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埃及的法老一般葬在金字塔内部 那么古希腊的国王一般过世以后葬在什么地方呢?

回答
古埃及法老金字塔的辉煌墓葬我们耳熟能详,但古希腊国王的归宿则更加多样化,不像埃及那样有统一的、标志性的埋葬地点。他们的身后事,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地区、以及个人影响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的是,古希腊并没有像古埃及那样集权、统一的帝国,因此也就没有固定的“国王”制度。我们通常所说的“国王”(basileus)更多地是指早期迈锡尼文明时期的统治者,或是城邦中拥有最高权力但并非世袭的统治者,比如斯巴达的两位国王(diarchy)。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古典时期,雅典等城邦走向民主,权力分散,即使有执政官、将军等高级官员,也并非终身制的“国王”。

因此,我们讨论古希腊“国王”的葬礼,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迈锡尼文明时期以及一些城邦中的重要统治者。

早期(迈锡尼文明时期):辉煌与权力象征

在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6001100年)时期,统治者被称为“瓦纳克斯”(Wanax),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的墓葬体现了其社会地位和财富。

盾形墓穴(Shaft Graves): 这是迈锡尼早期最著名、最奢华的墓葬形式,例如在迈锡尼的“A区”发现的墓穴。这些墓穴是深挖的竖井,底部铺设石板,里面埋葬着死者,通常伴有大量的黄金饰品、武器、陶器、以及进口的珍贵物品。有时,死者会被金制面具覆盖,就像著名的“阿伽门农面具”一样,虽然考古学家认为这个面具并非属于阿伽门农本人,但它充分展示了当时统治者墓葬的财富和地位。这些墓穴本身并不在公共视野下,而是被深深掩埋,是私密的、私有的陵墓。

圆形墓穴(Tholos Tombs):随着迈锡尼文明的发展,出现了更为宏伟的圆形墓穴,也称为“蜂巢式墓穴”。它们通常建在山坡上,入口处有精美的门道,内部是巨大的圆形石室,穹顶由层层内收的石块构成,形状如同蜂巢。这些墓穴规模宏大,例如在迈锡尼的“阿特柔斯宝库”(Treasury of Atreus)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这些墓穴显然是为了埋葬重要的家族成员,而非单个的统治者,可能是一个王朝或重要贵族的集体墓葬。它们的设计更具公共展示性,但入口通常是被封闭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其内部的通道。

黑暗时代与早期古典时期:相对低调的演变

随着迈锡尼文明的崩溃和“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100800年)的到来,辉煌的墓葬文化一度衰落。

简朴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统治者或重要人物的墓葬变得相对简朴,可能是在家宅附近挖地为墓,用石头简单覆盖,或是在公共墓地中有稍大的墓穴。虽然可能仍然有一些陪葬品,但与迈锡尼时期无法相提并论。

早期城邦的墓葬: 进入早期古典时期(约公元前800500年),希腊各城邦逐渐形成。一些拥有强大王权的城邦(如斯巴达),其国王的葬礼可能仍然保有一定的仪式和地位象征,但并没有像埃及金字塔那样大规模的公共纪念建筑。他们的墓葬可能更侧重于在城邦内部的某个特定区域,或者在家族的土地上。

古典与希腊化时期:民主化与多样化的影响

随着民主制度在雅典等城邦的兴起,以及个人权力的分散,传统的“国王”概念逐渐消失。即使是那些在战争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将军或在政治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身后事也呈现出更多样化的特点。

公共墓地与英雄崇拜: 在雅典等民主城邦,普通公民和重要人物通常都葬在城邦的公共墓地,例如“凯拉米克斯”(Kerameikos)墓地。不过,对于为城邦做出杰出贡献的公民,特别是战争中牺牲的英雄,可能会有特殊的纪念方式,例如在重要的公共场所设立纪念碑、雕塑,或者在某些节日纪念他们的功绩。他们本身的墓葬可能仍然是在公共墓地,但其“墓地”的概念更多地与“英雄”的身份联系在一起,而非简单的埋葬地点。

家族墓地与纪念碑: 一些富裕或有权势的家族,可能会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家族墓地,或者在公共墓地中拥有专门的家族墓区,并竖立墓碑(stelae)。这些墓碑上常常刻有死者的姓名、生平简介,有时还有精美的雕刻,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亚历山大大帝与希腊化时期的统治者: 当亚历山大大帝及其继承者建立起庞大的希腊化王国时,情况又有所不同。亚历山大大帝本人就有一系列复杂的葬礼故事和争夺其遗体的事件,最终他的遗体据信被安放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而他的继承者们,如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则在各自的都城修建了宏伟的陵墓,例如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统治者就继承了法老式的墓葬传统,修建了奢华的陵墓。然而,这已经脱离了古典希腊时期城邦政治的范畴,而是更接近于东方帝国式的统治者葬礼。

总而言之:

古希腊的国王或重要统治者过世后,他们的葬身之处并没有像古埃及金字塔那样单一而标志性的答案。

在迈锡尼时期,他们葬在私密的、极尽奢华的盾形墓穴或宏伟的圆形墓穴中,这些墓葬是他们权力与财富的直接体现。
在之后的黑暗时代和早期古典时期,葬礼变得相对简朴,但重要的统治者可能依然有比普通人更体面的墓葬或墓穴。
进入古典时期,随着民主化进程,统一的“国王”概念淡化,即使是像将军这样的重要人物,也多葬于公共墓地,但可以通过纪念碑、雕塑等方式来纪念他们,而非大规模的陵墓建筑。
希腊化时期的统治者,则因其帝国统治的性质,开始出现类似东方帝国的宏伟陵墓。

所以,与埃及法老明确葬在金字塔内不同,古希腊国王的葬地更像是一张光谱,从地下深处的秘密宝藏,到山坡上的巨大石室,再到城邦的公共墓地中的纪念碑,反映了希腊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政治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大家都是懵圈的,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但是大家也不要忘了,这位就是古希腊国王:

君主制在那个时代的希腊是悠久而生命力强大的制度。古希腊的城邦体制是多元化的,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寡头统治和僭主统治是共同存在于希腊世界的,别忘了,希腊世界的民主制度,就是脱胎于君主制度的。号称“无王之邦”的雅典,推翻最后一个国王建立民主政治,也仅仅是在希波战争一百多年前(683BC)的事情。

至于国王死后怎么埋葬,这个问题我第一次见的时候也是不了解的。不过慎重追远是所有民族共有的习俗,生者举行仪式,追思死者,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都懂得这样做。既然是国王,埋葬方式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了写这方面的回答,我专门翻了一本叫做《Greek Burial Customs》的书。

这本书我翻的时候其实蛮粗略的,在蛮多细节上其实都没有怎么注意。不过总的来说,墓葬形式在希腊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贵族墓葬的形式在希腊也出现的很早,如果要说出现年代的话,我们大致得回到一个很久远的年代,差不多在青铜时代的希腊。

青铜时代的希腊

青铜时代总会给人一种很遥远的感觉。而且它也确实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时代。不仅如此,它对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希腊世界同样遥远。如果比较起来的话,大致相当于我国的……这个时代:

从考古学的文化分期上来讲,我们将希腊大陆的青铜时代文化称之为“希腊底文化”(Helladic,大致在3200BC-1100BC)但是我们今天只讲这一时代的晚期(1600BC年-1100BC),因为在这一时期第一次出现了像样的,能被确定为“国王/统治者”陵墓的墓葬形式。

青铜时代晚期的希腊文明,依照当前的考古发掘来看,是属于一个叫做“迈锡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的青铜时代文明。

迈锡尼时代的希腊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城邦林立。迈锡尼人也很尚武,这一时代的武士贵族会身披青铜制成的铠甲,头戴镶嵌野猪牙的头盔,驾驶战车进行作战……当然这不是重点。迈锡尼时代的文字线形文字B(Linear B)目前是被破译了的,通过这一时代的文字,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到,每一个迈锡尼城邦都是由一个叫做wanax(希腊语:ϝάναξ)的王所统治的

确定了这一时代是有国王的,那我们直接说重点:通过对这一时期迈锡尼文明的考古挖掘,相当多的迈锡尼时代墓葬也被找到,大致的来说,迈锡尼时代的贵族墓葬按照年代区分大致有两种形式:早期的竖穴墓形式(Shaft grave)和后期的蜂巢墓形式(Beehive grave)

竖穴墓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很深的坑,将死者放在坑底的墓室里安葬,然后再往坑里回填泥土垫实。竖穴墓葬多见于早期的迈锡尼文明遗址,在已知的考古里,迈锡尼(Mycenae,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同名城邦遗址)的环形墓圈A(Grave Circle A)环形墓圈B(Grave Circle B)是这类墓葬的两个主要实例,在这两处墓穴中发现的贵重物品和6个墓穴共计19具尸体表明,这里的确是给强大的统治者用来埋葬的地方。

无独有偶,在差不多同一个时代的东方,竖穴墓同样是商王死后安息的地方。

到了迈锡尼时代的晚期,人们不再将统治者埋在深深的地底,转而开始修建一种被称为“蜂巢墓”(Beehive tomb)圆顶陵墓(tholos tomb,在希腊语里被称为 θολωτός τάφος)蜂巢陵墓是迈锡尼时代最为人熟知的王陵形式,它不仅在那个时代的希腊分布广泛(在非常多地方都发现了这类陵墓)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会取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因为陵墓的结构类似蜂窝。要建造这种陵墓,首先你需要从一座山的山腰处垂直向下挖掘,挖出一个足够大的空间,然后用石头从房间的地面开始砌墙、盖屋顶,最后再把土回填。一圈圈石块被用叠涩的方式层层垒起,形成一个穹顶式的结构,最后再往上封上泥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无支撑穹顶空间,直到了1500年后,罗马人用混凝土修建的万神庙才将其超越。

如果你有幸玩过育碧去年的3A大作《刺客信条:奥德赛》,你就能在你的希腊旅途里找到很多这样的“XX王之墓”。众所周知阿育在建模上向来很考据用心,游戏里的王墓,都是复刻了迈锡尼时代的王墓遗址的。

虽然这种形式的陵墓营造出了一个很大的穹顶空间,但是死去的国王并不是埋葬在这个穹顶之下的。玩过《刺客信条:奥德赛》的人都知道,在这一类陵墓的右侧,会有一个小的入口(你要搜刮的宝藏或者古代刻写板一般都在这里面)这样做其实是很考据、很遵循迈锡尼时代的墓室设计的:在陵墓一侧的小空间墓室才是真正被用来埋葬死者的地方,用一条很窄的通道和大空间连接。

插个题外话,如果你横向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这种砌筑方式在巨石文化时代(Megalith culture,指从石器时代至铜器时代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以巨大石结构建筑为标志的古代文化类型,特点是具有宏大布局和奇特造型的巨大石质建筑物)的欧洲,或者说在当时的世界上其实是很常见的,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发现这类用巨石砌筑起来的大型建筑物。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在技术上的体现,不要认为这些东西“不符合当时的落后的科技”,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巨石文化遗址,是对这种质疑的有力回击。

说了很多题外话,总之迈锡尼时期的王室陵墓,大致是这两种类型。随着东地中海青铜时代晚期社会的崩溃,迈锡尼文明在这一时期也遭到了神秘的外族势力“多里安人”(Dorian)的入侵,希腊的历史也因此倒退到了没有文字记载的“黑暗时代”(Greek Dark Ages,1000BC-800BC,由于这个回答不是主要讲历史的,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可以自行查阅)

黑暗时代的希腊

希腊的铁器时代(Iron age,字面含义)是从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黑暗时代开始的,多里安人的入侵让希腊的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倒退,在墓葬形式上的体现,是这一时期所发现的墓葬大多数都回归了早期原始的墓穴形式,一种被称为Cist(希腊语:κίστη)的小型墓穴。这类墓葬形式在像希腊这样的南欧地区之前很少出现,它是一种在西北欧和中欧很常见的墓葬形式,我们可以做出假设:入侵迈锡尼的那支神秘民族,也许是将他们的墓葬形式一同带入了希腊。

这一时期希腊墓葬的另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火葬(Cremation)的使用。在迈锡尼时代的希腊,人们是实行土葬(Inhumation)的。差不多在青铜时代的末期,火葬形式和多利安人入侵一起进入了希腊。这也不是什么偶然的事件,因为希腊差不多是和当时欧洲的大多数地区一起开始使用火葬的,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开始,中欧和南欧的很多地区就发展出了一种被称为“瓮棺文化”(Urnfield culture)的墓葬文化:人们会将死者的遗体火化,放在骨灰瓮中并埋入地下。

虽然在我国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们对火葬这一形式是持不赞成意见的。但在古典时代的欧洲,火葬是很受欢迎的墓葬形式:古典时代的希腊是火葬与土葬并行的,像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的哲学家,都把火葬看作是清洁而文明的丧葬形式。而根据《Burial Customs of Rome and the Provinces》里面的记载,从公元前25年到公元37年,86%的罗马公民选择火葬;从公元41年到公元9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95%;而从公元98年到公元180年,火葬比率稳定在90%左右。火葬的使用也并没有什么阶级上或者体面不体面的区别,要知道,在当年凯撒死后,遗体就是被火葬处理了。

这一时期也被称作“荷马时代”(Homeric Age)或者“英雄时代”(Heroic Age)因为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诗人荷马(Homer)将这一时期的社会情况描绘在了他写就的史诗作品里。在《伊利亚特》中,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在战死后被火葬处理,这点就能反应在这一时期火葬形式的运用(虽然这里用火葬可能是因为战争时期处理尸体的需要)由于黑暗时代的希腊文献稀少,历史空白,很多的这一时期墓葬我们都无法确定墓主人到底是谁,自然也就无法确定其埋葬者到底是不是国王了。

虽然说这个时代没有什么能确定的国王陵墓,但是从这个时期已经发现的墓葬来看,我们也许是可以推测出统治者或是贵族在死后是如何被处理的,这一时代的火葬和土葬是并行的。在优卑亚岛(Euboea)上的勒夫坎迪(Lefkandi)有一个公元前11世纪的坟冢,在坟冢土堆上建有一个大的纪念性建筑,被称为“英雄墓”("hero's grave")这是一个50米长,13.8米宽的长条形建筑,里面埋着一男一女,男性的尸体已被火化,骨灰包裹在一块流苏亚麻布上,然后被存放进塞浦路斯的一个青铜双耳杯里;女性的遗体没有被火化,她被埋在一堵墙旁边,身上佩戴着珠宝。

不过有关这一男一女的身份很难确定,他们可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

古风时期至古典时期的希腊

英雄时代大约持续了数百年,之后的希腊进入了古风时代(Archaic period,公元前8-6世纪)古典时代(Classical period,公元前5-4世纪)这一时期是希腊社会的根本转变时期和成型时期,希腊人开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著名城邦开始崛起;波斯人入侵希腊,温泉关之战和萨拉米斯海战;雅典和斯巴达展开了30年的大战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期……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希腊世界。

这一时代的建筑形式有着很大的发展,古希腊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像是神庙和剧场都是在这两个时代形成的,就墓葬形式来说,纪念性墓构是这一时期和后来得到主要发展的墓葬形式,而且他们的确被用到了当时的王陵里,当然其他的墓葬形式也是存在的。

为了方便地域上的分类,我会把它们按照国家一个个分开去写。

吕底亚

虽然吕底亚(Lydia,1200–546 BC)严格意义上不是一个希腊人国家,但是作为希腊文化圈的一部分:

“吕底亚人的风俗习惯和希腊人的风俗习惯是非常相似的,不同之处只是他们让他们的女儿卖淫”——希罗多德《历史》

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写一下吕底亚的王墓的(其实还是因为吕底亚的王墓很有特点)

在这个时代,虽然迈锡尼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石头圆顶陵墓已经没有人再去建造了,但是他们的样式还是给了后来的人们一种启发。在萨迪斯(Sardis,吕底亚都城)附近有一座吕底亚国王阿里阿特斯(Alyatte,605–560 BC,吕底亚末代国王克洛伊索斯的父亲)的陵墓,它就受到了迈锡尼陵墓的启发,这是一座庞大的纪念性建筑物,有着硕大无比的外形,以至于在今天,你会觉得它就是一座山……

与其说这是陵墓,不如说这是一座巨大的土山。它的直径约400米,高为270米,陵墓的底部用巨石堆砌,上部封土,最后在顶部再盖一个大理石做的拱顶。阿里阿特斯的遗体就放在土山正中间的墓室里,虽然石棺和里面的东西早就被盗墓者移走了。

这座陵墓在古代是一个很出名的地方,就连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五世纪的历史学家,被尊称为“历史之父”)都在它的著作《历史》里提到了这座陵墓。:

“……在那里能看到一座比其他建筑物要庞大得多的建筑物,不过埃及和巴比伦的巨大建筑物却不包括在内。这是克洛伊索斯的父亲阿里阿特斯的王陵,王陵的基座是用大理石堆砌而成,其余部分是非常高的一个土堆。这些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娼妓一同建造起来的。”——《历史》

斯巴达

我也知道大家都想听斯巴达……然而有关斯巴达的情况很复杂,因为迄今为止我们都没有发现哪怕是一座被确认的斯巴达王墓。我们对斯巴达社会的认识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us,公元1世纪历史学家)的记载。根据记载,斯巴达社会是一个律法严明的社会,大多数希腊城邦都将死者的尸体埋在城外,而斯巴达却不这样,斯巴达人会将尸体埋在城内,甚至在神庙附近都会进行埋葬,这样斯巴达的公民就不会再害怕死亡。

在每一个斯巴达公民死后,尸体会被简单地裹在红色长袍和橄榄叶上,只有战死沙场的士兵、女祭司和死于分娩的母亲才能得到体面的葬礼,并树立一个墓碑。斯巴达人对遗体要求很高,在全希腊也只有斯巴达人会固执地把战死士兵的遗体带回斯巴达埋葬,在斯巴达应该是有类似埋葬战死英雄的集体墓地的。

以上就是关于斯巴达人埋葬地点的所有记载了……其模糊程度让我甚至产生了斯巴达人从不把国王死后埋在哪儿透露给外邦人的感觉

不过我们其实还是可以做一点猜测的。斯巴达人是先前提到的多里安人(Dorian)建立的城邦。斯巴达人将尸体在墓穴(Cist)里安葬或是火葬之后将遗体放在骨灰瓮(Urn)中都是很可能的埋葬方式,从记载里来看,斯巴达国王阿基西劳斯二世(Agesilaus II)死后,尸体被用蜡涂抹并在斯巴达下葬,而斯巴达国王阿基西波利斯(Agesipolis) 死后,身体被涂抹蜂蜜。因此斯巴达应该是将国王的遗体土葬,而非火葬的,然而线索到这里也就全部中断了。

卡里亚的摩索拉斯陵墓

纪念性陵寝是在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建筑样式,它的特点是将庙宇的样式引入陵墓的立面里,这类陵墓大多位于今天的小亚细亚。他们的灵感也许是来自古代两河流域的大型纪念性陵墓,像是之前提到的萨迪斯的阿里阿特斯陵墓和波斯的居鲁士陵墓(Tomb of Cyrus)

庙宇样式的纪念性陵墓在这一时代被广泛运用,像是民主制度城邦里的富人坟墓、战死沙场的英雄墓或是君主制城邦的统治者陵墓都可以被以这种样式来修建。这类陵寝一般建在台地上,上面有一座希腊柱式神庙样式的陵墓,在建筑周围还会有很多浮雕壁画。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哈利卡纳苏斯的摩索拉斯陵墓(Mausoleum at Halicarnassus)就是这类样式被用作王陵的代表。用来埋葬当时的波斯帝国在卡里亚(Caria,今天土耳其南部沿海地区)的总督摩索拉斯(Mausolus)夫妇。

摩索拉斯陵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世的陵墓一词(Mausoleum)就是从这里得来的。虽然这不是一个希腊国家所建造的陵墓,但是它的建造工匠却都是希腊人,风格也是希腊样式的。因为它实在是太出名了,以至于后来的很多建筑都想要模仿这座陵墓。在后来的希腊化时代,这种样式的陵墓还会继续得到发展。

马其顿

最后一个值得提的这一时期王墓是马其顿(Macedonia)阿吉德王朝(Argead dynasty)的王墓。虽然马其顿王国在古典时代是一个落后的边远国家,但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后,马其顿就迅速崛起并成为了整个希腊的盟主。在不久之后的将来,马其顿将会出现一名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

从马其顿地区的考古来看,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里,马其顿地区的墓葬都相当原始,死者在从地上掘出的坑里下葬,坑内衬以石头或者木材,上面盖上土堆。但是随着马其顿越来越文明开化,希腊地区的墓葬形式也被引入了马其顿,陵墓规模不断扩大,石墓构也开始出现。根据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古希腊哲学家)的记载,为了给墓室一个耐用的顶盖,马其顿的国王还使用了石拱顶来修建他们的陵墓,还开始给埋在地底下的陵墓增加了希腊神庙类似的柱式立面。

阿吉德王朝的墓地大多位于马其顿的早期都城维伊纳(Vigena)1977年,考古学家在这里挖掘出了被认为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Philip II )的陵墓。腓力二世的父亲阿明塔斯三世(Amyntas III)的陵墓其后也被发现。将具有长条廊道的拱顶陵墓埋在地下是这一时期马其顿王墓的代表形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电影《亚历山大大帝》里,就有腓力二世带着小亚历山大去他们祖先的墓里参观的场景。

希腊化时代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几乎征服了全世界,已知世界的绝大多数领土都被并入了他的帝国,希腊文化也随着他的脚步扩散到了遥远的东方。随后亚历山大大帝溘然长逝,他的将军们瓜分了他的帝国,建立了数个名为“继业者王国”(Successor Kingdoms,希腊语:Διάδοχοι)的希腊化王国,这一时代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period)

有关希腊化时代的几个主要国家:马其顿(Kingdom of Macedon)塞琉古(Seleucid Empire)托勒密(Ptolemaic Kingdom)的王家陵墓的资料一直是处于匮乏状态,因为直到今天,我们都没能找到这几个希腊化大国的能确定是国王本人的陵寝。不过即使是这样,从文献记载和不确定的遗址里,我们还是能推断散布在从埃及到阿富汗广大范围内的很多希腊陵墓是属于这一时期的。

岩凿墓葬

在希腊化时代,除了此前所提到的纪念性陵寝之外,很多陵墓形式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悬崖垂直面上开凿出来的岩墓(Rock-cut tomb)。希腊周围的很多民族都有在岩石上开凿陵墓的传统,波斯人埃及人、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人(Phrygian)和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都曾经这样做过。岩墓在这一时期希腊墓葬里的出现,也许是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一时代的王墓也不乏采用岩墓形式的。位于今天土耳其北部阿玛西亚(Amasya)的本都皇家陵寝(Tombs of the kings of Pontus,本都王国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希腊化波斯国家,是小亚细亚北部最大的一个国家)采取的就是在石灰岩壁上开凿陵墓的形式,米特拉达梯一世(Mithridates I)之后的五位本都国王都被埋葬在这片被称为“国王之谷”的山谷中。

托勒密王朝

托勒密王朝王陵的代表就是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本人的陵墓(Tomb of Alexander the Great)虽然它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人们也不知道它究竟长什么样子……

在亚历山大大帝死于巴比伦之后,他的遗体被护送回马其顿安葬,但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托勒密(Ptolemy)预料到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将会发生长期的王位争夺。为了先下手为强(在马其顿的传统里,埋葬先王是王位继承人的必要条件)托勒密绑架了运送途中的亚历山大大帝遗体,将它运往了自己的根据地埃及。

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墓究竟长什么样的,后人有很多种猜测:他是被葬在神庙样式的陵墓里呢,还是和马其顿的历代国王一样葬在地下。而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也把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体进行了多次转移,最后放在了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最初的棺材用黄金制作,后来换成了水晶棺。据说亚历山大大帝本人的遗体就这样静静的躺在里面,用防腐技术处理的容貌就和生前一样栩栩如生,据说后来的凯撒大帝都在到达亚历山大里亚时,前去大帝的陵墓造访献花。

(在育碧前几年的作品《刺客信条:起源》里也复原了一个亚历山大大帝陵墓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水晶棺,不过那个的脑补成分比较多……)

有关托勒密王朝时期的王室陵寝目前尚未找到,不过托勒密王朝时期发现的埃及各个阶层的墓葬形式相当之丰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墓葬被发掘。 1942年,人们在亚历山大里亚的庞培柱(Pompey's Pillar)南面发现了若干巨大的墓葬,从规模上看很可能是托勒密诸王的最后安息之地。

塞琉古帝国

这一时期模仿摩索拉斯陵的样式修建神庙形式的纪念性陵墓在希腊世界里仍然非常常见,这一时期纪念性陵墓的代表是今天位于土耳其Belevi的一处希腊化时代修建的陵墓Belevi Mausoleum。它可能的埋葬者有很多,像是色雷斯(Thrace)国王利西马库斯(Lysimachus,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或者塞琉古帝国的安条克二世(Antiochus II Theos,死于小亚细亚的士麦那附近)

Belevi的纪念性陵墓是土耳其有史以来第二大的希腊时期纪念性陵墓(第一是已经不复存在的摩索拉斯陵墓)它的底部基台差不多有30米见方。而且比摩索拉斯陵墓好的一点是,这座陵墓在今天保留了底部的基座,这使得人们得以根据基座遗址来复原它以前的样貌。然而有关塞琉古时期国王的陵墓信息也仅此一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埃及法老金字塔的辉煌墓葬我们耳熟能详,但古希腊国王的归宿则更加多样化,不像埃及那样有统一的、标志性的埋葬地点。他们的身后事,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地区、以及个人影响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要明确的是,古希腊并没有像古埃及那样集权、统一的帝国,因此也就没有固定的“国王”制度。我们通常所说的“国王”(b.............
  • 回答
    在古埃及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法老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其头饰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权力、神性与王权的象征。法老佩戴的冠冕种类繁多,每一款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使用场合,细致地描绘了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政治结构和历史变迁。要说清楚法老拥有几种冠冕,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随着朝代的更迭,冠冕的样式、名称.............
  • 回答
    古一法师,这位漫威宇宙中屹立不倒的至尊魔法师,她的战斗力绝非简单的“强大”二字可以概括。与其说她是物理上的“战斗力”,不如说她是一位能够操控宇宙根基法则的近乎神明的存在。她存在的意义,远不止于战场上的招式对决,而是在于她对现实、时间、空间以及各种神秘能量的深刻理解和运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一的“战斗.............
  • 回答
    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这场跨越时空的惊天对决中,古一法师在卡玛泰姬的会议厅里,与穿越回2012年收集现实宝石的绿巨人浩克和托尔进行了一场堪称“智慧与时间”的对话。她之所以能洞悉一切,并且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她作为至尊法师所拥有的强大能力以及她对时间线、可能性和宇宙平衡的深刻理.............
  • 回答
    修仙小说中“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以及古法为何常常被描绘得如此强大,是作者们常用的一种叙事手法,背后有很多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主角的逆天,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具张力和戏剧性的世界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为何修仙小说中常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1. 突出主角的特殊性与逆天: .............
  • 回答
    要说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图坦卡蒙”,毕竟他那惊人的金缕墓葬和黄金面具让他在现代声名大噪。但如果抛开现代的追捧,从对古埃及文明的实际贡献、统治时期的稳定与繁荣、以及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来看,我个人认为拉美西斯二世才是那个最称得上“伟大”的法老。为什么是拉美西斯二世?这可不是我随便说.............
  • 回答
    当然,中国大陆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着非常完善且详细的法律规定,这不仅仅是停留在原则性的倡导,而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下面我将尽力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一、 法律体系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到古建筑保护,绕不开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部法律是整个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和基础.............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汉文化圈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惯例,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也隐藏着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匪夷所思的角落。这些“奇葩”之处,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气、思想观念或权力运作的极端折射,细究起来,却能窥见当时的民情百态和政治智慧(或短视)。咱们就来聊聊几个,尽量讲得细致点,也尽量.............
  • 回答
    王南老师是中国古建筑领域内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他对《营造法式》及中国古建筑的解读,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独到的理论视角而备受推崇。评价他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对《营造法式》的现代阐释与学术贡献:王南老师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并非简单的翻译或注释,而是将其置于历史、技术和.............
  • 回答
    在法国的古代,紫色并非像我们今天这样,仅仅是一种颜色的选择,它承载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尊贵与权力,是一种深深烙印在社会阶层和权力象征中的色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历史的脉络,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解读。首先,紫色的稀有与成本是其尊贵地位的根源。在古代,染料的获取远不像今天这样容易。天然的紫色染料,尤.............
  • 回答
    《资治通鉴》采用的木星纪年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古代在历史记录和天文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岁星纪年法,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干支纪年法相比,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虽然“木星纪年法”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在学术上,它更常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或“岁星纪法”,因为岁星是中国古代对木星的称谓,而整个纪年.............
  • 回答
    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是獬豸(廌),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有着羊身、牛尾、狮子头,能辨别是非曲直,看到有人犯法,就会用它的角去顶撞。而西方神话体系中,司法女神通常是手持天平、眼罩蒙眼、手持宝剑的美丽女性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象征,背后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差异,是理解它们的关键。中国的獬豸:一种基于“道”与“德”.............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华容土坑腌菜是否是古法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古法”这个词在很多地方的宣传中,可能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化和传承意味,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华容的土坑腌菜,我们可以从其制作工艺、历史渊源以及当地的传统习惯等方面来探讨它是否可以被称为“古法”。华容土坑腌菜的制作工艺:华容土.............
  • 回答
    在《魔兽世界》的宏大叙事中,如果要为战士这个职业寻觅一个最能代表的灵魂人物,那非 瓦里安·乌瑞恩 莫属。古尔丹,作为燃烧军团的奸诈代言人,将术士的邪恶力量和对知识的贪婪扭曲发挥到了极致;萨尔,从部落的奴隶成长为伟大的酋长,他的身上凝结了萨满精神的坚韧、对自然的敬畏以及部落的责任;吉安娜·普罗德摩尔,.............
  • 回答
    鲍鹏山先生之所以认为“驭民五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最阴暗最核心之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性洞察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本质的揭示。他并非简单地指责法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剖析其极端性和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要理解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驭民五法”大致指的是什.............
  • 回答
    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的接触,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复杂的话题,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存在着长期的、多层次的互动。与其说是简单的“接触”,不如说是文化、贸易乃至政治上的“交织”。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两个文明的地理位置。古埃及文明主要沿着尼罗河谷地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农业和政治体系。而两河流域文明,则根.............
  • 回答
    古埃及那悠久的历史,动辄五千年、六千年,确实让人感觉有些“夸张”,但这些数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考古发现、文献记录以及科学测年等多种证据综合推导出来的。要详细说明,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埃及历史”的起始时间点是如何界定的。 这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涵盖了一个漫长的发.............
  • 回答
    古埃及的王表能够作为“信史”(即有可靠历史依据的历史记载),而夏朝则因缺乏直接证据和学术共识而被视为“传说”,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系统性区别: 1. 文字记录与考古证据的充分性 古埃及:文字与铭文系统的完整性 象形文字的成熟与传播 古埃及自公元前3000年起便发展出成熟的象形文字(H.............
  • 回答
    要说古希腊古埃及的莎草纸,那可真是一段跨越千年、充满智慧的文明故事。咱们一点点聊。莎草纸的“原材料”:尼罗河畔的宝贝首先得说说这莎草纸的名字由来。它其实就来自一种叫做“莎草”的植物。这种植物,就长在尼罗河三角洲,也就是古埃及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你想想,尼罗河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简直就是生命之河,养育了整.............
  • 回答
    在中世纪,当人们提到“埃及人”时,指的早已不是那个古老的法老时代的人们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埃及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王朝更迭、外族统治,最终被罗马、拜占庭帝国所征服,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象形文字也逐渐消亡。到了伊斯兰征服埃及(公元7世纪)及其后的阿拉伯王朝统治时期,“埃及人”的主体已经变成了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