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亚尔斯兰战记》的结局,与田中芳树的中国文学情怀有关吗?

回答
《亚尔斯兰战记》的结局:辉煌与失落的交织,中国情怀的隐约投射

《亚尔斯兰战记》作为田中芳树宏大史诗的代表作,其结局的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甚至可以说是褒贬不一。这与其本身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塑造的深度,以及田中芳树一贯的“悲剧美学”的运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如果要探讨其结局是否与田中芳树的中国文学情怀有关,那更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题,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关联,而是渗透在对历史、政治、人性理解的微妙之处。

结局的“辉煌”与“失落”:一个未竟的理想

首先,我们来审视《亚尔斯兰战记》的结局本身。在帕尔斯王国经历了一系列王位争夺、外敌入侵、背叛与忠诚的洗礼后,亚尔斯兰最终成功复国,登上了王位。从表层上看,这无疑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英雄少年历经磨难,终于实现使命,将王国从灭亡的边缘拉回。

然而,这个“辉煌”的结局背后,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

代价的高昂: 亚尔斯兰的胜利是以无数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曾经的战友,如奇斯瓦特、吉斯玛尔等,都在这场战争中牺牲。而他一直追寻的父亲,安德拉寇拉斯三世,最终的结局也充满了悲情。这种胜利,并非轻而易举,其背后是对生命、对人性残酷的深刻反思。
未竟的理想: 亚尔斯兰心中一直描绘的是一个理想的王国,一个能让万民安居乐业的国度。然而,复国之后,他面临的依旧是王国根深蒂固的旧体制、盘根错节的权力斗争,以及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与现实的差距。他能否真正实现他心中的理想,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成为了国王,但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甚至可能预示着新的冲突。
角色的蜕变与留下来的伤痕: 那些跟随亚尔斯兰南征北战的伙伴们,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则依旧背负着过去的伤痕。特别是亚尔斯兰本人,虽然成为了王者,但那个曾经温和、纯粹的少年,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也必然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他的心中,是否还保留着最初的那份纯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未完待续”的宿命感: 很多读者会觉得,这个结局更像是一个暂停,而非终结。帕尔斯王国需要重建,亚尔斯兰也需要时间去证明自己。田中芳树似乎有意留下这种“未完待续”的宿命感,暗示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奋斗与时代的洪流相比,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田中芳树的中国文学情怀:隐约投射下的共鸣

那么,这种“辉煌与失落并存”的结局,是否与田中芳树的中国文学情怀有关呢?我认为,这种关联并非是直接的“复刻”某个中国历史典故或人物,而是 一种对历史进程、政治哲学以及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史的观照方式存在着某种共鸣。

“兴亡”的周期律与“非人治”的困境: 中国历史,尤其是汉唐宋明清,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一种“兴亡”的周期律。王朝的建立、繁荣、衰败、覆灭,似乎是难以摆脱的宿命。田中芳树在《亚尔斯兰战记》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改朝换代”,但他对“王国”的描绘,其内部的腐朽、权力的争夺、利益的冲突,都与中国历史中王朝末期的诸多弊病有着相似之处。亚尔斯兰的复国,更像是在一个旧有的框架内进行“改革”,而非从根本上颠覆。这恰恰呼应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即使是英明的君主,也难以完全摆脱制度的束缚,难以实现彻底的“非人治”的理想。
“天命”与“君权神授”的辩证: 在中国古代,“天命”是君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然而,中国历史也充斥着对“天命”的质疑,对昏君的批判。亚尔斯兰的“天命所归”,是通过他个人的才能、人品和奋斗来赢得的,而非仅仅是血统的继承。这与中国儒家思想中对“德”的强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当亚尔斯兰最终登上王位,他是否真的“天命所归”,这种“天命”又将如何维系?田中芳树没有给出乐观的答案,反而留下了对君权稳定性的隐忧。
“功成名就”背后的“身退”或“身不由”: 中国文学中,许多英雄人物在完成重大功业后,往往面临“身退”的选择,例如诸葛亮,他鞠躬尽瘁,却未能挽回蜀汉的命运;或者“身不由”,例如韩信,功高盖主,最终被杀。亚尔斯兰的结局,似乎并未完全抵达“功成名就”的巅峰,他还需要面对漫长的治国之路。但这种“治国之路”的艰难,以及他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都让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中那些功成名就却未能善终的君王和臣子。他的“辉煌”背后,潜藏着“身不由”的可能性。
对“理想国”的幻灭感: 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着对“大同世界”的追求,但现实往往是曲折而充满失望的。田中芳树在《亚尔斯兰战记》中,亚尔斯兰所追求的理想国,在复国之后,并没有立即实现,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实现。这种“理想国”的幻灭感,与中国文化中对现实政治的审慎态度,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不谋而合。中国人深知,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权力对人心的侵蚀,使得任何“理想国”的构建都充满了挑战。
“英雄”的悲剧色彩: 田中芳树本人也承认自己受到司马迁《史记》等中国古典历史著作的影响。司马迁笔下的英雄人物,往往并非完美的圣人,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的命运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悲剧色彩。亚尔斯兰的成长过程,以及他最终的胜利,虽然是“正义”的胜利,但这种胜利的代价、过程中的挣扎,以及胜利后依旧存在的挑战,都赋予了亚尔斯兰一种深刻的悲剧英雄的特质。他是一个伟大的国王,但同时也是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被现实命运塑造的个体。

总结:

《亚尔斯兰战记》的结局,与其说是田中芳树直接照搬了中国文学中的某种模式,不如说是他通过对历史、政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形成了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兴亡”、“天命”、“理想”的理解相契合的叙事逻辑。 他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王子复仇记”式的圆满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个充满张力、引人深思的开放式尾声。

亚尔斯兰的复国,是辉煌的;但这个辉煌,被无数的牺牲、未竟的理想以及对未来挑战的预示所稀释,染上了浓重的失落感。这种复杂的“辉煌与失落”交织,正是田中芳树对历史和人性的洞察力的体现,而这种洞察,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中国文学中对历史“兴衰”、“治乱”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英雄”命运的悲悯情怀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共鸣。他描绘的并非是一个中国式的“帝王故事”,而是一个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关于个人奋斗、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悲喜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大约只有田中芳树本人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所以我只能尽量拿资料给题主做一些参考,同意与否,题主随意哈。


个人认为亚尔斯兰的写作思路和水浒有关系,但关系并不是太大。请看《亚尔斯兰战记》第一卷的后记:

=======================

十二世纪时英国有一本书叫《不列颠列王记》,听说作者是牛津大学的教授,它早在沙·汤玛斯·马洛利的《亚瑟王之死》之前就写成了,描写的是有名的亚瑟王和圆桌武士们的事迹。

根据那本书的说法,亚瑟王在统一不列颠全岛之后,以全欧洲的支配权为赌注,和暴虐的罗马皇帝对决,结果他连战连胜,最后终于使罗马陷落,打倒皇帝,以全欧洲的王者自居,自己戴上了罗马皇帝的王冠。可是,后来他的庶子默得列得造反,他只好回到英国本土,在一场生死斗后被刺身亡──故事就是这样。

当然这是和历史事实相反的故事,然而作者蒙默斯却理直气壮地以历史书之名加以发表。他为了完成这部架空的“历史书”可能也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和心力。

笔者很喜欢这个故事。我喜欢虚构的故事,也喜欢投注热情在创作无益的虚构故事的人。不过笔者却不喜欢与政治目的有所纠缠,为对权力者献媚而捏造的故事。

就因为笔者喜欢虚构的故事,所以笔者想成为一个故事作家。前文所提到的《不列颠列王记》中融和了《三剑客》、《铁面人》、《南总里见八犬传》及《水浒后传》等的要素之后,是不是能做成一道味道鲜美的汤,这就要先衡量自己力量的多寡了。由于笔者已写过以未来的宇宙为舞台的历史故事,所以,这次就以过去的地球或异世界为舞台,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或许这样会比较简单一些。

总而言之,笔者虽然没有伟大的先人蒙默斯那么澎湃的热情,但是却想试著做出自己的汤头,于是便开始著手作业了。从唐朝的长安、鄂图曼帝国、伊儿汗国到拜占庭帝国,经过一转再转,甚至三转之后,舞台便决定设在中世纪的波斯了。当然不是真正的中世纪波斯,只是和其很相似的异世界的一个国家。所谓“帕尔斯”是中世纪波斯王朝的勃兴地法尔斯的当地称呼法。

人名和地名都是从征服伊斯兰以前的波斯之历史和传说中撷取出来的。严格说来,古代波斯和中世纪波斯在人名的感觉上是有些不一样的,但是,就请读者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带过去吧!

之所以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因为书中出现很多波斯风格的名词,而且都适当地加以使用,所以,或许会引起一些很认真地研究波斯历史和文学的人们的反感。笔者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比例,所以才决定以异世界的国家为舞台,关于这一点还望各位见谅。因为这是一本虚构的故事,所以就请手下留情吧!

另一方面,侵略帕尔斯的敌国军是根据十字军和征服美洲大陆的西班牙军的形象拟创出来的,所以他们看来穷凶极恶的行为只是在故事目前的阶段才有的。如果读者看过阿敏 马尔法所写的《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的话,应该就很了解十字军在神的名义下做了多少倒行逆施的行为。因为《罗宾汉传说》和《劫后英雄传》而广受日本人欢迎的“狮心王”理查一世,在攻下阿卡城掳获二千七百个俘虏的时候,向阿拉伯要求二十万枚的金币做赎金,在被拒之后,把所有的俘虏都杀了。另一方面,阿拉伯的首将撤拉丁在占领耶路撒冷的时候,却允许所有的俘虏带著自己的财产安全地离开。要说这两个人都是好敌手的话,至少对撒拉丁是一种失礼的表现。

姑且先不说这个世界的事,在帕尔斯所存在的世界中,当然也有其他几个国家,而在第一卷中就面临国家被夺、王都被焚、父母被抓的亚尔斯兰将来或许要走遍这些国家。但是,在这之前,身为统治者和战士而尚未成熟的他需要有大幅度的成长才行。至少他要能完全掌握现在所拥有的四个半部下。如若不然,书名提为《亚尔斯兰战记》就没什么意义了。

对部下们来说,目前亚尔斯兰只不过是个负担。他必须要快速成长,安全通过心怀不轨的作者所设下的危险、战乱、阴谋、灾难、死亡等等的陷阱。而读者们若能为尚不足以承接大任的主角和跟随在他四周的人们加油的话,那将会让料理汤头的厨师信心大增。

=========================

以上,可以看出田中主要参考的是亚瑟王传奇,水浒是次要的了。


嘛,其实我觉得题主的问题,拿上面的田中写的后记就足够回答了,但是题主在问题描述里多说了一些,也提到了银英和三国,那我就也多答一些。

实际上,从田中的访问来看,目前能确定的银英受三国和史记影响的部分,只有双视角描写这一项而已。

——这本小说是从帝国和同盟两个视角描写的,这个主意是从哪儿来的呢?
田中:我小时候就喜欢看历史书籍,好像没有什么书是从单一视角来讲的。特别是受《三国演义》、《史记》的影响,其中对于敌对双方“英雄惜英雄”的描写,让我觉得这是令作品有趣的关键。虽然彼此的立场不同,却能看到对方的过人之处,就像特洛伊战争中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如果是地球人和完全无法理解的宇宙人战争的话,就不会有这种“英雄惜英雄”的因素了,怎么写也不会觉得有趣。有各自立场的两个阵营,再加上双方都无法控制的第三势力,想到这一步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诞生了从帝国和同盟两个视角来描写的主意。

这可能也是常常有人以为银英就是太空版的三国的根源。但只要仔细读读这段话就会发现,田中只是在被问到“从两个视角描写的主意是从何而来”的时候,才提到了三国和史记,而且也不仅限于此,他还举了《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作为例子来说明。

至于银英传的其它方面的设计,比如故事情节、价值观之类的,恐怕跟三国没有多大关系。

有关银英传的访谈里,田中真正提到对《三国演义》的看法的其实就《落日篇》访问这么一处:

德间:此前,《银英传》经常被拿来与《三国演义》作比较,与《三国演义》并称的是《水浒传》。田中先生更喜欢哪一个呢?
田中:这里没有哪一个的问题。若从指挥官的类型分得仔细这一点来说,的确是《三国演义》比较好,而《水浒传》中虽然也描写了无数类型的人,但其中也有一些无论如何也不适合做指挥官的人。从这一点来看,在真正的人物描写方面,还是《水浒传》更宽厚,但是对那些只把中国古典小说当作处世术和组织手册来读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德间:正因为即使作为组织的手册也可以来读,所以还是《三国演义》更含有一些说教味道吧。
田中:不,《三国演义》原本也并不是这样的。只是《三国演义》有些说教味道。还没有其他的作品如此热衷于儒教理论呢。所以,以此为基准思考中国的古典小说就大错特错了。(笑)把《三国演义》从评书世界变为故事传说的,最初是《三国志平话》,那时的张飞才活跃哪。诸葛孔明的影子还小得很。仅仅是人物中的一个而已,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人物,是罗贯中把孔明彻底抬起来的。所以,张飞的戏比《三国志平话》减了很多。
德间:是吗?
田中:减了。所以《三国演义》是彻底遵循儒教伦理、男性原理、公德理论的作品,完全是把诸葛孔明神化的书。
德间:是吗,如果把孔明抬起来,那么张飞自然就跌下来了,这是必然的。(笑)如果把奥贝斯坦抬起来的话,那毕典菲尔特就要跌下去了吧。
田中:奥贝斯坦是孔明吗?(笑)
德间:可是在日本,《三国演义》已经被作为“企业经营的教科书”来读了,正如“要学习司马辽太郎的作品”的口号一样。
田中:作为一个读者,我有时也在想,司马先生自己究竟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可是,我也有这种情况啊。我现在还记得,《银英传》的第三卷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广告词竟写成“实业家必读的战争长篇小说”,我还想,“这也差得太离谱了吧。”(笑)

田中和德间这番对话,完全是在讨论《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中张飞的戏份被削、诸葛亮被抬起来之类的,字里行间明显有对“儒教理论”的不认同。而德间书店这方话赶话把奥贝斯坦和孔明、毕典菲尔特和张飞相提并论,田中也不置可否,使用了疑问的语气,还笑了笑,很明显他没有这么想过。其实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塑造,他也未必有多认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罗贯中所谓的抬孔明,抬得不是很对路,孔明本来就是很出色的人,抬得路子太野反而不好。我看的《田中芳树作品集》里收录了他写的《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他把中国古代的将军按照时间顺序总结了一下,提出了一百位他觉得有成绩的人。司马懿排第三十四位。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如果这个资料可靠的话,那么田中芳树就不仅仅是看过《三国志平话》,还看过比较古早版本的《三国演义》,他提到的这个故事情节并不存在于现在通行版的毛伦毛宗岗父子改编的《三国演义》中,倒是比较早的被认为更接近罗贯中原著的嘉靖壬午本里有。

天知道他是怎么读到这种版本的,即使在国内,不是深入研究三国的人,都不太可能读过这么多种三国作品。可是读归读,他恐怕不太认同书里的价值观。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彻头彻尾的拥刘贬曹提倡忠君思想的作品,可是田中在银英里,直接就让卡介伦批评同盟那些同情高登巴姆王朝幼帝的人:童话故事里,王子公主一定都是好人,而大臣一定都是坏蛋,这种观念拿来套在现实的政治里,根本就行不通。

当看到一个王子出逃的广告,杨威利也以为是帝国旧贵族在搞宣传。田中芳树自己对亚尔斯兰的设定,据他所说就是想反传统:大家都是写王子重归王位,如果原本其实并不是王子呢?

不过,当然,田中的反传统并不是说一味厌恶出身好的人,只是说,他认可人物的标准是自己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并且给大家带来好的生活,忠君则远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中国的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他比较欣赏花木兰这种替父从军的勇敢的姑娘,认可的贵族也是像李世民那样敢于反抗暴君统治的,在《风翔万里》里可以看得很清楚。

少年叫李世民,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他阅读诏书,脸上英气焕发。

这是《风翔万里》中田中写李世民的句子。而银英外传里,他写到旧贵族菲尔格纳男爵的时候是这么写的:

两者之间并未迸出火花。因为在此之前,一团贵妇人过来指唤,菲尔格尔男爵就走过去了。
在其身后似乎还飘着一些瘴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在作品里是偶尔出现的角色,待遇就差这么多。

田中芳树真是一个耿直的作者。

当然你可以说罗贯中写《隋唐两朝志传》的时候对李世民也是当正面典型去写的,甚至可以说就是男主角,不过,这里面价值取向还是不同的。罗贯中当然不会迂腐和三观不正到认可隋炀帝的地步,但他的重点是写一个仁君,而不是像田中那样侧重于写一个少年英雄的“壮丽的军旅生涯”。

究其原因,我个人觉得还是田中的价值观真的比较亲欧美,他认可王者的勇敢精神,也认可民主的自由精神,所以在银英里写了莱因哈特和杨威利。在被问及莱因哈特的原型的时候,他说是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和卡尔十二世,没有一个中国人。不过在结局上,拿皇的帝国没能从他手上延续,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也在其驾崩之后分裂,他们对后世当然都影响深远,军事的文化的等等,不过政权是真的不在了,卡尔十二世的国家也在之后由盛转衰,而银英里的新帝国,按书里交代是被希尔德“孕育”起来了的。所以虽然有原型,但小说就是新的创作。所以对亚尔斯兰战纪,我觉得也不用说是烂尾什么的,就像看历史,要平常心。说白了,看多了你就习惯了。

田中芳树看的作品非常多,他给我感觉就是有足够的平常心。他看的文学和历史作品绝对不只有中国的,外国的他也一样读。而且他看过的中国的文学作品不只有三国水浒,他读过的中国史书也不只有《史记》。以我个人对隋唐史和南北朝历史的了解,我反正怀疑他是读了不少中国史书原文的,见解比现在很多所谓砖家靠谱多了。至于他喜欢什么样的艺术作品:

田中:朋友你应该能体会吧,对于爱读书的小孩来说,童年玩伴这种东西并非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是活在书本里啊,虽然我小时后身边也不乏同龄的小朋友,也经常与他们结伴玩耍,但只要一关联到书本的话题,就立刻没了共同语言。
赤城:所谓『相比邻居的太郎君,我和柏林的爱米尔较要好』吗?
田中:爱米尔或者汤姆·索亚,大概也离不开这几个人名呢。正是这种读书体验的积累,才造成了日后去参加《幻影城》新人赏的动机吧——想要写没有日本人出场的小说。后来当我终于了解到宫崎骏大爷动画的伟大之处,拜见了那部《卡里奥斯特罗之城》并有幸在第一时间欣赏了《天空之城》后,就更坚定了我的看法,“这才是王道啊!”

田中说他觉得宫崎骏大爷才是王道,他要写没有日本人出场的小说。而宫崎骏大爷的吉卜力的书单长这样:

我国的作品上榜的只有《聊斋志异》和《西游记》,其余大部分也都是欧美文学,日本本土的都少。

所以,想了解田中,请入坑吉卜力和欧美文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亚尔斯兰战记》的结局:辉煌与失落的交织,中国情怀的隐约投射《亚尔斯兰战记》作为田中芳树宏大史诗的代表作,其结局的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甚至可以说是褒贬不一。这与其本身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塑造的深度,以及田中芳树一贯的“悲剧美学”的运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如果要探讨其结局是否与田中芳树的中国文学情怀有.............
  • 回答
    田中芳树的《亚尔斯兰战记》给我留下的结局印象,与其说是荡气回肠,不如说是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和些许的惆怅。毕竟,横跨了十几年的连载,跟随亚尔斯兰从一个年轻的王子一步步成长为一代明君,最后看着他走向一个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那种情感上的代入感是相当深的。如果说要评论这个结局,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
  • 回答
    夏尔·贝特兰(Charles Bettelheim),这位法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研究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和法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等领域,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要评价他,需要从他独特的学术视角、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所引发的争议几个层面来展开。一个充满理论.............
  • 回答
    电影《霍比特人》系列中的精灵王瑟兰迪尔,是一位极具争议性但也极富魅力的角色。他作为幽暗密林精灵的统治者,其形象与彼得·杰克逊在《指环王》系列中塑造的精灵形象一脉相承,但又因其在《霍比特人》中的戏份和行为,展现出更为复杂和鲜明的个性。要评价瑟兰迪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角色定位与背.............
  • 回答
    关于《崩坏3》中幽兰黛尔(Durandal)是否就是琪亚娜·卡斯兰娜(Kiana Kaslana)这一问题,可以说是游戏中最引人入胜、讨论最热烈,也最具有争议性的剧情谜团之一。目前来说,官方并未给出明确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剧情铺垫、角色互动、以及玩家的推测,将这个问题构建成了一个极.............
  • 回答
    艾尔迪亚人,这个存在于《进击的巨人》世界观中的民族,其形象塑造之复杂,足以引发无数的讨论和争议。他们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被历史、宿命和残忍现实所裹挟,身上承载着极端的痛苦与仇恨的群体。要评价艾尔迪亚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身上的多重矛盾和他们所处的极端环境。被历史烙印的受害者与施暴者:艾尔迪亚.............
  • 回答
    1920赛季西甲,巴塞罗那主场21险胜比利亚雷亚尔,这场比赛绝对称得上是那个赛季巴萨表现起伏不定、充满争议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场球,得从几个关键点来聊。首先,比赛的背景和重要性。 那会儿的巴萨,赛季刚进行到第34轮,争冠形势还不明朗,虽然领先皇马,但领先优势并不稳固。比利亚雷亚尔虽然不是直接的争冠对.............
  • 回答
    1920赛季西甲,西班牙人在主场0:1的比分上输给了比利亚雷亚尔,这场比赛对于新上任的主帅马钦来说,无疑是一场艰难的首秀。初来乍到,在球队状态和球员磨合都有待提高的背景下,这样的结果虽然令人失望,但也并非完全出乎意料。赛前局势与马钦的挑战马钦接手西班牙人时,球队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上赛季的辉煌.............
  • 回答
    1819赛季,武磊的西班牙人客场挑战比利亚雷亚尔,这场比赛绝对是他在西甲舞台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初登场”。说它是“替补首秀”,实际上更像是他初来乍到,第一次在客场,而且在关键时刻被推上赛场,并立刻交出了惊艳的表现。比赛背景:当时西班牙人正经历一段不稳定的时期,尤其是在客场,球队的得分能力和稳定性都.............
  • 回答
    20202021赛季的欧联杯决赛,在格但斯克举行,比利亚雷亚尔与曼联的对决,注定载入史册。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两支球队的较量,更是一场充满戏剧性、战术博弈和惊人结局的经典之战。最终,比利亚雷亚尔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点球大战,以1110击败了强大的曼联,夺得了队史首个欧洲冠军。赛前形势与双方阵容:曼联,这支.............
  • 回答
    1月13号皇马主场0比1负于比利亚雷亚尔的比赛,这绝对是让不少皇马球迷心碎的一晚。这场失利,不仅终止了皇马在联赛中的连胜势头,更重要的是,它暴露出了球队在一些关键环节上的不足,也让大家对本赛季的争冠前景产生了一些担忧。首先,从比赛的整体过程来看,皇马在场面上占据了更多的控球权,尤其是在进攻端,他们尝.............
  • 回答
    1920赛季西甲联赛,皇家马德里在客场22战平比利亚雷亚尔,这场比赛对于皇马来说,无疑是一场充满遗憾的平局,也暴露了球队在一些关键环节上的不足。先说优点,毕竟银河战舰不至于一无是处。首先,永不放弃的精神依然是皇马的标签。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球队并没有被打垮,而是顽强地追了回来。本泽马的那个点球,以及.............
  • 回答
    20212022赛季欧冠四分之一决赛首回合,比利亚雷亚尔主场1比0击败了来访的强大对手拜仁慕尼黑。这场比赛的结果无疑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也让“黄色潜水艇”的晋级之路看到了希望。要评价这场胜利,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战术层面:安东尼·伊图恩·奥尔特加的“定海神针”作用埃梅里在赛前显然做了充分的准备.............
  • 回答
    《艾尔登法环》中的圆桌厅堂是一个充满独特角色的地方,而菲雅(Fia)无疑是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也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盟友”或“敌人”,而是一个在玩家探索的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复杂人物。要评价菲雅,我们需要从她的设定、剧情表现、角色弧光以及她给玩家带来的游戏体验等多个层面去深入探讨。.............
  • 回答
    罗尔“有房不卖救女儿”事件,如同一道撕裂社会价值观念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某些不愿触碰却又无比真实的东西。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并不仅仅是因为一个父亲的困境,而是它触及了我们对亲情、责任、财富分配以及社会公平的集体焦虑。首先,从朴素的家庭伦理角度看,罗尔的说法无疑是挑战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
  • 回答
    加州尔湾(橙县)华人于当地时间19日自发组织武装卫队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其背后复杂的动因、潜在的影响以及社会各方的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自发组织。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和歧视性事件有所抬头,美国也不例外。在一些地区,.............
  • 回答
    《艾尔登法环》里的英雄墓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设计师的“恶趣味”集大成者,但偏偏又极具魅力,让人又爱又恨。我一直觉得,这些地方简直就是对玩家耐心和技巧的双重拷问,但一旦你征服了它们,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压迫感”和“压抑感”。英雄墓地的色调普遍偏暗,石块堆砌出幽深、狭窄的空间,空.............
  • 回答
    《艾尔登法环》的战斗平衡性,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毕竟,魂系游戏的核心魅力之一就在于其高难度和充满挑战的战斗系统,而“平衡”这个词在这样的框架下,又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无敌”或“无懈可击”来衡量《艾尔登法环》的战斗平衡。 魂系游戏从来不是那种让你一路碾.............
  • 回答
    关于《艾尔登法环》荣获TGA“最受期待游戏”的荣誉,以及魂系游戏是否还算小众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深入聊聊。首先,《艾尔登法环》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最受期待游戏”的称号,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要知道,TGA(The Game Awards)是目前游戏界最具影响力的颁奖典礼之一,.............
  • 回答
    让咱们好好说道说道这位“百智爵士”,基甸·奥夫尼尔。说实话,这哥们在《艾尔登法环》里,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复杂角色。初见基甸,你可能会觉得他挺靠谱的。在那个危机四伏的宁姆格福,能在圆桌厅堂里找到一个看起来人模狗样、谈吐不凡的家伙,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指引方向,总给人一种“这下有救了”的感觉。他那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