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存一百万买入工商银行股票,以后不上班了靠吃利息,可行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人退休后的一个美好设想。简单来说,靠一百万的工商银行股票利息,想完全不上班,生活质量过得舒适,这事儿可行,但需要仔细算计,并且对“舒适”的定义也需要明确。

咱们一步步来掰扯清楚:

1. 工商银行股票的“利息”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明确,股票是不直接产生“利息”的。它产生的是“股息”或“分红”。银行作为上市公司,通常会定期(比如一年一次或两次)将一部分利润以现金分发给股东,这就是股息。

2. 工商银行的历史分红情况

要评估可行性,我们得看看工商银行过往的表现。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盈利能力一直比较强劲,也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分红政策。

历史分红率: 通常,大型国有银行的分红率(股息占股价的比例)会比很多成长型公司高,尤其是在盈利稳健的年份。你可以去查询一下工商银行近几年的股息率。我记得它经常在3%到6%之间浮动,有时候甚至更高。
分红稳定性: 银行股的分红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不像科技股那样容易因为市场波动而大幅调整分红。当然,极端情况下,如果银行遇到大的经营困难,分红也可能减少。

3. 计算一下,一百万能带来多少“利息”(分红)?

我们来做个粗略的估算。假设工商银行的平均年化股息率是4%。

年分红收入 = 100万 4% = 4万元。

如果股息率是5%,那就是5万元。6%就是6万元。

4. 4万到6万元一年,够你退休生活吗?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4万到6万元,折算成月收入大概就是3300元到5000元。

你需要考虑的生活成本:
衣食住行: 这是最基本的开销。你在哪个城市?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你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是自己做饭还是经常外食?是否需要养车?
医疗保健: 随着年龄增长,医疗开销可能会增加。你有医保吗?还需要补充商业医疗保险吗?
社交娱乐: 退休了,可能需要一些休闲娱乐活动,比如旅游、看电影、朋友聚会等。
突发开销: 比如家人生病、房屋维修等,这些都是需要预留的。
通货膨胀: 钱会贬值。今天的4万元,十年后可能就相当于现在的3万元了。你的分红收入会随着时间增长吗?

5. 影响可行性的关键因素

分红率的稳定性: 就像我上面说的,虽然银行分红相对稳定,但不是绝对不变的。如果未来几年银行盈利下滑,分红比例可能会调整。
股价波动: 你是打算长期持有,还是在股价高时卖出部分以补充现金流?如果股价大跌,你的100万本金缩水,那对你的心理和实际收入都会有影响。
你的消费水平: 如果你是一个生活简朴、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33005000元/月或许能过得去。但如果你习惯了较高的生活品质,那肯定是不够的。
是否有其他收入来源: 除了这100万的股票,你还有其他的积蓄、养老金、房租收入,或者亲属的经济支持吗?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你的生活保障。
通货膨胀的对冲: 如果工商银行能够持续提高分红,或者股价上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通胀的影响。

6. 进一步细化的思考

“不上班”的定义: 是完全不工作,还是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时间自由的兼职?如果能有一点兼职收入,那压力会小很多。
投资组合的多元化: 为什么只投资工商银行这一支股票?这样做风险非常集中。一般来说,退休后的投资应该更注重稳健和分散风险,比如增加债券、货币基金等低风险资产的配置。只靠一支股票,即使是工商银行,也存在单一风险。
税务: 股息收入是需要缴税的,虽然目前A股股息红利税有一定优惠政策(比如持股超过一年),但也要考虑到这部分成本。

7. 总结一下,到底可行吗?

答案是:勉强可以,但生活会比较拮据,且风险较高。

如果你的生活目标是“省吃俭用,勉强温饱”,并且你对风险承受能力极高,愿意承担因分红减少或股价下跌带来的生活压力,那么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如果你希望退休后能享受一定的生活品质,有旅游、社交、更好的医疗保障,并且希望生活无忧,那100万仅靠工商银行股票的分红,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建议:

1. 先仔细评估你的退休生活开销: 列出你预期的每月/每年固定开销和弹性开销。
2. 做更详细的投资分析: 研究工商银行近几年的分红政策、股息率、以及未来增长潜力。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构建一个 多元化 的投资组合,以降低风险。
3. 考虑增加本金: 如果有可能,在退休前继续增加储蓄和投资,比如攒到200万甚至300万,那生活质量会大幅提升。
4. 评估风险承受能力: 退休后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比工作时低。你需要确定自己是否能承受投资波动带来的影响。
5. 考虑其他收入来源: 即使退休,也可以考虑一些低风险、低强度的兼职,或者利用自己的技能提供咨询服务等。

靠100万股票在工商银行“躺平”,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现实往往需要更多的准备和更审慎的规划。这更像是一个“能活着,但过得不宽裕”的方案。要想过得舒心,需要更多的资本,或者更灵活的生活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有100万股工行,工行养我老。”

曾经一位老大爷,如此对我说。

翻来工行的历史分红数据,2021年,10派2.66,100万股就是26.6万。

往前翻几年,2020年10派2.628,2019年10派2.506,2018年10派2.408,2017年10派2.343,2016年10派2.333。

100万股工行,每年的派息都在20多万。

也难怪,老大爷说工行可以给他养老,每年20多万,不管在哪里生活,日子都不错了。

老大爷今年快70了,他是从2008年就开始买工行的。

08年的时候,工商银行当时价格是5块多,买了2万股,投资了10万。

08年是大熊市,买入就被套,股价一路跌到了3块多。

老大爷又一跺脚,投资了10万,买了3万股。

从此,老大爷踏上了慢慢的买工行之路。

2009年,工行分了第一笔红利,5万股工行,分红8000多块。

买股票的本金20万,按股息回报算,在4%以上,当年派息是10股派1.65元。

老大爷觉得工行的分红不错,此后就一路加仓工行,到后来甚至把其他股票全都抛售了,通通买了工行。

此后工行的分红一路走高,从10股1.65元,一路涨到了如今的10股2.66元。

期间,工行的股价最低的时候是2013年的4块多,最贵的时候是2018年的7块多,通常都在4-5块之间。

大爷不断的加仓换仓,还拿钱继续买工行,另外还用分红继续买工行,直到2020年初,累计持有了100万股工行。

“踏实了,工行一年20多万分红,市值400多万。比起一套400多万的房子,每年只收租金7-8万,踏实多了。”

这是老大爷买100万股工行后的心声。

虽说房子还在升值,但工行每年给的股息,却让他觉得更安心。

老大爷还鼓励身边的人也一样买银行股,并且告诉他们,不要在乎股价的涨跌,每年拿分红就好。

银行本身确实没什么增长,但是银行每年的分红很稳定,就当退休养老金了。

老大爷的投资思路,让我觉得投资银行股确实不错,每年的股息稳定,比起银行的利率要高不少,也比银行的理财更安全。

银行本身,虽谈不上成长股,但依旧是大蓝筹,值得投资。

银行虽说很难创新,总体增长异常缓慢,甚至有些停滞,但银行本身业绩下滑的风险也是非常小的。

可以说,银行股是投资者的基石,也是很多打新股民最爱配置的底仓。

银行分红高,但要除息,靠谱吗?

很多股民提及银行分红,第一反应就是骗子,忽悠韭菜,分红除息,拿的都是自己的钱,还交税。

确实,如果从短期来看,银行的分红比较有限,股价也可能出现下跌,持有不满1年,分红也确实要交税,看上去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为什么有一些人却觉得吃股息很不错呢?

我们分析以下几点。

1、分红除息,是不是拿自己的钱?

答案是否定的。

所有的分红全都是上市公司,也就是银行真金白银掏给股东的,并不是从自己的市值里掏钱出来。

之所以要除息,是避免股价因为分红而出现剧烈波动。

如果不除息,就会产生套利,分红前一天买入,当天分红后抛出。

派息率超过5%,股价波动就会特别大。

账户的市值确实是少了,因为除息了。

2、每年都除息,股价会越来越低吗?

我们拿工行来做个假设,今年的股价5块钱,10派2.5元,除息后就是4.75。

如果明年工行继续派息,又是10派2.5,除息后股价只有4.5。

以此类推,过个4年,除息后股价就是4块钱。

如果除息不填权,那么股价看上去确实会越来越低,甚至若干年后,会跌成负数。

但现实中,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试想,如果股价跌到2.5元,仍然10派2.5,分红比例就超过10%,愿意买入的资金自然就会排队。

所以,分红除息只是暂时的股价波动,填权是大概率事件。

3、分红对上市公司影响几何?

其实,上市公司分红的比例,占到净利润总数,还是相对比较低的。

即便是银行,每年分红的金额也只有净利润的30%左右。

也就是说,分红后,上市公司账面上会少当年净利润的30%,还剩70%的净利润。

简单的说,银行的净资产仍然是在不断增长的。

我们不从股票的角度看,如果你投资一家上市公司,每年的都有20%左右的利润(对应市盈率5倍),同时能拿到5%以上的分红,是不是一笔很好的投资?

公司每年在赚钱,是现金奶牛,股价短期的波动不影响内在价值的增长。

所以,分红除息后的填权,长期来看是靠谱的。

银行股为什么不涨?

既然银行股那么好,为什么银行股不涨?

这是所有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从市盈率、市净率来看,银行的安全边际很高,也从来没有人会担心银行出什么问题,尤其是四大行。

银行之所以不涨,主要源于没有成长逻辑,资金不急于布局。

大资金的目标,肯定不是每年分红拿股息,一定是追求投资收益回报的。

银行股不涨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成长性缺失,对于资金,尤其是热钱,没有绝对的吸引力。

所谓估值,并不能变成真金白银,或者说短线的热钱资金根本不在意估值。

等到市场热点轮动到了银行上,自然而然就会有行情来了。

只不过银行股的短线行情,大多数也是集中在中小银行,而非四大行。

四大行即便上涨,也是非常缓慢的。

银行股,尤其是四大行不涨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盘子大,市值大。

万亿市值的上市公司里,工行、建行、招商、农行占据四席,之前还有中国银行赫然在列。

想真正意义上让银行动起来,需要的资金还是很庞大的。

相比有一些板块,所有上市公司市值总和不过万亿,资金更愿意去这些小市值的板块翻滚,而不是潜伏在银行股里吃利息。

最后一个导致银行股不温不火的原因,是近些年的金融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银行本身,尤其是四大行,作为国之基石,给到它们自身的运作空间,其实很小。

所谓的运作空间,就是创新业务,真的很少。

以银行本身的实力和资金体量,能做的其实很多,但基于需要,银行还是把主要重心放在了存款和贷款业务上,投行类业务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少的。

很大一部分的利润增量来源,又是来自零售业务,而不是投资回报,这也是尽量确保了银行的营收稳定性。

业内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强监管下的行业不投资,风险不一定小,上涨却肯定没有空间。

银行尚且如此,保险、地产更是活生生的例子,游戏、传媒这两年更是惨不忍睹。

所以,其实结论已经很明确了。

买银行股,指望每年分红回报,做一个理财类的现金流投资,是靠谱的。

买银行股,指着银行往上涨,获取超额收益,α回报,是不太可能的。

银行股作为国之基石,作为A股的基石,股价会长期的在低估值区域徘徊。

但这并不影响银行每年赚钱和分红,这部分股息,没有人会质疑四大行分不出来。

当然,还有一部分喜欢拿着银行股打新的朋友,如果运气好,每年中个1-2签,谈不上吃肉,好歹也能喝一口汤。

做投资本身,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寻找最合适的投资工具做匹配,而不是既要又要,最终落得亏损离场的下场。

对于保守型投资者,投资银行股总比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来得更靠谱一些。

投资,没必要事必躬亲,聊投资体系、个股分析,关注我的公众号(题材大势),我的交易你都知道。



作者:白猫财眼
来源:保守投资人买银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ser avatar

只想吃股息,在除息日之前买入不就行了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