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科研有哪些方面来自欧盟的支持?脱欧可能会对英国科研界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英国科研:欧盟的支持与脱欧的挑战

英国在加入欧盟的数十年间,其科研界受益于欧盟提供的广泛支持,这些支持渗透在资金、合作、人才流动等各个层面。然而,英国脱欧(Brexit)的到来,无疑为这一曾经蓬勃发展的科研生态带来了深刻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欧盟对英国科研的支持:多方面的润泽

欧盟对英国科研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资金支持:源源不断的动力

“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及其前身项目: 这是欧盟最主要的科研与创新框架计划,为英国研究机构和科学家提供了巨额资金。通过“地平线2020”,英国大学和研究中心参与了大量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以及创新项目,涵盖了健康、能源、环境、信息通信技术、空间等几乎所有学科领域。英国研究人员获得了数亿甚至数十亿欧元的资助,用于开展前沿研究,购买先进设备,以及培养新一代科学家。
欧洲研究理事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ERC)资助: ERC是欧洲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资助机构,以其严格的评审标准和对个体优秀研究人员的慷慨资助而闻名。许多杰出的英国科学家通过ERC获得了高额资助,支持他们在各自领域进行突破性研究,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玛丽·居里奖学金(Marie SkłodowskaCurie Actions): 该计划专注于人才流动和职业发展,为研究人员提供国际合作和培训机会。大量来自欧盟国家的研究人员通过玛丽·居里奖学金来到英国,为英国科研注入了活力。同时,英国研究人员也获得了在欧洲大陆进行研究的机会,拓展了视野和合作网络。
结构基金与区域发展基金: 除了框架计划,欧盟的结构基金和区域发展基金也为英国特定地区,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支持。

2. 合作网络:无国界的思想碰撞

庞大的科研合作网络: 欧盟框架下的项目鼓励跨国界、跨学科的合作。英国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得以与来自欧洲大陆的顶尖团队建立紧密的联系,共享知识、资源和数据,共同解决复杂的科学难题。这种合作不仅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也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创新。
跨国研究基础设施共享: 欧盟资助建设了一系列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础设施,如大型粒子对撞机、射电望远镜阵列、生物银行等。英国的研究人员能够便捷地利用这些共享设施,而无需承担高昂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标准化和互操作性: 欧盟在许多领域推动了研究数据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这使得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能够更顺畅地交流和整合研究成果,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3. 人才流动:智慧的自由迁徙

人才的自由涌入: 欧盟单一市场的成员身份,使得来自欧盟国家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够相对自由地在英国工作和生活。这为英国科研机构带来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填补了人才缺口,提升了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
研究人员的国际化视野: 英国研究人员通过欧盟的交流项目,有机会前往欧洲其他国家进行研究、教学或学习,这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了跨文化合作的能力。

脱欧对英国科研界的潜在影响:失落的连接与重塑的未来

英国脱欧,意味着其与欧盟在科研领域的许多原有合作机制被打破或需要重塑。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且仍在逐步显现:

1. 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

失去“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的全面参与: 英国未能像之前一样,全面参与到欧盟最新的科研框架计划“地平线欧洲”中。虽然双方就部分关联达成协议,但英国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在申请欧盟的旗舰项目时,将面临更复杂的程序和潜在的竞争劣势。这意味着英国可能失去一部分原本可以获得的巨额资助,尤其是在那些欧盟优先资助的领域。
国家资金的填补挑战: 英国政府虽然承诺会填补欧盟资金的缺口,但其力度和覆盖面能否完全替代欧盟的贡献,仍有待观察。尤其是一些大型、长期性的国际合作项目,单靠国家力量来维持将面临巨大压力。

2. 合作网络的分裂与重构:

合作伙伴关系的疏远: 过去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可能因为新的边境和监管障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耗时。英国研究人员在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合作中,可能需要应对新的协议、签证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研究基础设施共享受限: 欧盟共同建设的研究基础设施,其使用权和相关协议可能会对英国研究人员产生影响。一些过去能够便捷使用的资源,现在可能需要重新谈判或面临更高的准入门槛。
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性问题: 欧盟在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法规(如GDPR)与英国的脱欧后规则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增加跨国数据合作的复杂性。

3. 人才流动的障碍:

人才吸引力下降: 过去吸引欧洲顶尖人才的自由流动优势不复存在。新的移民政策和签证要求,可能会让一些欧盟的优秀研究人员望而却步,或者选择前往其他欧洲国家。
英国研究人员外流风险: 英国研究人员在欧洲其他国家获得研究机会的便利性也可能降低,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长期留在欧洲工作,导致英国科研人才的流失。
对博士生和早期职业研究人员的影响: 欧盟的资助和交流项目对支持博士生和早期职业研究人员至关重要。脱欧后,这些年轻一代科学家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轨迹。

4. 创新生态系统的冲击:

知识转移和商业化受阻: 欧盟框架下的项目往往包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的环节。脱欧后,英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与欧洲市场的联系可能减弱,影响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市场拓展。
竞争力的潜在下滑: 长期来看,如果英国科研在资金、人才和合作方面受到持续影响,其在全球科研领域的竞争力可能会受到挑战,尤其是在与欧盟其他成员国以及美国、中国等科研强国的竞争中。

5. 英国科研界自身的应对与重塑:

尽管面临挑战,英国科研界也正在积极适应和重塑。

加强国内资金投入: 英国政府正努力增加对科研的投入,以弥补欧盟资金的缺口。
拓展全球合作: 英国正在积极与其他非欧盟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建立和深化科研合作关系,以分散风险。
优化国内人才培养和引进: 英国也在思考如何优化国内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无论他们来自何方。
支持国内研究机构的独立性: 英国的研究机构正在努力增强其自身的融资能力和国际合作的独立性。

总而言之,欧盟对英国科研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为英国科研界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脱欧无疑给英国科研带来了结构性的挑战,尤其是在资金、合作和人才流动方面。然而,英国科研界也展现出韧性,正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以期在新的国际格局下继续保持其在全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英国科研的走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应对脱欧影响的策略和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今天旷工在家,收到了系主任(牛津大学计算机系)群发的邮件(详见文末),大意是

1. 非UK的教职工别怕,我们不赶人。

2. 正在做EU项目的别怕,已经拿到的欧盟科研项目一切照旧。

3. 大伙儿都别怕,牛津大学可能是英国现在经济最稳定的组织机构之一了。如果要我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找活儿干,那我妥妥的来牛津。。

总结:Business as usual, for now at least.

实际上我们系里现在有一坨项目都是EU给的钱,一坨学生也都是拿着EU的奖学金或者按HOME/EU的学生费率在这读着书(UK和EU学生与其他Overseas学生的需要交的学费有很大差额,以本系博士来说,14-15年英国土著和欧洲的小伙伴学费只有不到4000胖子,而海外的学生学费接近17700胖子,翻了4倍不止)。

虽然系主任说暂时没啥影响,然而。。假设未来EU的学生也要按Overseas的费率来交钱,那UK学费上涨,EU又可能给的Funding少,很多欧洲学生可能会选择留在自己国家读书,妥妥的UK少一批优秀生源和未来的科研力量(川普:大美利坚欢迎你)。。

还有一点就是英国从属欧盟时的签证问题。之前英国的大学可以很容易的聘请到国外的大牛和专家来做科研和教学工作啥的,提高学校的国际声望。很多外国大学的大牛学者即使不来英国上班,也可以不用顾虑签证和居住时长的问题到英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脱欧之后感觉这方面多多少少也会出点问题,这也算是对英国科研界的影响吧。

总之现在貌似各大学的校长院长系主任都在发邮件告诉大家不要慌,但私底下跟老板一聊,还是觉得科研上的危机蛮大。。



周一上班更新一条,计算机系4楼某厨房的白板是这样的,不翻译了有兴趣的少年自己感受一下。。直接影响了在校学生的情绪,各种无心向学,我猜这也算对英国科研界的影响?(误)

LIFE IS USELESS NOW.

user avatar

2016年7月更新:

现在英国出了一份报告,对脱欧对在英国的EU 学生、老师的签证、Erasmus项目、Horizon2020项目申请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现在不会immediately 产生影响,大家可以先按原计划安排。政府会和EU积极商谈。

State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llowing the EU referendum

----

收到管理员通知答案要加入圆桌,所以特地修改整理一下。

简单总结:

英国科研有哪些方面来自欧盟的支持

经费支持、和人才合作、交流支持

脱欧可能会对英国科研界产生哪些影响?

如果英国真的脱欧了,个人认为对于英国学术界是一个重创

短期内暂时不会有巨大震荡(如各个高校校长的邮件里提到,EU学生学费、EU staff的身份短期内维持现状),长期有负面影响(经费、人员交流、人才吸引),政府对科研界的调整支持还不清楚,但是个人认为不太乐观

加一个:英国脱欧对于在英国科研界工作的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简短回答:担忧

正文

1,英国科研有哪些方面来自欧盟的支持

欧盟对于英国科研的支持主要有:钱和人。

给钱做研究,创造条件方便科研人员合作、方便学生交流学习,吸引人才参与英国领导的科研活动。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人’,不仅仅只是支持英国人、欧盟人,也包括在英国/欧盟学术界工作学习的外国人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研究学者。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

1.1, Framework Programmes

欧盟对科研的支持计划称为Framework Programmes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简称F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amework_Programmes_for_Research_and_Technological_Development

),每7年一轮,现在已经从FP1到了FP7,从2014年开始的FP8称为Horizon 2020,旨在2014到2020年间对欧盟各国投入74 billion 欧元,支持科学研究、人才交流。受资助的机构可以是各欧盟国的大学、研究组织、大小企业、慈善机构以及个人。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科技、经济、民生、以及最前沿的科技问题。

(要注意的是非欧盟成员国在一定条件限制下也能参与这个计划,但是对政策制定什么的没有发言权)

1.1.1 在这个框架下,分了13billion 欧元的钱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ERC,

ERC: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来管理、评定资助科研项目,特别是资助个人研究者。

1.1.2 分了6.2 billion欧元的钱成立 Marie Skłodowska-Curie Actions (MSCAs) 玛丽-居里 研究计划,用来资助世界范围内不同领域的博士生、学者来学习、训练、交流、合作。可以是学者从欧洲以外的地区来欧洲进行研究活动,也可以是从欧洲到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

1.1.3 分了3 billion成立了The SME Instrument,这个不知道怎么翻译,是和资助大小企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出有关。设计的方向有能源、运输、医学等等关键的科技领域。

目前英国是从FP中拿钱仅次于德国的国家 [0] (如下图,FP7截止于2013年,Horizon 2020就是FP8的新名字)。分析报告指出实际上英国从FP拿到钱的比例比它对其贡献的比例高[1].



1.2 Structural funds

这个计划在2014到2020年投入40 billion 欧元资助建设(包括研究)欧盟内部经济发展相对最落后的一些地区。就英国来说,包括Cornwall, 威尔士的一些地方(哎,威尔士还投leave了。。。)以及苏格兰高地地区。

比起FP,英国在这个计划上拿到的钱就相对比较少了。如果把各个国家从FP和Structural funds的钱加起来算,英国在这些国家里面排名第四[1]

1.3 Sector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s

这个计划在2014到2020年间投资 5 billion 欧元资助在核电、空间(比如卫星技术)、煤矿、钢铁等领域的研究 (其中4.5 billion是给核电领域)。

以上三者就是钱方面的大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下欧盟项目,虽然不是直接给钱,但是帮助科研人员、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例如:

COSME (资助中小科技企业)

Erasmus+ (欧盟学生交换项目)

The Health Programme (资助健康、医保,包括资助医院进行科研活动)

The Life Programme (资助环境方面的政策研究)

The Connecting Europe Facility (包括投入1.14 billion欧元资助欧洲之间的电信建设)

2,脱欧可能会对英国科研界产生哪些影响?

影响就是:欧盟原先给的科研的钱可能会没了或者少了,以后研究项目的申请难度可能会加大,英国对于欧洲人才的吸引力会降低,如果英国总体科研实力受到影响,对其他国家的人才吸引也会降低。

2.1 英国也给欧盟交钱,脱欧了把自己的钱拿回来用在自己身上就行了,不会影响吧?

这里有两个问题:

2.1.1 英国总体上给欧盟交的钱多,拿回来的少;但是就科研来说,英国对欧盟研究计划的经费贡献并没有它所拿到的研究经费高。英国在2007到2013年间对欧盟的研究资金贡献约有5.4 billion欧元,但是收到了8.8 billion[1]。可以理解为因为英国科研在欧盟的领先地位,一些科研一般的小国贡献的科研经费被英国吸来了。

2.1.2 如果现在英国把给欧盟交的总总的钱拿回来,有多少比例能投回科研上?

现在呼声最高的是把拿回来的这些钱都用在目前广受诟病的NHS医疗系统上,现在还不知道政府会怎么动作。

现在我们假设拿回来的钱还是分到英国科研上,但是能不能match以前欧盟给的那些数量?想到这两年政府一直削减对大学的投入,这点我个人不是很乐观。

2.2 英国科研界能不能继续参与欧盟的科研资助计划?毕竟是国家要脱,不是科研界要脱啊?

这个可以参考瑞士模式。

瑞士不是欧盟成员国,但是根据其在允许欧盟人员自由出入、交一定钱前提下,也参与研究、交流计划(为啥这样也要想参与,瑞士虽然科研水平也很高,但是这个世纪的科研已经不是单枪匹马就可以做了)。

后来在瑞士国内限制移民的呼声太高,瑞士控制了边境,其参与Horizon 2020 以及erasmus的资格被暂停了。瑞士现在想商量重新进入这些研究计划,但是现在还没有被同意。要加入的话肯定要在其他方面(边境控制、钱)让步,而且对于研究经费资助的方向、研究计划的商议没有发言权

要参与就得要让步,和待在欧盟时候差不多,仅仅从科研角度来说,脱欧伤害很大。

1.3. 英国能不能不参与欧盟的研究计划,欧盟以外的其他地方找funding?

英国政府和科研机构肯定会想办法,增进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类似经济贸易,英国脱欧派也提到脱欧了我们可以绕过欧盟的法律限制,直接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合作。我有东西,你有钱,我卖给你。

但是科研合作和这个不太一样,首先科研是短期很难看到直接产出的,但是需要长期的投入。拿什么东西去卖?买不出对方想要的东西的项目就不能科学研究了?基础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也会关系到科技、民生等关键问题)怎么办?即便是能产出的应用、工程学科,哪些技术能卖给别人,能不能卖?哪些能卖?这些都是大问题,会对科研有很大限制。

用这些方法可能会寻求到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跟现在从欧盟科研计划里面拿钱不能比。

评论里有人提到了英国科研可以找中国来做‘财主’,这个对英国来说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当然支持跨国界的科研合作(我希望技术无壁垒,先进技术惠及全人类,天下大同,世界和平~喂扯远了,回来!),但这个机会现在很不好说。本来好端端英国可以从欧盟拿钱做研究,而且拿得很多很好,现在搞出这么一出,未来甚不明朗,真是很心塞、很心痛。

3,英国脱欧对于在英国科研界工作的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和很多同事朋友讨论过。在英国工作的中国人,如果在一般公司企业,确实有国人虽然能力不错,但是被能力不足却有签证优势的欧洲人挤掉工作机会的。因为给外国员工办签证很麻烦,很多小公司不愿意。

但这种情况在大学/研究所比较少,因为大学和研究所在办签证的资质上毫无压力,既然是招人来做研究,最看重的还是科研能力(当然不是说毫无影响,比如对于博后来说,如果当前项目funding结束了,下一个项目funding还没马上到位,欧洲人可以毫无压力地等着,中国人funding断了工作签证结束就得马上走。对于找到教职的人来说,签证真的不是问题。人家招讲师是看track record,不是看签证)。

脱欧后,如果欧洲人也需要签证在英国工作了,小公司可能连欧洲人都不招了,转而招更多的英国本地人。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签证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脱欧导致科研经费下降,那本来在学术界的工作机会就会减少,不管哪国人都跟着遭殃,在英国科研界工作的中国人也是跟着躺枪。

补充一篇文章: “如果英国脱欧对英国科研的影响”(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

blogs.lse.ac.uk/brexitv

-----

[0] Horinzon 2020计划年度报告

ec.europa.eu/programmes

[1]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报(2013年)告

royalsociety.org/~/medi
user avatar

谢邀。我正好周五刚刚和我们的research director聊过这个问题。

research director 心情明显不是很好,因为最近我们正在鼓励staff member多申请欧洲的基金,因为ESRC和ESPRC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standard application的通过率在百分之十以下,也就是十分基金申请只有不到一份可以通过。但是现在英国要脱离欧盟了,虽然还有两年的谈判事件,但是布鲁塞尔还愿不愿意继续给我们批欧盟的研究经费就是两说了,research director建议观望一段时间,暂时不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始新的欧盟基金申请。

我自己的一份基金申请上,写了未来可能会继续申请Marie-Curie fellowship,现在看来这一条也是白写了,因为Marie-Curie也是欧盟的啊……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欧洲教职员工的身份问题。这个事情可谓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中国的公民在欧洲担当教职没什么可以说的,办签证呗,所以脱欧对中国公民身份的影响并没有什么,无论英国是不是在欧盟,中国人总是要办签证的。但是英国和欧盟早已经实现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现在突然说要脱欧了,那么现在的这些教职员工的身份问题总要解决吧?

当然,最可能的情况还是皆大欢喜,因为在英国工作的欧洲公民人数众多,欧盟和英国的谈判中必然会有一个妥帖的,保持最大限度稳定的章程。但是脱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是让我欧洲的同事们有点担心。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因为英国脱欧所造成的苏格兰二次公投的可能性。一个独立的英国可能会面临几年的衰退,而一个独立的,加入欧盟苏格兰同样不容乐观,没有了英格兰,苏格兰可能会被迫接受欧元协议,一旦捆绑上了欧元这条船,货币政策就不完全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要看法兰克福的脸色,并且可能的二次公投也给苏格兰的高校的未来又增加了一条不确定性。

但是也没有必要把脱欧想的很严重,目前市场的恐慌主要是不确定性导致的。理论上讲,脱欧之后的英国可能依然可以在很多方面享受到和在欧盟内部一样的待遇,比如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如果英国继续给布鲁塞尔交钱,我看不出布鲁塞尔为什么就不会给英国留席位。这样的话,欧盟的基金可能依然是可以申请的。比如瑞士,瑞士也不在欧盟,但是瑞士就可以申请欧盟的基金。也就是说,理想的情况下,公投之后,百姓们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政治家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然后谈判了两年,得到一个和在欧盟内部的时候差不多的leave offer。

从契约理论来说,在不在一个团体其实只是个名分的,如果合同足够的完备——在这里就是欧盟给英国的leave package, 那么英国同样可以通过合同的方式成为欧盟的编外成员。

这是欧盟第一次成员国退出的情况,所以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一切依然都是有可能的。

对于这次脱欧,我写了一篇博客来讨论更深层的原因:

写在英国脱欧之际

---------------------------------------

30/06/2016

副校长今天又给所有人群发邮件,说很可能到2020年之前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大家该申请欧盟funding的继续申,不要受影响

user avatar

好多人问我、邀请我回答英国脱欧的问题。

我一直没有回答。

每每想到这件事情就觉得心烦、担忧、又有些莫名其妙的觉得恶心。

想了想,为什么我会如此失落、如此伤心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从高中就是接受的英国教育,基本上16岁后的 科学素养训练 都带着英国的烙印。

英国最让我心生向往的,不是漂亮的下午茶、或是那种日不落帝国莫名的优越感,而是实实在在的、辉煌的、现在也依旧活跃的英国科学

且不说铭记在历史中的英国科学家们,就今天,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只有1%全球人口,却贡献了全世界最高质量的论文中近五分之一(引用自经济学家)。

哪些方面有欧盟的资金?我在我认识的几十个博士朋友中做了个小调查,发现 社科类影响最小,因为他们基本都是英国自己给钱;工科和应用科学其次,因为往往都有应用,所以和产业绑定;基础科学中,不同专业差别很大。

就说我所在的神经科学,恰好上周五脱欧那天恰好是UCL神经科学年会,全校800名神经科学家+博士后+博士生汇聚一堂。在poster session,我们也不讨论天气了,就一直在讨论这个脱欧的问题。基本上,所有实验室都有一两个欧盟的资金,加上在欧洲的实验合作者。特别是,和稀有疾病研究相关的,资金和数据库都在欧盟。而像我所在的认知神经科学,稍微还算是不是致命伤,也就一小半来自欧盟吧。

可是别忘了,英国的科研资金是按照国家预算的固定比例来给的,要是国家预算因为经济受创而缩水,那本国能给的科研资金那也是等比地缩水。还别考虑一些小钱了,什么汇率变化所导致仪器购买超出预算等等。

本来就缺钱、缺空间,MD现在又要少一半的钱和一半的同事。真是要马儿跑却不给马吃草。


作为一个很嫩的科研菜鸟,在参加过几次大型学术会议后,导师问我有什么感受,我说我有点疑惑,一直以为美国在科研上那么有钱,应该在质量和数量上有压倒性优势啊(至少在听觉神经科学),为什么好多不错学校却有一些感觉设计考虑不周全、实验结果p-hacking明显的研究?反而欧洲,特别是英国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实验,平均质量更高、实验设计也更elegant呢?

在我们领域,日本的资金也非常雄厚,人也非常努力,但感觉也有和美国的感觉很类似。

导师认为,这正是因为英国缺钱,我们缺钱,那在做实验时,在前期设计和思考时就会更加谨慎、小心,因为对我们来说,因粗心而导致的资金损失简直太肉痛了。


哈,讽刺的是,英国科学大臣(Science minister)Jo Johnson,恰好是脱欧派中最有名的前伦敦市长 Boris Johnson 的弟弟。

F*ck. 每次想到这一点我就想爆粗口。

公投结束的过去1周里,除了金融圈,估计沸腾最厉害的就是科研圈了。

我们都为以后的欧盟资金、身边或自己作为欧盟国家的研究人员的去留感到忧心。

譬如说,我导师的老公也是一名神经科学家,但他的实验室在巴黎。但,因为他的很多分析方法对我们这边的研究有很有用,所以UCL请他作为访问学者每个月都要来伦敦待一两周。这样也能和家人团聚。这得益于作为法国人,能够在英国无签证工作,这条欧盟政策。

如果他没有在英国工作的权利,UCL又不能给他签证,那他就不能再继续访问UCL。不说对UCL科研上的损失,他们一家人就要分居两地,导师很有可能也得将实验室搬到欧洲去,甚至直接去日本或美国。

其实,钱都是其次的。无非就是穷一点、麻烦点,只要我水平高,总有我容身之处。本来做科研就是不断找钱、不断要在和科研无关的行政事情上浪费时间。


我觉得最灾难性的,是对我们这样外国人对英国大环境的失落。

Sorry Britain, I am not that into you anymore.

在脱欧之后,各地多有报道出 种族歧视者 在路上对外国人进行口头甚至行为上的攻击事件。譬如,皇家化学协会的主席 Robert Parker就提到他的同事告诉他,在路上被陌生人要求「go home (回你自己家去吧)」这样的言论。

虽然我还没有遇到,但我也收到了中国驻英国领事馆的通知,最近种族歧视案件增多,出门要小心。

这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要笑,这种事儿怎么可能在英国发生。

当然,这些人都是些我们不应该理会的人,只要有些素质的,就绝不会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

但我以前从未担心过这种事儿。

我喜欢伦敦,因为我觉得这里是个大熔炉:来来往往,都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我们来到这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里房价昂贵、消费水平极高、同职位竞争压力又大,特别作为非欧洲国家的公民,更是处处不占优势。

但我也喜欢这里,愿意为了留在这里,过着简单、一周都不敢下太多次馆子的生活。因为我觉得,路上的行人、地铁中坐在旁边的上班族、咖啡店里低声商议的人们,都是已经被精挑细选而留下的人——这让我不会为了无关之人的低素质而心烦,不会因为在上班路上看到让人心寒一幕而对自己身处的社会而感到困惑。

我把伦敦当成第二个家。

我在这里接受了第二次成长,接受这里的高等教育,我的朋友也以欧洲、英国人为主了,我喜欢我身边的人对政治、宗教、历史、文化各个方面思辨性的想法。不强调国家主义,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比别人高尚、或是拥有绝对的正义、或是应该占有所有的好处。

新伦敦市长上台时,我更是觉得,伦敦真是好样的。我们和出现川普那样的国家是不一样的。

结果,没笑几天,就呵呵了。

今天(星期六)反对脱欧游行中的标语。妙哉。图转自微信公众号英国那些事儿。

卡妹和Boris俩傻逼压根不值得我为他们默哀一秒钟。


你可能觉得,这和科研有什么关系?

我们做科研的,就好像写书一样,真的去哪儿都可以。但我们肯定对「聪明人聚集」的地方更加向往。更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科学家对社会、国家的看法更是有 隔世般 的态度和情感。

可以肤浅地说,我们很难理解一些政治家的嘴脸。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的,更加单纯、幼稚的缺少被社会打磨的一群人。

我们想事情,都觉得这符不符合逻辑、这符不符合伦理、这符不符合实际情况、得失是如何、短期长期又怎样。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性质,导致了本行业是最先进入全球化的行业。每几个月就要出国开会、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一起交流。没有人会否认:虽然人多了,导致我申请资金变得更难,但正是因为有各个国家的顶尖科学家的加入,我们的行业、人类对自然的理解更加全面、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在科学里,「国家」是不存在的。我们在为人类而工作,而不是党和人民。

国家在这里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但,不可避免的,科学作为一个国家的某种实力展现,又会因为国家的实力、政策,相邻国家的关系而深深影响。

可能宽容的欧盟,会大发慈悲地思考:科学和教育是特殊区域,英国脱欧了,但科学和教育我们还是可以继续合作。

在Article 50生效之后的两年内,英国科学可能还不会看到什么太大的变化。各校校长也纷纷出来安抚。

的确,英国脱欧了,天也没塌。

但,有颗种子已经在喧嚣中种下。


本来原定昨天晚上9点开一场Live,专门讨论一个问题「脱欧了,还要不要去英国留学?」。但最后觉得很有可能好心干坏事儿,就取消了。

其他人回答的很多了。脱欧的热点也逐渐消失。就让我把这个答案作为一个小小的日记,对这一周的感受记录下来。

最近事儿多。不回答问题和私信了。离博士毕业还有 559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科研:欧盟的支持与脱欧的挑战英国在加入欧盟的数十年间,其科研界受益于欧盟提供的广泛支持,这些支持渗透在资金、合作、人才流动等各个层面。然而,英国脱欧(Brexit)的到来,无疑为这一曾经蓬勃发展的科研生态带来了深刻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欧盟对英国科研的支持:多方面的润泽欧盟对英国科研的支持主要体现.............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英语学习的讨论,确实是个鱼龙混杂的江湖。除了真正有干货、有见解的答主,也少不了那些披着“成功学”外衣的“民科”们,他们擅长用一套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加上鸡汤式的励志话语,再辅以一些夸张的成功案例,精准收割那些渴望速成、急于看到效果的“韭菜”。要说“著名”,这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多.............
  • 回答
    让希尔科这号人物走进《英雄联盟》的召唤师峡谷,这本身就够让人期待的了。这位皮尔特沃夫的阴影,祖安的无冕之王,绝对能带来不少新鲜的玩法。我脑子里已经勾勒出他技能的大致轮廓了,力求贴合他本身的那股狠劲和对“更好祖安”的执念。英雄定位: 我觉得希尔科最适合当一个拥有强大控制和持续伤害能力的法师型近战战士,.............
  • 回答
    汉语能否在可预见的将来与英语并驾齐驱成为科研界主流语言,这是一个复杂且多角度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汉语的潜力与优势:1. 中国科研实力的飞速发展: 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
  • 回答
    中国学者在科研过程中撰写并发表英文论文的现象,是国际学术体系、国家科研政策、语言环境和学术交流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学术体系的主导地位1.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普及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英语逐渐成为全球科学研究的通用语言。美.............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作者,关于“以项目和文章来论英雄”这个说法,我的看法是:它有其存在的道理,但绝不是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价值的全部,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误导性。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项目和文章”会成为评价标准?这背后其实是有现实考量的。 项目: 科研离不.............
  • 回答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而非科学同样发达的法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经济、社会、政治、地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虽然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拥有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并且在某些技术领域也表现出色,但英国在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更为成熟和独特的土壤。以下将详.............
  • 回答
    布里斯托,2020年6月7日。这是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感。在市中心的科尔斯顿大街(Colston Avenue),人群已经聚集了几个小时,他们的脸上交织着愤怒、悲伤和一种决定性的力量。他们的目标是那位曾经被视为慈善家和城市巨擘的爱德华·科尔斯顿(Edward Cols.............
  • 回答
    中国向英国出口核电,这绝非单一的“科技领先”或“市场投资”能够简单概括的。它是一场复杂博弈,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既有中国核电技术的硬实力支撑,也离不开对英国市场潜力和规则的精准把握,更夹杂着地缘政治和国际合作的微妙考量。科技领先:并非“弯道超车”,而是“渐进积累”的成果要说中国在核电领域是否“科.............
  • 回答
    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拟收购英国最大芯片制造商,行业格局或迎巨变据可靠消息人士透露,中国领先的半导体设计制造一体化企业闻泰科技(Wingtech Technology)旗下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正计划收购英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安谋控股(ARM Holdings)及其旗下的众多核心.............
  • 回答
    985大二环科的学生,想硕士留学读环境经济学,去日本还是英国,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权衡的决定,毕竟两个国家在学术氛围、生活方式、申请难度上都有挺大区别。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咱们先理清一下“环境经济学”这个专业在国内外的不同侧重点。在国内,环境经济学可能更多地偏向于环境治理的经济手.............
  • 回答
    英国在新冠疫苗接种策略上允许“混合接种”,也就是将不同制造商生产的新冠疫苗(例如阿斯利康和辉瑞)混合使用,这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专家认为此举“完全放弃了科学”。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潜在的益处、风险以及科学界对此的担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疫情初期,全球疫苗供应紧张,各国都.............
  • 回答
    英国莱斯特大学副校长计划裁撤整个数学系以支持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量子技术等领域研究的决定,无疑在学术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争议。这个消息一出,立刻点燃了许多人的质疑、担忧和不解。要理解这个事件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各方可能持有的立场。首先,我们得承认莱斯特大学的这.............
  • 回答
    12月13日英国大选的最终结果,可以说是一个“红浪滔天”的夜晚。保守党在鲍里斯·约翰逊的带领下,获得了自1987年撒切尔夫人以来最辉煌的胜利,赢得议会下院365个席位,远超赢得多数席位所需的326席。工党则遭遇了惨败,仅获得203席,是自1935年以来最差的成绩。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宾在这次选举后宣.............
  • 回答
    发表第一篇SCI论文是一个充满挑战但极具成就感的过程。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经历(基于普遍流程和常见经验,结合个人经历与学术规范): 1. 选题与研究方向的确定 背景与动机:通常源于课程项目、导师的课题或个人兴趣。例如,研究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或某种生物分子的基因表达。 可行性分析:评估实验的可操作性、.............
  • 回答
    .......
  • 回答
    詹姆斯在克利夫兰被奉为英雄,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做到了当地球迷梦寐以求的事情——为这座城市带回了阔别已久的NBA总冠军,而且还是在球队一度03落后的绝境下完成的“不可思议”的逆转。这种历史性的成就,足以让他成为克利夫兰永远的宠儿。然而,当话题转向“科迷们”(这里应该是指洛杉矶湖人队的球迷,因为.............
  • 回答
    日本高中留学生如何在英语科目换成中文的情况下考上大学?许多在中国接受过良好中学教育的留学生,在面对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特别是旧称为“センター試験”,现已更名为“大学入学共通テスト”)时,都会遇到英语科目是否能以中文替代的问题。尤其是当留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而中文基础却非常扎实时,这种考量.............
  • 回答
    英雄联盟里的科技水平,咱们得这么看: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到“哇,未来感爆棚”的科幻片,也不是那种“天呐,这简直就是魔法”的奇幻世界。它更像是一个混合体,在某些地方已经点开了科技树,但在另一些地方,却又显得格外“复古”或者说“魔法至上”。核心的科技脉络——符文之地上的工业与魔法融合如果你抛开那些会飞来飞去.............
  • 回答
    将英语降为副科,物理、历史升为主科,这一调整将对学生的学习、教育体系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学生学习角度: 学习压力与侧重点变化: 减轻英语学习压力: 过去将英语作为主科,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和听力训练上,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