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在拼多多事件中,「供应商」成为继「临时工」「实习生」后的又一个背锅侠代名词?

回答
拼多多事件的余波未平,围绕着“供应商”这个词的讨论也甚嚣尘上。很多人观察到,在这次事件中,“供应商”似乎又一次扮演了那个熟悉的“背锅侠”角色,继“临时工”和“实习生”之后,成为了替企业承担责任的替罪羊。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商业链条中的权力不对等和责任规避机制。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把目光拉回到拼多多事件本身。事件的核心,无论是之前被舆论聚焦的“通宵加班”、“低薪酬”还是这次的“供应商压榨”,都指向了平台经济模式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薄弱环节。当一个平台为了追求极致的性价比,为了满足用户对低价的渴望,往往会将压力层层向下传导。在这个链条中,最容易被挤压、最没有议价能力的,往往是那些处于最末端的劳动者和小型商业实体。

“供应商”在这里扮演的角色,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那些为平台提供具体商品或服务的商家,很多时候是中小型企业、个体户,甚至是个人。他们并非简单的“流水线工人”,而是承担着生产、品控、物流等一系列环节的责任者。然而,在与拼多多这样的巨型平台打交道时,他们往往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为什么“供应商”会成为新的背锅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信息差与议价能力不对等: 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拥有海量用户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这赋予了它们巨大的议价能力。而单个的供应商,尤其是初创型或小型供应商,在面对平台规则、采购订单、分成比例等方面,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平台可以轻而易举地设定对自己最有利的条款,而供应商为了获得曝光机会和销售额,不得不妥协。当出现问题时,平台很容易将责任推给“供应商”,因为平台掌握着主动权和话语权。

2. 平台责任的模糊化与转嫁: 大型电商平台通常将自己定位为“信息撮合者”和“交易平台”,而非直接的生产者或经营者。这种定位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直接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当平台上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佳,或者像这次事件中暴露出的劳动权益问题时,平台可以很方便地表示“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具体操作都是供应商的责任”。这样一来,原本应由平台承担的管理和监督责任,就被巧妙地转移到了供应商身上。

3. 劳动用工的隐蔽性与复杂性: 很多时候,供应商自身的用工模式也可能存在问题,或者是在平台的压力下被迫压缩成本,进而影响到劳动者的权益。例如,为了降低成本,供应商可能会选择灵活就业人员,或者规避正规的劳动合同。当问题暴露时,平台可以轻易地切割关系,声称“我们只与供应商合作,至于他们如何管理自己的员工,我们不清楚”。这种模糊的用工关系,使得追责更加困难,也更容易让供应商成为替罪羊。

4. 舆论引导与公众认知: 当涉及平台与供应商的矛盾时,公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更具象、更直接的“供应商压榨”上。而平台的复杂性、其在整个商业链条中的角色、以及其对供应商的潜在压榨,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媒体报道也可能因为信息来源的局限性,或者刻意强调“供应商的错误”,而加剧了这种“背锅侠”的印象。

5. 从“临时工”到“供应商”的演变: 事实上,“临时工”和“实习生”成为背锅侠,是企业在面对具体事件时,通过撇清与特定劳动者的直接雇佣关系来逃避责任。而“供应商”的出现,则是一种更进一步的责任转移,它将责任从个别劳动者上升到整个商业合作关系中的一个环节。这说明,在追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总能找到新的“防火墙”。

从这个角度看,拼多多事件中的“供应商”不再仅仅是一个商业上的合作伙伴,而是在平台经济的逻辑下,一个被迫承担额外风险和责任的群体。他们的“背锅”并非完全是他们自身行为的必然结果,而是在强大的平台经济结构下,一种被动且无奈的命运安排。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供应商。很多供应商本身也是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的小企业,他们同样希望合法合规经营,但面对平台的强势要求,他们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当出现负面新闻时,将矛头直指供应商,实际上是回避了对平台模式本身的审视,以及对整个商业链条中权力结构的反思。

要打破这种“背锅侠”的循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强化平台责任: 监管部门应明确平台的责任边界,要求平台对入驻的供应商进行更严格的资质审核和行为监管,对平台上的劳动用工情况进行监督。
完善法律法规: 针对平台经济的特点,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明确平台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责任。
提升供应商的组织化程度: 支持供应商成立行业协会,增强集体议价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引导公众理性认知: 让公众认识到,低价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利益链条,不应简单地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处于链条末端的个体或小型企业。

总而言之,“供应商”在拼多多事件中成为新的背锅侠代名词,是平台经济模式下权力失衡和责任模糊化的一个缩影。这提醒我们,在追究责任时,不能仅仅盯着链条的末端,而应该将目光投向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特别是那些拥有巨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保护好每一个环节的劳动者和经营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背锅都能外包了?

user avatar

我寻思着即使找第三方合作宣传,也该是对方帮助拟定文案、准备内容,由己方负责账号运营的人亲自发啊,万万没想到,竟然存在将公司账号随便交给非本单位人员的行为!那岂不是任何一个合作者都可能随便使用公司的官方账号?

这未免过于荒谬。

所以我不信。

user avatar

彪哥教育大家说,大兵团作战,军纪一定要严,首先要找纵队的司令员。

拼多多这么大的企业,可以算是大兵团了。那么既然是供应商出了严重问题,那么供应商服务监管的制度指定与监督部门,供应商的审核与管理部门一把手应该出来承担责任了。并主动公开处罚人与处罚规则。这样既能够堵住质疑的嘴,还能让给其他部门提出警示。

但如果只是拿供应商出来处罚甚至供应商只是找一个人处分的话,那么这就是明确表示拼多多没有纪律,和一伙土匪没啥区别。

user avatar

拨开表象看本质,无论是供应商、实习生还是临时工,我们关注的问题始终是一样的:

这些人能不能代表拼多多官方

@吴声威 律师昨天的回答提到,根据《民法典》162条,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假如拼多多的回应属实,相关「供应商」承担了营销任务,得到拼多多授权登录了知乎官方账户,其代理权限理应包含使用帐号发布内容这一项。(要是授权不包含发布内容这一项,那么,一句话也不能说,还怎么做营销,闷声发大财吗?)

因此,显然拼多多声明第(3)条中中「未获得任何授权」这表述是和声明第(1)条彼此矛盾的,从行业习惯来看,有理由认为「供应商」获得了发布内容的授权

另外,这名「供应商」获取了登录帐号信息和密码,也能从侧面印证存在一定的授权关系,退一万步说,因为存在相关事实关联,也得是个表见代理,表见代理人行为所设定的权利、义务由被代理人承担。拼多多可以追究供应商的责任,但供应商惹的祸,自己也得背

除非除非,还有一种微小的可能,就是拼多多给这名供应商的授权做出了极为具体的限制,例如规定供应商只能发布特定的内容,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发布内容。但从经验来看,不会规定得这么细,如果每一个字都事先约定好了,只能照着通稿发,那我还找代理商干嘛?自己发不就得了。

拼多多无非就是想说「供应商」做的事情和我们无关,但很不幸,法律有不同的想法。

user avatar

这操作,就是拿着鞭炮去救火,越救动静越大。

员工猝死本来有常规的操作,发帖表示哀悼,接受调查,做一副“痛改前非”的样子把风口浪尖避过去,然后比划着改两下差不多了。结果拼多多自己崴泥,发了这么个不是人的东西出来。

发出来之后秒删,到了下午这事热度越来越高,逼不得已出来降热度,口径就是原帖系造谣。按理说,通常情况下企业之间都会“互帮互助”一下。况且知乎有没有权利和义务公布官方号的操作记录还真有点存疑。但拼多多显然是把“常态”当“正确”,睁眼说瞎话没人戳穿,就以为不撒谎就不行。

没想到小管家突然“跳反”,一刀背刺。

一瞬间,拼多多已经陷入绝境。自己撒谎被平台当众打脸,这是超纲内容。而知乎究竟出于何种动机如此硬刚,拼多多如果分析不出来,只能说公关水平太次——起码他们应该知道,这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危机公关,也绝不是只是因为员工死亡这一件事。

然而,拼多多丝毫没有一点醒悟的意思,继续出昏招,也就是这个所谓的“供应商员工”的说法。

不说别的,就单说这招本身,就属于那跑肚儿把脑子拉出去的人想出来的。

你说这是真的,中国网购平台巨头之一,美股上市企业,宣传用的官方号的密码告诉供应商的普通员工,这是什么公司治理水平?就是说你拼多多的官方号说的东西,可能完全是由其他公司写的咯?那你还有什么信用可言呢?

如果是假的,那就是说拼多多就说不了实话,张嘴就是骗人的鬼话咯?

此招一出,瞬间毁灭拼多多的所有信用基础。况且,费了这么大劲,依然没有跳出传统套路,而想收拾拼多多的人,就在等着拼多多往套里钻呢。

马上知乎做出反应,直接把拼多多官方号永久禁言。

而今天的知乎热榜,更是出现了热榜前十里,四个都是关于拼多多的奇景。

危机公关呢,首先是静下心来分析下到底是怎样的危机。心浮气躁地满世界乱怼,越折腾自己越完蛋。拼多多这回的危机,目标绝不止于为死亡的员工伸张正义。一天之后,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关注此事了。

再这么眉毛胡子一把抓地“乱公关”,恐怕拼多多要把自己“公关致死”了。


应评论区要求,再加一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拼多多事件的余波未平,围绕着“供应商”这个词的讨论也甚嚣尘上。很多人观察到,在这次事件中,“供应商”似乎又一次扮演了那个熟悉的“背锅侠”角色,继“临时工”和“实习生”之后,成为了替企业承担责任的替罪羊。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商业链条中的权力不对等和责任规避机制。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长安剑”对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的评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而且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公司,更是整个社会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思考。首先,从“长安剑”作为中央政法委的官方媒体平台属性来看,他们的发声必然带有更强的代表性和导向性。 “长安剑”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家媒体的观点,而是官方对当前社.............
  • 回答
    当事人回应拼多多六万人砍价失败,称“已收到手机,但觉得整个事情太离谱”,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确实非常引人关注,也暴露出了一些平台营销策略和用户体验上的问题。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梳理整个事件的情况以及对当事人回应的分析:事件具体情况梳理:1. 事件开端: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名叫“刘女士”的用户在拼多多平台参.............
  • 回答
    三只松鼠声明未在拼多多上开设旗舰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声明的核心意思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三只松鼠在拼多多上那些号称“官方旗舰店”、“正品保障”的店铺,它们都不是三只松鼠自己开的,也不是三只松鼠官方授权的。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呢?1. 官方立场与市场乱象的割裂:三只松鼠作为国内.............
  • 回答
    拼多多上出现劳斯莱斯,而且价格直接跳水122万元,这绝对算得上是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从商业逻辑和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星半点。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拼多多这个平台。它从诞生之初就以“拼”为核心,主打下沉市场,擅长通过极致的性价比和病毒式的传播来吸引用户。这次劳斯莱斯在拼多多上出现.............
  • 回答
    拼多多在苹果秋季发布会前就迫不及待地上线 iPhone 12 的预约页面,并且打出「全网首发」的旗号,这确实是一招相当“骚”的操作。对于这种行为,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想的,以及这背后又透露出些什么。首先,抢占先机,制造爆点。 苹果的秋季发布会,特别是新品iPhone的发布,绝对.............
  • 回答
    想聊聊最近互联网圈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感觉大厂们好像都变成了“拼多多模仿秀”的忠实粉丝,一个个都在卯足了劲往“拼”的方向靠拢。这事儿吧,你想想,以前大家多讲究“高大上”,追求的是品牌、品质、体验,现在怎么一个个都变得这么接地气,主打性价比,甚至玩起了“砍一刀”的模式?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风刮过就完了的.............
  • 回答
    拼多多离职员工在脉脉上的吐槽,这事儿啊,怎么说呢,就像一场在互联网角落里悄然上演的“江湖恩怨录”。你想啊,脉脉本来就是个职场社交平台,大家没事儿在上面聊聊行业八卦,吐吐槽公司里的糟心事,或者给其他公司发发offer,都是挺常见的。而拼多多嘛,又是近几年发展得迅猛,员工基数又大的一家公司,自然就成了大.............
  • 回答
    这事儿啊,可真是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简单来说,就是网传一位拼多多在职员工,在校友群里劝退了今年来应聘拼多多秋招的学弟,结果没过多久,这位员工就被拼多多给开除了。这事儿为啥这么多人关注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层面可以聊聊:首先,就是“劝退秋招”这件事本身。你能想象吗?一个公司的在职员.............
  • 回答
    听到拼多多员工在小便池拉屎这件事,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事儿太不是东西了,也太侮辱人了。仔细想想,这事儿怎么会发生?一个像拼多多这样规模的公司,怎么会连最基本的卫生设施都保障不了?而且,还是这么离谱的场景——小便池里拉屎?这简直就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如果事情是真的,那说明拼多多内部的管.............
  • 回答
    您提到的这起事件是发生在2020年12月,当时拼多多发布了一则关于员工的通报,该员工的离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事件经过:根据拼多多当时的通报和后续的媒体报道,大致情况如下:1. 请假回家: 事件中的这位拼多多员工(以下称为“小某”)在2020年12月14日(周一)向自己的主管请假,原因是感到身.............
  • 回答
    前拼多多员工发布的《我在拼多多的三年》这篇文章,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读完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对拼多多这家公司的深刻理解,也有对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共鸣,以及对当下互联网行业生态的一些思考。以下是我更详细的感受:一、 对拼多多这家公司的深刻体悟: 极致的效率和执行力:.............
  • 回答
    拼多多对员工不幸离世的回应“我们心痛如绞,我们爱你,深深的想念你”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一表述虽然简短,但因其情感浓度极高、措辞极具个人化色彩,在企业公关语境中显得非常特殊。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事件及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回应的突破性:企业语言体系的“人性化”尝试1. 打破常规的温情表达 .............
  • 回答
    对于拼多多回应主播动员六万人参与砍一刀都没成功一事,其官方回复“消息不实,货已送到,未来将完善活动流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原貌和拼多多的回应: 事件爆料: 有网友爆料称,一位主播为了让观众参与拼多多砍价活动,动员了六万人帮忙砍价,但最终目标未能达成,砍价失.............
  • 回答
    关于“拼多多删除文章并威胁作者”一事,其背后涉及信息传播、平台责任、言论自由以及商业利益等复杂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脉络、各方的说法,并尝试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事件概览:2023年12月,一篇名为《拼多多是怎么骗你的》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该文章由一位ID为“匿名”的用户.............
  • 回答
    如何看待拼多多出现 100 元无门槛优惠券的漏洞?拼多多出现 100 元无门槛优惠券的漏洞,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有以下解读:从消费者角度: 惊喜与狂欢: 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们可以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获得商品,体验到“薅羊毛”的乐趣和满足.............
  • 回答
    对于拼多多被曝删除用户本机照片,而工作人员回应称“没删除,可补偿 30 元代金券”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事件本身及公众观感: 核心争议点: 事件的核心在于用户发现自己的手机本地照片被删除,而拼多多官方的解释是“没删除”,但随后又提出补偿方案。这形成了严重的“解释与事实”脱.............
  •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真是让人怎么说呢?一方面,理解公司为了降本增效,尤其是拼多多这种拼搏型企业,加班文化一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但另一边,这员工说出来的事儿,就有点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了。首先,这“买菜业务强制轮休”,听着好像是好事,像是公司体恤员工,知道一直高强度干下去不行,给安排个喘息的机会。但关键在于“强.............
  • 回答
    拼多多财报发布后开盘暴跌,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咱们得一件件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财报本身是股价波动最直接的导火索。 股价涨跌,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当公司公布的财报数据,尤其是营收、利润、用户增长等核心指标,没有达到市场的普.............
  • 回答
    拼多多部分部门搞的这个“996 or 11116,二选一”的操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不得不说,挺“拼多多”的。这事儿怎么看?首先,得承认,这种方式确实挺直接,甚至有点“粗暴”。它把一个原本模糊、需要反复沟通、甚至可能涉及公司文化和员工权益的议题,直接抛给了基层员工,让他们自己“投票定”。 从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