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都说了是“风险投资”,那就按照“投资”的角度来看,决定投不投一家公司,主要因素很简单:能不能赚钱。
实话说,是不是有核心技术,只是能否赚钱的一个因素。甚至“赚钱”和“高技术/核心技术”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因素——毕竟技术牛X但最终市场不接受而倒闭的公司一抓一大把。
远的不说,光说浏览器:网景已经死了,opera也一度濒死(如果以内核来说,opera当初的presto已经死了,现在用的也是WebKit/Chromium这个系列的引擎)。甚至以opera为例子来看:当他抛弃了自研的presto内核之后,公司反而一路向好。
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如果某个初创公司去自研一套如假包换绝无抄袭的浏览器内核的话,是我我就一定不投。
又是一轮把投资人当傻子的舆论。
我在小米的时候接触过这个项目,也让业务部门做了代码、性能、安全性的测试(没投是因为没什么业务联系)。团队并没有隐瞒,项目里明确说了,红芯内核是在通用的浏览器内核架构基础上改造成安全浏览器内核,本质上和360类似。
红芯之前叫云适配,主要的业务是帮助企业无论在任何设备、任何操作系统上,都能安全访问企业原来的信息系统。过去这些年,云适配平台签约了数十家国内大型企业,包括国务院、国资委等政府机构。
在红芯的报告里,它们明确说了,中国没有自主产权的浏览器内核,虽然有开源部分,但远远不够,所以他们打算往这个方向努力。今年3月份他们和中科院合作的研究室才开始研发,现在怎么可能就有全原创知识产权的内核出来?
红芯之前的商业模式和商业价值都和原创内核无关,投资机构又不是傻子。
媒体真是人云亦云。
先说结论,投资人投的没有问题,不但没有问题,从财务回报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标的。
++++++++++++++++++++++++++++++++
前天,看到朋友圈里面有人发红芯的融资消息,标题是,红芯宣布获2.5亿元系列融资,要做一亿人的安全工作入口。看到这个消息还是挺让人吃惊的,毕竟现在的资本环境不好,企业服务领域大多数公司都在调整,能够在这个时间融到这么一大笔钱,还是很了不起的。
红芯这家公司,我不算特别熟悉,但也不陌生,15年SaaS风起的之后,就跟这家当时还叫做云适配的公司打过交道,两个创始人,陈本峰和高婧都有聊过天,彼此印象还不错。当时他们的业务是给政府网站做手机显示的HTML页面适配,当时是晨兴和IDG投了钱,从这两家基金就能看出来,走的是高大上或者是小清新套路。再后来,我一个原来做投资的朋友转行做了FA,在去年接了云适配的案子,那个时候已经改名叫红芯安全,我那个时候也在一家基金(三行资本,北理工系基金)做投资合伙人,看一些企业服务领域的项目,因此看到了红芯的BP,当时已经以政府客户的上网安全为主打业务。看完觉得,财务数据还可以,但也不是特别突出,后续也并没有跟进。再加上投资方里面有达晨,我大概了解,达晨这家基金,对于企业的财务要求还是挺严格的,一般是有不错的盈利能力的公司,才能拿到达晨的钱,但企业服务要想盈利,从常规意义上来说,已经不算是一个产品导向型公司,也就是,这家公司,已经发生了基因上面的变化。
看到红芯的融资消息,我还给我的FA朋友发了几条微信,我说恭喜,逆势融资不易,只是我有一些小的困惑,一是融资消息没有写具体领投方,只写是上市公司和政府客户。二是CEO表示马上开启下一轮融资,这些都不太寻常,按照我了解,这家公司好像并不亏损,融到这么大一笔钱之后,有没有马上开启下一轮融资的必要?关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回答,我也随后就没有再问。
今天就看到了被广泛刷屏的消息,融资2.5亿的国产浏览器之光,竟然只是谷歌浏览器换了层皮?文章内容翔实,分析思路清晰,看完的同学自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在文中,红芯被比喻成靠打磨芯片欺骗国家基金的“汉芯”,团队创始人陈本峰也被说成是只写过微软浏览器404页面的莆田系程序员。
我无意去引申这一个话题,我只是想就着这个机会,聊一聊国产软件领域广泛存在的困境。这个困境其实挺简单的,就是,作为一家软件公司,到底要不要投入真正的产品研发?
这个问题,咋一看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软件公司,当然要投研发,只是,我们需要细细思考的是,我们要投入多少钱到研发?去年的时候,同样是看项目的过程中,看到一家公司叫做泽塔云,是在开源Ceph基础之上做企业存储业务的,当时公司规模还不大,但是已经盈利。团队的说法是,自己不做研发,不做售前售后,只是通过渠道和合作伙伴的方式去推广Ceph。我不得为这家公司绝妙的思路倾倒,一家软件公司,研发和销售都不做,那价值何在?但也同时为中国的软件事业感到悲哀,这样的公司,恐怕才是市场需要的公司。后来,这个项目,我没有跟进,不久之后,听说拿到了达晨的投资,后来,几家国内的银行也做了战略投资。
我没有资格评判一家公司是好还是不好,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创造顾客,在于给股东创造利益。在这一点来说,红芯,泽塔云这些公司,做的都是不错的,按照红芯现在的势头,估计三四年之后,利润就可以申请IPO了。红芯的主要业务,并不是向企业售卖更加好用的浏览器,而是,更好的满足政府客户和国企类客户行为监控的需求。我们知道,在中国的网络监控和应用监控领域,有一个独特的市场,叫做上网行为监控,上网行为监控是在企业入口的交换机上面进行数据抓包,对HTTP协议进行解析,监控员工的网络行为,包括QQ聊天,邮件,上网等行为,并且实时报警。这里面有两家公司,分别是深信服和网康。深信服已经是上市公司,业绩很好,因为之前深信服号称也做APM业务,彼此之间打过交道。不过,深信服很快就从APM领域撤出了,想必是看出,相比较于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还是扎扎实实的去为国家网络安全服务更加能够挣钱。再后来,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用HTTPS代替HTTP协议,这个时候,网络包抓取解包就变成了难点,因为抓取到的都是密文,无法解析,这个时候,红芯就适当的出现了。红芯的主要作用是,红芯内置了深信服的根证书,当国企员工用红芯上网的时候,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被监控的。红芯加深信服,真是典型的中国客户需求,所以,红芯有一大批有钱的客户,都是这些国有企业,比如国资委、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等。
应该说,从企业家和投资人的角度说,我们必须为创始团队喝彩,从可有可无的云适配业务,转型到刚需痛点的安全监管业务。说实话,如果我是老投资人,我会十分感谢团队的努力,毕竟,商业就是商业,商业和道德无关,并且,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团队能够决定的。在我苦苦思索APM软件价值的时候,云适配团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找到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方法,说实话,如果我是大基金的合伙人,估计我也会投。我没跟只是因为我觉得贵了。
中国研发做的最好的公司之一是Pingcap,他们对于产品品质的要求,超越了当年的我和其他一众SaaS小伙伴,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人,我在产品和市场之间摇摆,而pingcap做的很坚定。但我不知道,红芯和pingcap的收入,到底是哪家更高一些。可能存在的真相是,是不是投入研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收入有利润才能满足二级市场的要求。今天在中国IPO,创业板的6000万利润是刚性的门槛,未弥补亏损则对所有烧钱求发展的SaaS及企业服务公司明确的Say No。我们IT服务领域,有家公司叫 北塔,是每隔两三年,招一批研发,花半年时间写产品,半年时间测试,产品稳定之后裁掉研发,卖个两年。然后周而复始。这些事情,都是违背我的价值观的,但是,大环境如此,企业的第一任务是生存,第二是发展。至于道德,那是功成名就之后的点缀。
所以,指责红芯团队抄袭的同学们,大家可能需要想一想,研发浏览器需要多少钱?当年我在OneAPM做模拟测试产品线的时候,仅仅是做firefox浏览器插件,团队就要十几个人,如果是从头做,估计研发团队要一百人以上了,而这成本,每年几千万的成本,又能够从用户那里收到多少钱回来呢?
从进化论角度讲,任何一种生物,都与周围的环境存在适应性,生物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存在的。当我们说国产软件公司的时候,我认为,求全责备,拿美国公司去比较,是非常不合适的。我们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我们身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团队的选择,也可能是无奈的选择。我无意于为谁开脱,我只是想说明,在中国做软件,就是这样一种两难的处境,所以我选择离开了这个行业。
那未来会怎么样呢?套用一句老话吧,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