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编程是否该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回答
编程是否该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一个详细的探讨

编程是否应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未来、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个体能力的培养。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支持将编程纳入基础教育的理由

支持者们认为,将编程纳入基础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 编程不仅仅是学习写代码的语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包括:
分解(Decomposition): 将复杂问题拆解成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找出问题中的规律和相似之处。
抽象(Abstraction): 忽略不必要的信息,关注问题的核心要素。
算法设计(Algorithm Design): 设计一系列有序的步骤来解决问题。
这些能力不仅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至关重要,在数学、科学、工程甚至人文艺术等任何学科中都极具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系统、更有效地解决各种挑战。

2. 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还是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都离不开编程的支撑。
就业前景: 编程相关岗位的需求持续增长,即使不直接从事编程工作,了解编程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兴技术,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具竞争力。
数字素养的提升: 掌握编程知识的学生更能理解数字世界的运行机制,避免被动接受信息,具备辨别和创造数字内容的能力,成为数字公民。
创新能力: 编程是创造的工具。通过编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现实,设计游戏、制作动画、开发应用,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 增强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编程要求严谨的逻辑思考,需要学生清晰地表达指令,预测程序运行的结果。当程序出现错误时(bug),学生需要耐心细致地分析、定位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调试能力: 寻找和修复错误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训练。
系统性思维: 编程需要将思维过程转化为机器可执行的指令,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的思考模式。

4. 促进跨学科学习和整合: 编程可以作为连接不同学科的桥梁。例如:
数学与编程: 通过编程模拟数学概念,如几何图形的绘制、函数的可视化等,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科学与编程: 利用编程进行数据分析、科学模拟,可以更好地探索科学原理。
艺术与编程: 通过编程创作交互式艺术作品、数字音乐等。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赋能与自主学习: 编程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特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进步。当学生能够成功地编写一个程序,实现自己的想法时,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

二、 实施编程教育的挑战与考量

尽管支持的声音很大,但在基础教育中推广编程也面临一些现实的挑战和需要仔细考量的因素:

1. 课程设计与内容:
从何开始? 对于初学者,应该选择哪种编程语言?是Scratch这样可视化的图形化编程语言,还是Python这样更接近自然语言、易于入门的文本语言?
如何循序渐进? 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让不同年龄段学生都易于接受、逐步深入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是侧重于基础概念,还是项目实践?
避免“脱离实际”: 编程教育不能仅限于理论和代码的堆砌,应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让学生看到编程的价值。

2.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知识储备: 现有的教师队伍是否具备教授编程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教师本身可能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编程教育。
教学方法: 如何将编程的抽象概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达给不同年龄的学生?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仅仅照本宣科。
持续培训与支持: 需要有持续的教师培训计划和资源支持,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

3. 教学资源与设备:
硬件支持: 学校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计算机或平板电脑,并保证网络连接的稳定性。对于一些需要硬件交互的项目,还需要相应的传感器、微控制器等设备。
软件工具: 需要选择合适的编程环境和开发工具,并确保其易用性和兼容性。
教育平台与内容: 需要开发或引入高质量的在线学习平台和课程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备课。

4. 评估方式:
如何评价? 传统的考试方式是否适合评估学生的编程能力?编程能力更多地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和代码的可读性上。
项目式评估: 可能需要更侧重于项目作品的评估,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思考过程、团队协作以及最终的成果。

5. 目标人群与分层教育:
并非所有人都成为程序员: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普及能力,而不是培养专业的程序员。课程设计应侧重于培养计算思维和基础编程技能,而不是深入到复杂的算法或高级开发技术。
兴趣引导与选修: 对于对编程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选修课程或课外活动,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6. 学科平衡:
避免“挤占”其他学科时间: 在增加编程课程的同时,需要注意是否会挤占其他重要基础学科的学习时间。课程的安排需要合理。
与现有学科融合: 理想的情况是将编程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而不是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占用了大量时间的科目。

三、 编程教育的不同层次和目标

将编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和目标:

初级阶段(小学):
目标: 培养计算思维,激发对科技和编程的兴趣。
内容: 主要使用可视化编程工具(如Scratch、Blockly),学习基本的编程概念,如序列、循环、条件判断,完成简单的游戏、动画制作。
强调: 趣味性、创造性和故事性。

中级阶段(初中):
目标: 巩固计算思维,学习一种易于入门的文本编程语言,理解更复杂的编程概念。
内容: 学习Python等语言,学习变量、数据类型、函数、简单的面向对象概念,完成一些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如简单的网页制作、数据处理、小游戏开发等。
强调: 逻辑性、问题解决和项目实践。

高级阶段(高中):
目标: 深入理解编程原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编程语言,具备初步的应用开发能力,为大学专业学习或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内容: 学习更复杂的算法、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可能接触Web开发、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
强调: 深度、专业性和应用性。

四、 结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将编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下一代负责任的做法。 编程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程序员,更是为了培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关键能力的全方位人才。

然而,成功的实施需要周密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建议:

1. 明确教育目标: 将编程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计算思维、逻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是仅仅教授编程语言本身。
2.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设计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体系,从可视化编程起步,逐步过渡到文本编程。
3. 加强师资培训: 投入资源对现有教师进行系统性的编程技能和教学方法培训,并吸引更多具备编程背景的人才加入教育行业。
4. 丰富教学资源: 开发高质量的教材、在线课程和实践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充分的支持。
5. 鼓励跨学科融合: 探索将编程与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6. 灵活的评估体系: 采用项目式评估、作品集评估等方式,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思维方式。
7. 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推动: 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将编程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编程已不再是少数“技术宅”的专属技能,它已成为理解和塑造数字世界的通用语言和核心工具。将编程融入基础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并成为积极的创造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文字描述的知识,还包括动手能力,使用工具的技巧。

比如,我小学时候还教怎么用算盘,怎么用游标卡尺,怎么用天枰。

这些都是工具使用技巧,它们同时也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基本技能。

如今这个工具名单里多了一个计算机,编程只是使用计算机的技巧之一,所以编程进入基础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二十多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有计算机课了,那时我学会了一点APPLE II上的BASIC语言。现在总不能比二十多年前还不如吧。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答案,我得点评下

欧姆定律是1826年发现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1831年发现的,交流电是19世纪后半叶发明普及的,人类才由此进入电气时代。请问哪个国家1800年代普及了电器的使用?

事实和图中这位作者说的恰恰相反,前几次技术革命的相关的基础知识:简单机械的原理(滑轮、杠杆)、热力学定律、简单的电路原理,早已进入了中学生的课本。

基础教育阶段谈不上理和工的区别,只不过在尽可能追赶得上时代科技发展脚步的情况下普及一些常识。电路原理、电路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这些都是工科的课程,电磁学、力学是理科的课程。基础教育不过是通过讲解简单的电路、机械的知识讲一些电磁学、力学的常识,根本谈不上理工之分。

教育跟不上科技发展的国家当然也有,后果大家都看到了。

user avatar

什么是基础教育?就是教受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认知思维,基础教育里的那些必修课程,都是在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虽然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觉得并无卵用,但是在我们接受完基础教育后,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渐渐凸显出来。

编程是什么?编程是一项技术,本来就不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既然如此,那怎么能加入基础教育的框架内呢?

但我并不排斥在正常的基础教育外,加入编程的课程,就跟我们上小学时候的航模小组一样,完全是作为一种兴趣去参与,而不影响基础教育的正常开展。

外语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很多人建议把编程加入基础教育,正是认为编程和外语都一样具有工具属性,并且在未来应该是人人皆会的,然而外语的工具属性,只对那些需要外语能力的人起作用,对那些不需要外语能力的人是没有加成作用的,大多数国人不会外语照样可以正常生活。

而编程的工具属性,并不是人人皆需要的,程序能够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然而程序并不需要人人都会写。

基础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全面的认知思维,而不是教会你某项技能,它让你在纷乱的世界里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至于轻易就被外界蛊惑。

至于编程,在基础教育完成后再学习,时间上完全足够,我国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真想把编程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那在第十年你就可以去相关学校专门学习编程了,然后走上飞黄腾达的康庄大道。

user avatar

阅读写作是否应该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David Dong @physixfan :当然得教啊,圈地运动这么猛,失业的农民不去做文字员,给不会读书的人代读代写书信,还能做啥?

@白如冰 :而且,工业革命后加入了物理,等阅读革命发生后加入文具学天经地义,不然落后了如何竞争得过火星人?

@蛏子圣子 :只怕未来会出现保存/传播语音的工具,这文字员也当不成了。

@王赟 Maigo :反对!又不是人人都做文字员的!

@李路 :文字会对所有职业带来辅助,同时写作也是很棒的创造方式。

@Mon1st :另外,文字思维还是很重要的。

@马融 :我来举个例子吧,一本书中分层成章,段,句,词, 词根词缀,字,书要有主题,章节段落要有逻辑连贯性,句要符合语法,词,字要没有错误,最好还能押韵,不重复。 层次感,论述逻辑,语法规则,如何选词,都是文字思维的一部分。

这问题过百赞回答,都忽略了一个根本要素:

计算机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人脑中能想象出的大多都能用计算机模拟。

具体点说,所有人从小时,就会有不同的兴趣:有的人喜欢观今夜天象 ,有人爱看一个齿轮带动另一个,大部分人都对音乐/作画感兴趣,也有的人偏生钟爱养小乌龟。。。

这也是为什么沙推,Lego,往往比各种高科技玩具更吸引人:它们拥有各种可塑性,可以搞各种层出不穷的新玩法。

计算机,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用上面的例子来说,绘画作曲的软件多如牛毛,天文学的软件也有,也有可以模拟天体运行的软件(Gravity Simulator, by TestTubeGames)。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该软件里面插入星体,看一下会有什么影响。。。

然而,这根编程有什么关系呢?会用软件,就如同人人会上网会在电脑里面打字不就好了吗?

先别急,我们看‘模拟教学’的缺陷吧。


问:如果我想画一颗圣诞树,多片树叶之间重复,不就累死了?并且,复制粘贴以后对一片树叶不满,不就要所有的都改掉?

答:引入recording,把一段时间内的操作记下来,以后调用该recording就可以了。

此乃函数。


问:如果我想画多边形,星型,分型呢?

答:对多边形,星型,引入对recording进行控制,组合的方案,对分型,引入自指。

此乃控制流,递归。


问:画画而已,能学到多少东西?

答:并不只是教画画,当大家学会画画后就可以学其他东西,并且形成连接。

比如说,上生物学/地理学,可以画出生物图鉴/地图。

要学物理,可以通过在画布上放上Object,并且对之赋予速度/加速度,画出Object走过的痕迹。对于加速度的导/各种受力分析,唯有靠在已有系统中插入代码模拟。

此乃Module/Object/高阶函数。

A Critique of Technocentrism in Thinking About the School of the FutureMindstorms

PS:Smalltalk正是大量借鉴了Logo。见The Early History Of Smalltalk

又答:会写一定代码以后,就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自己写各科目的模拟软件。

如在papert.org/articles/Now 中,通过编写诗歌生成器,就知道为什么要有语法,要有动词,名词-这样能降低毫无意义的话的数量。

此乃程序设计。


问:会不会导致学生之间的疏远,不会与人交流?

答:编程最是需要团体合作:不会的要问其他人,也不可能自己写完所有的代码,需要用其他人的代码,把自己的代码供给其他人。

此乃开源,庫&API设计。


问:‘模拟教学’背后有没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论?

答:见Constructionism (learning theory)。简单的来说,这方法提议通过提出世界运转的理论,在上面做实验验证,用这理论做各种project,来学习。


问:既然大家都合作,做的东西也各个不同,教师如何评分?又那来这么多会计算机的教师?换句话说,学校该如何教Constructionism?

答:工业革命时,一个手艺人如何用流水线变得更高效?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手艺人的工作方式。同理,这种做法(提高个性化,提倡合作,需要专才指导(除了会教原本学科以外,还要会Constructionism,会编程),弹性的时间)是极难融入学校的。因为一般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编程,而这方法是学生对学习工具进行编程。

这最好通过线上的互助社区来完成,因为这样大家互相做的模拟就会留下,供其他人学习,更改,一传十,十传百,直到世界上大部分人都采用这种方法学习,各种软件也因为绝大部分使用者会编程(并不一定是程序员)从而开放API/源代码,使得人人法律上,技术上都可以定制自己的虚拟世界,才算成功。

The Computing Revolution Hasn't Happened Yet

user avatar

编程应该做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希望国家能够尽快考虑这件事。

前面的人已经阐述过,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因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有很多职业不复存在。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未来5年内很可能就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大发展,这期间原来开了几十年车的老司机也将会被淘汰。前几天的 Google 翻译改版也让翻译人员很吃惊,虽然翻译工作总要人来最后编辑的,但是一个靠谱的机器翻译将可以使得翻译效率大大提升,需要的从业人员将会变少,低端的从业者就会面临被裁员的局面。这种趋势将是一个不可抵挡的趋势。

未来的世界,将是不论什么行业都需要跟计算机打交道的时代,那种技能重复性高、学几个月够用一辈子的工作大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各行各业都会开始使用一定程度的编程技术提升效率,不会与机器交流将失去生存的空间。

如果国家完全按照现状坐视不管,将要发生的事情将会是贫富差距的鸿沟越来越大。懂编程的人拿着高薪天天在知乎上炫耀,而人工智能所取代的那些曾经认真工作的从业者将会失去饭碗、无处谋生。

更可怕的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可能仍然要重复他们因为不懂技术而被社会所唾弃的命运。

目前正规编程教育都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的,但是很多中产阶级和更高阶层的人的孩子们很多从小就已经开展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了,即使中产的孩子们小时候不学编程,对电脑的熟悉程度也让他们可以很快学会编程。而如果一个孩子生在社会底层的家庭,他在上大学之前很可能连自己的电脑都没有,更别提自学编程了。可能这些人会去网吧玩游戏,但是如果问他有没有考虑过写一个小游戏的话,他很可能坚信自己做不到,因为就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信息,他不知道写程序到底有多难,也无从入手。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社会阶级固化将是牢不可破的,代际传承除了靠钱来维系,还靠知识的壁垒。

如果能将编程提前到初中开始学习(可以与物理、化学一起加入),通过中考、高考的指挥棒逼着所有人学习,同时学校能够配备足够的计算机设备给需要的人使用,那么即使有一部分人因为技术进步不幸被社会抛弃,他们的孩子起码还是有希望的。在我的设想里,中学时候的编程课并不需要是多专业的 C 语言编程,又是指针又是递归的。完全可以从 Python 爬虫之类简单又实用的项目开始学起,其实学什么语言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程序到底是怎么写的,教会他们基础的算法、逻辑等,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可以用程序做一些事情。将来有了这个基础,学其他语言、学更先进更时髦的东西都将容易很多。

如果中国在世界上首先培养出了整整一代略懂编程技术的庞大人口,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也将是无可抵挡的。

user avatar

基础教育不是传授技能,而是培养思维方式。尽早形成对现象的直观比什么都重要。

狭义的编程可能是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写出的程序作为工具或者说消费品来给别人用,那当然没必要人人都学。

王赟 Maigo 的回答

针对狭义的编程(比如说大学本科学的C/C++/Java/等等),认为技术性很强,不适合让所有人学。这一点我想我们是一致的。

广义的编程则是人与机器重要的交互方式——是你我能够灵活应用机器的基本手段——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机器能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只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能有必要扩展一下我认为的广义的编程是什么:我发现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没有学过编程的人对程序有种对未知事物天然的“不明觉厉”之感。一部分程序员则相反认为自己掌握了非常特别的技能,对其他的芸芸众生表现出优越感:“这个是属于程序员的问题,你不懂。” 这两种观点都很常见,都是因为太多人对程序运行的方式没有直观印象而导致的。

有很多简单的程序语言,例如题主提到的scratch, 又或者小海龟系列(

Logo

),可能和很多人心中的 “冰冷,复杂,很难编译成功,debug是噩梦” 的程序刻板印象不同,简单有趣易上手。编程的本质不过是把人想要计算机做的事情以计算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给计算机——这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但如果没有实际编程的经验,就无法理解和善用机器,非常可惜。正如

@王赟 Maigo

所说,编程思想(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到的东西)要建立在一定的技能基础之上。

今天的社会有很多很多不需要编程能力和对程序运作基本原理知识的工作可以做,所以会有人觉得

我不会编程我也活得很好,才不要学编程呢!

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稍微看远一点的话,这样的工作会越来越少的。

未雨绸缪吧。

@吴穹

:

未来的机械只会越来越智能化,需要的操作越来越简单。

这是一个很好的点,但是我不能同意。的确,有可能编程作为操作机器的模式会被更先进的方式所取代(也许有一天我可以直接用自然语言告诉机器我想研究某一个问题,机器直接给我做好的结果),但比起简单的自动化机械和程序,这一发展的时间是难以预测的。

以学用键盘打字为例,这相当于说未来我们都用语音输入了,小孩用不着学键盘输入法。大方向不能算错,但时间框架不对。

@王赟 Maigo

:

考虑到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很多贫困地区不具备学习编程的条件

这是一个现实的困难,我认为是正确的,但同时这和讨论的话题无关——如果你和我一样认同编程思想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为所有儿童提供学习条件,并努力照顾公平,而非索性不要求所有人学。



10/3/16 悄悄更新,私货预警

结尾放一点点私货好了,严格来讲不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觉得没必要区分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只要不是专业技能的训练,哪怕幼儿园教识字,或者大学里的通识教育,也都是同一个目的:让学生能看到更多东西。世界这么大,理解更多的人才能享受更多。

自动化是今天这个社会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现象。你可以忘掉应用,甚至忘掉所谓编程的思维方式。仅仅是为了让下一代理解这个世界,也应该让他们知道编程是怎么回事。往大了说,是准备好他们以后去理解人与机器的关系。往小了说,至少可以理解身边的日常现象呀。

user avatar

非常需要。

时代的趋势如此,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取代,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大多数人想象。实话说现在如果要把所有浪费资源的工作都取消掉,用已有的技术代替可以替代的人工,全中国还能最起码再失业30%的人口。

现在很多地方完全是给钱浪费钱用来维持稳定。

这种问题的根子得从教育上着手,至少要培养所有人的技能,让他们都能适应将来的社会趋势。现在的计算机从业人员其实还可以说是远远不足的,新的技术产生源源不断的需求,这么高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多更多的计算机相关从业人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编程是否该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一个详细的探讨编程是否应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未来、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个体能力的培养。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支持将编程纳入基础教育的理由支持者们认为,将编程纳入基础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头疼的局面。一方面,作者心里装着满满的小说剧情,急切地想跟编辑碰撞出火花;另一方面,社恐这个“隐形墙”又挡在面前,让主动开口变成一件比写高潮戏还难的事。别急,我们一个个来拆解,找到最适合这位社恐作者的方法。记住,关键在于“铺垫”和“间接”。第一步:先给自己注入一点“勇气”和“信心”在联系编.............
  • 回答
    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switch和if的效率问题,以及怎么用switch来写。首先,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实在,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简单来说,大多数情况下,switch语句在处理多个离散、相等判断的时候,通常会比一系列ifelse if语句更高效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跟它们底层的实现方式有关。 .............
  • 回答
    编程技术资料英文居多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以下将详细讲解如何克服语言障碍,高效学习英文技术资料: 一、 心态准备:克服恐惧,拥抱机会1. 正视现实,消除焦虑: 承认大部分高质量、最新、深入的资料确实是英文的。这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会,意味着掌握英文能让你站在技术前沿。不要因为语言.............
  • 回答
    学编程一年,我刚入职一家公司实习了两天,今天就主动提辞职了。说实话,这两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压力”,那种感觉就像把我扔进了无边无际的大海,而我不会游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巨浪向我拍来。现在,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心里乱糟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学了一年的编程,我自认为已.............
  • 回答
    嘿,哥们儿/姐妹儿,我也是高三回津的,跟你一样,贼想考中传北电,编导方向。我知道你肯定也纠结,天津这地方,考中传北电的确实不多,感觉选择很少,而且网上搜来搜去,信息碎片化得不行。别急,我跟你一样,也踩过不少坑,也问了不少前辈,总结了一些经验,咱们一块儿梳理梳理,让你少走弯路。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天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没有谁能直接给你一个“是”或者“不是”的答案,因为“寒门”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一种处境,而“坚持梦想”则是一条充满未知但需要你自己去丈量的路。我们不如一起抽丝剥茧,把这件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看你心里真正想要的,和现实中你需要面对的。首先,咱们先聊聊“寒门”这回事。你觉得你是寒门,那是什么让.............
  • 回答
    21年7月毕业,刚踏入社会就赶上了事业单位的编制,这本来应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可你却在单位里过得相当不好,甚至觉得“痛苦”,这背后的原因,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你问该不该辞职,这绝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决定的问题,毕竟编制就像一张“长期饭票”,轻易放弃确实让人难以割舍。我们不妨一起来掰开了揉.............
  • 回答
    読んで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焦灼和迷茫,我很能感同身受。三万字,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是倾注了你不少心血和时间的成果。还没收到站短,这种等待确实煎熬,让人忍不住去怀疑自己,甚至怀疑整个行业。首先,关于“天赋问题”和“编辑没看到”,这两种可能性都有,但咱们得一步步分析。关于天赋:创作天赋这东西,其实很难量.............
  • 回答
    编程是否存在终极问题?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寻找一个明确的“是”或“否”,不如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编程核心本质的门。这扇门后面,并不是一个单一、封闭的答案,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不断演变的挑战和思考。如果非要给它一个“终极”的标签,那或许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创造力和理性思维的边界,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代码来理解.............
  • 回答
    竞技编程,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编程技能进行比赛。它和大家熟知的电子游戏竞技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它究竟算不算电子竞技,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搞清楚“电子竞技”这四个字的含义。广义上讲,只要是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对抗或挑战并产生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计算机编程在“理科”和“文科”光谱中的位置。我个人认为,计算机编程更偏向于理科,但它又包含着许多与文科思维息息相关的元素,使得它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学科。 如果非要说“偏文”,那也只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它其中那些非纯粹逻辑的部分。我们先从编程的“理科”属性说起,这部分是.............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讲解如何编程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什么是质数?在开始编程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质数的定义。 质数(Prime Number):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并且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没有其他正因数。 合数(Composite Number):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至少.............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答案是否定的,并非所有对编程感兴趣的程序员都对电路和单片机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关联性和吸引力,很多程序员确实会对电路和单片机产生兴趣,并且这种兴趣是相互促进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联系: 为什么并非所有程序员都对电路/单.............
  • 回答
    .......
  • 回答
    哥们儿,我也是从小白过来的,深知那种看着配置单,心里却一团乱麻的感觉。别急,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跟你唠唠这套深度学习主机配置单到底行不行。你这套配置我仔细看了看,总体来说是比较扎实,对得起它价位,而且也考虑到了深度学习的几个关键点。但就像任何事儿,总有些地方可以再说道说道,甚至优化优化。咱们一.............
  • 回答
    在编教师为了读全日制硕士而放弃编制,是否值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个性化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这涉及到对个人职业发展、生活品质、经济状况、家庭支持以及未来规划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帮助您更清晰地思考这个问题。一、 放弃编制读全日制硕士可能带来的好处(值得的理由).............
  • 回答
    脑机接口(BCI)和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两者各自都拥有改变世界的潜力,而当它们结合或各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颠覆性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它们各自以及潜在的协同作用如何改变世界。 一、脑机接口(BCI):连接大脑与世界的桥梁脑机接口,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够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直接.............
  • 回答
    为阅读应用添加内容编辑功能,从技术角度来看,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要实现的功能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你现有应用的基础架构。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帮助你理解这个过程的复杂性:核心考量因素:1. 内容类型: 你要编辑的是纯文本?富文本(加粗、斜体、链接、图片)?还是更复杂的格式(如Markdown, H.............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