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M43中间威力步枪弹为什么继续沿用7.62口径?

回答
苏联M43中间威力步枪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7.62x39mm弹,其诞生和沿用7.62毫米口径,是那个时代军事技术发展、战争经验总结以及国家工业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

背景:二战的教训与新一代步枪弹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全威力步枪弹(比如7.62x54mmR)虽然威力大、射程远,但在连发射击时后坐力巨大,士兵难以控制,射击效率低下。同时,单兵携带的弹药数量也受到限制。二战期间,德国率先研发并装备了StG44突击步枪和其配套的7.92x33mm Kurz弹,这是一种“中间威力”弹药,它在威力、射程和后坐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均衡的点。士兵们在使用StG44时,发现其在近距离和中距离交战中表现出色,远胜于使用全威力弹药的步枪进行连发。

苏联在二战中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在城市作战、森林地带以及需要频繁进行短促火力压制的情况下,全威力弹药的后坐力带来的限制非常明显。虽然苏军的莫辛纳甘步枪(使用7.62x54mmR弹)和波波沙冲锋枪(使用7.62x25mm Tokarev弹)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优势,但当时苏联缺乏一种能够兼顾步枪的有效射程和冲锋枪的易用性的武器。

M43弹的诞生:妥协与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开始了新一代步枪弹的研发。一开始,苏联的设计师们也尝试过更小的口径,比如5.45毫米,但最终选择了7.62毫米。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1. 现有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 苏联当时拥有庞大的7.62毫米弹药生产线,这是在多年发展莫辛纳甘步枪和配套弹药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如果采用全新的口径,意味着需要巨额的投资来改造生产设备、建立新的生产线,这对于战后恢复经济的苏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沿用7.62毫米口径,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快速、大规模地生产新型弹药,并为新一代武器(如SKS半自动步枪和AK47突击步枪)提供弹药支持。这是一种务实的选择,确保了新装备能够迅速投入部队。

2. 7.62毫米弹道性能的权衡: 7.62x39mm弹的设计,是在“全威力”和“小口径”之间进行的一种折衷。
威力: 它的弹头重量(约7.9克)比德国的7.92x33mm Kurz弹(约7.8克)略重,虽然初速(约715米/秒)略低,但整体能量(约2000焦耳)仍然能够有效穿透当时的轻型防护装备,并在中近距离(300400米)提供足够的停止作用。相比全威力弹药,它的后坐力大大减小,使得士兵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
射程: 相较于全威力弹药,M43弹的有效射程有所缩减,但仍然足以满足绝大多数步兵在中远距离的作战需求。许多测试表明,在300500米范围内,M43弹的精度和威力都表现良好。
弹道: 7.62x39mm弹的弹道相对弯曲,这意味着在瞄准时需要更高的提前量,尤其是在射击运动目标时。不过,对于以步枪兵为主力的战术体系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缺点,尤其是在中近距离的压制和杀伤中,其优势更为明显。

3. 与现有武器的兼容性: 苏联在M43弹研发的同时,也在开发新一代的轻武器。SKS和AK47等步枪的设计,正是围绕7.62x39mm弹来展开的。这批武器的设计初衷就是取代旧式步枪和冲锋枪,成为一种通用型的单兵武器。7.62x39mm弹的尺寸和弹道特性,非常适合这些武器的设计,尤其是AK47,它以可靠性和易用性著称,而M43弹的后坐力是其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4. 战术理念的转变: 随着军事战术的发展,强调步兵班组的协同火力,以及在更小的作战范围内进行快速、密集的火力输出。M43弹这种“中间威力”的特性,非常适合这种战术理念。它不像全威力弹那样会造成过大的浪费和无法控制的后坐力,也不像冲锋枪弹那样射程和穿透力不足。士兵可以携带更多弹药,并能在更复杂的战场环境下更有效地使用自动武器。

5. “小口径”的引进时机: 直到1970年代,苏联才正式引进5.45x39mm弹(AK74步枪配套)。这表明,他们对7.62x39mm弹作为一种“中间威力”弹药的效能是认可的,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7.62x39mm弹仍然是苏联及其盟友军队的标准制式弹药。小口径弹药的引进,更多的是基于对火力密度、后坐力控制以及提高单兵携带弹药数量的进一步追求,并且是在对弹道性能、穿透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测试后才做出的决定。

总结一下:

苏联M43中间威力步枪弹之所以继续沿用7.62口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过其他口径,也不是因为7.62毫米是绝对最优的选择。这是一个 务实且基于多重考量的战略决策。它结合了苏联在二战中积累的经验、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判断、现有的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以及对新一代轻武器的设计需求。7.62x39mm弹以其在威力、射程、后坐力以及生产成本之间的平衡,成功地满足了苏联军队在冷战时期的大规模装备需求,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中间威力步枪弹之一,也直接催生了AK系列武器的辉煌。这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做出的“最不坏”也“最好”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因为要保持在1000米距离上的杀伤力

这边建议有能力的同学去阅读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го автомата(苏联自动步枪历史,作者Монетчиков Сергей Борисович)这本书,当然是俄文的

这边摘抄几句比较关键的

ОКБ - 44 , отвечавшему за создание боеприпасов к стрелково му оружию , было поручено провести расчеты по выбору баллистических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 патрона наивыгоднейшей массы пули для калибров 5,6 , 6,5 и 7,62 мм , наиболее часто встречающихся на практике . (中略) Пуля должна была иметь достаточную убойную силу для вывода живой силы противника из строя на дальности стрельбы не менее 1000 м.
В процессе проработок нового промежуточного - патро на было просчитано 314 вариантов разных образцов , из ко ТОРЫХ 8 рекомендовали для дальнейш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 Пос ле ряда экспериментов , из - за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й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и снижения убойного действия пуль , были отвергнуты все проекты калибра менее 7,62 мм.

简单翻译一下:

OKB(设计局)44负责轻武器弹药的研发,它被指示对三种可行的口径——5.6mm,6.5mm,7.62mm进行测试。(中略)弹丸需要在1000米的距离上保证对人员的杀伤力。

在发展(中间威力弹)的过程中,314种方案经过了计算,其中最佳的8种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由于杀伤力不足/衰减的原因,所有7.62以外的口径都被废弃了。


这边稍微讲点1000米这个指标和后来小口径的背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断章取义

首先指出一点,这个1000米的杀伤力不等于1000米有效射击,因为毛子这个中间威力弹计划不单单需要给步枪使用,还有机枪(也就是后来的RPD),所以需要1000米的压制能力。

然后是,7.62X39不应当与5.56做对比,因为在同一时期(40年代末)美国对应的弹药是7.62X51——全威力弹,而5.56的出现则是在50年代齐射计划(SALVO)基本完蛋后的事了。

同期的话也有其他类似的“中间威力弹”,比较值得提起的就是英国的.280 British和战后德国为西班牙研发的7.92 CETME(稍微晚一点,也是最先进的)。这两者和7.62 NATO(当时还是T65)一样都要求拥有不亚于二战时期大威力步枪弹的远距离射击能力,但是区别是.280和7.92 CETME也对全自动射击能力有较大需求,T65则由于米棍“传统”偏重半自动精确射击。T65的研发历史可以看我另外一个回答。

这里不得不稍微提一下7.92 CETME,通过使用气动性能优异且结构特殊的弹头(106gr/2700fps),在后座冲量只有7.62 nato百分之60的情况下(0.75kg/s对1.16kg/s,作为对比7.62X39的后座冲量在0.8-0.9左右),获得了几乎一样的远程弹道性能。可以说是集全自动射击和远距离精度为一体的非常先进的弹药,可惜和.280一样迫于美国的压力被取消了,最后将就7.62 nato的弹壳做了一个7.62 CETME,性能差了不少。

5.56起源于50年代初的研究,统计数字指出轻武器90%的杀伤都在300码以内,80%的杀伤都在200码以内,所以鹿军马鹿一直追求的精确射击能力在实战里就是个笑话,也就在比武的时候好看罢了(我先申明我完全没有嘲讽除了米畜鹿军之外的鹿军的意思【狗头】)。相比一味追求枪械的精度和射手的技术,不如考虑一种在近距离最大化有效投射量的方法。于是米畜开展了齐射计划(Project SALVO),著名的霰弹枪镖弹就是齐射计划的产物之一。当然镖弹不是齐射计划的全部,还有小口径高速(SCHV)弹药,单弹体多弹头弹药什么的。随后的SPIW(Special Purpose IndividualWeapon计划结合了这些的思路,尝试设计一种高速且一发可以打出两到三发子弹,或者直接打脱壳钢针的弹药。这样的设计当然会带来非常多的问题,所以理所当然的难产了。

不过SCHV这个概念则得到了认可——高速加平直的弹道能够有效提升近距离的有效火力投射,而且本身也不难在传统弹药上实现,特别是战后化学和冶炼技术的进步极大程度上解决了高速高温火药烧蚀的问题,5.56也就诞生了。理所当然的,齐射计划和SPIW计划被彻底叫停,丢入了历史的垃圾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Forgotten Weapon有关SPIW的那几期视频)。

后来毛子看到了5.56,觉得这个概念不错,于是才有了5.45。至于压制火力的需求,到底是学美国人的M249,走RPK16的道路,还是走PKP下放的道路,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鉴于知乎不让我发评论,我就直接在这里回答
@望着木星的喵 (提问者)
Q: 为啥更小口径会不满足1000m杀伤要求呢?相同动能下,6.5在1000m距离的残余动能应该比7.62大不少吧?毕竟口径小则阻力小。
A: 外弹道学不是简简单单几个数字就可以归纳的。简单来说同样重量小口径意味着弹体长,同时意味着弹体陀螺稳定性降低,所以需要更快的转速来稳定;气动重心也会更向前远离重心,更容易失稳;而陀螺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动态稳定性。所以一般来说虽然小口径长弹存速会高于同重量大口径短弹,但是在远距离的稳定性会不如。当然这已经是很简化的情况了,具体还涉及到阻力系数弹型系数等等一堆参数。有兴趣可以找几本外弹道学的书看看,比如北理工的《弹箭外弹道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M43中间威力步枪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7.62x39mm弹,其诞生和沿用7.62毫米口径,是那个时代军事技术发展、战争经验总结以及国家工业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背景:二战的教训与新一代步枪弹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全威力步枪弹(比如7..............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关于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委员(政委)的死亡率,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据。然而,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档案解密以及军事统计的估算,可以大致推断出以下情况: 1. 苏联红军的总死亡人数苏联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约为 2700万,其中约 1100万 是红军士兵(包括普通士.............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事件和政策,这些行为在不同时期对国内民众或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的负面事件及其背景、影响: 1. 大清洗(19361938) 背景:斯大林为巩固权力,通过一系列运动清除党内异己和潜在威胁。 具体表现: 大规模逮捕.............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标榜民主,美国标榜自由”这一说法在历史语境中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定义和实际政治体制来分析。这一表述并非完全准确,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简化或片面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苏联标榜民主”的来源与争议1. 苏联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标签 苏联(19221991).............
  • 回答
    “苏联笑话是美方人员编纂的和平演变工具”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确凿的证据支持。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以及它可能指向的一些历史现象和政治宣传手段。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什么是苏联笑话?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苏联的改革开放为何失败,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不欢迎俄罗斯,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搞改革开放为什么失败?苏联的改革开放,主要指以戈尔巴乔夫为核心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政策,其目标.............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将苏联的解体简单归结于“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但苏联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导致其最终瓦解的根本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和北约.............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政治失误、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想的变迁共同作用下,最终爆发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几个关键因素:一、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与体制性弊端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以及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始作俑者”还是“压死苏联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观点是否客观?要判断一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主要论.............
  • 回答
    苏联的国力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表现出复杂且多样的发展程度。笼统地说,它是一个既有辉煌成就,也存在严重问题的超级大国。要详细了解其发达到何种程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考察:一、 军事力量: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这是苏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域之一,也是其与美国长期抗衡的基石。 核武器库: 苏联拥有与美国相.............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 回答
    苏联对中国现代工业的援助是一段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历史,其影响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体现。要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奠定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石——“一五”时期的全面援助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基础。苏联在“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向中国提供了空前规模的援助,这被.............
  • 回答
    苏联军队在很短时间内击败在东北经营多年的关东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战略优势、兵力及装备优势、日军的准备不足以及战场环境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周密准备 战略时机选择的精准性: 苏联进攻满洲的时机选择得极为精准。此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已接近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