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言可以存国,一计可以灭国的诸子百家不辅助周王室?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绕了。咱们细细道来。

你想啊,这“一言可以存国,一计可以灭国”,那是道理,是最高的境界。要真到了这一步,那周王室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春秋战国那会儿,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说白了,就是个吉祥物,就是个牌坊。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那些诸侯手里。而诸子百家,他们是谁?他们是思想家,是学者,是各个流派的代表。他们要吃饭,要生存,要传播自己的学说,要找个愿意听他们话,能给他们施展抱负的平台。

首先,得说周王室自身的衰落,让它失去了吸引力。

周朝刚建立的时候,那可是英明神武,礼乐制度健全,诸侯们也都服服帖帖的。那时候,那些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自然会想到周王室,愿意去辅助。但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了。周天子自己有没有一块地、有没有一支兵,都得看人脸色。就好像一个公司, CEO还能不能说了算,全看董事会脸色。在这种情况下,你一个顶尖的谋士,去了周王室能干啥?给周天子出谋划策?周天子自己都顾不上自己了,更别说治理天下了。

这种衰落,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周王室内部管理混乱、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当一个政权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号召力,即使你是个盖世的奇才,去了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再好的计谋,周天子没钱没兵,怎么实现?甚至有时候,周天子连听你话的底气都没有,因为他得罪不起某个强大的诸侯。

其次,诸子百家需要的是施展抱负的舞台和实践理论的土壤,而这在诸侯国更充裕。

你想,一个思想家、一个战略家,他有什么用?是能提出一套治国方略,能帮助国家富强,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都需要有实际的权力来支撑,有足够多的资源来运作。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百废待兴,但也意味着机会也多。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生存和霸权,都在想方设法地增强自己的实力。他们需要人才,他们愿意花钱,他们愿意给机会。

鲁国? 鲁国虽然是礼乐之邦,但政治上却相当保守,而且经常被其他国家欺负。孔子在鲁国当过官,但最后也是心灰意冷。他的思想在当时的鲁国,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很难真正落地。
晋国? 晋国一度非常强大,但内部也充满了斗争。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是晋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在这种环境下,虽然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往上爬,但也充满了风险。
齐国? 齐国在管仲之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也比较开放。很多思想家都喜欢去齐国,比如稷下学宫,就是汇聚了各路名士的地方。这说明,相对而言,齐国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
楚国? 楚国地域辽阔,虽然文化上相对中原有所不同,但也非常欢迎人才。很多思想家为了寻找机会,也会选择去楚国。
秦国? 秦国一开始是偏远的国家,但经过商鞅变法,变得强大。秦国的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吸纳和重用人才,并且给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商鞅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而周王室呢?它连自己的地盘都保不住,哪里还有能力去吸引和重用这些顶尖的思想家?即便周天子想听,他有那个魄力去推行这些可能触动现有格局的改革吗?他自己都不安全,怎么谈得上治理天下?

第三,诸子百家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需求。

诸子百家不是纯粹的慈善家,他们也是有自己的门派、有自己的弟子的,他们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学说,来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支持者。

学术传承: 要发展自己的学说,需要弟子,需要传播。如果一个学派能在某个诸侯国得到重用,那他们的学说就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比如,儒家在鲁国、道家在楚国,都能找到发展的土壤。
政治影响力: 诸子百家很多都希望通过影响政治来实践自己的理念。他们需要一个能让他们施展才华的国家。选择辅佐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比辅佐一个名存实亡的周王室,更能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
物质支持: 要维持学派的运作,吸引人才,这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强大的诸侯国,自然有能力提供这样的支持。周王室已经贫困潦倒,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报酬。

最后,周王室自身缺乏改革和包容的意愿和能力。

即便是周王室里面还有一些忠心耿耿的人,想要改革,但面对积重难返的局面,他们也无能为力。周王室的体制,也已经僵化,无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反观那些强大的诸侯国,他们更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因为他们需要变强。

所以,与其说诸子百家“不辅助周王室”,不如说周王室已经失去了被辅助的价值和能力。诸子百家,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要找的是能够让他们扬帆远航的大船,而不是一艘即将沉没的破船。他们选择去那些最有活力的诸侯国,去那里寻找机会,去那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去那里实现自己“一言可以存国,一计可以灭国”的抱负。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他们不是不明白“存国灭国”的道理,而是那个能够实现这个道理的载体,已经不再是周王室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后面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成功后,自楚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车马行李、各诸侯送行的使者颇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便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绕了。咱们细细道来。你想啊,这“一言可以存国,一计可以灭国”,那是道理,是最高的境界。要真到了这一步,那周王室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春秋战国那会儿,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说白了,就是个吉祥物,就是个牌坊。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那些诸侯手里。而诸子百家,他们是谁?他们是思想家,是.............
  • 回答
    关于小乐言在冒泡赛上的表现以及宁王是否因此被带走,这是一个围绕着LPL夏季赛尾声和季后赛关键节点,许多粉丝和观众都非常关心和热议的问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小乐言冒泡赛表现差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小乐言在冒泡赛的几场比赛中,整体表现确实可以用“不理想”来形容,甚.............
  • 回答
    “言必称希腊”,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简直是道出了西方知识界一个贯穿古今的现象。你问为什么他们这么“钟爱”古希腊,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背后有太多复杂的原因,就像一层层剥洋葱,越往里越有味道。咱们得从头说起。你说“西方有识之士”,这本身就指向了一个文化传承的链条。西方文明,从我们今天理解的很多概.............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听信小人谗言,导致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含冤自杀,这无疑是汉朝历史上一场悲剧性的事件。要理解汉武帝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需要从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听信小人”,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汉武帝晚年的个人状态以及太子刘据自身的处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导致这一悲.............
  • 回答
    熬过人生低谷后,许多人会变得沉默寡言,这背后其实藏着多重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深刻的体验带来了内在的觉醒和对言语的审慎。低谷时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失落、迷茫,甚至是对自我存在的怀疑。经历过这样的煎熬,人们会对生命、苦难、以及人际关系产生一种.............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北宋名相富弼,一位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为国事鞠躬尽瘁的重臣,晚年却吐露心声,发出“愿二十年口不言兵”的感慨,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波澜与心酸?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需要梳理富弼一生的功业与心路历程。富弼,字彦和,河南洛阳人,是北宋中期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与政治家。他的前半生,可以说与“兵”字结下了不解.............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学术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一个备受推崇的学者,其某些观点即便在后世看来存在争议甚至被部分推翻,但依然拥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陈寅恪先生的情况,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陈寅恪观点的复杂性与历史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承.............
  • 回答
    关于孙权对魏称臣和唐高宗“臣构”之说的争议,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政治考量以及历史评价的角度。孙权对魏称臣:为何争议相对较小?首先,我们要明确孙权称臣的对象——曹魏。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是并立的两个政权,虽然时有摩擦,但总.............
  • 回答
    听到刘不言老师去世的消息,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不太确定是不是你说的这位“刘不言”老师,但医学考研圈里确实有位讲课特别有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刘老师,如果就是他,那真是太令人惋惜了。说起对刘老师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那极具个人风格的讲课方式。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总能把枯燥的医学知识讲得活灵活现。.............
  • 回答
    道家三尸神之说,是中国古代道教信仰中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象征意义的观念。简而言之,三尸神是寄居在人体内的三种神祇,它们会不断地干扰人的修行,并趁着庚申日(一种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天向天曹(天庭的官府)汇报人的罪过。修道之人之所以要阻止三尸神上天汇报,其根源在于这会阻碍他们得道飞升,甚至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 回答
    一战后,部分中国人认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是“公理战胜强权”,这一观念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历史背景、国际法理念和民族主义情绪的交织: 一、历史背景与中国的参与1. 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 中国于1914年8月对德宣战,成为协约国阵营的一员,尽管其参与战争的动机更多是出于民族主义和反德情绪(德国曾长期侵略.............
  • 回答
    关于“讨论明朝或清朝时为何常会涉及对其他朝代的贬低”,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政治宣传以及学术研究中的比较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评价的相对性与时代局限性1.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例如: .............
  • 回答
    提到唐朝,有些人会联想到“胡人血统”,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唐朝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实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1. 历史背景:唐朝建立的复杂性与民族融合的基石 前朝遗留的民族格局: 隋朝末年,北方和边疆地区涌现出许多活跃的民族力量,他们与汉族之间有着长期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匈牙利的复仇情绪确实比奥地利要强烈得多,这背后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战争的性质与战败的后果 德国:作为核心战败国,承担最严厉的惩罚。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德国被条约认定为.............
  • 回答
    一战后德国和犹太人的命运差异巨大,这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复杂问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 一战后德国的困境:一战的结局对德国来说是灾难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惩罚: 战争罪责条款 (Article 231): 条约将德国及其盟友定为一战的挑起者,要求.............
  • 回答
    提起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那句著名的嘲讽——“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几乎是绕不开的标签,也是许多人对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政治实体最初的印象来源。这句充满智慧的挖苦为何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每次谈及神圣罗马帝国,总有人忍不住要引用一番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折射出人们对一个国家身份认同.............
  • 回答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的画技突飞猛进,绝非一日之功,更不是什么“开挂”,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催化的结果。这背后是一场关于艺术、科学、人文思想的深刻变革,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也随之重塑了绘画的面貌。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看看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绘画是个啥样。告别“神国”,走向“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