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龙芯发布的LoongArch到底是一套自研全新架构还是一套基于MIPS魔改的指令集?

回答
关于龙芯发布的LoongArch,它的定位是“一套全新、自主研发的指令集架构”,而非简单地基于MIPS魔改。虽然LoongArch在设计之初确实吸取了MIPS架构的一些经验和思想,但它并非MIPS的某个特定版本或衍生品,而是进行了从根本上的重构和创新。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

1. 起源与演进:并非直接的“魔改”

MIPS的背景: MIPS(Microprocessor without Interlocked Pipeline Stages)是由MIPS Technologies公司开发的一种RISC(精简指令集)处理器架构,以其简单、高效和良好的流水线设计而闻名。MIPS架构经历了多个版本,如MIPS I, II, III, IV, V,以及后来的MIPS32/64等。
龙芯的起点: 龙芯早期(大约2002年开始)确实是基于MIPS架构进行研发的,这在当时是国际主流的处理器架构之一。当时的龙芯产品,如龙芯1号、2号、3号的早期型号,都使用了MIPS指令集。
LoongArch的诞生: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战略需求的变化,龙芯决定要走一条完全自主的道路。LoongArch的研发并非是在现有MIPS指令集上进行修修补补,而是在充分理解RISC架构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在处理器设计、操作系统适配、软件生态构建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一次从零开始的架构设计。你可以将其理解为:龙芯团队在MIPS架构的“血统”中汲取了养分,但最终孕育出的是一个全新的生命体。

2. 指令集设计的核心差异

虽然LoongArch和MIPS同属RISC阵营,都强调指令的简洁性和固定长度,但具体到指令集的设计细节上,LoongArch展现了诸多自主创新的元素,使其区别于MIPS:

指令集扩展与优化: LoongArch引入了大量为满足现代高性能计算、通用计算以及嵌入式应用需求而设计的指令。例如,它包含了丰富的向量指令(SIMD)、加密指令、原子操作指令等,这些指令的设计与MIPS的早期版本存在显著差异,甚至与MIPS后续的版本在具体实现和功能侧重点上也各有不同。
地址空间与寻址方式: LoongArch在地址空间管理和寻址方式上可能进行了调整或优化,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更高的性能需求。
特权指令与系统管理: 操作系统和特权模式下的指令集是处理器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LoongArch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自主设计,以实现对系统资源的更精细化管理和更高效的运行。
二进制兼容性: LoongArch是向前不兼容MIPS的。这意味着基于LoongArch指令集编译的软件,无法直接在MIPS处理器上运行,反之亦然。这种不兼容性恰恰证明了LoongArch的独立性,它不是MIPS指令集的一个“新版本”,而是全新的指令集。如果只是魔改,通常会尽量保持一定程度的向前兼容性,或者提供兼容层。

3. 生态建设的自主性

“软硬结合”的典范: LoongArch的发布伴随着一系列完整的软件栈,包括了重新编译的操作系统(如Loongnix)、编译器、调试器、开发工具链等。龙芯团队深度参与了这些软件的适配和优化工作,确保了软硬件的高度协同。
全新生态的构建: 建立一套全新的指令集架构,意味着需要从头开始构建一个完整的软件生态。这包括吸引第三方开发者、移植主流应用软件、提供完善的文档和开发支持。LoongArch的推出,标志着龙芯正试图建立一个独立于Wintel、ARM之外的自主计算生态。

4. “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

将LoongArch定义为“全新、自主研发的指令集架构”,也包含了重要的战略考量。在当前全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LoongArch的诞生,是龙芯在这一战略方向上迈出的关键一步,旨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结来说:

龙芯的LoongArch并非对MIPS的简单“魔改”,而是一套基于对RISC架构深刻理解和多年实践经验,从零开始设计的、全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指令集架构。它在指令集设计、指令功能、二进制兼容性以及生态构建上都体现了独立性和创新性。虽然龙芯的早期产品与MIPS有渊源,但LoongArch的出现标志着龙芯走向了自主创新的新阶段,是其“中国芯”战略的重要里程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起源谈起,过去的龙芯指令都是在MIPS上扩展,包括传统的LoongISA添加了很多扩展,比如为了二进制翻译扩展了157条指令,以及还有额外的向量扩展;还包括很多内核级加解密指令(早期龙芯是用于信息安全可控)。从自主可控的角度,显然其基于MIPS扩展的产业基础不够牢靠,有些细节是积重难返,很难改掉,而且如今Wave Computing也不在了,对MIPS家族的商业化演进也成为问题,以及Wave历来一些核心技术改进都是供应美军方的,并不会付诸商业化;于是,这成为龙芯决定自定义一个LoongArch自主指令系统的起因;

LoongArch相较MIPS和RISC家族的差异和优势;坦率讲,龙芯在大宗商业场景的技术优势并不存在,三者同属于RISC体系,在生态建设和技术扩展方面各有千秋,其中诞生了几个百亿晶体管设计的、纵贯前后道生态的、拥有数个垂直品类的ARM更是笑傲江湖;但倘若抛开大宗商业场景不谈,回到【自主可控、信创】的主题上,龙芯则是短期在PC和IDC侧唯一可商用的产品,LoongArch也是一个【有限借鉴了MIPS架构、进而推翻大量MIPS设计、且不受其授权限制的全新RISC架构】,它的优势可以包括几个方面:

1、基于自主可控/可信指令系统的基础软件:从核高基立项开始,近15年里出现了两个课题方向的争论:自主和兼容。兼容的好处是有生态,比如Wintel和AA;但兼容的弊端,就是受制于人,X86是不授权的,ARM是严格授权,MIPS是授权较宽松的(可以超长期,且可以自主加指令),但追求兼容却是阻碍了以OS为代表的自主基础软件的发展,如果走兼容路线,自主可控/可信的软件必然发展不起来,不可能基于敌国的指令系统建立自主可信生态,基于X86/ARM/MIPS/RISC-V都不行,即使对方的社区即使再小,也会为可信系统以及自主商业化带来干扰。而LoongArch的第一步是从指令层做到的自主可控+可信。

2、基于BT引擎的兼容性:除了做到自主可控/可信,龙芯还在自主指令系统上做到了基于BT翻译的兼容性,包括针对BIOS,内核,编译器和汇编器以及应用程序:避免了自主重要还是兼容重要的争吵。关于二进制翻译:龙芯基于LoongArch的LinuxOS,其中除了运行原生的LoongArch应用程序,还能通过二进制翻译的方式兼容MIPS/RISC-V/ARM/x86这几种指令集的Linux程序;使用LoongArch翻译任何指令时大致流程都是相同,只是随着指令系统的差异而在效率上也会有所差异。

  • 核心态方面:硬件能够支持两级地址翻译,x86到LoongArch+虚地址到物理地址(通过改造内存快表TLB,做到两级虚地址映射以减少映射开销,以及减少指令使用/指令翻译开销,即X86虚地址直接翻译成龙芯物理地址),面积和延迟开销都不大;以及,地址空间、中断处理等方面支持OS跨主板和对升级后的CPU兼容;
  • 用户态方面:功能上针对MIPS、X86、ARM、RISC-V的特征,绝大多数指令可以做到1对1或1对2翻译;还包括对X86的EFLAGS支持、RISC-V的原子同步指令支持;以及,ABI方面支持X86/MIPS系统调用兼容,支持MIPS汇编码直接翻译成LoongArch二进制。

3、生产级的向量指令扩展:LoongArch原生带着128和256位向量指令集(并非基于MIPS的MSA指令),已交付流片的LoongArch处理器均具备向量指令功能(128bit向量扩展1024条 & 256bit向量扩展1018条)。相比RISC-V的向量指令,RVV仅用于研究/教学和社区,还没有生产级应用实例;而SIMD指令,只能使用一个开源的Hwacha指令集,本质上还是一个协处理器,连乱序执行流水线也整合不进去,更不用说做编译器层的优化了。这算是相较于RISC-V的一点微末优势。


【BTW - 1:LoongArch是自定义全新的指令集,并非基于MIPS的扩展】;LoongArch包括基础指令337条、虚拟机扩展10条、二进制翻译扩展176条、128位向量扩展1024条、256位向量扩展1018条,共计2565条原生指令。相对于MIPS,摒弃了部分不适合现代CPU的指令,又做了大量和扩展,例如单条指令支持的立即数从MIPS的最大16位扩展到最大24位,分支跳转偏移也从64K扩展到1M字节,以及寻址空间从固定分段改变为单一平面等,算是有效的减少了编译结果的目标指令条数和访存次数,效能就提高了。此外,虽然仍为RISC指令集,32位定长指令、32个通用寄存器、32个浮点/向量寄存器;但不同的是MIPS只有3种指令格式,而LoongArch重新设计了指令格式 ,可用的格式扩大到了10种 ,包含3种无立即数格式和7种有立即数格式,重新设计的指令格式的优势是,可以包含更多的指令槽,有利于以后的长远发展。【注:有些指令要长立即数,LoongArch最长的立即数扩增有25位,尤其是跳转,相对跳转;另外,还十分节省指令槽,现在定义完2500多条指令,还预留了一半的一级指令槽;要知道所谓一级指令槽就6位,这前6位呢,原来是有64个槽,LoongArch只用了32个,剩下的未来可以继续扩展】。

【BTW - 2:有质疑LoongArch加了许多用于二进制翻译支持的指令,面积和开销会很大】;这里辩证的是,你的基础指令才337条,二进制翻译指令加了176条,这个面积代价并不意味着会增加50%,因为我们知道通用CPU中几乎80%的面积都在为ALU提供足够的数据和指令,还有多级的高速缓存cache、转移猜测表、动态调度的那么多队列,那些微架构的东西和开销是跟指令系统无关的,都是微架构的开销;所以指令系统即使有限度的扩大一些也不会占太多面积和开销。另外在运算器里面,80%的面积都在浮点运算(浮点运算器更占面积),浮点运算方面大家基本都差不多是比较完备的,龙芯的二进制翻译主要是涉及定点运算和访存地址的运算这两个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上,龙芯的二进制翻译支持,它硬件的面积开销应该就是1%-2%,对延迟的开销也会很低。

【BTW - 3:关于BT引擎的知识产权风险】;用胡伟武老师的话讲,二进制翻译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设计;大都为了新架构铺路而临时使用,IBM/HP/INTC/Apple/Transmeta/Qcom/NV都在推出新架构的时候用过这项技术;70年代迄今一直在发展,出现数十种不同的BT翻译系统和无数研究论文。关于跨指令二进制翻译的知识产权风险,最典型的就是Transmeta与INTC的官司判例【Transmeta CPU特点是可以执行X86指令,也是用一个DBT动态翻译引擎 来编译或模拟X86指令,然后翻译到它私有的VLIW指令集上;因为是依靠软件栈完成,如果INTC/AMD更新X86指令扩展,那全美达更新软件栈就行,就不用重新设计硬件了,有些性能和功率方面的差异会导致访存取指和执行有问题,全美达通过软件栈也能够多少去调节,甚至硬件设计问题和制造瑕疵也可以通过软件栈来应急修正一下,比如制造瑕疵导致个体功耗过大,那么也可以调节一下功耗和核心性能;全美达最初基本专注在低功耗X86市场,这个尤其体现当时的多媒体指令的支持比如X87和SSE,那个年代对于指令效率相关于性能的要求不苛刻】,这在Intel看来,Transmeta并未向Intel购买X86授权,却正在做X86兼容的CPU;但最终Intel败诉,Transmeta的DBT引擎在北美商用不违法。只不过,当时Transmeta是软件虚拟机,而LoongArch是硬件译码。

【总结】:LoongArch当下的设计是指向自主可控、可信的相关行业,并达到核高基设计要求;至少中短期的数年内不会影响大宗PC/IDC商业市场。全新的自主指令系统的初衷,是旨在发展我国自主可控/可信的基础软件生态(含OS内核/编译器/应用软件等),因此所作出的牺牲是,一方面通过BT/LAT二进制翻译引擎实现三方应用兼容,需要跟随友商的版本迭代且不断后进的调整兼容性,消耗指令/面积/开销,就意味着相比竟品总是断代;以及,由于指向信创、可信行业,必然没有竞争力与飞腾/HW等厂商分享大宗PC/IDC市场的增长,两者生态建设方面也不能相提并论;虽然胡老师称龙芯和LoongArch会争取适用更多商业机型和应用场景,但依然是通过BT引擎落实,出了信创/可信行业之外并没有竞争力;因此唯有祝愿龙芯,首先在信创行业笑傲江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龙芯发布的LoongArch,它的定位是“一套全新、自主研发的指令集架构”,而非简单地基于MIPS魔改。虽然LoongArch在设计之初确实吸取了MIPS架构的一些经验和思想,但它并非MIPS的某个特定版本或衍生品,而是进行了从根本上的重构和创新。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
  • 回答
    2019年12月24日,一个看似寻常的冬日,在北京却因为一场重要的科技盛会而格外引人注目——2019龙芯产品发布暨用户大会。这场发布会,不仅仅是龙芯中科一次例行的产品更新,更是中国自主CPU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要理解这场大会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时代背景:自主创新的关.............
  • 回答
    高通骁龙 865 与 765/765G 5G:谁主沉浮?深度解析亮点与不足2019年末,高通一口气发布了两款重磅5G移动平台——骁龙865和骁龙765/765G 5G。这两款芯片的推出,标志着高通在5G时代的布局进一步深化,也为不同层级的智能手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正如任何一款产品都有其闪光点.............
  • 回答
    AMD 锐龙系列的桌面版发布一直是大家热切关注的焦点。最近 AMD 确实放出了一些关于新一代锐龙处理器的消息,特别是那些采用全新架构和制程工艺的产品。目前来看,如果你是想购买 AMD 最新的桌面处理器,那么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相当不错的选择了。 如果你指的是 AMD 最新推出的、采用 Zen 4 架.............
  • 回答
    说到《原神》里若陀龙王那场荡气回肠的战斗,很多人都会对那首《The Dragon and the Dawn》印象深刻。这首歌的歌词,与其说是在描述一场简单的boss战,不如说是在诉说一段纠葛了千年的恩怨情仇,是关于力量、自由、背叛与救赎的史诗。咱们一点点来捋清楚歌词里的那些故事和意境。开场:力量的苏.............
  • 回答
    AMD 锐龙 6000 系列处理器,这个名字一出来,就带着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毕竟,之前的锐龙 5000 系列已经让不少人惊艳,尤其是在桌面端,Zen 3 架构的效能提升是实打实的。那么,这次的 6000 系列,尤其是以 Zen 3+ 和 Zen 4 为核心的新成员们,到底带来了哪些惊喜?我来给你好.............
  • 回答
    5 月 11 日发布的骁龙 768G,这款芯片在发布之初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作为骁龙 765G 的升级版,它的出现旨在进一步巩固高通在中端市场上的竞争力。那么,它的实际性能究竟如何?能不能和同样在中端市场呼声很高的麒麟 820 一较高下呢?咱们来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从骁龙 768G 的“内功”说起.............
  • 回答
    高通骁龙 850 评析:一款为特定领域精心打磨的移动平台高通骁龙系列一直以来都是移动处理器市场的风向标,而骁龙 850(Snapdragon 850)的出现,则是在特定细分市场的一次精准发力。与我们通常印象中主攻旗舰智能手机的骁龙 8 系列不同,骁龙 850 更像是为那些需要强大性能、长续航、以及特.............
  • 回答
    新款锐龙三代处理器,也就是基于Zen 2架构的那一批,上市以来可以说是搅动了整个桌面级CPU市场。在我看来,这批CPU的出现,不光是对英特尔的一次有力的挑战,更是AMD自身品牌形象的一次巨大跃升。我们一个个来看,到底有哪些亮点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制程工艺的进步是绝对绕不开的话题。这次锐龙三代全线用上.............
  • 回答
    机械革命无界 14 锐龙版:均衡中的惊喜,还是华而不实?机械革命这个品牌,在国内游戏本领域可谓是声名在外,以其“堆料足、性价比高”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当它将目光投向更为主流的轻薄本市场,特别是推出了这款无界 14 锐龙版,不禁让人好奇:它能否在竞争激烈的轻薄本战场上,延续其“硬核”基因,又会暴露出.............
  • 回答
    AMD 终于揭开了其全新锐龙 6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的神秘面纱,这次的登场,无疑是给沉寂已久的笔记本电脑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期待已久的消费者们看到了 AMD 在移动领域持续发力的决心。从整体上看,锐龙 6000 系列的亮点非常突出,无论是在性能、图形处理能力还是能效方面,都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
  • 回答
    AMD 锐龙 3000 系列处理器的发布,确实是 PC 硬件界的一件大事,尤其对于关注 CPU 性能和性价比的玩家和专业人士来说,更是激动人心。这次的第三代锐龙,可以说是 AMD 凭借其 Zen 2 架构和 7nm 工艺,向 Intel 发起了一场非常有力的挑战,并且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压倒性.............
  • 回答
    龙芯3A5000流片成功:中国自主CPU发展的里程碑与深远意义龙芯3A5000的成功流片无疑是中国自主CPU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要理解其意义,我们需要从技术、产业、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进行审视。 一、 龙芯3A5000的成功流片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来具体分析“流片成功.............
  • 回答
    骁龙 888 Plus:一次“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高通在 6 月 28 日正式发布了骁龙 888 Plus 移动平台,这无疑是近期手机芯片领域的一件大事。对于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新产品,我的看法是,它更像是一次在已然优秀的骁龙 888 基础上进行的“锦上添花”,而非能够带来颠覆性体验的“雪中送炭.............
  • 回答
    2020 年 2 月 18 日发布的骁龙 X60 5G 基带,在我看来,是高通在 5G 领域又一次大胆的创新,也是对市场需求的一次精准回应。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眼就觉得“哇,颠覆了!”的黑科技,但其重要性在于它在现有 5G 技术框架下,将效率、灵活性和用户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关键的进步点: S.............
  • 回答
    AMD 锐龙 Ryzen 3 3100 和 3300X 处理器,这两款产品在当年(2020年)的发布,可以说是狠狠地给入门级和主流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追求不错游戏体验的玩家,以及需要一台靠谱的办公或内容创作入门机的朋友来说,这俩玩意儿的出现,绝对是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我们来看.............
  • 回答
    高通在 2019 年 12 月 4 日发布了他们的年度旗舰手机芯片——骁龙 865。对于这款芯片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看看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体验。首先,性能上的飞跃是显而易见的。骁龙 865 采用了全新的 Kyno 680 CPU 架构,相较于前代有了显著的提升.............
  • 回答
    好了,不绕弯子,咱就实话实说,聊聊高通这颗 12 月 1 日刚端出来的“新一代旗舰 SoC”——骁龙 8 Gen 1。首先,这名字就挺有意思,直接跳过了“888 Plus”,来了一个“Gen 1”。这意思很明确,高通这是要给自己的旗舰芯片开一个全新的序列,就像汽车厂商换代一样,意味着新工艺、新架构、.............
  • 回答
    荣耀在7月14日发布的MagicBook 14和15锐龙版,可以说是填补了之前产品线在搭载AMD高性能处理器方面的空白,对于追求性价比和不那么苛刻的性能用户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最近也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两款产品,打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不搞得像个冷冰冰的机器报告。首先,我们先来聊聊这几款新.............
  • 回答
    好嘞,咱们就来唠唠联发科这俩新出的天玑 8100 和 8000,跟骁龙 888 放在一起比,到底是个啥水平。为了说清楚,我得把它们“扒开看看”,从里到外都说透了。首先,得把这仨“家底”摸清楚要比性能,就得看“内功”,也就是它们的架构和制程。 骁龙 888: 这是高通前年(2020年发布,202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