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 如何成为一名F1赛车手?

回答
在中国成为一名F1赛车手,是一条极其艰难且漫长的道路,需要天赋、热情、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一丝丝运气。这不像打游戏那样轻点几下就能实现,它是一个现实世界中需要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系统性培养和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第一步:从娃娃抓起——赛车启蒙与基础培养

几乎所有顶尖赛车手的故事都始于孩童时期对速度和机械的热爱。

早期接触卡丁车 (Karting): 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步。卡丁车被誉为“赛车手的摇篮”,它能让你最直接地体验到驾驶的乐趣和赛车的技巧。
寻找合适的卡丁车场: 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有室内或室外的卡丁车场。你需要找到一个有一定规模、维护良好、并且有青少年培训项目的卡丁车俱乐部。
参加青少年培训项目: 这类项目通常会教导最基础的驾驶技巧,如赛车姿势、刹车点、加速技巧、赛道线选择等。教练会根据你的表现评估你的天赋和潜力。
参加卡丁车比赛: 这是检验学习成果和积累经验的最佳方式。从地区性比赛开始,逐步挑战全国性的卡丁车锦标赛。在这个阶段,你的驾驶技术、比赛策略、抗压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投入与花费: 别小看卡丁车,一旦认真投入,花费也会相当可观。购买自己的卡丁车、维护费用、比赛报名费、差旅费等,一年下来可能需要数万到数十万人民币不等。
业余赛车体验与基础认知: 在卡丁车之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汽车品牌组织的场地驾驶体验日、赛道日活动,更广泛地了解汽车操控和赛道驾驶。但这些更多是娱乐性质,不能替代专业的卡丁车训练。

第二步:系统化专业训练——走向进阶赛事

如果卡丁车阶段表现出色,并且有继续深入的决心,就需要开始寻找更专业的赛车运动体系内的机会。

进入赛车学校或车队: 在中国,一些有规模的赛车俱乐部或赛车学校会提供更系统的培训,包括高级驾驶技巧、数据分析、体能训练等。如果能加入一个有实力的赛车队,你将有机会接触到更专业的赛车调校和工程知识。
晋升至方程式赛事 (Formula Racing): 卡丁车之后,下一步的逻辑是进入初级方程式赛车类别。这在中国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区域性或国家级的青少年方程式赛事。
中国方程式大奖赛 (CFGP) / 大众 333 杯等: 这些赛事是国内一些初级方程式赛事的代表。你需要通过选拔或购买席位参加。在这个阶段,你将驾驶更接近F1的单座赛车,体验更快的速度和更复杂的操控。
欧洲初级方程式赛事: 如果预算允许且表现突出,很多有潜力的中国车手会选择前往欧洲参加更具竞争力的初级方程式赛事,如Formula 4 (F4), Formula Renault, Formula 3 (F3) 等。这些赛事是通往F1的必经之路,拥有更成熟的赛车体系、更专业的赛事组织和更广泛的关注度。例如,欧洲F4是很多F1车手职业生涯的起点。
资金是关键: 参加方程式赛事的花费是呈几何级增长的。从F4到F3再到F2,每一级别的比赛都需要成百上千万甚至上亿人民币的投入。这笔钱不可能完全由个人承担,绝大多数都需要靠家庭的经济支持、赞助商的支持、甚至赛车运动基金的支持。

第三步:积累经验与提升实力——迈向专业顶峰

在这个阶段,你已经是一名有经验的年轻赛车手了,需要不断挑战更高水平的赛事,并证明自己的价值。

国际性初级方程式赛事: 目标是能够进入国际汽联 (FIA) 认可的、通往F1的阶梯赛事体系。
FIA Formula 3 (F3): 这是F1的“预备队”,参赛车手需要具备相当高的技战术水平和成熟的心态。能在这个级别站稳脚跟并取得好成绩,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FIA Formula 2 (F2): 这是F1之前的最后一站。F2赛车与F1非常接近,比赛也更具观赏性。F2的成绩是进入F1车队视野最重要的敲门砖。很多F1车手都是从F2冠军或前几名脱颖而出的。
体能与心理素质训练: F1赛车的G值和体能消耗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顶尖的赛车手需要经过专业的体能教练指导,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包括核心力量、心肺功能、颈部力量等。同时,强大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专注力、以及在压力下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建立个人品牌与争取赞助: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积极与媒体沟通,维护个人品牌形象,并努力争取商业赞助,是维持赛车生涯、获得更好赛车资源的关键。

第四步:进入F1车队的视野——敲开大门

这是一个最难也是最不确定的阶段。即使你已经在F1前的所有初级赛事中表现优异,也并不意味着就能直接进入F1。

F1车队的青训项目 (Young Driver Programs/Academies): 很多F1车队都有自己的青训项目,例如法拉利车手学院、红牛青年车队、迈凯伦青年车队等。这些学院会发掘并培养有潜力的年轻车手。如果你被选中,意味着你获得了宝贵的机会和资源。
获得超级驾照 (Super Licence): 要参加F1比赛,必须获得国际汽联颁发的“超级驾照”。获得超级驾照需要积累足够的积分,而这些积分主要通过参加FIA认可的各项初级方程式赛事并取得好成绩来获得。不同赛事的积分系数不同,F2获得的积分最高。
试车手 (Test Driver) 或储备车手 (Reserve Driver): 很多时候,车队会先给有潜力的车手一个试车手或储备车手的机会。这让你能够接触F1赛车、参加一些练习赛,并在车队中积累经验和人脉。这是一个观察你真实表现、并为你未来正式比赛铺路的过程。
寻找“座位”: F1的赛车座位是有限的,而且非常昂贵。即便你实力够强,也可能因为没有“座位”而无法参赛。有些车手是通过巨额的个人赞助或家族支持获得参赛机会的,但这种方式越来越少见,也更具争议。
国家支持与合作: 如果中国本土能出现一两位在国际初级方程式赛事中表现极为突出的车手,可能会吸引到国家体育部门或大型企业的关注,甚至可能促成与F1车队更深层次的合作,为中国车手铺设一条“绿色通道”。

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坚持与毅力: 这条路充满了挫折和失败,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学习能力: 不仅是驾驶技术,还包括机械原理、赛道数据分析、团队协作、与工程师沟通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运气与机遇: 有时候,即使你足够优秀,也需要恰当的时机和一点点运气才能抓住机会。
身体健康: 一旦身体出现重大伤病,很可能就意味着赛车生涯的终结。因此,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预防伤病同样重要。
语言能力: 如果要前往欧洲甚至全球赛场征战,流利的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

总而言之,在中国成为一名F1赛车手,是一项极其宏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关于驾驶技巧的提升,更是一场融合了技术、资金、人脉、体能、心理素质以及无数次努力与坚持的马拉松。目前来看,中国本土拥有像周冠宇这样已经在F1赛场上证明了自己的车手,这无疑为更多中国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赛车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条路依旧充满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赛车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说,国内有位南京的小朋友,他的家族预算出资一亿欧元,3岁开始有计划地练习,五年前送他到意大利训练。现在14岁了,在原来训练现役F-1车手维斯塔潘的团队受训,这小朋友参加意大利卡丁车比赛的成绩,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有公布⋯


其实我知道这事后,内心也是酸的⋯
因为我儿子小时候的梦想,是当F1车手。

我说好啊,国际汽联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有个中国F1车手。
慢慢地,他自己知道这个不能是梦⋯
虽然儿子和我现在都跑卡丁车比赛,他成绩远比我好。

评论区里有说,三岁还没有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意识。这勾起了我的回忆⋯

12年前,当时我儿子两岁多,他坐上那种手摇惯性车里面,明显看出车感与众不同。后来嫌速度太慢了,叫我在后面使劲推,再过两天嫌太简单了,用椅子围出一条刚好能让车通过的弯道,一边漂移,一边叫再推快点,来回多少次还不够⋯那轮胎尖叫声,与年龄远不相符的速度,一般人可能说:"哎,太危险了"⋯能明白他有多少能力的,始终是他父母,但,有没有能力让他接触更高一层次的领域,是对他父母综合能力的考验。

我欠缺这能力,只能让他到公园、农庄里开那些电瓶车,他一坐在车里,全神贯注,专挑那些围拦冲过去,一摇方向盘,看车尾甩过去还能再贴近围拦几厘米⋯

两年卡丁车比赛里,他拿过一些奖杯,把卡丁车当成磨练意志,锻练体能的运动来看待。

国内卡丁车运动,南方的珠三角地区,这两年发展得比以前好了,但全国的卡丁车运动普及率还是偏低。特别对儿童的入门培训,起步太迟。

当下,若目标是向着F1,像开篇那家庭一样,有钱有能力的,只能到欧洲训练。而且最好尽早,因为要从卡丁车国际比赛里,连续取得成绩,才能取得高一级別的驾照,想取得F1正赛资格,需要很多积分才能达到,这每个积分,就是几大袋白花花的银子⋯

中国现在,也有几个自身有能力的车手,就是积分远未够,只能遥望F1。


7月25日更新:

没想到赛车的话题能有这么多人关注,谢谢各位。
我只是个与儿子一起玩车的父亲,平时听音乐、调音响。偶尔答个问题,仅此而已。
关于这个南京小朋友的家事,只是听说,不确定,也免得拉扯各种问题,所以不想公开,才选择发私信⋯
在茫茫人海里,能与你相遇,也是缘分。

现在评论区里已经有人把公众号写出来,而且他还说认识他们一家,对这感兴趣的直接去问他好了⋯我如释重负,谢谢那位仁兄。
我只关注那位有希望接近F1的小朋友⋯

其实,想当F1车手,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困难的,只不过在中国更难⋯

这几年,目睹车圈内外人事,渐渐觉得,大部分人希望中国出个F1车手,像姚明能带动中国篮球产业一样,中国的赛车文化就会飞速发展,这个想法不太现实。每间学校都有篮球场,而能有赛车队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赛车跟篮球不能比。赛车在普通人眼里就是危险、浪费钱的异类⋯

偶尔有顶住压力,想培养小孩赛车的家长,到了车会,打听一下流程与发展:买私车加会员~请教练培训~CKC比赛~一年下来几十万,吓跑了一堆人。其实,能不能不要这么功利?就是这种思维打压了赛车文化的基础积累,基础不稳、上层建筑何安?

钱少就不能享受赛车的快乐了?不是的。

尝试开过卡丁车的人,基数不少,但能参加当地车场举办小型比赛的人,占比就不多了,一场比赛费用就大约5百多元。而当你穿上赛服,认真听完旗号及赛规讲解,并在比赛中严格执行的话,无论比赛结果如何,你已经是车手了⋯过程的快乐,谁来谁知道。

在比赛中把肾上腺素激情释放了,明白到危险与规则的关系,马路上反而不会飙车。能有更多人这样做,中国的赛车文化会良性发展,有了土壤,培养出更多本地的顶尖车手,不会把人材迫出国⋯

我和儿子在卡丁车的路上,就是这样想、这样走着。用适合自己的资源,去满足追求赛车的梦想⋯卡丁车是赛车运动的基础,没有F1电视直播的机会接近大众。但卡丁车的乐趣,并不因为是基础而变低。


每次面对一条陌生的赛道,我拿着打印好的赛道图,和他一起早上走赛道,他会不时回头看每个弯的起承转合。我俩边比划、边讨论,每次总是他看得更多、更深入⋯初次练车,不会相信他是第一次跑这赛道,跟在他后面,总会看到各种我没想到的过弯方法⋯在卡丁车比赛里,学会思考、学会忍耐、学会沟通(与车和其他车手)。

经历过大雨中好像开船一样的比赛:

在耐力赛中磨练出坚毅:

更在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导致退赛中,相互鼓励⋯在克服各种困难中,不断突破自我极限,是父子俩不断前行的动力⋯

放一段,X30限流首次练车视频,儿子前车,后车是位资深前辈:



https://www.zhihu.com/video/890625977544212480



知乎上有不少卡丁车界顶尖高手,一直是我俩学习的方向,只不过他们因为水平太高,经常讲一句留一句(其实他以为你懂的)⋯而我这接近群众的水平,还有理科生的思维、文科生的笔,可能会贴地气些。


赛车类话题有了第二条"编辑推荐":


2017年12月31日再更:

在各种卡丁车比赛和练车的日子里,车圈里人间百态,历历在目 : 各种意外,险象环生⋯在这送旧迎新的日子里,不禁想起了儿子的卡丁车教练。

初次见面,教练很亲切和蔼。见面多了,才发觉这是他的真性情,也是个好父亲⋯

记得儿子第二次比赛,他头车被二车追急了,失控后儿子想重返赛道,车没等后面的车完全通过就开动,结果两车相撞,双方退赛。

事后教练很严厉,把监控录像让我们看,分析事情经过,提醒我们把赛场规则和纪律放在第一位。

以后的日子,父子俩都是铭记在心⋯慢慢发觉,能坚持下来,其实最大收获的是自己。

车手,都是肾上腺素发达,其中的高手,能冷静思考、严格要求自我⋯我和儿子永远记住教练那句话:

“有了车品,成绩才会上去。”

赛车,速度是它的主旋律,但赛车不只是速度,无数成功与失败都在赛场上反复循环,车手眨眼间的一个肌肉反应,胜负就在下一秒⋯

这是它最大的魅力,也是我们热爱赛车的原因。


本文收录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