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我国,婚姻自由是否只是一句空话?

回答
关于“婚姻自由是否只是一句空话”这个问题,这触及到中国社会在婚姻观念和实践中的一些深层现实,绝非一句“是”或“否”能够简单概括。它更像是一个在现实土壤中不断生长、演变,并伴随争议的复杂命题。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

一、 法律层面的保障:婚姻自由的基石

从法律条文上看,中国早已确立了婚姻自由的原则。1950年的《婚姻法》开宗明义,强调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和男女平等等原则。现行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更是明确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这无疑是婚姻自由最坚实的法律基础。

法律的规定,意味着国家从制度层面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以及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扫清了旧社会遗留的陋习,为个体在婚姻选择上提供了法律的保护伞。一旦出现强迫婚姻等情况,是可以依法寻求法律救济的。

二、 社会现实的观察:从“自由”到“自主”的张力

然而,法律的保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实践的彻底实现。在一些层面上,我们仍然能看到“婚姻自由”面临的挑战,这种挑战更多地体现在一种从“法律上的自由”到“实践中的自主”的张力之中。

家庭的强大影响力: 在中国社会,家庭的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期望和干预,往往是影响婚姻选择的重要因素。这种干预可能出于爱护,但也可能带有对门当户对、家族声誉、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的考量。很多时候,父母的意愿会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让年轻人感到难以“违背”。在一些家庭中,子女甚至会因为婚姻问题与父母产生激烈的冲突。
“催婚潮”与“相亲文化”: 适龄未婚青年,尤其是女性,常常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巨大的“催婚”压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依然在一些地方有影响力。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相亲活动,从家庭成员组织的到社会机构举办的。虽然相亲本身并非强制,但它往往是在一种“为了结婚而结婚”的氛围中进行的,有时也包含着对婚姻对象的“条件匹配”的过度强调,这与纯粹的基于感情的自由选择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经济因素的考量: 婚姻的现实性也体现在经济因素上。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高昂的房价、生活成本,使得婚姻的结合不仅仅是情感的交流,更可能成为一种“抱团取暖”或“利益联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婚姻伴侣的经济条件、物质基础的考量,有时会压倒纯粹的情感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婚姻选择的纯粹性。
社会对婚姻的期待: 除了家庭,社会舆论、媒体宣传等,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对婚姻的期待。某些社会现象,如对“剩男剩女”的标签化,也会给个体带来压力,迫使其仓促做出婚姻决定。

三、 进步与挑战并存的现实

如果我们说“婚姻自由只是一句空话”,那也过于绝对。要知道,相比于过去包办、买卖婚姻盛行的时代,现在的婚姻选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基于个人意愿的。无数的年轻人通过自由恋爱走到一起,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本身就是婚姻自由最生动的体现。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自由”并非毫无边界,也并非没有被各种社会因素所影响和塑造。它更像是一种“在一定社会文化和家庭影响下的个人自主选择”。

青年一代的觉醒: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看重感情和个人感受在婚姻中的作用。他们更愿意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也更敢于挑战不合理的家庭压力和传统观念。
个体差异的存在: 社会是多元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婚姻自由的实现程度有所不同。在一些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地区,年轻人享有更大的婚姻自主权;而在一些相对保守的地区,家庭的影响力可能依然较大。

结论:

所以,回到“婚姻自由是否只是一句空话”这个问题。我认为,它不是一句空话,但它的实现程度和质量,在现实社会中仍面临着许多来自家庭、社会和经济层面的考验。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要让婚姻自由真正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受干扰的个人自主选择,还需要社会在观念上、文化上、经济上的进一步进步和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存在挑战,就否定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已经取得的进步。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法律的规定,就忽略了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影响和束缚。

这更像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过程,我们正在不断努力,让这句“婚姻自由”的誓言,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开出更真实、更丰硕的花朵。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去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选择,并共同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提问者和回答问题的人,对“婚姻自由”一无所知。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大力宣传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并且第一时间就在全国范围推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但是,在最开始破除全国范围的落后的封建婚姻观念,也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的。

根据1953年1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对1952年全国推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情况的报道看,仅仅在1952年,全国不完全统计,为了追求婚姻自由而失去生命的男女青年就超过1000人。

比如浙江省57个县、市仅仅从1952年1月到1952年7月,就有438人为了追求婚姻自由而死(包括被杀与自杀);

而即使的相对开放的广东省,在1952年1月-10月,52个县、市的不完全统计,有366人因为追求婚姻自由而死。

地处西南的四川,仅仅九个县半年时间就有136人因为追求婚姻自由而死

而历来传统习俗保存比较好的福建省,根据统计,1952年每月有88人因为追求婚姻自由而死

这也仅仅只是部分数据,而从这些部分数据看,1952年全国因为追求婚姻自由而死的人已经超过1000人。

还是根据当年《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这些死者里至少有50%是女性,而在有些地区,这个数字超过90%。

这些自杀以及被杀的女性死者,多数是青壮年,绝大多数是当时思想进步、劳动积极的农村干部以及积极分子。


根据安徽省1952年受理的146个关于婚姻问题的案件中,自杀以及被杀的青壮年妇女里,有60%在25岁以下。

而在被杀的妇女里,大多数是因为想离婚被丈夫杀害的,也有被丈夫和婆婆杀害的,还有部分妇女是因为基层干部不支持离婚,或者反映长期被虐待的情况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自杀的。

《中国青年报》还在报道里提到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杀妻案,其中一个是婆婆与儿子合谋杀死了想离婚的媳妇,虽然手段极其残忍,但是至少算是有“合理”杀人动机。

但是另一个发生在湖南邵东县的杀妻案反而更能凸显当时封建婚姻习俗对国人的摧残:邵东县农村积极分子陈端秀并不想离婚,只是去参加了全乡生产会议,并且在会议上发了言,结果回家后其丈夫不满陈端秀“抛头露面”,直接用梭镖将陈端秀刺死,抛尸鱼塘。

还有一些案件是因为得不到基层干部的保护而被杀或者自杀的,比如河南洛阳县有50%被杀、自杀妇女是因为乡(村)干部不给开离婚/结婚介绍信而死。

从1953年1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这个报道就能看出,当年新中国为了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的封建习俗花了多大力气,而当年农村的封建残余习惯又有多顽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婚姻自由是否只是一句空话”这个问题,这触及到中国社会在婚姻观念和实践中的一些深层现实,绝非一句“是”或“否”能够简单概括。它更像是一个在现实土壤中不断生长、演变,并伴随争议的复杂命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法律层面的保障:婚姻自由的基石从法律条文上看,中国早已确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婚姻本质、代际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多重层面,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我们得从父母自身的需求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执着于让女儿结婚,以及他们认为婚姻能带来的“好处”究竟是什么。父母在婚姻里“得到”什么?如果我们把“得到”理解为父母通过婚姻对子女的期许,以及对自身价值实现.............
  • 回答
    婚姻的意义,这个问题啊,真是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爆炸的时代,看着身边的人结婚离婚,或者选择不婚,我们自己也难免会感到有些迷茫。结婚的意义是什么?它真的像人们常说的那么美好,还是只是一种社会压力下的选择?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经历不同,感受也会不一样。但如果非要.............
  • 回答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和陈俊生这对夫妻,当初很多人都觉得是郎才女貌,是人生赢家。但他们的婚姻,最终走到尽头,问题其实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像一条慢慢渗漏的暗河,一点点地侵蚀着两人之间的感情和信任。要说起来,问题出在几个关键的方面,而且这些问题层层叠叠,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悲剧。1. 期望值的错.............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我国很多孩子不喜坐安全座椅,大哭大闹以至于大人被迫妥协”,以及“国外的孩子都老实坐吗?是怎么处理孩子哭闹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确实,在很多国家都能看到类似的育儿挑战。首先,关于“国外的孩子都老实坐吗?”答案是:不一定,但总体来说,在注重儿童安全和有严格法律法规的国家,孩.............
  • 回答
    在中国法律的语境下,“契约”与“合同”这两个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混用,但在法律上,它们并非完全等同,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历史演变和侧重点的差异。要详细区分,我们需要从历史、法律内涵以及现代法律实践几个方面来考察。一、 历史的脉络:从“契约”到“合同”的演变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契约”是更常用的词.............
  • 回答
    在中国,外国公民被判处死刑并执行的情况是存在的。虽然这样的案例相对较少,但确实发生过。法律依据与程序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对所有在中国境内犯罪的个人,无论国籍,都适用中国的法律。这意味着,如果一名外国公民在中国犯下了极其严重的罪行,且根据中国刑法应判处死刑,那么他们也有可能被执行死刑。中国刑事诉讼.............
  • 回答
    在中国法院,并非所有刑事案件的被告人都必须戴手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判阶段、被告人的具体情况以及法院的安保措施。一般来说,被告人在被传唤到法庭前,在羁押场所(如看守所)是需要佩戴手铐的,这是出于安全和防止逃跑的考虑。 当他们被移送至法院,并进入法庭区域时,是否继续佩戴手铐,则需要分情况讨论。以下.............
  • 回答
    构建科学合理、公众认可的公务员薪酬福利体系:一场深刻的改革在当今中国,公务员的薪酬福利体系不仅关乎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与活力,更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一个科学合理、能获得大众广泛认可的薪酬福利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一环。那么,在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构建这样一个体系呢.............
  • 回答
    在中国刑事审判实务中,法官和检察官在分析判断犯罪行为时,其实践中采用的犯罪构成理论,更侧重于四要件说,但其内部思考和逻辑推演,也逐渐吸收了两阶层说和三阶层说的一些精髓,呈现出一种融合与发展的态势。简单地说,四要件是基础和表述形式,而两阶层和三阶层的影响体现在深层分析和理论建构上。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且复杂的国际法问题。在中国驻外大使馆内,如果发生外国公民之间的打架并致一人重伤,我们国家是否能够行使管辖权,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使馆的法律地位。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
  • 回答
    在中国政府部门,官员的考核体系非常复杂,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KPI,更是一个多维度、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的评价系统。这些考核直接关系到官员的升迁、晋级、奖惩,甚至政治生命,其影响之深远,不可小觑。核心KPI的类别与内涵理解我国政府部门的KPI,首先要明白其服务的根本目的: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
  • 回答
    在中国,区分“公民”和“居民”这两个概念,以及为什么身份证背面印的是“居民身份证”而非“公民身份证”,这背后涉及中国的法律体系和身份界定逻辑,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在国家中的定位。公民与居民:概念的深度解析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两个概念: 公民(Citizen): 法律上.............
  • 回答
    在中国,摩托车合法改装的尺度,说实话,是个挺微妙的话题。很多人对“合法”的理解可能有些模糊,觉得只要没被警察拦下,就是合法的。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在国家层面的一些规定和地方执行层面,往往存在不少“弹性空间”。要说能改到什么程度,我们得先从几个关键点来看:1. 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这是底线中.............
  • 回答
    在未来十年,中国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尤其是那些尚未能像腾讯和阿里那样构建起庞大生态系统的公司,要在智慧零售这个日新月异的赛道上,尤其是在快消品领域,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确实如同在巨头的浓荫之下“苟活”。这并非意味着绝望,而是需要极高的战略智慧和执行力。首先,我们得承认,腾讯和阿里已经在中国智慧零售领域.............
  • 回答
    在中国网络上,关于“裸露”是否构成“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界定起来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法律法规以及社会认知。简单地说,并非任何程度的裸露都会被认定为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但一旦超出一定的界限,或者带有特定的意图和传播方式,就可能触犯法律。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在我国“严刑重典封禁一切电子游戏”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这是一个假设性的情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心理、青少年发展以及潜在的负面效应。一、 经济层面: 游戏产业的直接崩溃与就业危机: 巨大产业规模的消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之一,拥.............
  • 回答
    谈到机械领域在我国内地与通讯、IT、金融等行业的对比,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发展节奏上的差异。这背后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历史根基与起步时间点的不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通讯、IT、金融这些领域,在国内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相对来说起步得更晚,但爆发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