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者了解淀粉作为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根本不可能写出这种文章。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严重缺乏科学精神,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凭借臆想就敢大放厥词。现在已经2022年了,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年代了,思想实验那一套已经淘汰了。
综上,作者这个科学水平确实进不去任何一个实验室,只配在公园里当民科,没毛病。
本人爱吃饺子,恰好刚煮完饺子。巧的是我也同时在世界top30的某高校上讲授聚合物物理。饺子皮是淀粉高分子复合材料,水中加热熟的过程,高分子溶胀,忽然加入冷水,会导致高分子复合材料结晶区增加,增加机械学性能啊。大家都忘记了吗?恒温沸水煮就使得高分子不断溶胀,非晶区越来越多,就松软了。
————————————————
怎么这么多赞和这么多评论了??知乎小白瑟瑟发抖~~~
话说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回答者,大家都集中在比较加凉水控温和小火控温的效果。我这个回答是提醒大家应该考虑加凉水对饺子皮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而导致对口感的影响。google scholar上有几篇对意大利面水煮的过程的力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研究,我之前贴出来过,后来删掉了,保留了最原始回答。
还有一个大家要考虑的,饺子皮是淀粉复合高分子材料,不但有淀粉,还有蛋白质啊!淀粉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力学研究很复杂,我觉得很多教科书说的未必正确,不能只考虑淀粉高分子的糊化。
世界上没有正确的答案,希望我的回答抛砖引玉,让更多研究food chemistry的人来解答这个问题。科学文化事业应该遵循老人家延安讲话精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希望大家从不同的答案中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
还有,很多私信问我身份的,回答一下:我不是TA,不是phd学生,我真的是老师,真的带博士生,也给本科硕士上课,也会来知乎答题的。
谢谢大家围观。
以前加凉水是防扑溢,
现在加凉水是计时器。
我知道水开三次以后饺子就刚好能吃,你呢?
你水开一次以后还要掐点算煮多久?有简单的标志性计时器不用非要自己再算时间?累不累啊
别扯那么高大上什么蛋白质淀粉的,我煮过不加水的饺子,时间算对和加水的饺子口感没区别。
这个问题也看出了号称科学公园对待科学的草率态度
这个问题就和自行车的自平衡一样
别说厨房一堆按钮就该觉着添凉水是迷信
厨房这一堆按钮都是从没有煮饺子日常的欧美日学来的
没有一个按钮是中国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像欧洲人研究自行车的自平衡一样研究了煮饺子最佳方式最适温度压力波动曲线后转换出的电力输入按钮
没有一个!
题主不妨回家清点一下自己厨房里的按钮
有哪一个能让你不加凉水煮出合适的饺子!
煮饺子添凉水
的确是没有科学理性定量反思的纯经验
但是
纯经验不等于迷信
不等于笼统的中医
纯经验只是合理性未经过现代方法/理论的检验和解释罢了
需要的恰恰是现代科技理性应有的实证定量态度
而不是盲目自大地胡乱旋转厨房按钮
在家不干活,还嘲笑干活的人不懂活。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科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在科学素养之前。从认识论哲学上,也可以说唯物观在科学观之前。
所谓唯物观就是以客观为原点,就是从可重复验证的事实出发而不是臆测、假想出发去认识规律。饺子怎么煮最好,自己动手五分钟就够了,或者至不济,家里人煮饺子时候认真观察五分钟也够了。然而这个自称“科学”公园的媒体却不愿意去做。
(虽然这个作者理论也没学到家就是了。。。)
有一部分受了一定程度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喜欢把理论、逻辑、论证当做科学,甚至把权威、学位、影响因子当做科学本身,反而认识不到实践本身的核心地位。民科喜欢拿“爱因斯坦不过是个专利局小职员”来给自己做支撑,对应的“官科”总是喜欢回应以爱因斯坦在哪里哪里得到硕士和博士学位,这学位有多牛逼,其实这都是错误的思路。爱因斯坦之所以是爱因斯坦,是因为其理论经受住了丰富的、长期的实践考验——不仅在实验中被证实,而且在实践上被运用。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就算他再多几个博士学位,相对论、光量子假说等理论最终也就是一个专利局“民科”的异想天开,在匆匆历史上留下一抹沙痕而已。
这个科学公园的作者,虽然在“科学”公园名下,表达的却是非唯物的认识论,也就是从假想、猜测、理论、逻辑出发去批判事物,而不是找出客观确实的证据。你要像流言终结者那样去设计实验,摆出结果,那我佩服(虽然实验设计也是需要水平的,不过起码成本上一个饺子而已,比流言终结者低多了)。既然走向了唯心的认识论,自然也就走向了非科学。所以很多答主都已经从科学证据上提出了反驳,确实是有理、有据(我也是煮过饺子的,就不重复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唯物观在科学观之前。拥有唯物的认识论和世界观,才能彻底地、一以贯之地讲科学。
之所以写这个回答,是借这个问题的机会表达一下唯物观的核心,也就是唯物观的原点。因为在我国特色的鹿克思主义教育灌输下,对很多普通人说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他是反感的。但是问他们分析问题要不要实事求是?要不要讲证据?他们又是认同的。所以希望诸君能够认识到唯物本质上没有那么复杂,反而是很自然很普通的一件事。诸位把自身的科学观转变为哲学层次的唯物观,然后向更多人传播这种认识,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好处的,比如减少爸妈被各种养生文章骗的危险,压缩伪科学的生存空间。
作者对生活毫无常识。对很多东西的印象应该都只是从电视电影里见过,而且估计自己从不做家务,科学素养更是差得可怜。
“水一旦自由沸腾起来,汤汁四溅,不但可能烫着人,饺子也可能蹦出来。”明显暴露了从没做过家务,甚至连做家务看都没看过的事实。凡煮过饺子的人都知道,汤溢出来很有可能,火大了饺子顺着溢出的汤掉出来也有可能,但是饺子蹦出来,呵呵,这估计是灵异电影吧。
“从燃烧的炉灶里抽玉米秆和劈柴,是很难操控、危险且不卫生的。烧煤的炉灶更是如此。无法或不方便控制热源”?作者对劈柴和煤炉子的印象显然是从电影里看的,丝毫不了解柴灶、煤炉子有一种叫做“风门”的东西。要改成小火,只需要部分或者全部关闭风门就可以了。(如果做不到,柴灶煤炉子时代的骨头汤估计全都熬成骨头渣子了。)
“没想到只是将控制热量的旋钮稍稍向左扭扭,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也没有想到,完全可以把水温控制在沸点下一点,不用再去劳心。”作者显然没有这样试过,只是用脑子大胆地想象了一下,觉得“完全可以”,无奈自己的科学知识实在过于贫乏,觉得饺子“不过是把材料加工成特定的外形而已,觉得两种食品有差别,只取决于食品的成分。”(引用
@王智语,
3D 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战斗机能飞吗?)只要是里面一团肉,外面一片面包裹着就都一样了,至于肉和面的软硬、口感如何、味道怎么样、乃至生熟都无所谓了。(如果作者能把不琢磨这些东西节省下来的精力用在科研上,自然是善莫大焉,可作者相反却把这些精力浪费在写这种狗屁不通的文章上,实在是可笑。)
老北京的吃家们都知道,炸酱面有两种不同的吃法:锅挑和过凉。两者不但口感的差异明显,连物理性质的差别也不小——不信者可以弄两碗来放置五分钟立见分晓,如果那时候还看不出来,请伸出一双筷子挑一下便知。另外锅挑口感略软糯,对炸酱的味道吸收得更充分,过凉则更筋道,在唇齿之间的感觉更佳。老北京饕客们对选择锅挑和过凉有严格信守的准则,如果你敢拿锅挑冒充过凉试图蒙混过关,一定会招来一顿臭骂。
当然过凉这种方法并不是北京人发明的,在河北,在我的家乡陕西,我都见过这种“过凉”的吃面方法。当然,过凉是要有讲究的,传统的过凉,用的可不是现在的自来水,而是新打上来的井水。井水的温度长年在10度左右,深的甚至可以达到4度,基本上相当于现在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现代社会如果需要过凉,应采用加冰块调节到10度以下的水。)过凉有两个作用:一是让刚从锅里捞上来滚烫的面条骤然遇冷收缩,变得更加紧致,二是同时洗掉表面一部分水解程度较高的浆糊状水解淀粉薄层,让面条变得不粘牙。
煮饺子的时候情况也是相同的,加水用的是新打的井水,温度低,用瓢(或碗)均匀地将水加入锅中。注意此时饺子都漂浮在水面上,刚加入的井水是先接触到饺子再和锅中的热汤混合。等于用凉水直接进行一次很短时间的浸泡,起到的作用和过凉类似的作用,让饺子皮收紧。这也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是煮熟大块肉食(馅)比扁平的面食(皮)的所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如果不加水一味地煮,表皮容易过度水解破裂。其次是洗去表皮上粘性较强的水解淀粉,避免饺子互相粘连或粘锅。除此之外,由于饺子皮上沾有面粉,下锅之后会浑汤,导致汤的对流能力下降,如果需要再煮几锅饺子,必须加水冲稀饺子汤之后效率才高。(当然效率最高的是换新水,但是新水加热到沸点反而浪费了能源且需要较多时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太蔟坐在那里,一直哆嗦。
这俩月就速冻水饺勉强度日,看来他也不想再陷入那漩涡了,有些事,终究要付出代价的。
可精之神终究接受了召唤,刚现身就扑头盖脸的骂开:你个小王霸独子,又憋不住了?早就告诉你,别憋别憋,上脑就上脑。蹦不出字看见啥飚啥,码不了砖想到啥喷啥,红不了就能扯啥扯啥。屁要闷响,骂要敞亮。教你多少回了,咋特么还这德行?
太蔟都不敢看精之神眼,喃喃道:我也许久没什么正事,难不成,喷饺子么。可是这饺子天南海北一处一样,馅料各异包法万千,煎炒烹炸无所不用。你就知骂我,你说说,这饺子倒是怎么样喷法?
精神勃然大怒:尼玛了隔壁的,我也就再帮你这一次,要骂人先犯浑,你把你老妈先拉下水公立辩证,而后就系讲讲思辨过程拉虎皮做大旗能扯的名人都带上,举例要夸张猪肉馅核爆牛肉馅突变都要讲到,突然反转扭头直指灵魂深处人乃泛泛必受传统文化荼毒,万一人说现在都进口饺子你就说西方荼毒也行啊,不纠结。笔锋直指当今社会,病态全现,人人不思进取个个无通世故,若不是你管中窥豹一言如惊雷,中华万民必将被凉水饺子所误,万劫不复万劫不复!!!
太蔟顿悟,直呼妙妙。
连忙擦痕提裤,一谢再谢,敲键打字,仿佛安东尼佛朗索瓦已将蛋白质隔空速递,欲壑满满了。
谢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