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洋战争美国为什么不计划打满洲?

回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战略部署上并未将“打满洲”作为直接的作战目标。这背后有诸多复杂的历史、战略和现实考量,而非简单的疏忽或遗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美军的战略思维、资源分配以及对日本整体战线的判断。

首先,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面临的是一场多线作战的局面。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开启了太平洋战场,与此同时,欧洲战场也已硝烟弥漫,纳粹德国对英国和苏联的威胁不容小觑。美国的战略首要任务是尽最大可能支援欧洲盟友,遏制希特勒的扩张。因此,太平洋战场的资源调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虽然罗斯福总统明确了“先欧后亚”的战略,但并不意味着太平洋战场就完全被忽视。美国需要同时在两大洋进行高强度的军事对抗,这必然导致资源的稀释和战略选择上的取舍。

其次,从地理和战略的角度来看,直接进攻满洲并非美国最有效的选项。满洲,即当时的伪满洲国,是日本陆军的势力范围,拥有强大的陆军驻军和深厚的防御工事。美国海军虽然强大,但在缺乏可靠的陆基空中支援和战略空投能力的条件下,要在遥远的满洲地区展开大规模登陆作战,其难度和风险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当时最直接的威胁来自日本海军对太平洋岛屿和航线的控制。夺回菲律宾、硫兰诺、塞班、硫磺岛等战略要地,对于切断日本本土与海外殖民地的联系,削弱日本的战争潜力,从而最终迫使日本投降,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些岛屿是展开战略轰炸的理想平台,也是控制太平洋航线的关键节点。

再者,美国对日本的战略是逐步蚕食和孤立的。其战略核心是“跳岛战术”(Island Hopping)。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避开日军重兵把守的岛屿,选择战略价值高、防御相对薄弱的岛屿作为登陆点,逐步向日本本土推进。每一步行动都旨在夺取机场或港口等军事设施,以便为下一步进攻提供支撑,并逐步压缩日本的活动空间。通过这种方式,美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海军和航空优势,同时避免在日军陆军的强大阵地前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进攻满洲显然不符合这种“跳岛”的战略逻辑。

此外,当时苏联在太平洋战区的角色也需要被考虑。虽然苏联在初期对日战争采取了中立政策,但在战争的后期,特别是欧洲战场基本结束后,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美国的战略规划者自然也会考虑到这种地缘政治因素。将苏联的参战视为一种对日战略的补充和加速,而不是需要美国亲自去“解放”的地区。美国更侧重于通过海上封锁、战略轰炸和夺取关键岛屿来直接打击日本本土的力量,以达到战争目标。

最后,我们也要理解当时美国国内对于战争目标和战略的讨论。虽然不少人希望看到日本彻底战败,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得最大战果,一直是战略家们权衡的重点。将有限的陆军力量投入到复杂且可能遭受重创的满洲战场,不如集中力量在海空战场上对日本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例如,B29战略轰炸机能够从中国西南的基地(尽管当时支援中国抗日战争本身也充满挑战)或菲律宾起飞,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这种远程打击能力,比直接进攻满洲更能直接削弱日本的工业和战争能力。

总而言之,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不计划直接打满洲,是基于其整体战略的考虑,包括对战线局势的判断、资源的合理分配、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实现日本投降目标的最佳路径的追求。美国更侧重于通过海军优势和“跳岛战术”来逐步削弱日本的战争机器,并最终将其推向灭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个综合考虑。

从攻击方向来说,借用大佬 @江诚 的图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中国东北地区在当时整个日本势力区中属于中央偏北的位置,从盟军控制区出发抵达中国东北,自西向东得经过华北占领区,华南占领区。自东向西得先打穿日本本土。直接穿海路的话无论有胶州湾还是过宫古海峡对马海峡都得从日本中间突破,只有从北方打会比较方便然而美国在北方缺乏兵力……


所以,美军攻击日本实际上有四个攻击方向。

1,直接从太平洋上A过去,基本就是太平洋海战和李梅火攻使用的路线。

2,走东南亚,海上进攻逐岛争夺,沿着第一岛链冲上去,基本就是东南亚战役的路线。

3,从中国大陆反攻。

4,从北方进攻,直接进军东北和北方四岛,然后占领朝鲜半岛后从九洲岛登录。


然后四个选择中,太平洋战争实际走的就是方案一,不过方案一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间没有足够近的前线基地,完全依靠海军穿越太平洋去登陆是一件非常脑残的事情,且不提如何一次将几个师送上岸,仅考虑登陆舰能不能在深水区等待合适的海流就足够把做这个方案的人全部枪毙。

方案三其实是美国人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案,依靠重庆的地面部队把日军赶下海在各种意义上都完全符合盟军的需求,不过问题是……粤湘桂战役国军丢人的惊天动地,以至于盟军从此对国军的战斗力完全绝望,根本没办法直接进攻。另一方面如果美军试图直接协助国军参战……考虑到当时整个第一岛链都在日军的控制下,美国人只能通过驼峰航线和滇缅公路进入中国,运力非常可怜而且不稳定损失率极高,而且一下来就是山地战而不是平原。

方案四其实也是可行的,不过没困没办法执行,因为美国人在北方并没有规模够大的理解点,依然是依赖航运,效率并不高而且苏联在远东有大量驻军,无论有多大的战果都是给苏联帮忙——事实也正是如此,后来苏联对日本的进攻走的就是这条路。

所以,实际上美国只能选择从东南亚入手。

一方面东南亚作为传统殖民地,包括港口在内的设施比较好,方便横渡太平洋过来的军队修整与物资调配,同时盟军在澳大利亚和印度有稳固的基地,进攻比较方便,最后岛屿之间距离比较近,每次登录都很容易,最重要的是岛屿战美国的海军可以有效支援,而深入内地之后能帮忙的就只有海军航空兵了。

另一方面来说,没有地面据点就意味着即使是帮助美国打赢太平洋战争的航空兵也只能依靠航母,而依赖航母的问题在于,

1,航母的维护性很差,地面机场被攻击后只要有推土机压路机一天就能修好,而航母的飞行甲板出了问题得直接回港。

2,航母一次搭载和出击的舰载机比不上陆地机场,陆地机场可以一个飞行中队大象漫步准备出发然后同时启动顺序起飞,而航母不行,必须先从机库吊出来。

3,由于起飞距离限制,航母无法搭载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

所以,美军最靠谱的选择就是从东南亚一路海上推进。



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看过战史肯定知道,美军的陆军作战能力十分丢人。岛屿争夺战中还能依靠海军的绝对优势歼灭日军的海上和空中力量最后困死岛上的日本陆军(蛙跳战术),但如果真的让美国陆军在大陆上和日本人扛……虽然肯定会赢但损失小不了的。

美国人虽然轴,但是不傻。

至少大部分不傻。

user avatar

我觉得你需要一点基本地理常识:

以及了解一些USN的破交战:


另外扇扇某日本人的脸:

松井石根的186万发里面有166万发是迫击炮弹,水分大到什么程度不言而喻。真要数身管火炮炮弹数量日本37年一整年百万发都不一定有:

某精日一张口中国派遣军就有了日本3年制造的炮弹总数。南方军、关东军、国内军:我们没领炮弹吗?

另外送个美军的:

P.S. IJA没在太平洋伤筋动骨,可是众所周知,关东军是老弱病残,中国派遣军是架子,国内军是刚动员起来的新兵蛋子。那么老兵去哪了呢?大概是去国内的山林里隐居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战略部署上并未将“打满洲”作为直接的作战目标。这背后有诸多复杂的历史、战略和现实考量,而非简单的疏忽或遗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美军的战略思维、资源分配以及对日本整体战线的判断。首先,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面临的是一场多线作战的局面。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开启了太平.............
  • 回答
    偷袭珍珠港前,日本没有通过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宣战,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疏忽。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对美国意图的判断。首先,要明白日本当时面临的极端困境。自1940年以来,美国为了阻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对日本实施了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中.............
  • 回答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之所以没有像在其他战场那样,更倾向于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而更普遍地选择直接登陆作战,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考量,涉及战略目标、地理环境、资源限制、政治压力以及日本的特殊作战风格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说美军“不”围点打援,而是在太平洋战场,直接登陆往往是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效率的选.............
  • 回答
    二战日本之所以输给美国,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偷袭珍珠港得手就能概括的。尽管珍珠港的袭击确实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这只是太平洋战争早期的一个插曲,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失败是战略、经济、工业、人力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的打击虽然“痛”,但并未能“致命”。 航母未被摧.............
  • 回答
    尽管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在大型海战方面的实战经验确实相对匮乏,但最终能取得胜利,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且每一次胜利都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而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在不断学习和适应中实现的。一、 战前的积淀与预判:并非“零经验”首先要纠正一个误解,说美国海军“没有海战经验”是.............
  • 回答
    关于日本陆军在二战太平洋战争前期的表现,以及美军在菲律宾为何会遭遇惨败,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日本陆军“很拉胯”,事实上,他们在战争初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执行力。而美军在菲律宾的失败,原因更是多方面的,绝非一日之寒。首先,我们得正视日本陆军在战前的准备和战争初期.............
  •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
  • 回答
    日本当年之所以能强大到侵华甚至与美国对抗,并非仅仅因为其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而是多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结构以及对现代化的早期适应。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日本崛起的几个关键支点:1. 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与集权化: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幕府统治,虽.............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常见。从中国飞往美国的航班,尤其是飞往美国西海岸的航班,之所以很多会选择绕道北太平洋,甚至经过白令海峡附近区域,而不是直接横穿太平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经济性(燃油效率和飞行时间)、安全性、天气、航空管制以及历史航线规划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能赢得太平洋战争,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咱们得把目光放到战争爆发前、战争进行中以及战争结束后这几个关键阶段,看看美国到底做了些什么,又具备哪些优势,才能最终将那个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扳倒。一、 战争爆发前的“未雨绸缪”与日本的致命战略误判.............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队长的史蒂夫·罗杰斯,不是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大放异彩,而是被派往了太平洋战区,那场战争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简单的“多了一个超级士兵”那么简单,而是会触及到战略、战术、士气乃至于整个战争进程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明白太平洋战争的独特性。它不像欧洲战场那样是陆地为.............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后半段,美军在面对日军坚固防御的岛屿时,确实很少出现那种教科书式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漂亮攻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与其说是美军战术能力不足,不如说是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对手的特性以及后勤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漂亮的攻势作战”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在真实战场上,尤其是在.............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在瓜岛战役中的战略失误,可以说是其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日军战略思维中存在深刻问题的体现。并非孤立的“一步棋走错”,而是贯穿整个战役,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错误判断和决策叠加而成。首先,最根本的战略误判是低估了对手(美军)的决心和能力。日本海军和陆军,长期以来在亚洲大陆战场上.............
  • 回答
    假设,只是假设,在太平洋战争的某个节点,日军阴差阳错地破解了美军最核心的密码,比如“Magic”项目中的部分关键信息,或者直接掌握了部分海军通讯密码。这绝不是简单的“知道对方在哪儿”,而是能让日军的决策层如同拥有了上帝视角般窥视太平洋战场。这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波澜壮阔,甚至令人心悸的改变?首先,最直接.............
  • 回答
    关于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以及珍珠港事件是否是美国海军的“幸事”,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笼统地说战列舰“没什么大用处”或者将珍珠港视为“幸事”都显得过于片面,需要更细致的分析。战列舰的角色:从海上霸主到战略性资产在二战爆发前,战列舰无疑是海军的绝对核心。它们庞大的身躯、厚重的装.............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的航母编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沉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四艘航空母舰,那将是太平洋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走向的巨大转折点。首先,对太平洋战争而言,日军的胜利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性胜利。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宝贵的资产——航空母舰,几乎被一扫而.............
  • 回答
    在《血战太平洋》(The Pacific)这部剧里,看到军官命令销毁任何带有日期或地址的信件时,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有点不解,甚至有些残忍。但实际上,这背后有着非常现实且残酷的战争逻辑。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保护情报,避免泄露军事机密。在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渗透和间谍活.............
  • 回答
    三国同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核潜艇合作与“太平洋威胁”2021年9月,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宣布达成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安全协议,被称为“奥库斯”(AUKUS)协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美国和英国将协助澳大利亚建造一支由核动力攻击潜艇组成的舰队,以应对所谓“太平洋威胁”。这项协议的达成,无.............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清“正面对抗”这个词的含义。在军事领域,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指两个拥有全球性投送能力、先进技术和强大战略纵深的军事力量,在某个区域展开全面、不计代价的较量。在太平洋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与美国海军正面相对,中国海军需要达到一系列关键性的指标,这些指标不仅仅是舰艇数量,更涵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