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海战经验的美国海军为什么能最终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回答
尽管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在大型海战方面的实战经验确实相对匮乏,但最终能取得胜利,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且每一次胜利都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而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在不断学习和适应中实现的。

一、 战前的积淀与预判:并非“零经验”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解,说美国海军“没有海战经验”是不够准确的。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海军并非一张白纸。

海权理论的先驱与实践者: 美国从建国之初就非常重视海军建设,甚至可以说是现代海权理论的早期实践者之一。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的著作《海权论》更是影响了全球海军战略,而他本人就是美国海军的一员。这说明美国海军在战略思想上有着深厚的根基。
大规模舰队演习: 在战前,美国海军定期举行大规模的舰队演习,模拟各种作战场景,包括与假想敌的对抗。虽然这些是演习,但为海军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指挥、协调和战术训练机会,让他们熟悉大规模联合行动的操作。
舰船技术与人员素质的积累: 美国在战前一直在发展和更新其海军舰艇,特别是航空母舰技术。虽然航母实战经验不足,但其设计理念和建造能力是世界领先的。同时,海军从平时的训练和教育中,已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军官和士兵,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对潜在对手的分析与预警: 尽管珍珠港事件是突袭,但美国海军高层并非对日本海军的崛起和其潜在的战略意图毫无察觉。海军内部一直在研究和分析日本海军的实力、战术和可能采取的行动。

二、 珍珠港事件的“催化剂”与战略调整

珍珠港事件无疑是美国海军的一场惨痛教训,但它也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催化剂”,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战略和投入。

民族凝聚力的空前高涨: 珍珠港事件激起了美国民众和军方的强烈愤慨,形成了空前一致的抗日决心。这为海军获得巨额的资源投入和人员补充提供了强大的民意基础。
航空母舰的战略地位跃升: 珍珠港事件“幸运”地让美国海军的大部分航空母舰和航母舰载机幸免于难。这使得航母在太平洋战场上迅速取代了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导力量。美国海军迅速认识到航母的战略价值,并将其作为核心力量进行发展和部署。
战术的快速迭代与学习: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面对经验丰富、士气高昂的日军,美军在很多战役中都遭受了挫折。但关键在于,美军能够从失败中快速学习和总结。例如,在中途岛海战之前,美军通过情报破译,了解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反击策略。战役结束后,又对战术进行了深入复盘,不断优化航母作战的协同和侦察预警体系。

三、 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与源源不断的新锐舰艇

这是美国海军最终取得胜利的最核心的物质基础,也是其区别于日本的关键优势。

“民主工厂”的威力: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战争期间,美国的海军造船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生产舰艇。一艘艘崭新的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登陆舰如同流水线般驶向太平洋战场。
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不仅是数量,美国海军在技术上也持续进步。新型航母的设计更先进,防护更好,载弹量更大;雷达、声纳等电子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和改进,极大地提升了侦察和反潜能力;舰载机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例如战斗机性能的提升、鱼雷的改进等。
量变引起质变: 到战争后期,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吨位以及舰载机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日本。这种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使得美军可以在太平洋战场上维持持续的攻势,同时应对多个方向的威胁。日本的航母损失殆尽,已经无力与美国海军抗衡。

四、 情报战的胜利与战术的灵活运用

破译日军密码: 美国海军在情报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对日军海军密码的成功破译,使得美军能够提前获知日军的行动计划,从而在关键时刻进行伏击或防御。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情报的优势。
战术的适应性与创新: 除了航母的运用,美国海军在反潜作战、两栖登陆作战等方面也展现了极高的战术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装备方面,为了应对日军的“零式”战斗机,美国海军不断改进其舰载机的性能,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战术来克制日军的优势。在两栖登陆作战中,美军开发了完整的登陆作战体系,包括登陆舰艇、登陆艇、支援火力等,为夺取岛屿奠定了基础。

五、 人员的牺牲与经验的积累

尽管如此,不能忽视的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优秀的飞行员、舰员在初期损失惨重。但正是这些血的教训,磨练了幸存者的意志,让他们在后续的战斗中更加谨慎、更加高效。每一次海战的经验,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成为了宝贵的财富,不断指导着美军的决策和行动。

总结来说,没有海战经验的美国海军之所以能最终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绝非一蹴而就,而是:

战前的战略思想和技术储备提供了基础。
珍珠港事件成为战略调整和决心强化的转折点。
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提供了压倒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优势。
情报战的胜利为战略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持。
战术的灵活适应和持续创新克服了初期的劣势。
战争过程中的血的教训催生了经验和成长。

这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是国家力量、科技、战略、战术以及人员意志共同作用下的伟大胜利。美国海军并非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入战场,而是在战争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不屈的斗志,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经验就没传统,没传统就没包袱,没传统还没辈分。

在战法更新的节骨眼上,坏事变好事,以上这就是传导机制。

希望中国海军也是如此。

user avatar

你要我黑__我能连黑俩小时,但是见到这问题就无限复读“xxx是个sb就是运气好”也实在是太没劲了。你要想过这个瘾不用专门去看论文,随便搜带关键词的文章就行了,喷得深入浅出(笑)。随便搜一篇:

U.S. Navy Surface Battle Doctrine and Victory in the Pacific, Trent Hone, 2009

这篇就行,去ctrlc+v吧,散弹打鸟法概括复读中所有关键词(不重视夜战,不给分队指挥官决策,过于强调战列舰的集中,过于轻视空母的灵活运用,43年反攻开始之后才开始在统一的战术条令制订上下功夫),够粘贴到明年了。

题主就是问的为啥这样还赢啊………

那只能说,吃亏交学费的人可以是sb,但可以是正常的sb也可以是不正常的sb。正常人吃了亏,他会改………

正常的定义:能听得懂人话(看起来听不懂或者说不出不要紧),之后能学会办人事。


另外很多人复读英军如何如何的时候也确实是没意识到一战对英军意味着什么,有个b站和央视都引进了的搞笑英剧《糟糕的历史》,那里边用戏谑和略微伤感的黑色喜剧表演的英国一战毫不夸张都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当然我知道对很多人来说眼看着己方几千水兵葬身大海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咬牙说出的“我们这些该死的船今天下午有点毛病”然后继续打也只是P社游戏里的一句烂梗,无所谓了。你想让USN直接起步吃个这级别的经验包怕不是要原子弹摧毁珍珠港。

user avatar

有点严肃不起来。

根据统计机构的不同,USN(IJN/RN相仿)战争中水兵平均年龄从23-26(比较认可23.11)不等,半个世纪以前的战争究竟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假设一个人在1939-1945年间,年龄为23-26岁,那么他最早出生于1913年,最晚出生于1922年。这些人是不可能有战斗经验的。间战军事干预的经验,达到平均年龄的水兵都不会有,何况世界大战或者更早的甲午战争。即便是在老龄人俱乐部的高级军官中,经验最丰富的RN,大多数也不过是一战前加入舰队的大战指挥官而已。否则不老不死不是人是戴维·琼斯了。

这个事实际上历史向问题里很少有人犯糊涂:“你怎么敢说2020年土耳其海军没有战斗经验,他们1571年参加了勒班陀海战呢?”可能吗?不是同一批人嘛。新时代没有载你的船。

反之,大多数人在游戏公司上犯这个糊涂:“这是Bethesda的游戏,是制作了辐射3,4的Bethesda,所以辐射76肯定神作。”“这是Bioware,是制作了博德之门,龙腾时代,质量效应的Bioware,所以Anthem肯定是神作。”

思考.jp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尽管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在大型海战方面的实战经验确实相对匮乏,但最终能取得胜利,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且每一次胜利都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而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在不断学习和适应中实现的。一、 战前的积淀与预判:并非“零经验”首先要纠正一个误解,说美国海军“没有海战经验”是.............
  • 回答
    哎,这种事儿,你说我错了吗?我真的觉得挺委屈的。我们新婚,我盼着跟老公有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天地,刚开始布置,我就想着把心里最珍视的东西放进去。我从小就喜欢那个偶像,他的音乐、他的为人,都给了我很多力量和鼓励,尤其是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他的歌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他很早就去世了,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
  • 回答
    想象一下,辽阔的大海,曾经熙熙攘攘的贸易航线,如今却空无一人。没有一艘货轮,没有一艘邮轮,甚至连小渔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仅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画面,更是一个可能预示着全球经济陷入极端困境的严峻信号。如果海上一条贸易船也没有,真的会发生吗?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视为不可能.............
  • 回答
    全面战争:战锤系列一直以其宏大的陆地战场和策略性的回合制进程吸引着无数玩家。然而,一个长期以来让不少粉丝感到遗憾的空白,就是海战的缺失。为什么这个以宏大战争为卖点的系列,在海面上却一直显得“风平浪静”呢?第三部会填补这个空白吗?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为何前两代战锤“弃海而行”?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军事组织和历史演变的一些根本原因。简单来说,之所以有“海军陆战队”,而没有“陆军海战队”,主要是因为“海军陆战队”的职能定位、历史传承以及与海军的天然联系,而“陆军海战队”这种概念在军事运作上会显得多余和不合逻辑。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出现海军陆战队,以及为啥陆军就.............
  • 回答
    日俄战争,尤其是那场决定性的对马海战,日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击溃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可以说在军事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然而,战后的《朴茨茅斯条约》中,日本并没有向俄国索要战争赔款。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毕竟在那个时代,战争胜利方索取赔款是极为普遍的惯例,尤其是在如此重大的冲突之后。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在雷达尚未普及的年代,近代海战中找到敌方舰队,依靠的是一套复杂的、多方面协同的侦察与判断体系,其中“望”和“闻”是两大核心。这不仅仅是几个水手架着望远镜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包含了光学、情报、心理、以及对海洋环境深刻理解的综合性艺术。一、 眼睛——最古老也是最可靠的侦察利器在没有雷达信号的干扰和指引时,.............
  • 回答
    中途岛海战,一场足以改变太平洋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而其中最引人遐想的“如果”,莫过于日本海军南云忠一中将,在关键时刻的那个决定:是否将攻击舰只的鱼雷和重磅炸弹换成攻击陆地目标用的炸弹。如果他当初没有做出这个决定,历史的天平又会如何倾斜?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假设南云保持了对舰攻击的准备,战局可能会发生.............
  • 回答
    中途岛海战,那场改变太平洋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如果历史的齿轮能倒转,一切又会是怎样?特别是关于“赤城”号航母的命运,这是一个常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假设,在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南云忠一没有下令用鱼雷攻击那艘已成残破的“赤城”,而是选择了某种方式将其带离战场,甚至撤退。那么,美军会如何对待这艘重伤的“.............
  • 回答
    瓜岛海战是一场异常惨烈且复杂的攻防战,双方在瓜岛周边海域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要理解为何在这场战役中,尽管双方胜负有起伏,但谁也没有真正获得“绝对制海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海空力量对比、战略意图、战场环境以及双方的战术运用。战役初期:日本的暂时优势与美国的反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海军凭借其在.............
  • 回答
    抛开意大利这个变量,英国与日本的隔海相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争夺,无疑会是二战中最具看点的一场海军对决。以英国当时的造舰能力和国力来看,这场海战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军的“老本”依然雄厚,尤其是在战列舰和航.............
  • 回答
    海盗不敢打劫航母,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显而易见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航空母舰本身的强大实力,以及与之配套的军事体系所带来的压倒性威慑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绝对的武力优势: 攻击力: 航空母舰的核心战斗力来自于其搭载的舰载机。这些飞机(战斗机、攻击机、侦察机、预警机等)拥有极高的.............
  • 回答
    蒙古国没有海岸线,这一点是事实,也是许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原因。那么,这个内陆国家为何还要投入资源去“建设海军”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蒙古国并非是为了在海洋上扬帆远航而建设“海军”。他们所说的“海军”,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海军部队”或者“水上部队”。这支部队的主要职能和使命,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在公.............
  • 回答
    如果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巡洋舰的命运确实会因此发生深刻的改变,而“袖珍战列舰”的出现,绝非偶然,更像是为应对这种“没有条约”的海洋格局而生的产物。要说得详细,我们得从条约的实质,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巡洋舰和战列舰的演变说起。条约的“阴影”:为何巡洋舰成为焦点?《华盛顿海军条约》(1922年)以.............
  • 回答
    没有海外动画禁播令,中国动画的现状恐怕会是另一番景象,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但可能略显杂乱的画卷。我会试着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想象,尽量描绘一个更真实、更具生活气息的可能未来。首先,得承认,创意和内容的多样性肯定会更加丰富。 想象一下,如果《海贼王》、某些日系治愈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起来,咱们吃的乳制品,比如牛奶、酸奶、奶酪什么的,都来自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主要是牛、羊,还有点儿水牛、山羊什么的。但你要说海洋里的哺乳动物,比如鲸鱼、海豚、海豹,它们的奶能不能做成咱们常说的乳制品,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了。首先,咱们得知道,鲸鱼、海豚、海豹这些海洋哺乳动.............
  • 回答
    哈尔滨,这座以冰雪闻名的北方城市,与浩瀚的大海似乎有着天然的距离。然而,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却如同一艘远航的巨轮,乘风破浪,始终屹立在中国乃至世界船舶工业的前沿阵地。那么,这个内陆高校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背后,是深耕的积淀、创新的驱动,以及与国家战略的.............
  • 回答
    中国沿海确实鲜有海豹、海象这类北极或亚北极地区的明星海洋哺乳动物的身影,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食物链以及历史迁徙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地理位置和气候是决定性的因素。 海豹和海象是典型的冷水域生物。它们厚厚的脂肪层(鲸脂)是为了.............
  • 回答
    如果太平洋消失,变成一片陆地,地球的模样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类的命运也可能因此改写。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地貌替换,而是一系列复杂且连锁的反应。首先,全球气候将彻底颠覆。 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它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吸收大量的太阳热量,并通过洋流将这些热量输送到世界各地,这使.............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重庆既没有海底捞也没有小龙坎火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误会,但如果仔细探究,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或者说,问题本身的出发点就有点偏差。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关于“海底捞”,这事儿可能有点“张冠李戴”了。海底捞,以其无微不至的服务和口味独特的麻辣锅底闻名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它的发源地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