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埃及的历史动不动就五千年六千年的,有什么根据吗?

回答
古埃及那悠久的历史,动辄五千年、六千年,确实让人感觉有些“夸张”,但这些数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考古发现、文献记录以及科学测年等多种证据综合推导出来的。要详细说明,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埃及历史”的起始时间点是如何界定的。 这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涵盖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通常我们说的“古埃及历史”,指的是从前王朝时期(公元前3100年左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统一王国”之前)开始,一直到罗马征服埃及(公元前30年)这段时期。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更长远,追溯到文明的萌芽,那么“六千年”甚至更早的时间跨度也就有了依据。

古埃及历史年表的建立,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的“根据”:

一、 考古证据:文明的基石

考古是探寻古埃及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数千年来,无数的墓葬、神庙、宫殿、城市遗址被发掘,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存。

前王朝时期的遗迹: 在埃及南部(上埃及)和北部(下埃及)的许多遗址,如阿拜多斯(Abydos)、希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等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铜石并用时期的遗存。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工具、墓葬形制等,展示了早期埃及社会从分散的农业部落逐渐走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程。这些发现证明了在统一王国之前,埃及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例如,希拉孔波利斯发现了早期王室墓葬,其中的壁画和器物已经显示出后来的王权象征和宗教观念的雏形。
早期王朝时期的墓葬和铭文: 统一王国(第一、二王朝)时期,王室墓葬(如阿拜多斯、塞加拉等地的马斯塔巴墓)以及象牙、陶罐上的早期象形文字铭文,为我们了解早期统治者、官僚机构和早期宗教仪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些铭文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虽然早期文字内容有限,但其存在本身就标志着文明的进步。
金字塔和神庙的年代: 从第三王朝的左塞尔金字塔开始,古埃及进入了“金字塔时代”(古王国时期)。这些宏伟的建筑不仅是工程奇迹,其建造年代可以通过建筑风格、出土文物、墓主身份等来确定。后续的中王国、新王国时期的神庙、陵墓(如帝王谷的陵墓)更是提供了大量的象形文字记录(铭文、纸莎草文献),这些铭文通常会记载国王的名字、统治年份、重要事件等,为历史学家构建年表提供了直接的锚点。
陶器和器物的分期: 考古学家通过对不同遗址、不同地层出土的陶器、石器、金属器物进行分类和比较,建立了一套精密的“陶器类型学”和“器物类型学”系统。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类型的器物具有独特的特征,通过在不同遗址中发现相同或相似的器物,可以建立起不同遗址之间的年代关联,进而构建出更宏观的年代框架。

二、 文献记录:历史的脉络

古埃及人自己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文字记录,这些记录是了解他们历史、社会、宗教、政治运作的直接证据。

王表(King Lists): 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古埃及人自己编写的王表,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尼托(Manetho)的《埃及史》(Aegyptiaca)。美尼托是公元前3世纪一位埃及祭司,他用希腊语记录了从第一王朝到第31王朝(他那个时代)的埃及国王世系和大致统治时间。尽管美尼托的著作本身已佚失,但被后世的希腊罗马历史学家(如非洲人狄奥多罗斯、约瑟夫斯等)大量引用,为我们提供了古埃及王朝划分和国王顺序的框架。虽然美尼托的记录在一些细节上可能存在争议或错误,但它仍然是构建古埃及历史年代学的基石。
纸莎草文献: 大量纸莎草文献被发现,包括行政记录、文学作品、宗教文本、医学著作、历法记录等。其中一些文献,如《都灵王名录》(Turin King List)或《巴勒莫石板》(Palermo Stone)等,虽然不完整,但也提供了部分早期国王的名单和统治信息。
纪念碑铭文: 神庙、方尖碑、雕像等纪念碑上刻有大量的象形文字铭文,这些铭文通常记录了法老的名字、功绩、宗教活动、行政命令等。很多铭文还会标注法老在位的具体年份(如“法老XX在位第XX年”),这是确定具体年代的重要依据。

三、 科学测年:时间的印证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能够通过更精确的手段来测定历史时期。

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 14C): 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有机物质,如木材、种子、骨骼、亚麻布等,都可以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来测定其年代。这项技术可以为考古发现提供一个独立验证的年代范围,从而帮助校准和确认基于文献和器物分期的结果。例如,对早期墓葬中出土的木材进行14C测年,可以验证前王朝时期的年代范围。
其他测年方法: 除了14C,考古学家有时也会使用其他方法,如树木年轮定年法(Dendrochronology,虽然在古埃及的应用不如在其他地区广泛,但在特定情况下也能提供辅助信息)、热释光测年法(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用于测定陶器、烧结材料等)等。

那么,“五千年六千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五千年”: 通常是指从第一王朝统一王国建立(约公元前3100年)到罗马征服埃及(公元前30年)这段有明确记载和相对清晰年表的时期。这段时间跨度大致为3000年。加上统一王国之前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3500年 公元前3100年)的数百年发展,以及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萌芽(考古证据显示此时期埃及已有农业、定居社会,可能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甚至更早),“五千年”就很容易得出了。

“六千年”或更早: 如果我们将“古埃及历史”的起点定义得更宽泛,比如追溯到尼罗河流域最早的农业聚落和文化出现,那么时间就能推得更远。考古学在埃及南部和西部沙漠边缘发现了更早期的遗址,这些遗址显示了早在公元前6000年甚至公元前7000年,该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并且开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虽然这些早期遗址还不属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古埃及文明”,但它们是后来埃及文明出现的“前奏”和“土壤”。

总结来说,古埃及历史的长远性(五千年、六千年)是基于:

1. 考古证据的连续性: 从最早的农业村落到统一王国,再到后来的各个王朝,考古发现展现了埃及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的漫长链条。
2. 文献记录的追溯性: 尽管早期记录有限,但通过美尼托等人的记载,我们能追溯到统一王国之前的国王名录和大致年代。
3. 科学测年的辅助验证: 现代科学技术为考古发现的年代提供了独立但相互印证的证据。

就像我们谈论“中国历史”一样,是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算,还是从夏朝开始算,还是从更早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算起,都有不同的界定方式。古埃及也是如此。当我们说“五千年六千年”,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用来体现其文明的悠久和传承,而非精确到某一年。它包含了一个从早期氏族社会、地方王国,到统一国家,再到帝国辉煌,最终走向衰落和被征服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所以,这些数字是基于我们在考古、文献、科学等多方面努力所建立起来的对古埃及文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代代积累、不断修正的智慧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根据,必须有根据!

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古埃及历史框架(年代学)的构建,以及其中应用到的史料和技术。

学界关于年代学的定义为:关于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时间或排列顺序的科学。它是历史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此外,我还需要强调一句,研究世界历史,最忌讳的就是,用研究中国历史的固有思维和习惯,硬往世界其他文明的历史上套。对于古代世界的各文明来说,中国式的史书撰写现象,更多的是一种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

和中国古代的纪年法相似,古埃及人在纪年的时候,采用的也是“某位法老在位的第几年几月几日”这种方式。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即怎么把古埃及的纪年法转化成现行的公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有现行公元纪年相参考的埃及纪年时间点。举个例子,不一定准确,比如我们已知在古埃及历史上,某件事情发生于“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第5年”。在类似的文献中正好记录有,某个天文现象也发生在这一年。而我们根据现有的天文学知识可以明确地推算出,这一天文现象发生的公元纪年时间。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拉美西斯二世第5年对应公元纪年的哪一年。以此类推,我们就能推算出,拉美西斯二世第1、2、3......年所对应的公元纪年时间。这就是历史学研究常用到的,相对纪年法和绝对纪年法。

埃及年代学的构建,主要使用到的材料有:1、王表;2、记录有国王统治年数的家谱;3、记录有国王统治顺序和年代的原始文献和考古资料;4、同一时代来自其他文明的历史文献;5.天文学数据。前三类材料解决的,主要是相对纪年问题;后两类材料解决的,是绝对纪年问题。下面我来一一展开讨论。在文末部分,我附上现代考古学常用到的,给文物断代的方法。

       目录 一.王表 二.记录有国王统治年数的家谱 三.记录有国王统治顺序和年代的原始文献及考古资料 四.同一时代来自其他文明的历史文献 五.天文学数据 附录.几种给文物断代的方法     

一、王表,王表为我们提供了,古埃及国王统治的基本顺序和某些国王统治的年数。现存的王表大多残缺不全,且多多少少均存在一些记录错误。但是幸运的是,这些王表中的大多数内容,是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这增加了其记录信息的可信性。构建古埃及历史年代学用到的王表,主要包括:帕勒莫石碑(Palemo Stone),都灵王表(Turin Canon Kinglist),第19王朝的三个王表,卡尔纳克王表(Karnak Kinglist),德谟梯克编年史(Demotic Cycle),曼涅托(Manetho)《埃及史》、希罗多德(Herodutos)《历史》和古希腊学者埃拉托斯特奈斯德(Eratosthenes)的著作中的埃及王表。

  1. 帕勒莫石碑 帕勒莫石碑的制作材料为黑玄武岩(black basalt)),雕刻于古埃及第5王朝时期(公元前2494-前2345),是我们已知最早的王表。这块石碑已经残缺不全,残片中最大的一块现藏于西西里岛的帕勒莫博物馆(Palemo Museum)。完整的帕勒莫石碑,记录了自古埃及第1王朝国王美尼斯(Menes),到第5王朝国王奈弗里尔卡拉(Neferirkara,前2475-前2455年)之间所有国王的统治年代。

帕勒莫石碑原为正反两面,两面均被水平线分割成大行。正面第一行列出了前王朝诸王的名字,但是对于他们的统治年数则略而不述(可能撰写者也不知道他们的确切统治年代);其余每一行被从右至左分成若干列,每列之间用古埃及语中表示“年”的符号隔开。在行与行之间刻有国王的名字,表示以下诸列中的记录均属于这一国王。在每一列的上中部分,记录有这一年中国王的重要活动,下侧部分则记录有这一年尼罗河的最高水位。

2. 都灵王表 都灵王表记录在纸莎草纸上,原表已经散佚。现存的都灵王表,抄写在一个税收登记表的背面,可能版本并不正规。但是,它却是所有王表中最具价值的一个,因为该王表的时间跨度较大,记载了自传说中的王朝,到第17王朝时期所有国王的名称,其中关于前五个王朝的记录,可以和帕勒莫石碑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学者认为完整的都灵王表,甚至还包括第18王朝(前1550-前1295年)和第19王朝(前1295-前1186年)早期的诸王。

都灵王表中记录的所有国王,都标注有统治年数,早期的国王甚至还标注有死亡时的年龄。自第12王朝时期开始,每位国王的统治年都以月和日计算,纪年非常准确。

3. 第19王朝的三个王表 第19王朝的三个王表中的其中两个内容相同,最初分别雕刻于阿拜多斯地区塞提一世(前1294-前1279年)和拉美西斯二世(前1279-前1213年)的神庙中。拉美西斯二世的王表,现存大英博物馆,其中共记录了76位国王。第三个王表位于官员朱奴瑞(Tjunuroy)的坟墓中,共记录了56位国王。这些王表是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两位法老,祭司祖先诸王时,罗列出来享受祭品的国王名单。这三个王表和都灵王表,以及曼涅托的记录基本吻合,可以相互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几个王表中,均删掉了女法老哈特舍普苏特(Hatshepsut, 前1473-前1458年)的相关信息。

4. 卡尔纳克王表 卡尔纳克王表,制作于图特摩斯三世(前1479-前1425)统治时期,现存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共记录有62位国王的名字。

5. 德谟梯克编年史(Demotic Cycle)德谟梯克编年史约成书于公元前320年,记录了古埃及第28王朝至第30王朝诸王的名字,是一部具有神谕性质的著作,且附带有评论。但是,在该编年史中关于第29王朝的国王,这部书中的记录和曼涅托的《埃及史》略有不同

6. 曼涅托《埃及史》曼涅托的《埃及史》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是祭司曼涅托献给国王托勒密二世的礼物。曼涅托本人既通晓古埃及语,又懂希腊语。这部著作用希腊语写成,为我们记录了古埃及从上古传说时代开始的埃及诸王,可以和上述王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但是这部著作后来散佚,但其中的王表部分,却在其他古代作家的著作中保存下来。目前这一王表有三个版本,即阿弗里克奴斯版本(Africanus,公元3世纪)、尤塞比乌斯版本(Eusebius,公元4世纪)和乔治·西塞流斯版本(George the Syncellus, 公元8世纪)。

1940年,学者沃德尔(Waddell)把这些王表从希腊语翻译成英语,并发表出来。

7. 希罗多德《历史》和狄奥多鲁斯(Diodorus)的《历史文库》 在这两部著作中,均有关于古埃及国王世系,统治年代和重要事件的记录。其中的有些记录可以与上述王表相互印证。

8.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斯特奈斯德(Eratosthenes)的著作中,也有关于古埃及国王的记载。

二、记录有国王统治年数的家谱

和古中国一样,很多古埃及家族有修家谱的习惯。现存最重要的家谱,形成于古埃及的第三中间期。该家谱制作于古埃及第22王朝(前945-前715)国王沙桑克五世(Sheshonq V)统治时期,由祭司安科芬·塞特麦特(Ankhefen-Sekhmet)为其家族所作,在此家谱中,他增补了其祖先11代人的名字。在记述其家族第11代到第60代家族成员的时候,他至少提及到古埃及26位国王的名字,这些王国的名字,大多可以和上述王表中的记录相互印证。这个家谱现存柏林博物馆。

第二个有名的家谱,制作于同一国王统治时期,制作者为帕森赫尔(Pashenkher),他增补了其17代祖先的名字。其家谱中的第5代到第8代,对应第22王朝国王沙桑克二世(Sheshonq II)到俄索空二世(Osorkon II)时期,第9代到第17代对应俄索空二世到沙桑克五世时期。

上述的家谱,对于我们建立第三中间期的年代学意义重大。

三. 记录有国王统治顺序和年代的原始文献及考古资料

1、这里所说的原始文献,特指记载有某些国王的名字和统治年代的铭文和文物,包括记载有国王举办塞德节(Sed Festival)的铭文、记载有国王统治的最晚年代或者统治年数的铭文、政府官员坟墓中的铭文传记。

① 记载有塞德节的铭文

赛德节是古埃及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日,一般由国王召集并主持。在这个节日举办的时候,国王一般会参加一些相对耗费体力的活动。目的是:告诉世人他仍然十分强壮且充满活力,同时警告某些心怀鬼胎的人不要轻举妄动。理论上来讲,这个节日是在国王统治的第30年举办一次,第60年举办第二次。在实践中,第1次赛德节的举办,一般为某位国王统治的第30年,但是,第2次赛德节的举办,通常是在该国王统治的第32年或者33年提前召开,而不会等到其统治的第60年(在古埃及历史上,很少有国王能活到他统治的第60年)。如果在某个铭文中,记载有某位国王举办过赛德节,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至少在位30年。

例外的是,据文献记载,有少数国王的统治时间即使超过30年,也没有举办过赛德节。这可能是因为他很强大且充满自信,不需要用举办赛德节的方式来昭告世人;相反,还有一些国王,在其统治初期,就举办过赛德节。这大概是因为这一国王身体欠佳,或者在其统治期间,社会不够稳定。因此,在依据塞德节的相关记载,来建立埃及年代学的时候,我们需要参考其他文献来相互印证。

② 记载有国王统治的最晚年代或者统治年数的铭文

这类铭文比较简单,比如在一处铭文中,记载有“图坦卡蒙统治的第10年”的字样。通过这一铭文,这样我们可以推断,法老图坦卡蒙至少统治了埃及十年之久。在古埃及的铭文中,类似的记载并不少见。

记载有某位国王统治年数的铭文一般为祈祷文,是国王向神祈祷时所用。请求神赐予他像过去某位法老一样长久的统治时间。例如拉美西斯二世统治埃及长达67年之久,所以他成为很多国王向神祈祷时的参考。“请神赐予我,像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一样的统治时长,他在位67年之久”。

政府官员坟墓中的铭文传记

在古埃及,为了展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同时获得神的庇佑,很多的官员有在其坟墓中,书写自传的习惯。这些自传体铭文,通常会提及他自己的生卒年代、他所效忠的国王,官职的升迁、婚姻和家庭的情况。他们采用的纪年方式,一般为某位法老统治的第几年。如果坟墓的主人活得时间足够长,他可能会熬死数任国王。如此,这些铭文通常可以给我们提供某一时间段内,诸位法老的统治顺序和统治时长。

例如,我们已知一个古埃及人活到53岁,他生于阿蒙奈姆海特一世(Amenemhat I,前1985-前1956年)治的第3年,死于塞索斯特一世(Senusret I,前1956-前1911年)统治的第35年。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出,阿蒙奈姆海特一世统治的第三年到塞索斯特一世统治的35年,这之间一共有53年,然后计算出阿蒙奈姆海特一世的在位时长。

2. 考古资料

考古资料,通常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建立古埃及的年代学。比如,在孟菲斯东部地区,考古学家发掘出大量的考古材料,这些材料为我们澄清了希罗多德《历史》中的一些记载。在希罗多德的记载中,他曾把两个拥有一样名字的国王混为一谈,而这些考古材料证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王。

据考古发掘材料记载,第22王朝法老沙桑克三世(Sheshonq III)曾把拉美西斯二世的石雕运走,去建造自己的神庙。据此,我们可以确定拉美西斯二世的统治年代,应该早于沙桑克三世。

四、同一时代来自其他文明的历史文献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文明的诞生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西部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埃及早王朝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2686年)。它们之间主要的交流方式为贸易、战争和外交等。两个古老文明地区间交流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和考古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建立埃及和叙利-巴勒斯坦地区历史年代学的重要依据。

古埃及的前王朝晚期到古王国时期(公元前5300年-前2160年),对应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史前文化时期和叙巴地区的青铜早期。在叙利亚地区的埃柏拉(Ebla),考古学家发现了雕刻有国王哈夫拉(前2558-前2532年)和珀辟一世(前2321-前2287年)名字的石制器皿。考古证据显示,从中王国时期的阿蒙奈姆海特二世(前1911年-前1877年)时期,古埃及和西亚地区可能也已经建立联系。

从现有史料可知,古埃及第13王朝国王奈弗尔霍特普一世(Neferhotep I),曾通过巴比罗斯(Bablos)国王雅梯阿木(Yatin-Amu),尝试与马瑞(Mari)国王兹姆里里姆( Zimri-Lim)建立间接的联系。而有确切的文献证明,兹姆里里姆同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处于同时代。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埃及国王奈弗尔霍特普一世、巴比罗斯国王雅梯阿木、马瑞国王兹姆里里姆和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四人处于同一时代。只要我们确定上述四个国王中的任何一位国王的统治时间,我们就可以大胆推测,其余三个国王在这段时间内的一年或者数年,曾经位于国王之位。这可以用来验证,上述我们根据古埃及年表等材料,建立的古埃及年代学知识。

从新王国时期(前1550-前1069年)开始,埃及的对外交流更加频繁。从考古资料来看,这一时期,埃及和赫梯、米坦尼、亚述、巴比伦、乌加里特、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均存在密切交往。根据第三中间期(前1069-前664年)和后期埃及时期(前664年-前332年)的史料,我们可知埃及第22王朝国王沙桑克一世(Sheshonq I)到俄索空四世之间(Osorkon IV)的诸王,和希伯来及亚述的国王处于同一时期;第25王朝和第26王朝的诸王,和亚述及新巴比伦国王处于同一时期。

学者在建立上述诸文明古国和地区的年代学时,可以参考不同地区的相关史料,从而达到相互印证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参照,我们甚至可以建立近东地区各文明古国的年代学,并形成铁板一块,无懈可击的证据链。

五.天文学数据

天狼星偕日同升,是我们建立古埃及年代学的最有效的证据之一,特别是对于古埃及的绝对年代学框架的推证意义重大。所谓天狼星偕日升,是指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同时出现的天文现象。

先来介绍一下我们现在通用的阳历和古埃及历法。

我们的现行公历,每年的实际时长约为365天又1/4天。为了方便,我们一般把每年算作365天,但是这样每年会多出1/4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规定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即第四年增加为366天,其他三年为365天。如此,我们才可以保证我们的历法,同太阳和地球的实际运转情况一致。

古埃及的历法,制定于公元前3000年之前,由于埃及人不懂得那么多的天文知识。所以他们规定,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为30天,年终再加上5天,这样一年算下来总共365天。由于他们忽略掉了这1/4天,所以按照古埃及的历法,每年的结束时间,要比现行公历早1/4天,四年就早一天。如此循环下去过了720年。古埃及的历法比太阳年早了整整六个月,埃及人发现,他们的历法发生了严重混乱,历法中的冬季出现在了夏季。当时间来到第1460年,古埃及历法比太阳历早了整整一年的时候,古埃及人发现,他们历法中的日期和季节又全部恢复正常了,也就是和太阳与地球的实际运转情况一致了。

古埃及人把每年的7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最初的这个7月1日,出现了天狼星偕日升的现象。在此后的1458年里,天狼星偕日升再也没有出现在7月1日这一天。而当第1460年时,古埃及人发现,天狼星偕日升又出现在了7月1日这天。这就是天文学上的天狼星周期。

据古埃及文献记载,在拉美西斯二世继位那年,发生了天狼星偕日升现象。但是由于在埃及的各个地区,这一天文现象出现的时间不同,我们可以把拉美西斯二世即位的时间,定到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90年和公元前1279年,三者中的一年。再结合古埃及的其他文献记载,和近东诸国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排除掉公元前1304年和公元前1290年,最终把拉美西斯二世的继位时间,确定为公元前1279年。

而古埃及的众多年表,大多采用的是相对纪年法。比如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第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此我们可以精准地把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时间,转化为公元纪年。再结合大量的古埃及和近东各国的相关史料,我们可以建立更加精准的古埃及年代学,甚至还可以帮助其他邻国的历史建立年代学。

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建立起古埃及历史准确的年代学了。

附录:文物的断代方法

估计很多人,特别是伪史论的支持者,又会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即你是怎么给上述叙述中使用到的史料(包括石碑、纸草等)断代的,即怎么确定这些文物不是后人的造假。下面我就来讲一讲,考古学界是怎么给文物断代的。

1. 文字材料断代的方法

在历史时期,许多考古发现的年代可以用其上雕刻的文字来确定。因为古埃及人比较喜欢得瑟,所以在古埃及大部分的文物上,均写有其主人的名字,有些甚至会提及墓主人的生卒年代,及他们的丰功伟绩。比如,在帝王谷17号坟墓的柱子和墙壁上,均雕刻有国王塞提一世(前1294-前1279年)的名字。内行人士看一眼就可以确定,这座坟墓的主人是谁,那么该坟墓中出土的相关文物大多也属于塞提一世。

这种断代方法比较简单,在此不再赘述。

2. 自然科学测年的方法 自然科学测年法,确定的是绝对年代,是考古学中给文物断代最准确,且无懈可击的方法,其中包括碳14年代测定法、树木年轮和纹泥测定法、钾氩法、古地磁法、铀系法等

①碳14测年法

碳十四测年法,是考古学家进行绝对年代测定最常用的方法。这一方法由化学家威拉德·利比于1949年发明。碳十四测年法的工作原理为:宇宙射线的中子轰击地球的空气,与其中的氮气发生反应,产生碳的同位素碳十四,它含有14个中子,而不是通常的12个。由于这两个额外的中子,使得碳原子的原子核变得不稳定,易发生衰变。这一原理用化学式表示为:

解释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对这一测年方法仍然很迷惑。碳十四测年法,用最通俗的语言可以解释为:碳14和它的同位素一样,也可以组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当植物在活着的时候,体内的碳和大气中的碳比例相同。各种动物以食物链的方式保持着相同的碳元素比例。但是一旦植物或者动物死亡,没有新的碳元素进入身体,它们体内的碳元素就开始发生衰变。衰减周期为:5730年后,碳十四损减到原来一半;11460年后,碳十四衰减到原来的1/4。有意思的是,最初利比把这一衰减周期错误地计算为5568年,最后才修正为5730±40年。

埃及学家联合化学家,对古埃及各个王朝时期残留的有机质,进行了广泛的碳十四断代。测试的结果,与古埃及王表中的记载和我们根据天文现象推断的结果相符。例如,根据对早王朝时期的相关有机质的碳十四测定,学者把早王朝时期的两个王朝及一些国王的统治时间断代为:

历史时期 王名与墓群 碳十四断代结果(BC)
早王朝 第一王朝
阿哈(Aha) 3022±102
登(Den) 2969±80
卡 (Qaa) 2868±69
第二王朝 2780±95
......

②树木年轮和纹泥

在18世纪的时候,用树木年轮进行断代的原理,已经开始被应用了。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道格拉斯(A. E. Douglass)正式提出树木年轮年代学。这一断代方法的工作原理为:树木的生长,受到气候降雨的影响比较大,由于同一个地区每年的气候存在差异,所以此地树木的年轮宽窄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树论年代学家利用年龄连续的古木,可以建立起一个区域内长期的年代学系列,从现在一直上溯到几百甚至几千年。

这种方法的应用如下:假如一个地区在几千年来,一直长有树木,我们可以砍倒一棵活着的树木,最外侧一圈年轮即为最近的新年论;再找到一棵刚刚枯死的树木,观察它的年轮。由于在同一地区生长,受到相同气候的影响。老树木外圈部分年轮的宽窄和新树木内测年轮的宽窄应该存在一致性。然后,我们再找一棵更古老的树木,和上述的老树木进行年轮对比,两者在年轮上肯定也有一致性的几年。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地区几千,甚至上万年的年代学。

在古埃及的一些聚落中,埃及人是用木材建造房子的。如果我们能确定这些木材最外侧的年轮所属的年代(树木被砍伐,则年轮不再生长)。我们就可以给这些房子和其中发现的文物进行断代。

纹泥断代法的原理如下:以尼罗河为例,尼罗河夏季水流量比较大,冲击力也比较大。那么水流会冲刷走更加粗大的泥沙颗粒;而冬季水流量较小,就只能冲刷走比较小的泥沙颗粒。当这些颗粒在河床沉积以后,就会形成大颗粒和小颗粒交错出现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纹泥,建立年代学。

在埃及的法尤姆地区,存在一些湖泊。对这些湖泊中的沉积层,我们也可以尝试利用纹泥测年法建立年代学。

③ 钾氩法

钾氩法,常被用来给最古老的考古遗址进行断代。使用这一方法,我们可以测定上起20亿年,下至40万年岩石的年龄。钾氩法断代的原理为: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钾在自然状态下含有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钾40。钾40的原子在衰变时,有11%会变成氩40,而氩40是一种惰性气体,很容易在火山岩形成时从矿物质中逃逸。当火山岩结晶时,氩40的含量几乎下降到零,随着时间的推移,钾氩元素的衰变持续进行,其半衰期为13亿年。因此学者可以通过测算岩石中氩的含量,来计算该岩石自冷却以来的年龄。

钾氩法,特别适合于有频繁火山活动地区的遗址测年,比如东非和日本等。在这些地区,存在丰富的岩浆岩和火山灰沉积。正是使用这一测年方法,利基夫妇和其他考古学家一起,建立起人类演化的顺序,把人类的年龄前推到175万年(而不是传统上学者认为的100万年),使得我们对人类历史的古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④古地磁法

地球可以被看做一个巨大的两极磁体,其磁场沿其旋转中轴分布。古地磁法的工作原理为:由于地心物理过程,及地心和地幔之间边界的变化,使得地球的磁场强度经常发生变化,相应地,地球的磁极也会发生紊乱。而地球磁极性和强度的变化,会记录在土壤、沉积物和火山岩残余物质的磁化上。

氧化铁对磁化非常敏感,当其被加热到500度时,就会失去磁性;而当冷却到500度以下时,它又会恢复磁性。基于此,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对氧化铁进行磁性测试,来判断其相伴地层的年龄。此外,地区磁场倒转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而且从地质学来判断,这种倒转的速率非常快。因此,这一现象,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标尺,来区分新生代晚期的诸多阶段。

⑤铀系法

铀系法是以铀元素的同位素衰变为基础的断代方法,其原理为:铀的两种同位素铀238和铀235经过一系列衰变生成两个子体钍和镨。而这两种元素也会衰变,所以可以用来测年。铀系法特别适合距今5万到50万年之间物品的年代测定,而对这个时间段的年代测定,正好可以和碳14测年法相互补充。

铀系法特别适合给富含碳酸钙的岩石测年。由于石灰岩洞穴往往会被古人类选作居址,所以有时候这些人类遗骸和人类早期使用过的石器会裹上一层碳酸钙。比如古人类的牙齿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测年,因为牙齿埋在地下,地下水中的铀会渗入牙齿。

有疑问,@我 @见血封喉

参考文献: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集:《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埃及那悠久的历史,动辄五千年、六千年,确实让人感觉有些“夸张”,但这些数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考古发现、文献记录以及科学测年等多种证据综合推导出来的。要详细说明,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埃及历史”的起始时间点是如何界定的。 这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涵盖了一个漫长的发.............
  • 回答
    拨开迷雾,审视“地中海的海市蜃楼”:一次对天涯古埃及历史质疑的深入解读天涯社区,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孕育各种思想碰撞的平台,曾经出现过不少引人深思的讨论,其中关于古埃及历史的质疑,尤其是那篇题为“地中海的海市蜃楼”的文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众对这一古老文明的重新审视。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剥离它.............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在探究古代文明历史的文献时,我们绕开那些将整个历史捏造的“伪史论”的论调,转而关注那些具体揭示了“托古”(即伪托、伪造、伪造文献以冒充古代作者)现象的史料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致梳理的过程。因为“托古”的行为,虽然不至于让整个古希腊、古埃及或古罗马的文明凭空出现,但它确实是古代社会中一种真实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直击历史学研究的核心:为什么如果古希腊古埃及历史是后人伪造的,我们找不到关于这些“伪造者”的记录呢?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但如果仔细审视,我们就能明白,这种“伪造说”的立论本身就存在根本性的困难,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没有相关记录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学研究的基本逻辑。.............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我脑子里已经自动生成了好几个版本了,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史学奇葩大会”!先说那帮“古希腊不存在”的论调,这些人通常把古希腊的历史、神话、哲学、艺术,一股脑儿地归到“后人杜撰”、“西方编造”的筐里。他们可能会抓住一些考古证据上的“空白”或者“不确定性”,.............
  • 回答
    曼涅托的《埃及史》对后人研究古埃及历史,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窗户,其作用之大,难以尽述。在没有曼涅托之前,我们对于古埃及的了解,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摸索,零散、混乱,甚至充满了臆测。而他的这部著作,则像一盏明灯,为后人梳理了古埃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脉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框架和依据。首先,曼涅托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人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对“历史”的定义、个人经历的烙印,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都有点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聊。首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会觉得“历史”就等于“古人的事儿”。1. “历史”的惯性定义:人类的文明脉络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历史”,很大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尝试一下用“P社报告体”来描述现代和古代的历史事件。这种风格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信息密集且略带官方/技术性: 强调数据、统计、组织结构、战略目标等。 客观但夹杂着某种程度的解读/战略意图的推测: 报告的撰写者似乎在分析局势并给出建议。 简洁的术语和缩写(虽然在这里我们尽量避免.............
  • 回答
    古代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是否能视为美国的古代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非常细致地界定“古代”和“美国”这两个概念。核心观点:从广义上来说,古代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可以被视为“美洲大陆的原生历史”或“前哥伦布时代的历史”,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美国的古代史”。这是因为“美国”(United.............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时期,那些在中东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着的各个族群,他们是如何看待和记住自己祖先那段辉煌与变迁的历史的。这可不是一段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文化交融、宗教影响、政治格局变化,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相互镜像式的记忆构建。一、 古典时期:帝国的回响与文化的熔炉在进入中世纪之.............
  • 回答
    《刺客信条》系列游戏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对历史的还原度,尤其是那些活灵活现的古代城市和建筑。但就像任何艺术创作一样,它并非完全照搬历史,而是带着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那么,游戏中展现的古代城市和建筑,究竟有多严谨?和真实历史之间又存在多少出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剖析。.............
  • 回答
    确实,在学术界和公众讨论中,存在着因对考古历史领域“双重标准”的感受而引发的质疑古代西方历史和考古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它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对学术界不公平待遇的感知是重要驱动力之一。现象的根源:对“双重标准”的感知这种质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部分人认为在对待东方(尤其是中国).............
  • 回答
    这段关于古希腊历史的文字,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勾勒出了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图景。它让我联想到,在遥远的过去,有一群智慧而热情的民族,他们是如何在爱琴海畔,在星辰大海的指引下,创造出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要深入理解这段话,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含义。首先,它点出了古希腊文明的地域特征。“爱琴海畔”、“群.............
  • 回答
    部分国人对欧洲古代历史真实性的怀疑,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原因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文化视角与历史叙事的差异: “文明”定义与史观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史学观中,“文明”往往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文字.............
  • 回答
    嘿!想带孩子一起穿越回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吗?给小学生讲中国古代史,可不能干巴巴地搬书本,得有趣、有画面,还得让他们能看得懂、记得住。我最近给家里的孩子找了几套书,效果特别好,赶紧分享给你们,希望能帮到你。一、 循序渐进,打下坚实基础: 《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全套,共10册)—— 这套书绝对是我.............
  • 回答
    咱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寺庙里,那些古老的碑刻啊,可不是光摆着好看的摆设,它们里头藏着的信息,足以给某个时代打上一个鲜明的烙印,说它是那个时代的注脚,一点儿也不夸张。我来好好给你掰扯掰扯,里头能看出多少门道来。一、王朝的兴衰与政治风云你想啊,古代的寺庙,特别是大的寺院,往往是皇家和地方官府大力支持的。所以.............
  • 回答
    看到希腊选手在赛场上泪崩,原因竟是因为贫困而不得不退役,这实在令人唏嘘。很多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或许是:“堂堂希腊,六千年文明的摇篮,怎么连个运动员都养不起了?” 甚至有人会因此质疑古希腊文明的真实性,觉得这一切是不是“假的”。我们不妨先放下“古希腊文明是否是假的”这个有些极端.............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欧洲古代,特别是漫长而复杂的中世纪历史,能够留存至今,并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二,绝非偶然,而是历经岁月筛选、无数人努力与智慧的结晶。这其中,既有官方的记录,也有个体的记忆;既有宏大的史书,也有琐碎的物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经过后人的打捞、梳理,才逐渐汇聚成我们今天所知的欧洲古代史。一、官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