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沿海没有海豹海象这类海洋哺乳动物?

回答
中国沿海确实鲜有海豹、海象这类北极或亚北极地区的明星海洋哺乳动物的身影,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食物链以及历史迁徙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首先,地理位置和气候是决定性的因素。 海豹和海象是典型的冷水域生物。它们厚厚的脂肪层(鲸脂)是为了在冰冷的海水中保温,而它们的食物来源也主要集中在温带和寒带海域,例如磷虾、鱼类(如鳕鱼、鲱鱼)以及头足类动物(如鱿鱼)。中国沿海,从北到南,整体水温相对来说要温和许多。

南方海域: 靠近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南海、东海,水温常年保持在较温暖的水平,不适合海豹和海象生存所需的低温环境。即便是在冬季,这里的海水温度也远高于它们适应的范围。
北方海域: 即便是在中国的最北端,靠近黄海和渤海的区域,虽然冬季水温会大幅下降,但与真正的北极圈或亚北极地区的海洋相比,仍然显得“不够冷”。这些区域的水温可能只是勉强达到了某些冷水性海洋生物的生存下限,但要支持海豹和海象这样对温度有更严格要求的物种,则显得力不从心。它们需要的是能够支撑其庞大脂肪层有效保温、同时还能提供丰富冷水性食物来源的寒冷环境。

其次,栖息地的适宜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海豹和海象在繁殖季节需要陆地或冰面进行繁殖、育幼和休息。它们偏爱岩石海岸、冰缘或远离人类干扰的离岛。

冰缘环境: 海象尤其依赖海冰作为其重要的栖息地,它们会聚集在海冰边缘进行休息、觅食和躲避天敌。中国沿海基本没有常年存在的海冰,这使得海象失去了最重要的生存基础。
繁殖地选择: 海豹虽然有些种类可以适应非冰缘环境,但它们也需要相对稳定且安全的繁殖地。中国沿海许多区域人口密集,海岸线开发程度高,可能缺乏足够数量和足够隐蔽性的陆地栖息地供它们安全地繁衍生息。此外,某些海豹种类对水质和食物的洁净度也有较高要求,而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可能也是一个隐患。

第三,食物链的差异。 海豹和海象的食物构成与中国沿海常见的海洋生物有所不同。

食物种类: 它们主要的食物,如某些种类的磷虾、底栖性鱼类或头足类,可能在中国沿海的分布量不足以支撑其种群繁衍。中国沿海的渔业资源虽然丰富,但其优势物种和分布区域与海豹、海象的食性并非完全契合。例如,许多鱼类种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的分布更为广泛。
食物的集中度: 海豹和海象通常会在食物资源丰富且集中的区域活动觅食。中国沿海虽然有渔业活动,但其分布的海域是否能提供它们所需的“巨量”且集中的特定食物来源,是值得商榷的。

第四,迁徙路线和种群分布的自然隔离。 海豹和海象在全球的分布并非随机,而是沿着特定的海洋环流和气候带迁徙。

自然地理屏障: 中国沿海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温带和亚热带海域,在地理上与它们原生的北极和亚北极繁殖地存在着遥远的距离。即便有少数个体因为特殊情况(如迷途、极端天气事件)“漂移”到中国的海域,也难以形成稳定的种群。它们需要持续的、沿特定路线的迁徙来完成生命周期,而从北极或俄罗斯远东海域迁徙至中国沿海,跨越的距离和所需适应的水温变化巨大,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自然迁徙。
种群分布: 目前已知在中国沿海有记录的海洋哺乳动物,更多的是适应温带和亚热带海域的物种,例如某些种类的海豚、鲸鱼,以及少数可能在黄海北部越冬的、对温度适应性更强的海豹(如斑海豹),但它们与北极的海豹和海象在生态位上存在显著差异。

第五,潜在的竞争和捕食者。 虽然这通常不是主要原因,但在某些情况下,生态位上的竞争也可能影响物种的分布。中国沿海有其原生的捕食者和竞争者,对于不适应这里的物种来说,即便偶然到达,也可能面临生存的挑战。

总而言之,海豹、海象这类生物的缺失,是中国沿海自然地理、气候环境、食物结构以及其种群自然分布和迁徙模式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必然结果。它们是特定寒冷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中国沿海提供的环境条件,与它们生存和繁衍所需的基本生态位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匹配。与其说是“没有”,不如说是“不适合生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题主和蛐蛐儿邀。

推荐一本书,王丕烈前辈的《中国海兽图鉴》,里面详细地列出了我国沿海出现过的海兽种类、历史分布和目击记录。历史上分布于我国的鳍足类动物有北海狮、北海狗、斑海豹、环海豹和髯海豹。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现在黄渤海仅偶可见到北海狮、北海狗,最常见的是斑海豹。辽东湾原本是斑海豹重要的栖息地,尽管1983年,辽宁省也颁布了法令严禁猎捕斑海豹,并建立了斑海豹自然保护区(最早建立保护区的时候甚至没有把斑海豹的繁殖地规划在内,有点尴尬)。但由于人类活动区域扩散、渔业资源被人类过度捕捞,养殖业、海岸工程、油气勘探的开发、海水污染等因素,挤占了斑海豹的栖息地。现在每年来此繁殖的斑海豹仅剩将近千头。而且,那些大家在海洋馆内看到的斑海豹,不少就是来自保护区里的。天朝有部纪录片叫作《野性的呼唤》,刚发布没多久,其中有介绍到我国斑海豹的习性,推荐一看。不过里面有部分场景明显是在豢养环境下拍摄的,拍摄对象自然是豢养的斑海豹。

有些沿海居民会食用这些海兽的肉,但是相对以前来说已经少很多了,丰富的食物种类、饮食结构的改变、海兽数量的减少,都是这些捕食现象减少的原因。

我国沿海出现过的鲸豚不少,但是多是迁徙途中路过,或是在外海生活,很少进入近岸海区。除了喜欢在近岸生活的中华白海豚,这个就不详细介绍了,具体请看:中华白海豚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它们的现状如何? - 喵鱼酱的回答 - 知乎。此外,江豚也是广泛分布在我国沿海的常见海豚,具体请看:海里也有江豚吗? - 知乎专栏。另外常出没于我国沿海的还有瓶鼻海豚、糙齿海豚、弗氏海豚、里氏海豚、真海豚等,台湾东部观鲸还可见到抹香鲸。凭我现有印象,近年来搁浅于我国沿海的鲸豚有瘤齿喙鲸、布氏鲸、小须鲸、灰鲸,包括前不久的误捕死亡的虎鲸

以下为相关新闻链接:

灰鲸 福建平潭浅海发现死亡灰鲸 重达7吨

瘤齿喙鲸 瘤齿喙鲸搁浅长乐海滩死亡 标本在厦门“安家”

布氏鲸 广西首例布氏鲸搁浅事件有了结果,而它已经离开

虎鲸 宁波渔民捕到两条虎鲸 智商和15岁的人不相上下

案例不少,只是一下子想起来的只有这些,还请见谅。题主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搜一下。

user avatar

【本回答共2565字,预计阅读时间5-7分钟,图片9张,请尽量连接WIFI。欢迎阅读,提前感谢】


题图是网易网友@放马大泽中 在山东烟台长岛县拍摄的斑海豹(Phoca largha

关于海洋哺乳动物的定义,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般来说,鲸目(包括鲸和海豚),鳍足亚目(海狮海豹海狗海象)和海牛目(包括海牛、儒艮)是典型的海洋哺乳动物,还有一些情况下,北极熊、海獭这类长期在海洋中觅食的动物也可以被归为广义上的海洋哺乳动物。

我们具体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吧。

首先是鲸。我在「北冥有鲲」古人见过鲸么? 这个回答里说过,我国古代对鲸和海豚的记载还是很多的,不过由于时代背景所限,古人对所见到的鲸的描述并不是特别详细,我们今天依照这些文献,很难辨识出他们当时见到的具体是哪种鲸。直到1925年,著名动物学家秉志先生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关于鲸类的学术文章,开启了对中国现存鲸类研究的序幕。

建国之后,伴随着海洋生物研究的深入,全国各地相继有搁浅、渔业捕捞(或误捕捞)的鲸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可以确认我国境内存在过以下这些鲸:

  • 须鲸:北太平洋露脊鲸,灰鲸,长须鲸,塞鲸,布氏鲸,小须鲸,蓝鲸,座头鲸
  • 齿鲸:抹香鲸,小抹香鲸,侏儒抹香鲸,布氏中喙鲸,银杏齿中喙鲸,柯氏喙鲸,短肢领航鲸,小虎鲸,伪虎鲸,瓜头鲸,虎鲸,真海豚,瓶鼻海豚,长吻飞旋原海豚,热带点斑原海豚,条纹原海豚,弗氏海豚,糙齿海豚,印太洋驼海豚(中华白海豚),印度驼海豚(也就是铅海豚,2000年新确定的驼海豚种),里氏海豚(也就是灰海豚),太平洋斑纹海豚,宽脊江豚,窄脊江豚(包含长江江豚),白鱀豚

虽然有这么多鲸被认为在中国存在过,但具体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有的鲸的确广泛的分布在我国,时至今日应该也有一定的规模,比如小须鲸和座头鲸,大陆和台湾的捕鲸业曾将这两者作为主要的捕捞目;有的鲸曾经在我国分布呈一定规模,但近些年已经非常少见,比如灰鲸;有的鲸其实并不在我国分布,只是从周边(比如日本附近)海域偶尔漫游到我国境内而被发现(比如北太平洋露脊鲸);还有的是我国独有。

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 japonica,1978年在黄海北部被发现,由施友仁、王秀玉记载。该鲸全球范围内种群规模极少,且传统的分布区域并不包括我国境内,推测该鲸是由西北太平洋漫游途径我国,此后再未被发现。在当时,该鲸被我国学界称为黑真鲸,后来改为北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2000年之后,北露脊鲸划为北大西洋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和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 japonica)两个独立物种,我国发现的应该是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 japonica


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灰鲸在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过被发现的记录,王丕烈先生认为灰鲸在广东沿海有个繁殖区域。60年代之后,灰鲸就很少见了,学术界曾认为该鲸已经在中国绝迹。但在96年,辽宁庄河搁浅一头灰鲸,97年,又在庄河发现了灰鲸的踪迹,上边@喵鱼酱也贴了最近几年灰鲸搁浅的报道,另附喵大新作一处颇具人缘,一处匿迹难见--灰鲸的故事【1】 - 知乎专栏


长须鲸(Balaenoptera physalus,此鲸是仅次于蓝鲸的第二大现存生物,50/60年代在东海和黄海有确切的发现和捕捞的记录(对,是捕捞,我国曾经也有捕鲸业),在台湾海峡也有发现的记录,一般认为在南海和渤海也有分布


布氏鲸(Balaenoptera brydei,多次在我国境内搁浅,王丕烈教授根据其喜欢捕食鳀鱼的特点,将1977年在福建惠安搁浅的这种鲸命名为鳀鲸,后确认为布氏鲸。09年底,上海海洋大学在崇明县横沙岛又发现一头搁浅布氏鲸


延伸阅读:海豚是鲸的一种吗?


鳍足亚目呢,我国目前发现过斑海豹、环斑海豹、鬓海豹、北海狮和北海狗,这几种之中,只有斑海豹在我国渤海湾有个繁殖区域,其他的几种的繁殖区域都在高纬度地区,比如北海狗,繁殖地在阿拉斯加附近的普利比洛夫群岛、指挥官群岛,繁殖之后它们会向南方洄游,有一部分会进入我国境内,但和鸟类迁徙不同的是,洄游到南方的北海狗往往不做任何停留,到此一游之后就直接掉头北上,所以我们能见到北海狗的窗口期其实非常短。


北海狗( Callorhinus ursinus ),繁殖季节时,聚集在阿拉斯加西南地区的普利比洛夫群岛、指挥官群岛 ,繁殖季节之外生活在北太平洋、阿拉斯加沿海。北海狗每年会向南部海域洄游,然而到达目的地后又不做任何停留继而掉头返回北部水域,简直任性


斑海豹( Phoca largha ), 从我国渤海黄海,到日本海,白令海周边都有分布,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族群,总数约在20万头左右,总体来看,尚无大的灭绝危险,但生活中渤海的族群数量很少 ,渤海湾繁殖区也是斑海豹8个繁殖区里最靠南的一个


延伸阅读:海豹、海狮、海狗有什么区别


海牛目的海洋哺乳动物现存仅四种,其中3种海牛都只在地球另一边的大西洋沿岸和西非、南美的河流里,只有儒艮曾经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海,就我国来说,北部湾、海南岛甚至香港都有过发现儒艮的记录,今天来说,可能还有儒艮在中国生活,但由于其种群的整体萎缩,别说中国了,全球其他地方都很难看到野生儒艮。


海牛科现存3种海牛,分别是在亚马逊河中生活的亚马逊海牛(红色区域),在非洲西海岸和部分西非河流中的非洲海牛(橘黄色区域)和西印度海牛(绿色区域)


儒艮的传统分布范围,可见我国南部部分沿海是有儒艮分布的


延伸阅读:海牛是什么动物?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有


其他的海洋哺乳动物,北极熊嘛自然是不曾分布在我国的,海獭也很少出现在北方四岛(千岛群岛)以南海域,这就是@王蛐蛐老师说的地理分布问题。水獭在我国还有分布,但水獭主要生活在淡水水系,不能算作海洋哺乳动物。

要说到为什么我们会产生中国没有海洋哺乳动物的错觉,这一方面是因为分布在我国的海洋哺乳动物种类确实不多,且大部分都属于匆匆而过的路人,我国境内的海洋哺乳动物繁殖区很少,而没有繁殖区,我们便很难看到成群的海洋哺乳动物聚集的场景,这的确是因为我国地理分布所导致的;第二方面,近些年来,我国境内分布的海洋哺乳动物种群规模也很小,主要是由于食物的匮乏和该物种的种群整体下滑引起的,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传统的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的新闻,没有足够的食物资源,海洋哺乳动物往往另寻他乡;第三方面,近海的污染,和人为的捕捞(过去)和渔业误捕(现在)、沿海地区的开发也在威胁着一些依然生活在中国境内的海洋哺乳动物生存。

总的来说,在我国境内,我们是几乎找不到可以像新西兰 凯库拉 那样的观鲸圣地的,不过斑海豹还有的一看,现在烟台长岛一些地方也有观赏海豹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但大家在观赏海豹的时候,应该尽量与海豹保持足够舒适的距离,不要大声的喊叫惊吓海豹,这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可以接触到海洋哺乳动物,我们有理由珍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