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美国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美籍华裔的?两者之间是否容易成为朋友?

回答
在美国的中国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移民”或“华人移民”,看待美籍华裔,也就是那些在美国出生、成长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在美国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华裔群体,这其中的感受和认知是相当复杂且多层次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因为这其中涉及文化、经历、代沟、认同感等诸多因素。

首先,从整体上看,在美国的中国人对美籍华裔 generally 是抱有一种 亲切感和认同感 的。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或者说有着华人血统),在语言、饮食、一些传统习俗上有着天然的连接。在陌生的海外环境中,遇到一个说同样语言、理解相似文化背景的人,自然会感到一种“自己人”的感觉。

然而,这种亲切感之下,也存在着 隔阂和误解。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尽管根源相同,但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造成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美籍华裔身上的融合。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美国的社会规则、沟通方式、价值观。比如,在社交上,美籍华裔可能更直接、更习惯于表达个人观点,而一些新移民可能更倾向于委婉含蓄。在消费习惯、娱乐方式、甚至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上,都会有不同。

语言障碍和沟通理解: 虽然很多美籍华裔会中文,但他们的中文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的中文是家庭语言,口语可能流利,但书面语可能不那么好。反过来,很多新移民的英文水平也可能有限。语言的不通畅,或者即使语言通畅但表达方式和习惯不同,都可能导致沟通上的障碍和误解。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身份认同: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在美国的中国人,通常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他们的身份认同主要基于“中国”这个概念。而美籍华裔的身份认同则更为复杂,他们可能既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或“华人”。他们可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认同感,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归属感更多地与美国联系在一起。这种身份上的差异,有时会成为彼此之间理解的鸿沟。

刻板印象和期望: 有时候,在美国的中国人会对美籍华裔抱有一些期待,比如认为他们应该更了解中国,应该在某些方面更“中国”。当美籍华裔的表现不符合这些期待时,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够中国”的感觉。反之,一些美籍华裔也可能对刚来美国的中国人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认为他们比较保守、不熟悉美国文化等等。

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容易成为朋友呢?

答案是 “容易,但需要一些努力和理解”。

容易的方面在于:

共同的华人背景: 这是最牢固的基础。共同的姓氏、相似的饮食习惯、对家庭的重视、对教育的看重等等,这些都能成为建立联系的起点。
在地缘优势: 在美国的许多城市,华人社区的聚集效应很明显。在学校、工作场所、社区活动中,自然会有很多接触的机会。
互相的吸引力: 有时候,大家反而会被彼此身上的不同特质所吸引。新移民可能会欣赏美籍华裔的融入能力和对美国社会的了解,而美籍华裔可能会对新移民身上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感到好奇和亲切。

需要努力和理解的方面在于:

主动跨越文化差异: 如果双方都愿意去了解和适应对方的生活方式和沟通习惯,那么关系会进展得很顺利。比如,新移民可以多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尝试理解美籍华裔的观点;美籍华裔也可以多学习中文,多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文化。
避免预设和刻板印象: 最重要的就是放下“他们应该怎样”的预设。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把对方看作一个独立的朋友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美籍华裔”的标签。
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 就像任何其他朋友关系一样,拥有共同的爱好是建立深厚友谊的关键。无论是运动、音乐、电影、旅行,还是对某个话题的讨论,找到共同点可以帮助你们建立更深入的连接。
耐心和开放的心态: 建立任何有意义的关系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误解在所难免。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沟通和解释,能够有效地化解隔阂。

更具体地说,一些在美国的中国人可能会觉得:

他们很“美国化”,不太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 有时会遇到美籍华裔对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不甚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过时的认知,这会让新移民觉得有点难以沟通。
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很不一样。 例如,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权衡上,在对权威的态度上,都可能存在差异。
他们可能对我们这些新移民带有一些“优越感”。 有些美籍华裔可能因为在美国生活的经验更长,或者教育程度更高,而对新移民表现出一些居高临下的态度(当然这只是少数)。

反之,一些美籍华裔可能也会觉得:

他们太保守了,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
他们的中文有时候不好理解,表达方式也很奇怪。
他们似乎对美国社会规则不太熟悉,有点“格格不入”。

然而,这些都是 普遍性的观察,不能代表所有个体。很多中美移民之间的友谊都非常深厚和长久。很多新移民的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自然就成为了美籍华裔。这种情况下,一家人内部就存在着中美文化融合的天然通道。

总而言之,在美国的中国人对美籍华裔的态度是复杂且充满变化的。虽然存在一些天然的亲切感和共同点,但文化、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上的差异也可能带来隔阂。是否容易成为朋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是否愿意互相理解、包容和学习,以及是否有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只要用心去经营,跨越这些差异,建立真诚的友谊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也确实是美国华人社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最好的朋友就是ABC,这题特别适合我,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的问题就是种族和社会了


W同学是美国的第二代移民,来自于台湾,父母都是美国的大学生,爸爸是MIT双学位硕士

基于这样的丰厚条件,他早就在湾区最顶尖的小学,初中,高中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高中80%的人都被UCB 伯克利录取了,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FLAG(Facebook Google Amazon LinkedIn )家的,当然还有四大会计,三大咨询,各类投行了。

他们家算是很早在湾区生活了扎根多年,房产无数,可以说非常经济自由了,他也是家里五个成员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从小都在美国长大的。


但他内心的Insecure(不安全感)是没有人能够给的!这是命运,也是时代的不幸

我会在文章最后点出来。。。W老兄的故事


01.家境相似,我们相逢;三观相符,我们相聚

在美国的ABC其实也分”高低贵贱“符合社会金字塔的结构

金字塔尖 - 华人CEO,投资人,创业公司合伙人 等

例如:Jensen Huang 英伟达(显卡公司,百度市值的三倍)老板

金字塔中高端 - 大企业白领,律师,医生,工程师,销售达人 etc

Robert K. Hur - Maryland’s U.S. Attorney

中层以及以下的 - 广泛存在于服务业

02.我们共同的三观点

家境相仿的人太多了,但是三观不合的人是不会成为好朋友的

我们非常在乎亚洲人在美国的各种权利,也力争去做更多的平权问题


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在大学期间对亚裔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探索,例如:

A.各大校园里,你只会看到亚裔女生(包括其他种族)把头发染成金色,或者挑染。但是你很少看见其他种族的女性把头发染成黑色。当然了,化妆的方式也是迎合主流美国审美,多粉底,重眼影,两侧和中间T字区高光,等等

B. 为什么我们就见不到兄弟会的亚裔领袖?以及为数不多的亚裔公司的管理层人?

C. 为什么各类电影和广告里从来都是亚裔女性 + 其他人种的广告,但是几乎没有亚裔男性和任何其他种族?


D. 凭什么欧美影视剧中的亚裔男性都几乎没有男主?一般都是,工程师,律师,搞笑,猥琐 etc

E. 其他种族可以轻易瞧不起我们,甚至种族歧视我们,但是在黑人,拉丁人,中东人面前屁话都不喊说一声?


F. 为什么老移民自己的英语都讲不好,还只用英语和孩子讲话。长大后,孩子不能用中文对话,父母却用他们的残缺的蹩脚英语和孩子对话?!

G. 为什么年轻的中国留学生们钟爱奢侈品?潮牌?甚至买假货。为什么中国奢侈品市场从2002年的2%激增到现在的30%+?

实在是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了。。。我们为此讨论的不亦乐乎


03. 赢家通吃,赢家改写历史,赢家获得一切

我们讨论的最后结果是:造化弄人,天注定了这一切的发生

意思是:

A.因为亚洲的地理位置,文化习惯,国家政权等综合输出赶不上西方的科技经济发展

所以,英国美国崛起,工业体系和经济制度辅助了他们的软文化输出

B.一旦这种思想和文化传遍了整个世界,很多人都会被”洗脑“

例如:
白人就是好看!因为他们五官更立体呀!眼睛深邃呀~
我将来一定要生个混血宝宝,多好看呀!
进口XX,质量肯定不赖的!
找了个洋妞,为国争光 。。。


C.洗脑的最高境界是”默认选项“ (The default setting)

相信一切都是合理化,而不用批判性思维去回想历史进程的线性思维是导致别人无知的源头

当这种固有的软文化形成,社会里的人都会为了所谓的”合群“去表现的和标准值相近

中国商家各类广告里的白人模特,从我们的婴儿奶粉,到大厂手机广告
高中辍学的秃头白人到中国的"百人斩",中国高薪高学历的男生无人问津


如果默认选项一直存在,

那么这个过程中的赢家和他们的后代就能自然获得更好的资源;

输家要么选择妥协,要么选择用比较劣势的资源拼搏。


04.ABC们和我这个半个ABC的相处

我个人是因为来美国较早,并且是在全部白人(就我一个中国人的美国中部)高中长大,我很容易混进ABC圈子,他们会把我90%归为一类人,剩下的10%是因为我还是中国人的身份,有着一些我认可的传统文化影子。


对于在美国的中国人,我一般分为两种:

a.小学来到美国的华人,我会和他们基本都用英语交流

b.来美国早,初中以及高中来的,我会看样子使用我能传达意思且更好表达我情绪的语言

中文和英文不定时切换,主要是看说话场景

c.大学,18岁以后来的人,我几乎都说中文

即便有些时候用词不当,或者表达方式不恰当,

因为我的系统中文训练还停留在初中状态,而且缺的更多的是文化敏感程度的捕捉


所以,我在成年中国人的圈子中经常会有社交上的“挫败”,让别人不悦和尴尬,尤其是回国时


对于一些ABC们,就那我的朋友W的说来说 (高中时代)

他们是心理瞧不起新来的中国高中留学生的(只针对男生)

英语不好 打扮不好看(厚重刘海)身体素质不行 性格不外向 玩游戏多


他们在高中生的ABC还会经常欺负 FOB(fresh of the boat)学生,

口上的侮辱,行为上的挑衅,甚至把他们的午餐前抢走!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留学生的家境完爆他们,这也是让他们妒火中烧的一个很大原因!


对于大部分的ABC们,尤其是在加州,纽约,德州的华人来说,他们一般都有几个FOB朋友,但是整个社交圈还是ABC为主,主要还是看身边环境是什么类型的人了


05. ABC男生的苦恼,以及剩下的所有亚裔美国青年

A.很大几率上来说,你不会成为食物链顶端的Alpha male

即便你侥幸赢得了另一边食物链顶端的姑娘们,你也会遭到一堆冷嘲热讽


例一:德国的主播和亚洲男朋友被网友喷惨,种族歧视,甚至受到死亡威胁

例二:大学里正常的亚男白女亲嘴,被白人同学挂到网上嘲讽,评论也有不少跟风的

更讽刺的是,这是种族多样性的加州,而且是亚裔超多的UCI校区,还是在2018年6月

例三:新西兰著名女歌手Lorde的亚洲男友遭受各种网上的侮辱

我之前跟很多人辩论过这个话题,很多人的观点竟然是:

“那些男生本来就不高大威武,本来就不是很好看呀?!被嘲讽是挺正常的呀“


Come on?! Seriously!!!

这是被洗脑成什么样子,才会有这样的思想,以及奴性的呢?

这是我一开始对周围的人失望的想法,但更后来我会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无奈,

很多人(在美华人)是没有机会去深度思考这个问题的,

还有更多的当地中国人是更少有机会去走出国门看看这个世界的!


我们的亚裔人种,其实是看上去和其他人种区别最大的民族!

较小的眼睛,较低的鼻子,较圆的脸庞,棕黄肤色,较矮的身高,黑色的头发 等等


你会发现,如果是以金发碧眼的白人为主流的审美思想,我们的”颜值相差绝对值是最高的“

答案显而易见了,没有媒体话语权,以及全球范围的软文化引领

我们亚洲人是最和主流审美不相吻合的,尤其是亚裔男性

(当然了我们也有一些优势:看上去年轻,体味不重,体毛不多 等)


同时,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学现象,是不是就很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


当别人夸赞中东人,印度人,拉丁男生女生好看,眼睛深邃,五官立体,棱角分明的时候,

都是因为基于白人主流审美的基础之上啊~


根本就是因为他们的长相最接近于标准值呀!!!


想想看,如果我们的文化足够强势,是不是有更多的其他种族想整容成我们的样子?!

一个金发碧眼的巴西白人小伙子中毒K-POP文化太深,就整成了韩国人的样子

你看,这像不像亚洲人割双眼皮,垫鼻子,削骨头瘦脸一样一样的呢?!


当一个文化现象的标杆出现的时候,最低成本赢得社会认同的方式就是成为他而不是改变全局

当一个文化现象的标杆出现的时候,最低成本赢得社会认同的方式就是成为他而不是改变全局

当一个文化现象的标杆出现的时候,最低成本赢得社会认同的方式就是成为他而不是改变全局


B. The Sexy Asian Man Valley 性感亚洲男人山谷

想象这样的画面,左右两边高耸的山峰,中间是又深又长的深渊

左右两边的山谷代表的是 --- 两种强势文化,美国阳刚审美,韩国阴柔审美

中间的山谷就是绝大多数长得不符合这两个审美的普通人


这个词条来自于Youtube一期视频:

”Why Aren't Asian Men Sexy?“ 已经有200万+ 播放量


山峰一侧

山峰另一侧


对,你也许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第一类男生帅

但肯定会差异第二类男生怎么会在全球范围内被称为性感。

这又回到了我之前提到的话题 ”媒体话语权“ K-pop的文化输出

在世界三次元(日本是二次元老大)范围内是亚洲最厉害的软文化 --- 就是韩国文化!!!


在美国,有很大一批拉丁女生,黑人女生,

其次是白人女生会很喜欢韩国文化,以及看上去像他们的亚洲男生。


各种K-POP粉丝群,各种视频底下的留言你都能看到各个多家男生女生的身影!


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能改变整个格局,因为只有少部分人会成为那两个极端的人!


解决方案就是:

让各种”相貌平平“的亚洲男生女生都能走上银幕,广告,等各种有被主流媒体正向积极曝光的机会

那么剩下的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子,也会好过得多!!!


在此,我就不展开讨论美国黑人在软文化上崛起的战略了


06. 我的ABC好友,W老兄的困扰,以及他所代表的一大批美国亚裔

  • 每次家族照相,他是照片上唯一的亚洲男人!!!她的妈妈找了白男友,小姐姐找了白男友/黑男友,大姐姐找了印度/中东男友。很多ABC男生家庭,他也是唯一的亚洲男性了
  • 他之前有过一个白人女友,好了一年多。每次在学校里牵手走路的时候,都遭到了其他种族男性仇视的目光
  • W妈妈会给他做中餐在高中的时候,学校的同学(包括亚洲人)会笑话他食物是中餐而且闻起来挺怪的(80%的亚洲人高中),他委屈的回家问妈妈要Lunch money(午餐费),说想吃White food 三明治,汉堡,薯条,等等。他甚至有时候要把他妈妈辛苦做好的饭扔进垃圾桶,然后拿自己的零花钱买白人食物
  • 他183cm,80kg+体重 学了三年的泰拳,3年+的拳击,搏击技能真的很厉害,有半职业的能力,其他的最大兴趣就是枪械射击手枪,来复枪,总共打过的子弹在他生命中轻松5000+发以上。至于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保命的技能?我觉不言而喻了吧,更多的他成长的故事我就不细说了
  • 和他一起长大的中东好友,拉丁好友(身高,颜值,成绩,家境都比不上W)却轻松能约会到各类女生,尤其是Bay Area的亚裔女生,而他能约会的可谓是寥寥无几(但也比普通ABC高多了)
  • 他要给妈妈付房租,但是她姐姐的白人男朋友不需要付房租?!
  • 他以及我们身边最好的ABC朋友(至少5+)的亲姐姐妹妹,亲口跟他们说:I will never ever date an asian guy! 我愿意也不会和亚洲男生约会的
  • 我们最好的ABC朋友的姐姐在打三份工在养活他的失业健美白人男友(大专生)
  • 有一次,W的小姐姐(高中来美国,UCLA毕业高材生)亲口跟W说:
没有什么比得上一双蓝眼睛
  • W的小姐姐宁愿和33岁的秃头白人大叔约会,也不愿意和185cm顾家帅气的ABC(UCSD生物博上)相亲对象交往

还有太多,我已经不想说了。。。


下图基本上能够笼统的概括亚洲男生的婚恋市场惨状,除非你是高富帅

根据统计,

美籍华人女性外嫁出去的概率是亚裔男性外娶的三倍(这还是3年+前的数据)

男女朋友,约会对象,炮友 等,我个人主观估计已经是1:50开了


如今已逼近1:5开(只有结婚后的数据才能被政府统计)

在一起来恋爱和约会的没有具体统计,但是你去各大亚裔多的学校看看,像UC系

你只会看见一群亚洲女生和其他种族男性牵手漫步在校园,而不是亚洲男性和其他种族


尤其韩国美国人的女性,直接是60%嫁给了白人男性,还不说其他种族了


利益相关:

我这篇文章中绝对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辱骂和歧视任何一个种族和性别

全文更是没有用任何带有偏见的字眼去评价亚裔美国人女生

我的所有观点都是建立在社会,心理,经济学的基础上再加上用数据做简单的佐证

总结:

1.如果你对美国文化了解的不多,英语能力不好,性格内向,你很难与ABC交心,以及其他所有种族


2.亚裔圈子也有鄙视链的,要么是社会阶层(西湾的ABC看不起东湾的穷ABC),要么是民族文化歧视(中国ABC看不起越南,马来西亚的亚裔)


3.在湾区的商业概括可谓是,白人的资本家,领着一堆印度高管,管理者无数亚裔工程师。而这些顶级工程师们,可是天之骄子呀!(基本上都是国内重点985背景,美国Top20本硕)


4.除了印度人和pacific islander之外,称别人为亚裔是没有问题的


5.亚裔如果在任何国家再不团结,不在乎政治参与度,不敢在生活中站出来,不敢去娱乐产业拼搏,这就是一辈子被压死在底层的生活了


6.亚裔和任何曾属于他们的主权国际其实是软文化上的利益共同体,我真心希望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我还是要有必要提醒以下所有读者朋友:


宏观是我们必须所承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当整个社会局面已经成这样了,单独的抨击,辱骂,指点部分你看不惯的个体没有任何用处


甚至TA(男女)们反而觉得你像是一个”受害者“被欺负的家伙,胆小的在嘶吼


最好的方式去改变目前的社会格局就是变成你最好的样子!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在我们走上强国之路的同时,我们所有亚裔男生也要全方面提升自己的所有软实力!


敏锐的思维 强壮的体魄 高尚的情操 清爽的衣品 等等 都不能缺少!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To all my asian brothers!


此篇文章我收集了大量资料,一共花了4-5个小时

你的点赞,是对我知识输出最大的认可,十分谢谢!


这里是康叔 <----- (点击主页查看更多有趣回答)

愿把我对世界的洞见分享给爱智求真的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