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二战时期存在对于一般生活资源的管制吗?

回答
说起美国在二战时期对普通民众生活资源进行管制,这绝对是历史事实,而且管制的力度和范围都相当广泛。这可不是什么稀罕事,在战时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全球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措施。美国也不例外,他们这么做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为了战争本身。大量的物资,从金属、橡胶到汽油、食物,都要优先供给前线的军队。飞机、坦克、军舰、武器弹药,这些可都是消耗大户。如果普通民众继续肆意地使用这些资源,那战争机器就得停摆。所以,管制就是为了确保前线的供应,让士兵们有饭吃、有武器打仗。

其次,是应对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短缺。二战是一场真正的全球性冲突,很多关键原材料的生产和运输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比如,橡胶很多来自东南亚,但那里很快被日军占领了;石油的开采和运输也面临着潜艇攻击和产能限制。美国作为协约国的重要一员,也要为盟友提供援助,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资源压力。

那么,具体有哪些管制措施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配给制(Rationing)

这是最直接也最深入人心的管制方式。很多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商品,在那个年代都实行了配给。

食物类:
糖: 这个是最早开始配给的商品之一。糖在食品加工中用途广泛,所以需要严格控制。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配给券,买糖的时候就要出示。
肉类、奶酪、黄油: 这些都是高能量的食物,对军队来说是必需品,所以也有限购和配给。
咖啡、罐头食品: 很多依赖进口的食物,或者需要特殊包装的罐头食品,都受到了影响。
烹饪油、罐装牛奶: 同样是为了满足军事需求,对这些也进行了限制。
价格管制: 除了配给,政府还对很多食品设定了最高零售价,防止商家趁机哄抬物价。

燃料类:
汽油: 汽车在美国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汽油对军队来说更是不可或缺。很多地区实行了汽油配给,驾驶员需要凭配给券加油,而且有每周的上限。一些地区甚至实行了严格的限制性驾驶,比如单双号限行。
轮胎: 橡胶是制造轮胎的关键材料,而橡胶的来源受到严重限制。所以,新轮胎的供应非常紧张,只有在必要情况下才能获得,而且旧轮胎会被回收再利用。

其他生活必需品:
鞋子: 鞋子的皮革和其他材料也用于军用,所以也曾有过配给。
金属制品: 大量的金属被用于制造武器、弹药、飞机、坦克等,所以很多日常的金属制品,比如罐头盒、金属餐具、甚至缝纫机上的金属零件,都受到了影响,生产受到了限制,也鼓励回收利用。
纺织品: 虽然不像其他物资那么紧张,但为了节约资源,政府也鼓励民众购买质量更好、寿命更长的衣物,避免浪费。

2. 鼓励节约和回收(Conservation and Salvage Campaigns)

除了直接的配给,政府还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各种宣传海报、广播节目、社区活动,都在告诉民众:“你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帮助前线的士兵赢得战争。”

金属回收: 那个年代,孩子们会把家里的旧铁罐、铝罐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点。甚至妇女们也会捐出自己的金属炊具。
纸张回收: 旧报纸、纸板箱也都被收集起来,用于制造包装材料或者其他军事用途。
橡胶回收: 旧轮胎、橡胶靴等都被回收,虽然很多经过处理后无法直接再利用,但里面的橡胶成分会被提取。
节约用电、用水: 这些也被认为是为战争贡献力量的一部分。

3. 工业生产的转型(Industrial Mobilization)

美国的工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生产民用产品的工厂,比如汽车制造厂,都转而生产坦克、飞机、军用卡车等。这就意味着普通民众能买到的新汽车、新电器等产品会大大减少。

4. 价格管制和反投机(Price Controls and AntiProfiteering)

政府设立了价格管理局(Office of Price Administration, OPA),负责制定和执行商品的价格上限。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商家在战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大幅涨价,或者囤积居奇,从中牟取暴利。

民众的反应和影响

总的来说,美国民众对于这些管制措施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或者说是普遍接受的。毕竟,大家都明白战争的残酷性,也知道前线士兵面临的困难。人们普遍愿意为了战争胜利而牺牲一部分个人的便利。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带来了一些不便,但也确实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人们变得更加节约,更加珍惜资源。配给券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买东西都需要仔细核算自己的配给额度。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百分之百遵守。总会有一些黑市交易或者违规行为,但总体而言,社会对这种共同的牺牲是有共识的。

所以,美国二战时期对普通生活资源的管制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影响深远。它不仅仅是政府的命令,更是整个国家在战争时期为了共同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的体现。这些措施确保了战争的顺利进行,也塑造了那个时期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二战时期的民用物资配给制度

(6月2日更新,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资料翻译的好累啊)

首先,管制当然是有的,总体战就是比拼国家动员资源的每一个方面。

1941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重申美国致力于保护四项基本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事实上,即使富足如美利坚,面对战争也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美国在1940年动员战争,政府对军需和相关资源施加统制。 1941年物价上涨很快:从1940年12月到1941年12月,生产价格指数上涨了1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10%。作为回应,政府实施了越来越多的价格控制措施,由价格管理办公室负责执行。

美国二战时期的物资主管部门就是价格管理办公室(简称OPA, the Office of Price Administration ,办公地点挤在尚处于修建中的白宫东侧办公楼)。根据《紧急价格管制法》OPA成立于1942年1月30日,在全国设立了8000个分支机构。

一、吃

美国宣布参战后,OPA从1942年5月起针对每个公民配发一本管制物资配给簿(war ration book,就像中国的粮票本子一样)。超过91%的美国人口登记使用这些配给簿。 每个人配给簿上每个月分配48个蓝点和64个红点。

'蓝点'用于购买罐装、瓶装等加工食品;'红点'用于购买肉类、鱼类和乳制品。这些塑料点数牌都是用赛璐珞制成,尺寸为直径为16毫米,每个点牌上都有两个组合字母。

这些组合字母的搭配都是按照人口统计学每年按照地区随机分配的,主要是防止有人假冒。

已知的红色字母组合。 HC,HT,MV,MM,TH,TY,UC,UH,UT,UV,UX,UY,VC,VH,VT,VU,VX,VY,XC,XH,XT,XU,XV,XY,YC, YH,YT,YU,YV,YX。

已知的蓝色字母组合。 CC,CH,CT,CV,CX,HH,HU,HV,HX,HY,TC,TT,TU,TV,TX,UU,VV,WC,WH,WT,WU,WW,XX,YY

最罕见的是红色的MV。 其次是红MM和蓝WW,WC,WH。 然后是蓝WU,HX和红YC,XC。 其余的都很容易找到。 红点牌比蓝点牌更常见。

因此,四口之家共有192个蓝点和256个红点。每种配给食品的点数值都与价格无关。例如根据价格或质量,每块肉都按磅分配了点数,但不是基于稀缺性。诸如肾脏,肝脏,大脑和舌头等品种肉类对军队没有多大用处(陆军每个士兵配给18盎司肉类,是平民的3到4倍,)所以分值很低。OPA会定期调整点数值。因此,家庭主妇提前做好计划准备膳食。

值得注意的是,新鲜水果和蔬菜最初没有被列入配给,实际上,配给的一个关键目标是让美国人用新鲜农产品做更多的食物,同时为海外的人制造罐头食品。许多美国人开始种植自己的水果和蔬菜。芝加哥市的阿林顿跑马场、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动物园都种上了蔬菜。老百姓用自家种植的蔬菜腌制食品受到政府极大鼓励,因为它不会计入配给点。

从1942年夏天到1944年为止,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威士忌,嗜酒的男人们只能用扔掉的土豆和土豆皮私下蒸馏酒水。

1.一个成年人一周的粮食配给标准。(这些维持生活的食物必需品,可以从指定粮店凭证购买)

培根或火腿 ......... 4盎司(100克,此处按照1盎司=25克简化兑算)

黄油 ..................... 2盎司(50克)

奶酪..................... 2盎司(50克)有时会升到4盎司(100克),甚至高达8盎司(225克)

人造黄油............... 4盎司(100克)经常下降到2盎司(50克)

牛奶........................ 3品脱(1800毫升)有时降至2品脱(1200毫升)

糖........................ 8盎司(225克)

腌泡菜 ..................每2个月1磅(450克)

茶叶........................... 2ozs(50g)

鸡蛋.......................每周1个(如有),但有时每两周降至1个。

鸡蛋粉················每4周一包。

2.战时常见点数食物价值列表单(common point ration food)

点数商品都是按重量销售、基本为成罐(每罐一磅)出售,需要从政府指定商店购买的紧俏商品。

(图片可以点开大图,仔细看奥,建议下载)

举一些点数商品的例子如下:

每磅大米8点; 每磅沙丁鱼2点;

每磅无核提子乾8点; 每磅脱脂牛奶5点;

每磅葡萄干16点; 每磅烤豆2点;

每磅饼干2点; 每磅鲱鱼2点

每磅炖牛排20点;

每磅燕麦片2点; 每磅香肠肉12点; 最好的红鲑鱼32点;

然而,一个成人的点数配额根本买不了多少东西。如果一个美国人1943年买一个2号装西红柿罐头、一个3号装菠萝罐头;或者是买一个2号豌豆罐头、一个玉米罐头、3个1号汤罐头;那他将花光这个月所有48个蓝点配额,连个毛都省不下来了。

糖类:由于日本对菲律宾的占领切断了以前糖的供应,而且政府需要保存航运以及将劳动力转用于军事工作,夏威夷的食糖进口减少一半。因此从1942年5月开始,OPA对砂糖实行凭票证供应;对糖的配给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后,1947年才恢复对砂糖的自由买卖;

咖啡:1942年11月开始,OPA对咖啡实行凭票证供应;战时配给法规将可用咖啡的数量减少到人们习惯的一半左右。初始规则每五周向每个15岁以上的人分配一磅咖啡,即每年约十磅。

为了保持供应,消费者还被要求在六周内分批购买咖啡,而不是在开始时获得全部配给量。虽然美国人非常支持战争,忍受了许多牺牲,但是咖啡配给非常不受欢迎。 1943年7月28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将咖啡从配给清单中第一个除名。

肉类:1943年3月开始,肉类,奶酪,脂肪,罐装鱼类,罐装牛奶等加工食品都被列入进OPA管制清单,没有食品券统统买不到。当时政府提倡“无肉星期一”,即每周一这一天都不吃肉,以节省供给部队的肉类资源。

1944年5月开始,由于供应充足,所有肉类除牛排和精选牛肉都暂时从配给中取消。

1944年12月31日,所有的肉类都恢复了配给。

1945年11月23日,奶酪和肉类的配给结束。

战时食谱:战争年代物资普遍紧缺,美国的家庭妇女们想尽办法,尽可能用有限的食材为家人制作美味的食物。

肉桂面包卷,胜利食谱(victory recipes)推荐将这种面包用作儿童食物,可以看出。肉桂j卷面包具有适量的甜味,非常适合做战时口粮,它只需要非常少量的糖和油,可以想象一个20世纪40年代的小嘴巴焦急等着这个甜面包的味道。

土豆浓汤,这是一道典型的节约菜,只需要土豆、洋葱、面粉和一点点黄油和牛奶。

二、交通

限制的主要物资,是指轮胎和汽油。美国作为车轮上的国家,这两种大宗交通消耗品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物资。OPA早在1941年12月11日就下令停止自由销售汽车轮胎,根据当地的车辆注册数量,并根据OPA为每个申请人分配轮胎数量(不超过5个轮胎)。政府有权对超出配额的轮胎没收。罗斯福总统还下令禁止高速驾驶,并且在美国所有高速公路上限速35英里/小时。

1942年1月1日,美国战争生产委员会(WPB)下令暂停所有民用汽车的销售,政府冻结当时全国未售出的50万辆汽车,实行汽车购销申请制度,只有医生、牧师等特殊职业在购车方面相对比较容易。所有形式的汽车赛都被禁止,其中包括从1942年到1945年取消的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赛车。观光驾驶业务也被禁止。

汽油方面,OPA为每个民用车主发放A型标准,每周能获得3至4加仑汽油;向军工行业人员发放B型标准,每周能获得8加仑汽油;向特殊行业人员(如医生、卡车司机)发放 C型标准。此外,还有一种X型标准,可以提供无限量供应汽油,只提供给神职人员,警察,消防员和民防工作人员。

三、衣服

每个美国公民每年获得24张服装券,标准:购买一套大外套需要18张、套装需要26张、鞋子需要7张、大衣需要16张、衬裙3张、裤子8张、紧身胸衣3张、鞋9张、拖鞋7张、短袖背心7张、连衣裙7张、背心3张、手套2张、内裤4张、围巾1张、衬衫5张、睡衣8张、睡衣8张、拖鞋5张、领带1张。

1942年开始,美国任何一个公民每年只能购买两双鞋子。(据时任FBI局长埃德加·胡佛报告,战时美国国内路边抢劫犯的抢劫目标中,鞋子位居第三,仅次于酒和尼龙丝袜)

没有券买新鞋子怎么办呢?那就买二手鞋啊,不用券的奥:

四、日用品

1942年3月开始,OPA对打字机限售;

1942年5月开始,OPA对自行车限售;

1942年3月开始,OPA不允许使用锡罐包装民用食品;

1942年4月开始,任何想购买新牙膏的人,都必须用一个空牙膏管换;

1942年6月开始,公司停止生产金属制家具,收音机,留声机,冰箱,吸尘器,洗衣机和缝纫机。

家具配给方面,从1942年起,家具可以由新婚夫妇、家具被战争摧毁的人购买,并且需要上述类似案件。配给标准是一对夫妇的家具点数是60个单位,每个孩子10个单位。

一个衣柜值12个单位,一个金属床架值5个单位,一个厨房的桌子值得、6个单位,一个餐椅值一个单位和一个扶手椅值6个单位。所有家具都刻上了CC41标记。这种家具现在受到收藏家的追捧。

五、黑市交易

有计划市场就有地下黑市,1942年起犯罪分子很快伪造了各种汽油配给券,然后卖给了加油站和司机。政府声称“汽油黑市在很多情况下涉及到犯罪,甚至将青少年吸入进犯罪行动中。” OPA估计,假汽油票占全国汽油销售额的5%。犯罪分子还偷盗了大量配给券。 OPA华盛顿办公室丢失了价值2000万加仑的配给券,而克里夫兰的盗窃者偷走了500万加仑的汽配给券。

同时,犯罪分子还参与了肉类配给造假,1945年大多数城市市场出现严重的肉类短缺。 15%的肉类供应被吸入黑市。屠夫每周会得到一笔现金小费,从1美元到5美元不等。卖肉的人这一刀下去,你可以得到多少优惠,取决于卖肉屠夫的咳嗽程度。

糖也供不应求,糖果店老板为那些愿意支付最高限价的儿童(或他们的父母)留下最好的糖果。连买卖泡泡糖都形成了一个黑市!

(不允许跨平台转载,有需求请联系本人)

user avatar

谢邀。有的。

配给券。 来自MrDonn.org


宣传配给制度的海报。 网图

早在1941年夏,英国向美国求援,希望美国向英国提供物资(尤其是食物),美国政府在各方各面开始要求国民节约汽油、钢铁、铝、电力等一系列战略资源。而正式建立起配给系统是珍珠港之后。

自1941年12月11日起,轮胎在全美范围内禁止销售,并从1942年1月5日起根据美国价格政策办公室公布的规则和本地车辆注册状况,每月对申请者发放配给的轮胎。

1942年1月1日起,美国战争时期生产委员会宣布全美停止销售民用汽车,并在2月宣布仅有医生和神职人员可购买汽车产品;同时宣布原本生产汽车的工厂均投入生产坦克,飞机,武器和其他军事产品(美国政府是唯一的客户(ㆁωㆁ*))。同年3月和5月起禁售打字机和自行车。1942年3月,禁止使用锡罐装狗粮(制造商只能制造脱水的狗粮)。

1942年6月,政府要求企业停止制造民用金属类家具,收音机,留声机,冰箱,吸尘器,洗衣机和纺织机。


而美国百姓第一次收到配给券,那是在1942年5月4日,以糖类配给开始。糖类在1942年4月27日开始全国禁售,以一个人每周0.5磅(0.23kg)的份额配给(面包屋,冰淇淋商店的配额会更高)。咖啡自1942年11月29日起订量配给,配额是每五周1磅。

同时,美国全国公路限速每小时35英里。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拿到配给证(包括婴幼儿也会取得牛奶的配给证)。政府同时发放汽油配给卡,司机们必须证明自己对汽油的需求,并且不拥有超过5个轮胎以及有5个轮胎的设施(五个以上的轮胎将被充公)才能取得汽油配给。政府也会向车主发放贴纸,A贴纸代表汽油配给的最低优先级,每周为3-4加仑,B贴纸向军工生产线工作人员发放,每周8加仑,C贴纸向对战争有重要意义者发放(如医生,卡车司机),X贴纸代表无限配给,向警察,神职人员,消防员,民防部门等重要公共部门发放。

截至1942年底,还有下列几样物品是配给的:鞋类,丝绸,尼龙,燃油,电炉,肉类,猪油。

1943年11月起,下列物品加入了配给限售项目:食品油,奶酪,黄油,人造黄油,加工食品(罐装,瓶装和冷冻),干果,罐装牛奶,木柴和煤,果酱,果冻和水果黄油。

青霉素亦被大量投入在战场,民间医院由分诊小组决定哪些病人需要用青霉素。

一般而言,餐厅老板和商人能获得更多的物资配给,但很多要收集一种像邮票一样的东西,由相关机构授权去购买更多物品。


1945年8月15日,美国西海岸地区率先解除了汽油定量配给。此后各州逐步跟进,各项配给制度逐步取消。1947年,所有州均完成了结束定量配给制度。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美国在二战时期对普通民众生活资源进行管制,这绝对是历史事实,而且管制的力度和范围都相当广泛。这可不是什么稀罕事,在战时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全球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措施。美国也不例外,他们这么做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为了战争本身。大量的物资,从金属、橡胶到汽油、食物,都要优先供给.............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跨越了时代,将当今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战表现进行对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军事体系、技术水平、战略战术以及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将现代中国的军事实力与二战时期的美国进行.............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参战是不是“摘桃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问题,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会显得片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现场,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声出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摘桃子”这个比喻在语境中的含义。它通常指某一方坐享其成,在别人付.............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确实发生了一些因体检不合格而选择自杀的令人心痛的案例,但这并非一个普遍现象,更不是主流。然而,这类事件的出现,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心理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心理。1. 极强的爱国主义和参军意愿: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关.............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之所以能储备如此庞大的物资并展现出惊人的生产力,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来说,与其说美国“储备”了多少物资,不如说美国是那个时期全球“生产”和“供应”的最主要力量。首先,深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是关键的基石。美国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体系之一.............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海军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国、英国和日本无疑是当时最耀眼的三颗明星。然而,除了这三巨头之外,还有一些国家,虽然规模和影响力可能不及前三者,但同样在战争期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海军实力,并在各自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国海军:一度的辉煌与悲剧的命运在战争爆发前,法国海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我们来聊聊,如果中国在国力顶峰时期,去硬碰硬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是否有胜算。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我们讨论的时间节点。原问题提到了“二战时期”的美国,但后来又更正为“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这两种情况下的美国,实力差距巨大,所以我们必须以“海湾战.............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轨迹扭转,让二战中的日本和美国调换阵营,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并非简单的国家身份互换,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地缘政治和军事思想的重塑。下面,我将试图细致地描绘出这番诡异情景下的战争图景,力求写出有血有肉的分析,而非生硬的逻辑堆砌。序幕:一个错位的世界首先,我.............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机器曾极力将美国士兵描绘成“少爷兵”,认为他们贪图享乐、害怕死亡、战斗意志薄弱。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自身极端的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所导致的,他们无法理解自由民主社会背景下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动机。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是否也在重蹈覆辙,对某些群体或国家抱持类似.............
  • 回答
    战火与瘟疫:穿越历史的镜像——二战时期与新冠疫情下德、美、日三国表现的深层对比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危机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社会心理和领导力的不同面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今天新冠疫情的阴霾,虽然性质迥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德意志、美利坚与日本这三个重要国家。将它们在两个时代的表现进行.............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曾经的帝国和崛起的新兴力量,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轴心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结成了战时同盟。这场联盟并非单纯的军事合作,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利益交换之上。英国、苏联和中国,为了获得美国的物质援助,各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深刻地影响了它们战后的走向,甚至塑造了它们在冷战格.............
  • 回答
    关于海湾战争中美国地面部队“总兵力/师级单位”数值小于二战时期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其中将后勤任务分包给民间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非唯一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总兵力/师级单位”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差异。 二战时期的“师”: .............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军闪击波兰时,波兰军队确实还有着一支规模不小的骑兵部队,而且这支骑兵部队的构成与传统意义上的骑兵非常接近,并非仅仅是一个名存实亡的番号。波兰骑兵在1939年的时候,仍然是波兰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他们的训练、装备以及战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延续着十九世纪和二十.............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表现无疑是波澜壮阔且极具戏剧性的。从珍珠港的惨痛一夜到最后的冲绳岛战役,美军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上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杀,其间充满了牺牲、勇气、智慧以及一些令人扼腕的失误。开局的困境与顽强的反击:珍珠港的袭击给美国海军当头一棒,损失惨重,士气一度低落。然而,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激.............
  • 回答
    “美国会成为二战时期的德日吗?” 这个问题,如果真的摆在任何人面前,都会让人心头一震,随即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而是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审视当下的美国,然后进行一番深入的比较和反思。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它们成为那样(我们姑且这样说吧,虽.............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都是各自国家在战场上部署的最重要的装甲力量,它们在塑造二战西线和东线战局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说哪一个“更出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在什么具体的战场环境下进行比较。它们各自拥有鲜明的优势和劣势,可.............
  • 回答
    那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设想!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苏联的对调,世界格局会发生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简单地把地图挪一下那么简单,整个历史的走向都会被彻底改写。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位置互换”会带来的直接影响。苏联(原美国位置):广袤的北美大陆 地理优势与.............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军队中确实有不少德裔士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战前移民及其后代。他们身处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是自己的祖国在战场上与美国为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作为美国公民的身份和责任。然而,在面对德军时,他们却从不手软,更不会手下留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爱国”就能概括。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