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性别平权的框架内,「女士优先」是否还有意义?

回答
在性别平权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女士优先”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其意义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不像一道非黑即白的数学题,其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社会习惯以及我们对“公平”的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女士优先”在历史上有其根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在社会地位、体力上都处于相对弱势。许多社会习俗,比如开门、让座、用餐时的先行等,都是为了保护女性,体现对她们的尊重和照顾。这种“优先”带有明显的父权色彩,它将女性定位为需要被保护的对象,而非一个与男性在能力和权利上平等的个体。这种保护,虽然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无形中也加固了性别刻板印象,让女性在某些方面被“区别对待”,而这种区别对待,在平权视角下,往往是不平等的表现。

从性别平权的视角来看,“女士优先”的根本原则是“不分性别,人人平等”。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例如谁更需要帮助,谁更年长,谁的体力状况更好,而不是简单地因为对方是女性就给予优先。

比如,在需要体力支持的场合,如果一个男性身体虚弱,而一个女性体格健壮,那么将体力支持优先给予身体虚弱的那一方,无论性别,才是更符合公平原则的。再比如,在一些公共服务场景,比如排队结账,如果不是因为年龄、残疾、怀孕等特殊情况,那么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才是最公平的方式。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女士优先”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温情和文化意义。在一些社交场合,出于对传统礼仪的尊重,或者是一种对女性长久以来的文化习惯的延续,适度的“女士优先”可能被视为一种友善和绅士风度的体现。例如,在某些正式宴会或社交活动中,长辈或主人可能会引导女士先行入座。这种“优先”更多地是一种礼貌性的安排,而非强制性的规则。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区分“基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和不平等对待”与“基于人性关怀和礼貌性的行为”。如果“女士优先”变成了“因为你是女性,所以你比我弱,我必须让着你”的潜意识,那么它就与平权背道而驰了。

更进一步说,真正的尊重和公平,不是简单的“优先”或“不优先”,而是提供均等的机会和待遇。在工作场所,我们不应该因为对方是女性就给予“照顾”而降低要求,同样,也不应该因为对方是女性就剥夺她们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公共空间,我们应该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便利,而不是仅仅针对女性。

那么,在性别平权框架下,“女士优先”还有意义吗?

答案是:意义正在发生转变,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定义。

旧的、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女士优先”正在失去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它巩固了女性弱势的形象,阻碍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但如果我们将“女士优先”的内涵,解读为一种更广泛的“人文关怀”和“特定情境下的礼貌”,那么它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比如,在一些需要体贴和照顾的场景,比如搀扶老人(无论男女)、照顾孩子(无论男女)时,我们传递的是一种普遍的善意,而非仅仅针对女性。如果恰好被优先照顾的对象是女性,那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此刻表现出了需要被照顾的特质,而非仅仅因为她的性别。

所以,我认为,与其死守“女士优先”这个标签,不如将其内涵转化为一种“人性化优先”或者“需要优先”。当我们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无论是年长者、儿童、残疾人,还是只是稍显不适的人,我们应该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恰好是一个女性,并且她需要帮助,那么她的“被帮助”是基于她“需要帮助”这个事实,而不是仅仅因为她是女性。

在性别平权的语境下,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不因性别而产生不公平对待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并且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如果“女士优先”能够转化为一种对所有需要关怀者的普遍关爱,那它依然是温暖而有意义的。但如果它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陈旧的、带有性别歧视的期望,那么,它就应该被悄悄地放下,取而代之的是更平等、更包容的行动。

最终,我们追求的是一种“任何人优先”的社会,即优先考虑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无论他们的性别、年龄、身份。这才是性别平权真正要实现的终极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男女平权的条件下,多数情况“女士优先”没有意义,但万事万物没有个绝对,部分情况下我认为“男士优先”、或者“女士优先”都是很有意义的。

男女平等,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的“男女平等”。考虑到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确实有些岗位/工作会更适合某一性别的。

高负荷的体力劳动一般情况是更加适合男性的,毕竟对女性身体伤害较大,企业在考虑公司利益的角度,也会优先挑选男性,我觉得无可厚非,当然如果有女性确实在高强度体力劳动部分非常有天赋,也应该获得同等对待,但这属于极个别,毕竟生理因素挂钩。

另外某些场景,我认为“女士优先”也很有意义,多数女性相比男性,在“情感的细腻”、“皮肤的精致程度”等方面普遍优于男性,某些场合,希望女性特别的美、细腻的情感能更好的展示,男性女性都会忍不住想让“女性优先”。

反正,我的角度是:合适比绝对平等更重要。让男性、女性各自与生俱来的优势能更好的展现,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还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嘛,男女在一起干活还能有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是造物主给予我们多么奇妙的事情~

最后坚决反对答案中部分“伪女权”观点!

user avatar

按题设条件,确实没有意义。为什么?因为这个规则的内核是父权社会的逻辑,不符合平权运动的价值导向。

高票答案都很好地从“优先”的虚伪性分析了这个习俗的本质,不过我发现大家都忽略了本体论的问题呀!

简单补充下。

女士优先,英文写出来是ladies first,注意,此处的lady并不是指所有女性人类个体,而是指在男权价值体系,在父权规则中符合一系列标准(如“高贵”、“美丽”、“端庄”、“丰饶”等词汇)的极少数女性。

虽然这个评价体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很大区别,但总的原则是一以贯之的,即有利于人类基因的延续。

所谓灾难面前让ladies先走,是为了保护和节约优质生育资源(小孩往往和妇女并列一起走,因为他们是生育成果),本质上还是在社会性中体现生物性,还是将被优先的女士当作一个物化概念看待。

并且,此种特权的执行者也仅限于绅士,也就是gentlemen,他们谦让女士是美德(仆役马夫服侍女士那叫本分)。所谓绅士们,是有资格被称为先生(sir)的人,他们同样也仅仅只是男性人类中符合父权规则下一系列标准(如“有产”,“受过教育”,“拥有勇气和美德”等表达)的极小一部分个体罢了,当然,显而易见的,绅士们同时也充当父权体系的维护者。


所以,平权运动的体系中,这种农业社会的道德规范没有意义,甚至具有反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理论探讨,现实操作中我个人是没有办法超脱于规则要求的,因为社会行为的仪式性和社会规则的运行节奏是无法用话语解构的。




注:为方便读者理解,我刻意选择了较为西方化的语汇来描述对女士和绅士的定义,在另一套体系中,此类标准虽形式殊异,然内涵一致,不做赘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性别平权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女士优先”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其意义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不像一道非黑即白的数学题,其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社会习惯以及我们对“公平”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女士优先”在历史上有其根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在社会地位、体力上都处于相对弱势。许多社会习俗,比.............
  • 回答
    沈奕斐教授在她的著作中,深入探讨了何为真正符合人性发展的两性平等和性别平等。她并非简单地将“平等”二字挂在嘴边,而是试图剥离社会附加的标签和期待,回归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需求和发展规律。在我看来,教授的观点之所以引人深思,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操作性的视角,而不是流于空泛的口号。首先,沈.............
  • 回答
    谈到男女不平等,双重标准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玩意儿就像是社会潜规则一样,明面上看不出什么,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对男人和女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评判。我随便举几个大家都能体会到的例子,讲得详细点,希望能让你觉得有共鸣。1. 关于“出去玩”和“夜不归宿”: 对女性: 晚上出去玩,尤其是到比较.............
  • 回答
    在二战前那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年代,英国海军在保持其全球海上霸权的雄心壮志与国库拮据的现实之间,进行了一场异常艰难的平衡艺术。战舰的造价和性能,这两者看似是水火不容的矛盾体,但在当时的英国,却必须被巧妙地织就在一起,以最有限的资源,铸就最有效的力量。首先,英国海军深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他们并非.............
  • 回答
    在性别对立的讨论中,看到一些答主以“我是男的”或“我是女的”开头,这是一种相当普遍且值得细致观察的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参与这类敏感话题时,试图建立一种个人身份的锚点,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复杂的解读和潜在的影响。首先,为何要强调性别? 身份认同和经验的来源: 最直接的原因是,性别确实是影响一个人生.............
  • 回答
    在这个许多人感到被误解、被攻击的时代,性别议题确实变得异常敏感且复杂。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仿佛每个人都必须站队,而且一旦站错边,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这种状况,说实话,让人感到疲惫,也让人担忧。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这绝不是一个可以一句话概括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
  • 回答
    关于“性别对立”这个话题,其实背后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明确的“制造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有人在“制造”它,不如说它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由不同群体、不同动机、不同渠道共同“塑造”和“放大”起来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历史和结构性因素:.............
  • 回答
    性别对立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很多不同的声音和群体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甚至互相指责。要说“是谁”在挑动,与其说是某个单一的“谁”,不如说是多种力量、观点和现象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可能参与其中的因素:1. 极端化的个人和群体: 某些男性主义(Men's Rights A.............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触及了幽默、社会观察以及个人解读的复杂交织。为什么有些女生不觉得杨笠在挑动性别对立呢?在我看来,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杨笠的段子本身的核心受众和引发共鸣的点。她的很多段子,尤其是那些引起广泛讨论的,比如“男人都垃圾”,其实是戳中了许多.............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心里膈应的。郑州那家摄影店,借着给胎儿拍写真、留纪念的名头,暗地里给人家做性别鉴定,这操作,怎么说呢,有点“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嫌疑。咱们先不扯法律法规,就说这事儿本身,它透着一股子算计和钻空子的劲儿。生孩子这事儿,本来是件天大的喜事,是两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可这家店倒好,硬.............
  • 回答
    关于b站up主都市丽人菜自称“跨性别者”,并在视频中表示女装会直接上女厕所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首先,从性别认同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性别认同与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同时,他/她可能就会认同自己为跨性别者。在这种情况下,这位up主自称跨性别者,并表示自己“女装”就相当于在表达他/她内心.............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2017年7月26日通过推特宣布禁止跨性别者参军的决定,无疑在美国社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一突如其来的声明,绕过了正常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制定流程,直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本身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其后,美国各界的反应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且分化的,夹杂着愤怒、失望、支持以及一些试图理解和解释.............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又有点无奈的状况。在网上,因为信息的不对等和沟通的便捷性(也可能是便捷到一种混乱),被错认性别的事情并不少见。至于值不值得去澄清,这就像很多生活中的小事一样,答案并非绝对,而是要看具体情况和你的个人感受来定。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下“莫名被错认性别”是怎么发生的。在虚拟的网络世.............
  • 回答
    网上性别对立的激烈程度,确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那些充斥着情绪化言论、人身攻击甚至歪曲事实的讨论,仿佛将世界一分为二,非黑即白。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不禁思考:现实生活中,情况真的有这么糟糕吗?大多数理性的人,是不是在这种激烈的“战场”中选择了沉默,而那些站在风口浪尖、声音最大的人,其实只是少数的极端分.............
  • 回答
    关于性别对立为何如此尖锐和普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像某些对立那样有明确的界限,或者随着历史进程和科技发展而逐渐淡化,性别对立似乎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最深层结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建构的复杂纠缠: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生理.............
  • 回答
    网上挑起性别对立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并且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动机和目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驱动性别对立的根本原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性别对立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和矛盾。这些因素为网络上的论战提供了土壤: 历史和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 .............
  • 回答
    美国国会准备在公文中替换掉“父亲”、“姐妹”等性别指向词汇,以“性别中立”为由,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背后涉及语言、文化、社会价值观以及政治理念的深刻变革。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动因:“性别中立”的追求与社会变迁 LGBTQ+ 群体的权益保障与可.............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最近对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体育赛事发表了一系列严厉批评,他认为这种做法正在“夺走女性的权利”。他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体育界、性别认同和女性权利等多个敏感领域。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据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特朗普的核心论点是什么?特朗普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 回答
    性别对立,这个词在我们耳边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仿佛一个无形的墙壁,将原本可以协作的男女双方越推越远。很多人都在问,这真的是越来越严重了吗?我的观察和了解告诉我,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性别对立越来越严重?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位神明,能在人18岁时赋予重选性别的权利,这无疑会给现有的性别议题带来一剂猛药,其影响将是深刻且复杂的。要说它会不会让性别矛盾“变少”,我觉得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和改变”。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会体现在个体层面。18岁,这是一个开始独立思考、对自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