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军用有倍镜和热成像的m1c步枪和m2机枪狙杀不了只有机瞄m1944步枪的张桃芳?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军事技术和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并不能简单地用“技术碾压”来解释。我们来细致地掰扯一下为什么美军先进的装备在面对张桃芳时,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狙杀如麻”的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张桃芳是用他的“老伙伴”——莫辛纳甘步枪(在一些资料中,志愿军使用的步枪,包括被张桃芳缴获和使用的,都可能被笼统地称为M1944,虽然M1944是莫辛纳甘步枪的一个特定型号,但从整体性能和使用习惯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当时志愿军装备的主力栓动步枪,并且张桃芳使用的很可能就是中国仿制的版本,比如53式步骑枪,其原型就是莫辛纳甘M1891/30,也并非完全等同于M1944,但考虑到问题设置,我们暂且以其代表当时志愿军栓动步枪的典型水平。)进行作战的。而美军方面,你提到的M1C步枪装备的是瞄准镜,M2机枪则拥有红外热成像瞄准镜。听起来简直是降维打击,对吧?但事情远不止于此。

1. 技术优势并非万能:实操中的瓶颈

瞄准镜的局限性:
环境影响: 瞄准镜,尤其是早期的光学瞄准镜,对光线条件非常敏感。在大雾、雨雪、烟尘弥漫的战场,甚至在强烈的阳光直射下,瞄准镜的视野会受到严重干扰,反光、模糊、眩光都会降低其有效性。张桃芳作战的朝鲜战场,冬季寒冷,经常伴有大雪和风沙,这些都会让美军的瞄准镜使用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
操作熟练度与适应性: 虽然M1C装备了瞄准镜,但并非所有美军士兵都能熟练地运用它进行远距离精确射击。精确射击需要大量的训练,包括如何快速测距、估算风偏、以及在紧张的战场环境下保持稳定。而志愿军士兵普遍经历了艰苦的战斗训练,他们的射击技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张桃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射击技巧是日积月累磨练出来的。
后坐力与瞄准镜稳定性: 栓动步枪相对较低的后坐力更适合搭配瞄准镜。而M1C虽然是半自动步枪,但其后坐力相比栓动步枪更大,连续射击时瞄准镜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没有经验的射手手中。
战场视野的丧失: 过分依赖瞄准镜,会让士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周边环境的观察。狙击手需要有广阔的战场感知能力,而一旦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瞄准镜里,就可能错过来自侧翼或其他方向的威胁。

热成像的局限性:
战场干扰: 热成像仪虽然能探测热源,但在战场环境下,也会受到各种干扰。例如,地面上的温度差异(岩石、泥土的反射)、其他热源(如车辆、爆炸产生的热量)都可能“欺骗”热成像仪。在零下几十度的朝鲜严冬,区分一个人体温与周围冰冷环境的热信号,也并非易事。
视角与探测距离: 热成像仪有其探测距离和视场限制。如果目标藏身于茂密的植被下,或者处于复杂地形的阴影中,热信号可能被遮挡或模糊。
设备可靠性与维护: 热成像设备是精密电子产品,在极寒、潮湿或有灰尘的战场环境中,其可靠性和维护难度都相对较高。电池续航、光学部件的清晰度都会影响其使用效果。
目标识别: 热成像仪主要显示热信号,而不是清晰的图像。虽然可以辨别出大致轮廓和运动,但要精确识别这是一个持枪的士兵,还是其他什么东西,需要经验和一定的判断。而且,张桃芳的战术就是利用地形和伪装,尽量减少自己身体暴露的热信号。

2. 战场环境与战术的博弈

地形的利用: 朝鲜战场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森林。张桃芳善于利用这些地形,选择隐蔽的射击位置,进行“打了就跑”的战术。他会选择敌人的行进路线,并在敌人不经意间发动突然袭击。这种游击式的战术,使得美军很难抓住他的确切位置。
伪装与隐蔽: 张桃芳非常注重伪装和隐蔽。他会选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服装和装备,利用自然掩体,并且经常转移射击阵地,让敌人无法锁定他的存在。即使美军有先进的瞄准镜和热成像仪,如果目标隐藏得足够好,也难以发现。
战术的适应性: 志愿军作为一支以劣胜优的军队,其战术风格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和适应性。他们深知技术上的差距,因此更注重利用战场信息、地形优势和士兵的个人能力。张桃芳的狙击生涯,就是这种战术思想的体现。他不是在开阔地带与美军进行正面火力对抗,而是在消耗战中寻找机会,打击敌人要害。
情报的滞后与不确定性: 美军可能拥有先进的侦察设备,但战场上的情报往往是滞后且不完整的。他们可能知道敌人在某个区域活动,但很难精确到某个士兵的具体位置。即使发现了热信号,也需要时间去确认其威胁性,并组织火力进行打击。

3. 士兵的个人能力与意志

张桃芳的个人能力: 张桃芳是一名有着极高射击天赋和过硬心理素质的战士。他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保持冷静,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战,对射击距离、风速、目标运动等因素有着精准的判断。他的狙击并非完全依赖技术设备,更多的是依靠扎实的功底和敏锐的战场嗅觉。
美军士兵的战术意识: 即使装备再先进,也需要士兵去使用。在面对一个狡猾而难以捉摸的敌人时,美军士兵也可能感到沮丧和困惑。频繁的“打靶”失败,会让他们的士气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操作。

总结一下,为什么美军的先进装备未能轻易狙杀张桃芳,核心原因在于:

1. 技术装备并非绝对优势: 即使是瞄准镜和热成像仪,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下也存在使用限制和易受干扰的弱点。
2. 战术的巧妙博弈: 张桃芳及其战友充分利用地形、伪装和运动战术,规避了美军的侦察和火力优势。
3. 个人能力的杰出表现: 张桃芳自身的超凡射击技巧和战场经验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4. 环境的复杂性: 战场环境(天气、地形)对所有技术装备的使用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简单来说,战争是技术、战术、环境和人的综合较量。张桃芳的例子,恰恰说明了在战场上,战术智慧和个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上的差距,并且即使拥有先进技术,也需要将其有效运用到具体的战场情境中。这并不是说美军的装备不如志愿军,而是说,在面对像张桃芳这样极富智慧和勇气的对手时,技术的优势并非能够“一招鲜吃遍天”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军用热成像技术在70年代末才成熟应用,能用于轻武器的热成像瞄准镜(AN/PAS-13)直到90年代末才正式服役。而你图上发的是美军的一种近似AN/PAS-4与西德Eltro B8-V的实验型主动红外夜视瞄准设备,编号“T1”。

这类0~1代的夜视设备的原理,只是用上方的探照灯发出近红外波段光照亮目标,然后再通过下方的四倍红外瞄准镜观察而已,有效距离不超过200米,在昼间更是没有效果。通过这种设备在夜间找狙击手,相当于在夏天晚上举着手电找蚊子,虽然是比靠摸黑强得多,但你能保证一定把蚊子打死吗?

况且参加朝鲜战争的也不是“T1”,而是配合.30cal卡宾枪使用的M1/2(T120)和M3型主动红外瞄准镜,整个系统被称为M3卡宾枪。M3卡宾枪总共只生产了2100套,投入到朝鲜战场的数量更少,以至于在前线美军中都鲜为人知——即使在接触过的士兵中的欢迎程度也一般,其有效距离仅有100-135码,而且在白光下极其容易损坏。


2)至于在前线改造M2HB安装瞄准镜的狙击手就更凤毛麟角。而且连带三脚架重量的M2HB接近60公斤,在阵地上是作为一种standoff狙击武器使用的——即其射程大于其他轻武器,可以在不受还击的超远距离上守株待兔,不需要转移阵地,但也没法主动出击。

另一方面M2HB作为狙击武器的精度也不怎么样。即使是经过挑选和改装后在千米上的单发散布也只有4-8MOA的水平而已,况且在bolt latch的单发模式下每射击一发还要手动上膛,射速非常慢,袭扰的效果大于杀伤。至于Hathcock那个微概率事件更不要听地摊文学天花乱坠了。

至于在当时安装夜视瞄准镜的M2HB更没听说过。能承受.50cal的射击震动在今天对于瞄准设备都是很严格的挑战。这也是前线土法安装瞄准镜的M2HB只用单发射击的原因之一。


3)最重要的一点,张桃芳从53年1月底开始只在前线待过3个多月,一说其间实际进行战斗的只有32天。其所在的214团某连仅在上甘岭597.9高地的固定区域开展冷枪运动,正面之敌再夸张也不超过一个多营。在这么小的时间和区域范围里,张桃芳碰上对手使用稀有的夜视设备和改造.50cal武器的几率能有多少?

况且根据张桃芳回忆,其冷枪射击距离在100-400米甚至更近,亦没有提到过夜间射击。所经历过最激烈的一次对抗是与一个机枪手——根据今天的观点分析大概是在近距离上的一个自动步枪手,很可能也就是步兵排里一个普通的老兵而已。


一提到“冷枪冷炮”就直接想到中门对狙,就跟一提到空战格斗就想象成骑士角斗、武林切磋一样脱离现实。狙击是一种在最大程度上隐蔽和保护自己,单方面攻击对方的偷袭行为。尤其在消耗战中,狙击手优先袭击的是最容易得手,回报率最高的暴露目标。专业狙击手之间的遭遇很偶尔发生,互相拼死对决的情况更少——狙击手并不倾向主动进行这种低效而高风险的行为。

因此单凭狙击手与其武器系统本身,并不是反制和消灭对方狙击手最好的方法。但是在冲突相持期间是这种运动中最好的宣传对抗工具。僵持战线上的冷枪冷炮并不能制造密集的伤亡,其意义本身在于袭扰对方的精神,打击对方的士气。就像王牌飞行员不见得就会击落对方王牌一样,狙击手也不见得能击毙对方狙击手。但是关于己方狙击手的包装宣传会给前线带来信心,给后方带来利好,一样会作用于精神士气的对抗。




P.S.: 都说到这个地步了,还有人分不清红外夜视仪和热成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