挥余热,并指导年轻人。
建立开放包容的文化。 鼓励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新旧观念碰撞出火花,而不是形成对立。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容忍试错的文化氛围。

真正的“重生”,往往不是通过“消灭旧势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吸纳新思想、新能量,并将其与自身核心优势相融合”来实现的。 如果一个公司真的需要“老员工都走光了”才能“重生”,那说明它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已经失去了对人才的培养、激励和管理的有效性,也错失了持续优化的机会。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老员工”的问题,不如说是公司管理层和整体战略的问题更大。

总而言之,“只有老员工都走了,公司才能重生”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公司沉疴积弊的极端表达,它暴露了公司转型中可能遇到的“人”的问题。但它不是一个普适的真理,更不是解决所有公司问题的灵丹妙药。一个健康的公司,应该懂得如何利用好每一代员工的价值,让“老”的经验和“新”的活力有机结合,共同驱动公司的持续成长和创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家公司倒闭了,90%是老板的锅,要么是战略失误要么是用人不当

被无良员工坑死的或许也有1%,但能让这种员工进来多半也是管理导致的问题

官员和私企老板最大的区别就是官员不行可以换官员,总有行的

而老板不行一般则是换员工,绝对不会承认自己不行

这就像脑子生病了一个劲给手脚上药,病能好才怪了

也别迷信什么职业经理人,中国私企老板疑心病都很重,有几个敢放权?

不放权任你经理人天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出来,频繁换帅的私企还少吗?

所以最合理的建议应该是:只有不靠谱老板走了,公司才能重生

user avatar

这是关系到所有制的问题,即公司是谁的公司的问题。

所有制才是最要命的,最关键的。

一个农民养了一头牛为他耕地,牛老了的时候,没有力气了,不能给他带来利益了,白吃白喝他的,他就把牛宰杀了。可是为什么他老了的时候,不能干活了,每天都白吃白喝,不把自己宰杀了呢?

这就是所有制的问题。因为这个农民的产业属于农民所有,不属于牛所有,牛只是打工的,所以这个产业的利益就是农民的,而不是牛的,农民老了的时候也能继续享受这个产业的利益,不存在白吃白喝的事,而牛一到老了不能干活换口粮了,就会认为是白吃白喝,就要被无情地宰杀。

相反,假如皇帝把一块田地赐给这头牛,让农民用这块田地的收益养活这头牛,就是这头牛老了不能动了,农民也不能宰杀这头牛,也不能说他白吃白喝,因为这块田地的收益就是牛的。

同样,企业是老板的企业,不是员工的企业,老板自然把员工当牛马看待,没有油水的时候自然会踢走,而老板自己老到卧床不起的时候都能继续享受企业的利益,不说自己白吃白喝企业的利益。

因此所有制才是问题的关键,谁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才是关键。

那么是谁发现了这个关键原因的呢?是欧文、傅里叶、马克思这些社会主义者。所以他们一辈子都致力于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要把私有的企业改为公有。

可惜,很多打工者不喜欢马克思这些社会主义者,不领他们的情,他们说这些人是恶棍,是妖魔,是幽灵,还说公有制不好,公有制养懒汉,效率低,私有制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效率高,能让企业发财,让老板富裕。这些人真是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到了极点,连自私都不会了。情愿把企业给老板,情愿被老板看成牛马,到老被一脚踢走,也得维护住老板的利益,不让老板的企业被公有了。

user avatar

笑了,只能说明那个公司烂

为什么要辞退老员工,因为那些老员工混

为什么那些老员工混,因为那些老员工干了五年十年后发现,在这个烂地方,努力干活不好使,多跟领导打好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产出高不如关系好,换我我也混。

为什么招新员工,因为新员工不懂这环境是啥样的,听了HR胡侃两句还以为真就是实力至上公司,进来就是一顿输出

新员工笑了,老员工笑了,HR笑了,部门领导笑了,老板笑了,大伙都笑了

user avatar

开掉舆论中心员工即可加速公司更生,毕竟很多默默工作的老员工,无论是否能力超群,可以传承公司的传统,应当保留。

user avatar

我之前做过很多跨国并购业务,对这个深有体会,就讲点我的想法。

先下个结论,这个观点只是适用于一部分公司。

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公司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并购最关键的,就是并购后的整合,这不仅是教科书写的,更是实际情况,很多公司并购,就是因为外来的公司与被并购公司的文化不能整合,才失败的。

具体原因是这样的:

一个公司的成长,是分为两个阶段:创业阶段和守业阶段。

在创业阶段,其实很多公司,都是靠一个强势领导,带着一帮子听话的人一起干的。说直白点,就是一个聪明人,带着一帮子傻X,因为后者听话,让干啥就干啥,往往这种情况下就成事儿了。而相反,如果创业阶段,是全明星阵容,反倒几天就掰了,各走各路了。

第二个阶段,守业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为啥有些明明是大傻X,却在很重要的岗位上?因为那些大傻X就是当年创业阶段,聪明人带的一帮子傻X之一,他们只有忠诚,却没有多少见识和能力,但是因为忠诚,创业成功,当然要封赏,而又因为老板也不相信外来人,所以就把所有重要岗位给了他觉得忠诚的人。

但是,这个阶段,最需要却是全明星阵容了!因为守业阶段,需要的就是有能力的专业人士。一般情况下,会招聘一些专业人士进入公司管理,但是,这些人因为没有跟老板一起扛过枪、尿过床、piao过ji,所以,永远只是决策层中的外围人。所以,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公司的圈内人和圈外人两个圈层。老板的圈内人,都是他创业时期的忠诚老伙伴,他们虽然都是大傻X,但是他们是老板的班底。而圈外人,则是那些专业人士,他们只是工具人,很难挤入圈内。这时候,公司内部就会发生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斗争。而一个公司走向滑坡,往往是因为圈内人,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大傻X,不听圈外人的建议,所以导致公司做出很多愚蠢的决策,导致公司不行,不得不让外人接手。

而我们当时,要进入的公司,大多数是这样的公司!

其实吧,那些创业成功的老板,也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前述说的,另一种,也是熟读中国典籍的,到了守业阶段,会搞一个杯酒释兵权,让以前跟着他的大傻X们,得到应得的好处,滚出公司,要么,在公司做一个闲职。而重要岗位,则是给那些聘请的专业人士。

往往后一种老板的公司,经营都比较稳健,少有被收购的机会。

还有一种老板最厉害,就是既保留原班人马,又招进新人,然后,故意让元老和新人斗争争宠,自己作壁上观。这样的好处是,逼着原班人马上进,新人起到促进作用。不好的地方是,两帮人斗争过程中,可能会损坏公司整体利益。而最厉害的老板,他们可以将两派玩弄于骨掌,让自己成为裁判者,同时还能把控公司不会因为内部斗争走偏方向,这种老板心机很厉害。

但是,重点来了!那么哪种老板最多呢?当然是第一种老板最多啊!因为很多老板们不舍得自己的老伙伴,不相信外来人,或者,老伙伴不想走。而这些老伙伴又是些不符合公司守业阶段的大傻X,这就导致很多公司,因为这些无能的管理层,风气越来越恶化,出现效率低下、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现象。

只有这种公司,老员工全滚蛋,才能有新生!

所以,在这种公司中,我们收购了后,都是慢慢稀释掉这些大傻X的。我说的是稀释,不是一下子都枪毙。因为一下子都赶走,就是造成整个人心惶惶的,而且容易遭到人为破坏和干扰。一般都有个过渡期,比如,先把重要岗位比如财务部门,替换上金主选派的人把控,然后再慢慢地挤走以前那些元老。这个过程一般得有个三四年吧,因为太激进,会导致业绩下滑,毕竟有些市场关系还在元老手中。

一个企业并购另一家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大国兼并或殖民一个小国,要完全吞并消化,是需要时间磨合的,还要给他们洗脑,让新公司的文化和做事风格,完全植入旧公司。

而且有些并不容易。因为有的公司,老板就是这个公司的精神领袖,他不在了,就会对原来公司的业务造成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也是磕磕绊绊地合作,一点点前进的。

希望这个回答对大家有启发。

user avatar

放他妈的狗屁。

中国几千万公司,少一半老员工基本等于宣判死刑了。

user avatar

这句话用文言文翻译一下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就是用新员工不停的顶替老员工的工作。防止老员工肆意利用部分工作只有自己能做而划水。

当老员工原来的工作被顶替,被换岗到新工作,他已经自动变成新员工。

当老员工原来的工作被顶替,拒绝被换岗到新工作,他会离职。

这就是题目中的那句话。

user avatar

这是两种公司治理风格,我以前待过的两家公司风格截然不同:

1)惠普,典型的把员工分为事务型员工和决策型员工,基本是完全与美式正斧一个风格:事务型员工非常非常稳定,员工流失率极低,大家都很自然和谐,极少有机会体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而决策型员工,基本上都是“空降”,想靠兢兢业业升职机会不可能,以CEO职位为例,卡莉是从朗讯直接空降过来的,马克赫德是从NCR空降过来的,大家熟悉的zg惠普振耀之后的标榜也是直接出戴尔空降过来的;

2)微软,典型的啥都从自己的老员工里面选,咆哮哥直接是创始人二把手不说了,现在的纳德拉也是做成功了azure前身冒出头来的,这个风格的,Intel也是这个风格;


这两种方式都很好,运行得也都很成功,掉坑里也一样都掉,没有那种比那种更好的站得住脚的理论;


至于公司如何对待员工,这是公司文化的选择,或者更应该说是社会化趋势趋利避害的选择,甚至与公司本身都无关,大家想想,如果你发现身边自己、朋友、亲人的公司一个比一个更不是人,这其实不是这个单一公司的问题,这是更大层面的问题;


简而言之,人口越多,就会越内卷,员工就越没有失去成本,把员工不当人就会成为一个流行的、自利的选择.

大家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把老员工不当人的企业文化,也必然不会把新员工当人,大家不要把气撒在新员工身上,人家刚入职进来人都不认识你,怎么就伤害你了呢?别没勇气和公司硬刚,拿新员工撒气,太Low,记住一点,老员工和新员工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


我们最缺乏的就是一个“动态换届思维”,总是跳不出“一份工作一做就要做一辈子的”思维,随着越来越深入公司化、市场化的运作,大家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被当作资源动态分配,这个公司干四年、那个公司干四年,你到我公司来我到他公司去,不要立志一辈子不挪窝,那是市场资源最低效率的方式,大家要有自觉:在公司干4年了,不用人催,就做好随时卷铺盖走人的准备,换一家公司再干四年,只要你自身是成长的、健康的、头发浓密的,就可以了;说到这里,大家:

还有老员工新员工对立这种思维吗?都是打工仔,相煎何太急?

user avatar

不认同。

企业文化是管理层和治理层形成并传导下去的,不是员工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

同样的管理班子搞几个公司,这几个公司大概率风格差不多。

所以换一波员工没用,关键要把老板们换了,公司才能重生。

user avatar

能这么的公司就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皮包公司。但凡有点技术含量的公司,你让那群有经验有核心技术的老员工走几个试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