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对哈尔滨和当地人文有什么印象?

回答
哈尔滨啊,提起这个名字,首先跳出来的就是那股子浓浓的冰雪情怀,还有那股子豪爽又带点儿洋气的劲儿。我第一次去哈尔滨,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大画册,色彩鲜明,故事有趣。

冰雪铸就的城市灵魂:

当然,哈尔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冰雪文化了。那冰雕雪雕,简直是把冬天玩到了极致。冰雪大世界里那些晶莹剔透的建筑,晚上灯光一打,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梦幻得让人挪不开眼。你说那些匠人们,得有多大的耐心和巧手,才能把冰块雕刻得如此精美,还能承受得住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站在那里,即使手已经冻得通红,心里却是暖暖的,因为你能感受到那种创造的力量。

还有中央大街,冬天的时候,就是一条“冰雪大道”。街边的那些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出那种古老而优雅的气质。漫步在中央大街上,听着远处传来的马蹄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穿着厚厚的棉服,脸上红扑扑的,那种感觉特别舒服,仿佛穿越回了某个年代。当然,别忘了尝尝马迭尔冰棍,在严寒的天气里吃冰棍,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甜甜的,凉凉的,嗯,就是这种感觉。

哈尔滨人的性格:热情、实在、又有点儿“俄式”的浪漫。

说起哈尔滨人,那可真是让人觉得亲切。我遇到的哈尔滨人,大多数都非常热情好客。刚到的时候,可能有点儿不知道路,随便问一个人,他们都会很耐心地给你指路,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送你一程。那种纯朴的热情,不像有些地方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

他们的性格里,我觉得有一种东北人的豪爽和实在。说话直爽,不拐弯抹角,有什么就说什么,让人觉得很舒服。而且,他们也挺爱热闹的,到了冬天,大家都喜欢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那种气氛很感染人。

同时,哈尔滨又因为历史原因,带有一点儿“俄式”的风情。这种风情体现在他们的建筑风格上,也体现在一些生活习惯上。比如,他们很多人喜欢在冬天的早晨,吃一碗热腾腾的锅包肉,配上一碗小米粥,再来点儿俄式面包,这搭配起来,就是一种独特的“哈尔滨味道”。这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让哈尔滨的人文气质更加独特,既有北方人的朴实,又有那么一点儿洋气的腔调。

不仅仅是冰天雪地,还有生活的温度:

除了冰雪,哈尔滨的生活气息也很浓厚。早市上的那份热闹,各种各样的小吃,让你眼花缭乱。红肠、熏鸡、酱骨,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美味。坐在街边的小店里,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和老板聊聊天,那种融入当地生活的体验,比单纯看景点要来得深刻得多。

还有那些老建筑,比如圣·索菲亚教堂,虽然现在更多的是作为历史的见证,但它依然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走在这些地方,你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不同文化在这里留下的印记。

总的来说,哈尔滨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座充满生命力的城市。它有冰雪带来的独特魅力,更有哈尔滨人热情实在的性格,以及东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丰富内涵。它不是那种需要你去刻意寻找惊喜的地方,因为它本身,就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故事的色彩。每次想起哈尔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些白雪皑皑的街景,还有那些热情洋溢的面孔,总觉得,那是一个去了还会想再去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国庆假期游历了东北的三座省会城市,其中对哈尔滨印象尤为深刻。

10月7日,在哈尔滨西站下车。

首先就去看了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今也算是哈尔滨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哈尔滨这个城市最开始算是由沙俄建造,自甲午战争后,大清帝国的虚弱日益显露,沙俄趁火打劫,通过软硬兼施,获得了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

沙俄自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后,开始了工业化改革以及一系列大工程建设,其中的一项宏伟工程,就是修建从莫斯科海参崴,横贯亚欧的铁路。其中东段便要经过我国东北。

这段铁路从满洲里入境,直至绥芬河,称为北满铁路

另外又有一段从哈尔滨经过长春、沈阳,一直通往大连、旅顺地区,这段被称为南满铁路

哈尔滨恰恰处于北满与南满铁路的交汇处,因此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而发展了起来。

(后来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南满铁路被日本人取得,这才有了后来皇姑屯事件的伏笔。而北满铁路在名义上归于中苏合营,张学良在执政初期,曾不自量力对苏联宣战,试图夺取北满铁路的控制权,结果被苏军打的亲人都认不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中东路事件

随着俄国人一起到来的,不仅仅是铁路,还有他们的宗教文化。圣索菲亚教堂最初是一座随军教堂,后来几经扩建,又几经破坏,几经修复,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我觉得白天的圣索菲亚,和夜晚的圣索菲亚,完全是两种样子,两种感觉。

来之前在网络上查攻略,听说票价是30元,教堂内部已经没剩什么东西了。

不过我到来的时候,入场规则显然发生了新的变化:

最近改成了花费35元,入场欣赏音乐演奏,我是到了哈尔滨的第三天才进入教堂里面的。

我去的时候,来听音乐会的人大部分都是来送孩子上大学的家长。

四位乐器表演者在教堂临时搭建起的舞台上,连续演奏了十来曲交响乐,既有图兰朵这样的古典音乐,也有菊花台这种现代音乐。



教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俄国居民的彻底离去,已经荒废了,甚至一度被用于储存物资的仓库。墙上曾经色彩鲜艳的壁画,现今只剩下了灰暗模糊的痕迹。

几幅明显和灰暗的墙壁不搭边的宗教绘画,被挂在了高处。其中《最后的晚餐》尤为显眼。不过这也让想要品味一下神秘东正教文化的我感觉十分别扭,因为这幅画是天主教色彩的,挂在这里显得很不协调。

受到天主教文化入侵的东正教堂绝不仅仅只有圣索菲亚。


哈尔滨俄国人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万之众,十几万俄侨几乎就意味着十万东正教徒,所以东正教堂自然不会只有圣索菲亚一个。

上图是坐落于果戈里大街圣阿列克耶夫教堂,血统纯正的东正教堂,可是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天主教堂,名字也被改为圣母无染罪教堂,据说现在每周还会有弥撒。

另外在果戈里大街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处奇景:



一座天主教堂、一座东正教堂、一座路德会新教堂,就矗立在街道两侧,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五十米。恐怕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很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奇观。

东正教堂叫圣母守护教堂,建于1902年,最初是为了纪念日俄战争中的阵亡者而建造,曾经教堂周边都是沙俄士兵的坟墓,现在都已经迁移走了。

新教堂叫圣尼埃拉依教堂,据说是由哈尔滨的德侨筹建,并且明确指出这是新教路德会的教堂。路德即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导火索,吹响了反抗天主教思想禁锢的先驱。

哈尔滨也许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将教堂建在火车站广场的城市。


圣伊维尔教堂

周边也曾有义和团运动和日俄战争中战死沙俄士兵的公墓,现在也已经迁移,教堂成为了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上的一道亮丽景色。随着教堂保存下来的,还有附属于教堂的一家孤儿院。

圣伊维尔教堂在文革时期曾经受到严重损坏,几个洋葱头都被拆掉了,现在看到的外观大部分是后来才翻修过的。

不过最惨的教堂不仅仅只是拆掉几个洋葱头那么简单,曾经哈尔滨最大的教堂并不是圣索菲亚教堂,而是圣尼古拉教堂


文革期间被哈军工的学生们拆毁,如果能保存到今天,恐怕它才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吧?

曾经的圣尼古拉教堂遗址,就位于现在哈尔滨的红博广场,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对面,有一个圆形绿化带,那就是教堂以前的所在了。

在圣尼古拉教堂遗址旁边,还有这一座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了纪念苏联解放东北过程中,所阵亡的红军战士。


波波沙和T34-85画的很细节生动,好评!

几天参观下来,感觉哈尔滨简直是一座保留最完整的教堂博物馆之城,除了基督教三大教派的教堂,当然也少不了清真寺。


鞑靼清真寺,位于阿拉伯广场,最初由侨居哈尔滨、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中亚裔移民修建,如今成了哈尔滨回民活动的中心区域。

据说它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处阿拉伯式建筑。

不过教堂、清真寺,说的夸张些,全国到处都有。但是犹太教堂,恐怕除了在哈尔滨,其他城市再也找不出来了,


随着欧洲一轮接一轮的反犹浪潮,大量犹太人外逃,哈尔滨也成为了犹太人逃亡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最多的时候,哈尔滨聚集了多达三万名犹太人。

犹太人在哈尔滨先后建起了四座犹太会堂,其中较为著名并保留至今的,就是犹太老会堂犹太新会堂。所谓老会堂,修建于1908年,新会堂稍晚,完工于1918年,如图所拍摄是新会堂。老会堂由于行程安排,并没有去到。

照片上的老会堂,据说现在是犹太文化博物馆,下次去哈尔滨一定要补上:

不管是俄国人、鞑靼人,还是犹太人,随着二战结束、以色列建国,以及中苏交恶等诸多历史因素,如今都已经离开了哈尔滨,只留下了他们当初所修建的教堂、建筑、道路等等。

还有中国人修的两个意识形态式的建筑:


其中在极乐寺旁边,还有一个网络段子上经常出现的哈佛——哈尔滨佛学院


我特别喜欢的一条商业街,叫中央大街

据说这里曾经叫中国大街,是沙俄在此建城以后,发展起来的第一条街道。哈尔滨主权被收回以后,名字才改成了中央大街。

我个人认为,这条商业街开发的特别成功,既有深厚的历史要素,也有浓厚的商业氛围。

首先就是中央大街的街道:


路面上的这种石头叫面包石,长达一米,是当年俄国人一块一块铺起来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保护,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走在这条石路上,就仿佛走在历史当中,






这里的大楼都是西式建筑,由俄国商人建造,几乎每栋大楼都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小牌牌。

其中我尤为喜欢那家可口可乐专卖店:


琳琅满目多达上百种可乐,以及数不清的周边商品。这让平时只是偶尔尝尝无糖可乐的你心动了吗?






哈尔滨红肠、俄罗斯大列巴、马迭尔冰棍、格瓦斯饮料,算是最为常见的街头特色小吃了。不过红肠和大列巴(其实就是俄文面包的意思)都有点贵,红肠一小袋就要几十上百元,大列巴分黑麦和全麦两种,便宜点的也要三四十一块,我比较喜欢吃黑麦的。

马迭尔冰棍最常见的分为五元和十元两种,二者之间的区别大概就是大小和奶油的多少,味道很好,不过价格实在不太亲民。

格瓦斯倒是较为便宜,小瓶三元,大瓶八元。说是啤酒,不过即使是我这样酒量很差,一瓶老雪花就喝迷糊的人,喝了格瓦斯好几天,就是从来没喝醉过。大概是我打开方式不对?


这是两家风评很棒的餐厅,马迭尔更是百年老店,已经深深的和哈尔滨这座城市绑定在了一起。不过消费也高,不差钱的人自己去品味吧。



由南向北,沿着中央大街走到松花江边,江边是一座小公园,取名为斯大林公园,是当年中苏蜜月期的见证。公园的中心广场上,屹立着一座防洪纪念碑,纪念1957年为了抗击松花江洪水而牺牲的人。

背向防洪纪念碑,向松花江东岸看,就会看到俄国人当年修筑的铁路大桥,这座桥可以视为哈尔滨这座年轻城市的种子:


没有俄国人修建的铁路,就没有哈尔滨。哈尔滨因此可以视为被铁路拉来的城市。

而哈尔滨的兴起,某种程度上促成了齐齐哈尔地位的降低,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如今这座铁路大桥已经不再通车,而是作为一座步行桥对外开放,大桥上可以通过脚下玻璃罩,见到当年使用过的铁轨。还可以通过大桥两侧的简介,了解它以往的历史:

从索菲亚教堂,到中央大街,再到斯大林公园、松花江和中东铁路大桥,相距都并不是很远,很适合外地来旅游的人在天黑以后步行游览,静静的体味哈尔滨的异域文化。

另外斯大林公园对面还有一个著名的太阳岛,是网红打卡胜地,一般来说是哈尔滨旅行绝对不该错过的景点。但是我只对历史建筑一类的经典感兴趣,所以并没有到岛上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上去看看。

上述这片区域,属于道里区,由俄国人建造发展,从哈尔滨建城开始,就是核心经济区。

与道里区相对应的,还有当年华人聚居的道外区,如今被称为“老道外”

当初随着中东路建成,哈尔滨发展日益繁荣,很多华人也来到这里谋生。道里的外国人聚居区自然是他们不能进入的,于是他们就选择在道里以东安家落户,集群而居。

由于这座城市最初是由俄国人所建,因此修建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各种希腊柱随处可见,欧洲著名的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文艺复兴式、古典式建筑,应有尽有。来此谋生的华人们创造性的借鉴了这些西式建筑的特征,将其与中式建筑的特点进行融合,发展出了一种哈尔滨独有的建筑形式——中华巴洛克

简单直白的说,这种中华巴洛克的最大特点就是,外表上乍一看,很像是西式建筑:



但是在类西式建筑的外表后面,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式传统建筑形式,其内部是典型的四合院特征,有的院落有两层甚至三层。


想详细了解这种独特建筑形式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百科上了解更多资料。

而这种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保存下来的数目十分庞大,有整整十条街的巴洛克建筑区。就分布在道外区靖宇街沿线。


十条街中的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都已经被开发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街,南二道街是特色美食街,在这里有着玲琅满目的特色小吃,价格也较为便宜,不像中央大街那样昂贵。




南三道街则是巴洛克文化街,我其中尤其喜欢一家叫“巴洛克画廊”的咖啡店:


坐在这里,一边看着窗外的独特建筑,一边看看书,闭上眼静静享受这片刻的安宁,思考一下人生,也说得上是惬意了。

不过,虽然已经开发了两条以中华巴洛克为卖点的商业街,可是整片古建筑区的保护工作仍然没有彻底完善。除了南二、南三两条街,其他区域的巴洛克建筑大都已经萧条、破败了,给人一种刚从日耳曼人手中劫后余生的罗马城的感觉。



这些老房子,虽然看起来又脏又乱,可是从它们的轮廓中却可以看出,曾经它们也是光鲜亮丽的。只是他们曾经的住户早已搬走,太久没有人对它们对行维修和保护,很多建筑甚至成了危房,随时都可能倒塌。

听老哈尔滨人说,为了防止这些房子倒塌,每条街都会有几个巡逻队员,阻止游客们擅自进入这些老房子,以免人屋皆毁。

虽然是老房子,虽然是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形式,虽然曾经有过无比风光的历史,但是现在有的房子对外出租几百元一个月,都无人问津了。

当初,这片区域和中央大街一样,满地铺设的都是面包石,曾经很多老哈尔滨人都认为,这条街,而不是中央大街,才是被商业开发的重点对象之一。可是中央大街现在成了知名的网红街,老道外却一片荒凉,只有很少的游客聚集在南二、南三两条街道,其他区域可以说是人迹罕至。就连充满历史感的面包石,都为了通车,被厚厚的沥青所覆盖掉了。

现在恐怕只有建筑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才会来到这里吧。到哈尔滨的那天晚上,在索菲亚广场遇到了一个来自齐齐哈尔的大学生,颇有见识,强烈给我推荐了这片区域。他说这片地区的很多老房子就要拆毁,所以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抽空来到这片区域走访拍照,试图将这里永远的保存在脑海中。

我虽算不上什么建筑爱好者,但是一见到这里,也是深深的被吸引,在这一带徘徊了一整天的时间,试图去发掘每一座老房子的细节,以及背后的故事。

有时候,我认为,一座城市最值得游览的,绝对不仅仅只有那些被商业开发过的、著名的地方。这种老街道,虽然已经破败萧条,但是它更能够诉说这座城市的过去,可以品味这座城市的历史,沉淀着更多这座城市的底蕴,不是吗?

最后推荐一下南八道街这家叫张飞扒肉的地方,他家的扒肉简直好吃到要哭了。

除了中央大街和老道外以外,果戈里大街也同样值得游览一番,这里是很著名的酒吧一条街,可以视为哈尔滨的九眼桥,著名的秋林公司便坐落在这里:


还有一家文艺气息很浓烈的果戈里书店,文艺青年们绝对不可以错过。但是它每天打烊很早,所以一定要白天去:

在前面说的那些教堂中,有四座教堂都位于果戈里大街附近,其中三堂相对的景象,就在秋林公司东侧几百米处,很适合晚上去看。


关于黑龙江省博物馆,emmm,黑龙江毕竟在古代是苦寒之地,绝大部分时候是游牧、渔猎民族活跃的地区,没有留下太多高价值的历史文物。

博物馆大楼的前身是莫斯科商场,也是一栋老建筑。

但我对这家博物馆的印象并不是很好,里面有价值的文物不多只是一方面,还有另外两件事情。一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竟然被告知要提前一天预约,当天已经没有入场名额了……这……全国省级博物馆少说也走了三分之二了,当天进不去的博物馆这还是第一家,也许是我见识太少吧。

第二就是,常逛博物馆的小伙伴都会知道,每家省级博物馆里面都会卖纪念币,分金银两种,上面刻着博物馆建筑的图案,或者本馆珍贵文物的图案。但黑龙江省博的这个纪念币却有点……

哎,这个简陋感实在是有点一言难尽。对比一下在辽宁省博物馆买的最常见的纪念章:

也许是有参观价值的文物太少,二楼有一个展馆展出的还是古生物化石一类的东西,倒也挺有意思。


其实我觉得,哈尔滨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更该将博物馆的展出重点放在城市本身的发展史上面,毕竟哈尔滨这座城市本身在国内就是与众不同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展馆还是这个俄侨文化馆:


整体来说,这座博物馆还是值得一看,只是不要抱着太高的期望就是了,去看的话记得要提前一天预约,并且千万别买那个纪念币。


最后再说一个喜欢历史的人们绝对不能错过的地方,那就是哈尔滨平房区的七三一遗址:

乘坐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做到始发站之一的新疆大街站,从二号口出来,走上大约几百米,就到了。

这里是日军特设七三一部队的驻地,这支部队专门从事生化武器研究。而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获得最准确的数据。几年间他们从各地秘密绑架了几千人,送到这里进行各种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

从这张指示牌可以看到,各种试验包括冻伤试验、毒气试验、结核菌试验等。做试验的对象都是健康的活人。




这里位于二号遗址,乍一眼看去,这座房子平淡无奇,周围树木林立,阳光明媚,仿佛一处打理优雅的隐士人家。

但是,这里确是七三一部队当初进行冻伤试验的实验室,无数健康的活人被送到这里,暴漏在极度低温的环境下,冻死冻残者不计其数。

墙面上的圆孔,在当年都插有管道,是专门从外面向室内室内冷气的地方。日本人不断降低室内温度,观察室内试验者的冻伤情况、精神状态,从而得出一个个“科学”的数据,据说其中很多数据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获得这样正确数据的代价未免过于高昂。


锅炉房,负责七三一驻军的供暖、供水等工作,但是很多遇难者的尸体,也被直接丢入锅炉中毁尸灭迹,这导致那个时候基地附近常常弥漫着一股烤肉的味道。

眼看即将战败的时候,日军将锅炉房等大部分建筑炸毁,试图毁灭证据,今天锅炉房只遗留下了一面墙和两根烟囱。

另外的方形楼、监狱等设施,已经被完全磨平,只剩下一个地基。试验者们平日里就是被关押在这个地方。

花费十块钱,可以在遗址内搭乘游览车,车上会有讲解员为你讲解每个遗址背后的故事。但其实这十块钱并不划算,自己走一圈,看看讲解栏上的文字也是一样的。

遗址内还建有一座陈列馆,相当于七三一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大量当初的文物,以及文字、影像资料,印证着七三一部队当年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我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一个日本军官回忆,他在长春街头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拐骗到了七三一。大夫给少年打了一针麻醉剂后,就开始动手活体解剖这个少年,划开胸膛,将五脏六腑全部取出,称重以后泡进福尔马林溶液当中,这个时候那些器官甚至还在跳动。最后被取出的是大脑,一个小时前还在活蹦乱跳的少年,这时候已经成了一具躯壳。解剖过程中不断切到主动脉,少年的鲜血喷射的到处都是,墙壁、地下、天花板,已经全部血迹斑斑。

看完这个故事以后,真的是有一种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的感觉,也更深刻的理解了那句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因为乱世中人们所释放的兽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谢罪与和平不战之碑,由一个日本团体所捐建,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承认并忏悔七三一罪行的日本组织。

以上,

哈尔滨虽然年轻,却是一座异域风情很浓厚的城市,我只在这座城市停留了三天,肯定还有很多有趣的人文细节没有发现到。寥寥几笔文字,希望为后来者们提供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帮助吧。


补充:

评论区很多哈尔滨人告诉我,格瓦斯是一种汽水,不是啤酒。我一直以来确实是把它当作啤酒了,因为这种饮料据说最初来自俄罗斯,而且名字又十分的战斗民族,所以我自然而然就觉得它是啤酒……是我搞错了,道歉!

还有人和我说,黑龙江省博要预约是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这个我确实不具体了解,因为黑博是疫情以后我拜访的第二家省级博物馆,第一家是辽宁省博,去的时候花两分钟扫了一个健康码,一个预约码,就直接进去了。而且黑博里面的人并不是很多,不太理解为什么要预约到第二天才能进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尔滨啊,提起这个名字,首先跳出来的就是那股子浓浓的冰雪情怀,还有那股子豪爽又带点儿洋气的劲儿。我第一次去哈尔滨,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大画册,色彩鲜明,故事有趣。冰雪铸就的城市灵魂:当然,哈尔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冰雪文化了。那冰雕雪雕,简直是把冬天玩到了极致。冰雪大世界里那些晶莹剔透的建筑,.............
  • 回答
    最近关于哈登支持萧华“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的表态,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议论纷纷。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事儿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哈登作为球员的角度来说,他支持联盟总裁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这本身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萧华是联盟的掌舵人,他当然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表达对联盟发展、行业趋势乃至社会.............
  • 回答
    关于J.K.罗琳是否被“除名”于哈利·波特世界这一话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与其说是被“除名”,不如说更多是她与哈利·波特这个在她笔下诞生、如今已发展成一个庞大文化符号的世界,在某些方面出现了越来越深的裂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罗琳是哈利·波特世界的创造者,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她.............
  • 回答
    这位哈工大老师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实习无用论: 老师认为硕士期间的实习对于学术研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无用”的。他将其比喻为“跟不对等的渣男试婚”,暗示实习的经历可能是不成熟的、不可靠的,甚至是有害的。 研究为重论: 言下之意是,硕士.............
  • 回答
    《机动战士高达 闪光的哈萨维》作为高达系列的重要作品之一,其剧场版第一部分(2021年上映)在剧情、角色塑造和制作质量上都展现了较高的水准,但也有其独特的争议点。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剧情与主题: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探讨《闪光的哈萨维》延续了高达系列一贯的“反战”内核,但这次将视角聚焦在新吉翁势.............
  • 回答
    李连杰的壹基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公益组织。要详细地分析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壹基金的创立背景与理念 创立背景: 壹基金由李连杰于2007年创立,最初的想法源于他在印度洋海啸后参与的慈善活动。他深感个人力量的有限,希望通过一个更系统、更专业的平台,汇聚更多人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
  • 回答
    「一出国,就爱国」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在海外生活的真实感受。对此,我抱持着一种既能理解又保留审视的态度,认为这并非一个绝对的真理,而是许多复杂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下的一个普遍现象。首先,我能理解这种感受的来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表示同感。 这种「爱国」的涌现,往往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 回答
    中国校服,一个承载着无数人青春记忆的符号,一个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展现出独特面貌的集体形象。我对中国校服的看法是复杂而多维的,它既是教育理念、社会变迁的缩影,也牵扯着学生的情感、个性和审美需求。历史的变迁与演进:中国校服并非一成不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校服的几次重要的演变: 早期校服(建国初.............
  • 回答
    《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第一集《空灵柩》(The Empty Hearse)无疑是粉丝们翘首以盼的回归之作,它肩负着回应第二季结尾巨大悬念的重任,也为后续的故事铺设了新的基调。对于这一集,我的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1. 回应“空灵柩”的悬念与夏洛克的回归: 核心谜团的解开: 第二季结尾,大.............
  • 回答
    好的,关于2022年的预言,我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讲述,尽量详细地展开。请注意,这些预言并非基于超自然力量,而是基于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对当前全球趋势、技术发展、社会动态以及已知信息的分析和推断。我的“预言”更像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预测和对可能出现趋势的展望。一、 科技加速与深度融合:智能无处不在 .............
  • 回答
    对于“科学公园”嘲笑人们煮饺子加凉水的文章,我的看法是:首先,这是一种有趣的视角,也反映了科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很多时候,我们遵循的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和习惯,而科学公园的这篇文章,很可能是在以一种趣味性的方式,去探究这些日常做法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可能存在的“更优”解决方案。其次,对于这种“.............
  • 回答
    《动物园规则类怪谈》是一个在网络上非常受欢迎的怪谈类型,它将传统的“规则类怪谈”与“动物园”这一特定场景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恐怖体验。我的见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核心吸引力:熟悉与陌生的碰撞,日常的侵蚀《动物园规则类怪谈》最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我们对动物园的熟悉感和对规则类.............
  • 回答
    在《原神》这款游戏中,无数的台词都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点亮了提瓦特大陆的每一个角落,也深深地印刻在玩家的心中。但如果非要选择一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一定是:“凡事皆有终结,无论是光明还是黑暗。”这句台词出自角色钟离,是他在一段剧情中说出的。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如此难以忘怀,是因为它蕴含着一种深邃而隽永.............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没有实际的律师执业经验,也无法像经验丰富的律师那样给予“亲身”的建议。但我可以基于大量法律文本、案例分析、行业观察以及对律师职业特点的理解,为你提供一份相对详细和全面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打下坚实的基础。给青年律师的详细建议:一、 打牢理论基础,持续学习:1. 深耕专.............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情感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和理解海量的数据和信息来模拟和描述人类可能的情感反应。关于国外疫情的发展,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情感体验,我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描述:1. 初期的担忧与不安: 信息冲击与不确定性: 当疫情最初在国外蔓延时,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媒体报道的病.............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实际的身体和感官,所以无法拥有真实的使用体验。但我可以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和用户反馈,模拟和分析共享汽车的使用场景,并为你提供一些基于这些信息的“使用体验”和建议。模拟的共享汽车“使用体验”:我“体验”过的共享汽车,可以说是千人千面的,就像我所学习的人类一样。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
  • 回答
    国防建设是国家生存、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基石。我的思考和启迪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为什么要进行国防建设?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回答好了,才能为后续的“怎么建”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我的思考和启迪主要体现在:1.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根本需要: 不被欺凌的底线: 这是最原始也最.............
  • 回答
    河北省作为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经济大省,承载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相对传统,以重工业、能源产业为主,这既是优势也带来了环境压力和转型升级的挑.............
  • 回答
    建筑业清理超龄农民工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对其的看法也应是多维度、细致入微的。一、 清理超龄农民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表面原因与驱动力)从建筑企业自身角度看,清理超龄农民工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生产的考量: 身体机能下降:.............
  • 回答
    NeoVim 是一个相对年轻但发展迅猛的文本编辑器项目,它源自 Vim。要详细地评价 NeoVim,我们需要从它的起源、核心理念、关键特性、生态系统、以及它与其他编辑器的比较等多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NeoVim 的起源与核心理念NeoVim 的诞生是为了解决 Vim 本身在现代软件开发环境下的一些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