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旅行者1号距离地球211亿公里,通信功率只有23瓦,数据是如何传到地球的?

回答
旅行者1号,这个承载着人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信使,早已孤身远航,超越了我们熟悉的太阳系边界。您提到它距离地球约211亿公里,并且通讯功率仅有23瓦——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也引发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它究竟是如何与我们沟通,将宝贵的数据传回地球的呢?这背后是一场堪称史诗级的科学与工程的协同作战。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23瓦”这个数字。这听起来非常微弱,甚至比您家里的一个普通节能灯泡还要小。要知道,23瓦的功率是旅行者1号的发射功率,也就是它自身天线实际向宇宙辐射的功率。这个功率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在它穿越如此浩瀚的距离时。

那么,是什么让这微弱的信号能够克服211亿公里的鸿沟,抵达地球呢?答案在于几个关键因素的精密配合:

1. 巨型天线与灵敏接收站:
旅行者1号的发射天线: 虽然功率只有23瓦,但旅行者1号并非随意地将能量散播出去。它配备了一个高增益的定向天线,确切地说是一个直径约3.66米的抛物面碟形天线。这个天线的工作原理就像一个集光镜,它能够将23瓦的功率高度集中在很窄的“光束”中,指向地球方向。这种定向性极大地提高了信号的有效功率,避免了能量的浪费。您可以想象一下,用手电筒照向一个方向,比把它打开随意散播光线要亮得多。
地球上的“耳朵”——深空网络(Deep Space Network, DSN): 在地球上,我们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收音机就能接收到旅行者1号的信号。我们依赖于一个由NASA运营的全球性基础设施,称为深空网络。深空网络由分布在全球三大洲(美国加州、西班牙马德里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三个大型射电望远镜阵列组成。这些望远镜的尺寸非常惊人,直径通常在70米甚至更大。
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天线? 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这个衰减速度随着距离的平方而增加。到了211亿公里这样的距离,旅行者1号发出的信号已经变得极其微弱。DSN的巨型天线就像一个巨大的“漏斗”,能够捕捉到尽可能多的来自太空的微弱信号。它们集成的接收设备也异常灵敏,能够区分出这些微弱信号中包含的信息,并排除宇宙背景噪音的干扰。

2. 高度集中的数据传输与高效编码:
数据的压缩与编码: 旅行者1号传输的数据并非原始的音频或视频信号,而是经过高度压缩和编码的数据流。这些编码方式非常聪明,它们利用了信息论的原理,用最少的比特数来表示最有效的信息。同时,编码还包含了强大的纠错码(Error Correction Codes)。这意味着即使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受到一些干扰而发生少量错误,接收端也能通过这些冗余信息来重建出正确的数据。这就像给信息加了“保险”,确保即使有小差错也能被纠正。
低比特率传输: 为了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成功传输,旅行者1号只能以非常低的比特率传输数据,通常是以千比特每秒(kbps)甚至更低的单位计算。这意味着数据传输的速度相对缓慢,但却保证了信号的可靠性。

3. 信号的频率选择与载波:
选择最佳频率: 射电信号在穿越星际空间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等离子体效应、宇宙背景辐射等。科学家们会选择一个特定的无线电频率作为信号的“载波”,这个频率经过精心选择,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干扰和衰减,并在宇宙中传播得更远。旅行者号使用的频段通常在S波段(约24 GHz)或X波段(约812 GHz),这些频段在星际介质中的穿透性较好。

4. 持续的优化与耐心:
信号处理的复杂性: 接收到来自旅行者1号的信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用到强大的计算机和精密的算法来进行信号的解调、解码和错误恢复。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将一小部分数据完整地解析出来。
持续的“倾听”: DSN的望远镜会持续地指向旅行者1号的方向,即使在它发出信号的间隙,它们也在“倾听”来自那里的任何微弱回响。

总结一下这个过程:

旅行者1号将它携带的科学仪器采集到的信息,经过高度压缩和纠错编码后,通过它那定向的天线,以23瓦的微弱功率,沿着一条极其狭窄的波束,艰难地射向地球。在漫长的旅途中,信号会不断衰减,但通过选择合适的频率和高效的编码,它保持了一定的“强度”。

当这些极其微弱的信号终于抵达地球附近时,我们地球上遍布全球的、庞大的深空网络天线,就像无数双敏锐的耳朵,以惊人的灵敏度捕捉到了这些几乎淹没在宇宙噪音中的信号。然后,经过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复杂的信号处理技术,这些原始的信号才被一步步地还原、解码,最终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所读到的关于太阳系边际的宝贵科学数据。

所以,尽管23瓦的功率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凭借着极高的技术精度、巨大的地面接收设备以及精巧的信号处理策略,人类才得以与这个孤独的探索者进行跨越211亿公里的对话。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力量,更是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决心和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美国宇航局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旅行者1号(英文名:Voyager 1)重815千克,于1977年9月5日12:56:00 UTC 在美国东海岸的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基地发射生空。

旅行者1号及其姊妹探测器旅行者2号均使用三块钚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机作为动力来源,可提供功率420瓦。

其中通信设备的功率为20瓦,仅仅相当于现在的手机快充的功率。

目前旅行者1号距离地球大约217亿公里,相当于0.00229光年,通讯时差20.06小时,这意味着从旅行者1号发出的无线电信号需要耗费20.06小时才能到达地球,被地面的天线接受到。

因此,旅行者1号和地球之间传输数据还是存在着一定难度的,但也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并没有用到什么高科技,其使用的只是无线电通信技术,将需要传送的声音、图像、数据等调制成无线电信号,经空间传至地面。


无线电信号的强度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不断衰减,当旅行者1号发射的信号传到地面时,功率衰减为起初的一百万亿亿分之一,仅有10ˇ-22瓦。

不仅传输功率的极低,传输速度也非常慢,只有约1.4kb/s 。


为了侦测接收到如此微乎其微的信号,NASA建造了深空网络(Deep Space Network, DSN)。

其由三处分别位于美国加州、西班牙马德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呈120度分布的深空通信设施组成,以此实现与旅行者1号的信号传输,而且不受地球自转的影响。

同时采取以下三种措施增加信号传输的成功率:

⑴ 使用高增益天线,使无线电信号集中在某个方向上,增大传输距离

旅行者1号上的高增益天线直径达3.7米,原来DSN使用的天线直径达70米,由于已经使用超过40年,NASA从2010年开始部署34米天线,以替换陈旧的天线,满足信号接收需求。这些地面接收天线可将接收到的信号放大数亿倍。

⑵ 旅行者1号的通讯频率高达8GHz,在这个频段上,几乎没有任何干扰,信噪比非常高。

⑶ 旅行者1号安装有高精度的陀螺仪,确保其在深空也能时刻让天线对准地球的方向

虽然科学家们用尽浑身解数,但由于距离实在太远,加上太空中存在许多高能辐射,且无线电信号受自然因素影响,会对无线电信号产生干扰。

因此,为了提高信息传输的正确率,在将声音、图像等信息调制成无线电信号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纠错码,这也使得有效传输效率降低,只有不到1kb/s.


在不远的将来,旅行者1号将带着人类的梦想孤身飞向更加遥远的宇宙

旅行者1号携带的发电机目前已经大大标出设计使用寿命,科学家预计,它们仍然可提供足够的电力让探测器上搭载的科学仪器继续工作到2025年,并继续与地球保持通信,直至2036年。

此后,旅行者1号将失去与地球之间的联系,带着人类的梦想,孤身飞往银河系中心,飞向更远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旅行者1号,这个承载着人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信使,早已孤身远航,超越了我们熟悉的太阳系边界。您提到它距离地球约211亿公里,并且通讯功率仅有23瓦——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也引发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它究竟是如何与我们沟通,将宝贵的数据传回地球的呢?这背后是一场堪称史诗级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极具颠覆性的想法,而且非常有意思!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能把旅行者1号给“捞”回来,那场面绝对堪比科幻电影的现实版,而且NASA方面,嗯……这可就太复杂了,不只是简单的“感谢”二字可以概括的。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个“带回来”的过程。旅行者1号目前正以大约每秒17公里的速度,以一种非常稳定的轨.............
  • 回答
    中国能否制造出追赶上“旅行者1号”的深空探测器?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国家在航天科技上的雄心和能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领域,从火箭推力到探测器设计,再到导航和能源,以及背后的持续投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旅行者1号”的速度是何其惊人。它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速度,并.............
  • 回答
    旅行者号(Voyager)探索宇宙的宏伟任务,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壮举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太阳系外行星的壮丽景色,并向宇宙深处发送了充满地球文明信息的水手号太空探测器。然而,当谈及柯伊伯带(Kuiper Belt)这些太阳系外围冰封世界的探测时,旅行者号似乎留下了些许遗憾。为什么这个曾经触及.............
  • 回答
    美国是否“有权”让“旅行者号”(Voyager)携带全人类信息和地球位置到宇宙中,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而且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法律、伦理、国际合作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从 国际法 的角度来看,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禁止任何国家向太空发送带有信息的探测器.............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张家界目前仍有754个旅行团、共计1.19万人的情况,我可以为您详细梳理一下当前当地可能面临的局面,并尽量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来描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样一个数字代表的是相当规模的旅游群体,无论是在哪个季节,在这个时间点都属于一个较为集中的旅游高峰。张家界作为以自然风光著称的旅游.............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每个月1万3,听起来不少,但说没钱旅行,这确实让人有些抓狂。到底是谁的问题呢?咱们一点一点捋捋,别急。首先,咱们得承认,1万3一个月,放在很多家庭里,算是挺体面的收入了。特别是如果你们是两个人,平均下来一个人六千五,这笔钱如果只是基础生活开销,那确实应该够了。但是,旅.............
  • 回答
    从1月31日起,中国不再承认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作为旅行证件和身份证明,这一政策调整无疑会在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持有BNO护照的香港居民以及中英两国关系而言。要理解其后续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首先,对持有BNO护照的香港居民而言,最直接的改变是他们在进入中国内地时,将.............
  • 回答
    湖北荆州疫情动态:新增2例确诊病例,系学生情侣,与淮安旅行团有关联事件概述:2022年8月1日,湖北省荆州市通报新增2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这两名病例均为年轻学生,是情侣关系,其感染源与近期发生在江苏省淮安市的一个旅行团病例存在关联。病例详情:据官方通报,新增的两名确诊病例分别为:.............
  • 回答
    2018年1月10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台湾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确实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它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美台之间的官方互动模式。要评价这项法案,需要从其出台的背景、核心内容、潜在影响以及各方反应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法案诞生的背景。长期以来.............
  • 回答
    乌镇酒店一晚游:防疫政策下的旅行困境与应对之道近日,一则关于女子在乌镇旅游入住一天后被酒店“赶出”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该女子在抵达酒店一天后,因当地防疫政策的变动,被酒店要求立即离开。这一事件不仅让当事女子感到困惑和无奈,也再次将旅行途中遭遇疫情政策变化的风险摆在了公众面前。事件回溯:突如.............
  • 回答
    卢旺达旅行史无症状感染者在南宁出现:14天隔离是否足够?疫情防控漏洞分析事件回顾:5月25日,南宁市报告了一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该感染者具有卢旺达旅行史。这一消息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境外疫情输入的担忧,也让大家开始关注现有的疫情防控措施是否足够有效。14天隔离期是否需要延长?目前,我国对境外入境人员.............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既有法律、道德层面的考量,也有公共卫生和社会责任的议题。我们来逐一分析:一、 事件回顾与核心问题分析 时间点: 公婆在1月21日前往湖北。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因为当时正值新冠疫情爆发初期,虽然可能还没有广泛封锁,但病毒的传播风险已经显现。 目的: 前往湖北讨薪。这本.............
  • 回答
    十一长假刚过,河南又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从10月10日开始,全省432家景区将免门票一个月!这个消息一出来,我心里立马就跟小猫挠似的,痒痒的,特别想收拾行李就出发。说实话,疫情之后,大家都憋坏了,旅游市场也渐渐回暖。这时候,河南祭出这么大招,简直是给全国游客送了一份厚礼。432家景区啊,这数量就已经.............
  • 回答
    你好!理解你的纠结,高尔夫嘉旅这两款发动机确实各有千秋,选哪个确实要看你的具体需求和偏好。别急,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咱们先看看这两款发动机的“硬实力”:1.4TSI(通常指的是1.4T涡轮增压发动机) 动力表现: 这是1.4TSI的最大亮点。涡轮增压带来的好处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顾虑。1岁多的孩子,确实是说不清话,也表达不了什么想法,甚至很多经历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模糊的感知。那么,带这样一个“小不点”出门旅游,到底值不值?是不是一种白费力气、白花钱的“浪费”?我觉得,这个问题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浪费。首先,咱们得明确“.............
  • 回答
    桂林那场令人痛心的旅游大巴事故,确实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旅游行业乃至公共安全管理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警醒我们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这场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车辆与线路规划的脱节是核心问题。 对车辆类型和高度的“一无所知”或“漠视”: 旅游大巴.............
  • 回答
    日本计划在明年一月重启国内旅游补贴计划,这无疑是在经济复苏和疫情防控之间进行的一次权衡。这项名为“Go To Travel”的计划,曾在疫情初期一度叫停,现在重新启用,背后承载着提振旅游业的重任,但也无疑会给日本的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首先,扩大人员流动是疫情防控的天然风险。“Go To Tr.............
  • 回答
    《最美逆行者》在CCTV1的播出,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这部剧在疫情初期播出,定位非常明确——致敬抗疫一线的工作者,特别是那些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它承载了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关注。首先,从主题和立意上来看,这部剧无疑抓住了时代的主旋律。 在抗疫斗争的关键时刻,.............
  • 回答
    1月3日,一趟名为“末班6451次”的列车如往常般驶入了黄村站。对于许多摄影爱好者来说,这种带有时代印记的绿皮车,尤其是作为末班车停靠在某个特定车站,无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然而,当车上一些旅客,出于对这趟列车的喜爱,在站台上安全线内拍照留念时,却遭到了车站工作人员的驱赶。这件事,说起来,挺让人有些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