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海军条约,巡洋舰会不会被“袖珍战列舰”取代?

回答
如果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巡洋舰的命运确实会因此发生深刻的改变,而“袖珍战列舰”的出现,绝非偶然,更像是为应对这种“没有条约”的海洋格局而生的产物。要说得详细,我们得从条约的实质,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巡洋舰和战列舰的演变说起。

条约的“阴影”:为何巡洋舰成为焦点?

《华盛顿海军条约》(1922年)以及后来的《伦敦海军条约》(1930年)的核心,是控制战列舰的吨位和数量,以及对大型巡洋舰(重巡洋舰)进行严格限制,而对轻巡洋舰(标准轻巡洋舰)的吨位和火力设定了上限。为什么巡洋舰会成为条约博弈的焦点?

战列舰的“巨兽”代价: 建造和维护一艘战列舰耗资巨大,其火力强大的同时,也意味着它是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各国虽然都想拥有最强的战列舰,但受制于财政和条约数量限制,拥有太多战列舰变得不切实际。
巡洋舰的“多功能性”: 巡洋舰的设计相对灵活。它们可以扮演侦察、护航、炮击支援、乃至独立作战等多种角色。条约对战列舰的限制,自然就将各国海军的目光引向了在条约框架内能达到最大战力、同时又不至于“触碰红线”的巡洋舰。
“擦边球”的诱惑: 条约设定了具体的吨位和口径限制。比如,重巡洋舰的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8英寸(203毫米)。而轻巡洋舰则被限制在6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6.1英寸(155毫米)。这种明确的界限,自然会驱使各国海军试图在这些限制内,塞进尽可能多的火力,以求获得相对的优势。

“袖珍战列舰”的诞生:应对“无条约”时代的逻辑

现在,让我们假设没有这些条约的束缚。没有了吨位和火力的上限,各国海军将如何发展?

1. 对“海权”的原始追求: 如果没有条约,各国海军的造舰竞赛会更加直接和残酷。各国将不再需要绞尽脑汁地在条约框架内“优化”设计,而是会按照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直接建造它们认为最强大的军舰。
2. 战列舰的“正常”发展,以及巡洋舰的“强化”:
战列舰: 没有条约限制,各国很可能会继续建造更大、更强的战列舰。比如,直接建造排水量4万吨以上、装备16英寸(406毫米)甚至更大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这会使战列舰的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进一步飙升,成为国家海军力量的巨大负担。
巡洋舰的“挤压”: 相对而言,巡洋舰在没有条约限制的情况下,其“性价比”和“实用性”可能会受到挑战。如果各国都可以随意建造巨型战列舰,那么一艘10000吨、8英寸炮的重巡洋舰,在面对一艘40000吨、16英寸炮的战列舰时,其作战能力会显得非常被动。

“袖珍战列舰”的出现,并非巧合,而是“无条约”时代的逻辑推演。

“袖珍战列舰”(Pocket Battleship),例如德国的“德意志”级(Deutschlandclass),正是这种“无条约”逻辑下的一种“折中”或“另类”的产物,或者说,是条约限制反而催生了这种“奇怪”的设计。

条约限制下的“野心”: “袖珍战列舰”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框架内,获得一种拥有战列舰火力,但吨位和建造数量相对受控的军舰。它装备了6门11英寸(280毫米)主炮,这在当时是超越了所有条约规定的轻巡洋舰,甚至比条约规定的重巡洋舰(8英寸主炮)火力更强。同时,它的排水量被控制在10000吨条约上限附近(实际建造时略有超标)。
“无条约”下的“另一条路”: 如果没有条约,德国海军可能就不会执着于“袖珍战列舰”这种“定位模糊”的设计。
选择一:彻底拥抱巨型战列舰。 既然没有限制,为什么不直接造几艘跟英法同等级别的战列舰,或者直接突破条约限制,建造更大口径的战列舰?德国海军的财政和工业能力,或许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巨型战列舰建造计划。
选择二:强化标准巡洋舰。 德国海军可能会专注于建造排水量更大、火力更强的“重巡洋舰”或者“标准轻巡洋舰”,比如装备8英寸主炮,并且在防御和航速上进行全面提升。

巡洋舰的“未来”在“无条约”下的推测:

如果没有条约,巡洋舰的发展会更加多元,但“袖珍战列舰”这种“定位尴尬”的设计,可能会被更纯粹的设计所取代:

重巡洋舰的“战列舰化”: 各国可能会倾向于建造排水量和火力更接近战列舰的“大型巡洋舰”或“战列巡洋舰”。这些舰艇可能排水量达到2万至3万吨,装备12英寸(305毫米)或13.5英寸(343毫米)的主炮。它们在航速上可能不如传统的巡洋舰,但在火力上则具备了一定的“战列舰”能力,可以与对方的战列舰进行有限的交战,或者在突破敌方巡洋舰编队时扮演重要角色。
轻巡洋舰的“专业化”: 吨位相对较小的轻巡洋舰,则会更加专注于其传统的侦察、反潜、护航等任务。它们可能装备更小的火炮,但会注重侦察设备、反潜武器和高航速。
“巡洋舰”概念的模糊化: 甚至,“巡洋舰”这个概念本身可能会变得模糊。海军的舰艇分级可能会更多地取决于其吨位、主炮口径和设计用途,而非条约划定的固定界限。可能会出现介于战列舰和标准巡洋舰之间的“中间舰艇”,它们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定制。

“袖珍战列舰”会不会被取代?

可以说,在“无条约”的海军格局下,“袖珍战列舰”这种命名和定位就会消失。 它之所以出现,恰恰是因为条约的“压力”和“缝隙”。

如果德国海军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建造真正的战列舰, 它们就不会去建造这种“袖珍”的、火力介于战列舰和重巡洋舰之间的舰艇。德国可能会直接建造排水量3万吨以上、装备15英寸(38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
如果德国海军只是想要一种火力强于轻巡洋舰的舰艇, 它们可能会选择建造排水量800010000吨,装备8英寸主炮的“标准重巡洋舰”。

“袖珍战列舰”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在“条约限制”下的“创新”和“妥协”。 没有了限制,这种“创新”就没有存在的土壤,而“妥协”的必要性也随之消失。各国海军会更直接地朝着各自认为最有效、最强大的方向去发展舰艇。

因此,如果没有海军条约,巡洋舰的发展路径会非常不同。更强的巡洋舰(或者说“轻型战列舰”)可能会出现,但“袖珍战列舰”这种带着条约痕迹的产物,很可能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说,它会被一种更纯粹、更强大的同类舰艇所取代,而真正的“巡洋舰”概念,可能会因为战列舰性能的普遍提升而变得更加模糊,其职能会被更小、更专业的舰艇所承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因为巡洋舰在条约前只是服助舰种,用于破交,殖民地巡逻,护航,侦查等。更强调速度和经济性,而不是火力和防护,造的太大,那价格也就上去了。但依然不是战巡(30年代前)与快速战列舰(30年代后)的对手,完全没必要。

而且条约实际上1935年就结束了,到全面开片之前,没有国家建造袖珍战列舰,造的都是快速战列舰,比如“衣阿华”级(33节)、“黎塞留”级(32节/30节)、“维内托”级(30节),匹斯麦(30.8),乔治王五世(29.7 节),只有日本还造老式思维的27节大和)。

user avatar

没条约,每一滴银子都得花在战巡和战列舰上,并在战列舰高速化后(差不多20年代末)进入全面高速战列舰时代。

战列舰的航速会以28节为分水岭划分,28节装备16寸主炮的作为标准战列舰,而高于这个水平的战列舰因为造价过高,数量将相对稀少的多。再往上提升航速,马力需要成倍增长,动力单元的造价是远高于装甲的,你增加一倍重量的装甲航速不会降低50%,增加一倍的马力,航速在28节之上最多增加两三节。

所以对于动辄2万吨以上的大巡来说,想要跑到33节以上的航速,哪个国家造都比跑28节4万吨带16寸炮的战列舰更贵。

这种条件下,重巡、大巡完全没有市场,因为性价比太低,我还不如造重甲战列舰更划算。巡洋舰将彻底轻巡化。

巡洋舰军备竞赛是日本先搞起来的。本来大家都是殖民地巡洋舰,武备都不算强,在左右舷塞点152炮就行了,航行性能非常好,长期在外执行任务,要给船员宽敞一些的居住环境,152炮也不需要炮塔化,没有下面那一堆提弹机构,下层甲板非常宽敞,居住条件舒适,同时宽敞点的大厅也方便开各种酒会、舞会。

这种巡洋舰作战任务包括:1,能远洋跑到地球另一边殖民地耀武扬威;2,能陪着战列舰出远海作为战列舰的护航队;3,能用于前哨侦查;4能对驱逐舰行成压制逼退驱逐舰使其不能进行鱼雷攻击。

至于装甲巡洋舰作为比战列舰快的多,又有相当强火力的装甲战舰,可以实施快速机动作战。

所以在1905年就开始出现无畏舰式主力舰,而从这时直到一战这近十年,甚至到一战结束,西方的巡洋舰还是老样子,布局一直没有变化变化。还是围绕侧舷一圈6寸炮。

日本人早期海军建军采购巡洋舰实属无奈之举,什么都不懂呢只能照着老牌列强的规矩来,人家的海军体系里有什么就只能跟着买什么。等自己开始变强了就发现老式巡洋舰并不适用于自己,自己又没有那么多殖民地可以耀武扬威。

军舰上开舞会,人家西方在殖民地经营多少年培养了那么多殖民地统治阶层,那都是白人。同时海军和殖民地公司关系密切,要指望你巡洋舰给护航、拉拉货呢,互相有利益往来,自然有舞会可以开。日本人才西化几年,上哪搞那么多殖民地公司土豪来玩?再说人家开舞会,有妹子来一起跳舞啊,日本哪有会跳西方舞的小姐姐,那不都一堆艺伎么?难道在军舰上开艺伎分享会?

所以老式巡洋舰的半军事、半商务属性在日本根本不实用。

那日本人自己玩巡洋舰,要什么大厅,要什么适航性,哪哪都缺船呢,好几千吨就塞几个152炮多浪费?赶快上8寸大炮啊,火炮完全炮塔化,甲板下的空间也不能浪费,用于存放炮弹,全面提升安全性和战斗力,这就是军舰。从古鹰基开始,8千吨的舰上就能装6门200mm炮还能全都向一侧射击,火力比其他只有152炮一侧也只有6门的巡洋舰强了一个次元啊。

巡洋舰的进化史其实就是传统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军备竞赛史”,日本展现出来的野心和咄咄逼人的气势让老牌列强很是担心,从1921年第一次海军裁军会议上,就明显看出来是大家一起针对日本了,当然各老列强之间的也互相打小算盘,但整个裁军会议核心就是限制日本人舰队规模,这是瞎子都能看出来的事情。

从这开始,各国的巡洋舰分分开始主力舰化,出现中央炮塔结构(不只是甲板上面安装一门炮的事儿了),说白了就是小型的战列舰。条约把大家都限制在了8寸火炮这个口径上,那空有那么大吨位还装啥?多装几门炮就是了,装装甲也扛不住10寸以上的炮,那干脆装重雷装,装观测机构,上水上飞机,塞超多锅炉……

如果没有条约会怎么样?一开始大家会被日本带偏,但用不了多久,只要口径一提升到11寸之上,大家就明白:我干脆生产快速战列舰好了啊,贵不了多少还更强。

那巡洋舰呢?驱逐领舰化。没有必要在这浪费更多资源,保持着1万以下甚至6k的吨位,装个不太大的轮机能跑28节就行了,反正正事儿都有小型快速战列舰和重型战列舰来干,自己还是当个带刀护卫,至于护卫战列舰还是护卫商船都好说。

user avatar

不会

所谓袖珍战列舰,即使用较小的吨位实现较大的火炮口径。然后付出单舰主炮数量不足、航速、航程为代价得到更多的战列线火炮数量的目的吗?

如果是这样,那除了本子那样极度扭曲的国家可能会干以外,其他国家基本不可能这样干。

因为会这样干是两种情况:一是资源希少,然后整天想着通过决定性的战争来获取战争利益的扭曲国家。例如早期的本子。

二是典型的搞不清楚战列舰与巡洋舰的工作本质的国家。比如组建北洋水师的李中堂。

这两类情况才能出现这种畸形的海军。

巡洋舰的主要作用还是大洋当中显示存在,压制敌人的破交战舰。保护本国海洋利益的船。这样的船需要的是较好的适航性,极大航程,和较高航速。就算是重巡也是为了压制敌人的重巡和轻巡而存在。他的使用方法与主力舰是完全不同的。重巡理论上是不进战列线的。

而重巡的工作,所谓的袖珍战列舰是完成不了的。难道要这些头重脚轻的家伙背着几门12寸炮去追敌人的轻巡洋舰?追得上吗?

所以巡洋舰发展到极致也是战巡,而不是袖珍战列舰。

这决定了对海军有正确理解的国家不会去追求在小船体上装主力舰的主炮这种怪物。

因为在大海上要保持较高精度,战舰必需得有相当的排水量。小船大炮的结果就是船体根本不能提供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

并且更大的船体在受损的时候有更多的冗余量。而较小的战舰失能更快。

再加上较小的舰体存放其他物资的空间更少,要保持火力就要牺牲掉适航性,航程等重要数据,造成平使用的时候勤务性大大的下降,但造价却未必便宜到哪去,所以大一点的国家都不愿意干这种事情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巡洋舰的命运确实会因此发生深刻的改变,而“袖珍战列舰”的出现,绝非偶然,更像是为应对这种“没有条约”的海洋格局而生的产物。要说得详细,我们得从条约的实质,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巡洋舰和战列舰的演变说起。条约的“阴影”:为何巡洋舰成为焦点?《华盛顿海军条约》(1922年)以.............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30年代的伦敦,议会大厅里没有传来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声,而是另一番景象呢?一个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的世界,对于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张白纸,可以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海上雄狮蓝图。抛开条约的枷锁,大英帝国海军在30年代的巡洋舰配置,绝不会是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个样子。考虑到其遍.............
  • 回答
    假如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发展方向,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舰巨炮”主义的命运也可能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华盛顿海军条约到底做了什么。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之后,各国都意识到了军备竞赛的可怕消耗,尤其是海军,造价高昂且维护复杂。条约的核心目的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假设,不如说是对那段历史最深刻的拷问。如果当年没有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牵制日本海军,没有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中国是否会被日本灭国?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审视当时的全局。战略格局的根本性改变:美国介入的连锁反.............
  • 回答
    抛开意大利这个变量,英国与日本的隔海相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争夺,无疑会是二战中最具看点的一场海军对决。以英国当时的造舰能力和国力来看,这场海战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军的“老本”依然雄厚,尤其是在战列舰和航.............
  • 回答
    没有海外动画禁播令,中国动画的现状恐怕会是另一番景象,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但可能略显杂乱的画卷。我会试着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想象,尽量描绘一个更真实、更具生活气息的可能未来。首先,得承认,创意和内容的多样性肯定会更加丰富。 想象一下,如果《海贼王》、某些日系治愈系.............
  • 回答
    如果太平洋消失,变成一片陆地,地球的模样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类的命运也可能因此改写。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地貌替换,而是一系列复杂且连锁的反应。首先,全球气候将彻底颠覆。 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它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吸收大量的太阳热量,并通过洋流将这些热量输送到世界各地,这使.............
  • 回答
    如果没有陆地,人类文明如何在海底进入航天时代?想象一下,一个蓝色星球,它的表面被无垠的海洋覆盖,没有连绵的山脉,没有广阔的平原,只有深邃的、永远处于黑暗中的海底。这样的世界,我们称之为“海之子民”的家园。而我们,便是这片蓝色深渊中孕育出的文明。在陆地消失之前,我们早已习惯了与海洋共生。人类并非直接从.............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高高的山顶,放眼望去,本该是无垠蔚蓝的世界,现在却呈现出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象。地球上没有了海水,这将是一幅何等震撼、又令人心悸的画面。首先,你所站的山峰,将不再是山顶。海岸线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你脚下直接延伸出去的是一望无际、荒凉的陆地。曾经孕育生命的深邃海洋,如今已经化.............
  • 回答
    如果说少了那个橡胶小子,大海上的格局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了路飞这股搅局者的力量,海贼王之路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明哥和黑胡子,这两位都身怀绝技、野心勃勃的角色,谁更能笑到最后,成为新的“海贼王”,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看看唐吉诃德·多弗朗明哥。这老兄,妥妥的“天龙人王子”,身世就带着一.............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之间的关键联系。在没有盟军直接干预西线的情况下,让纳粹德国和苏联在东线“安心互刚”,苏联能否打到多佛尔海峡,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推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核心前提的挑战性:纳粹德国与苏联在东线“安心互刚”的可能性.............
  • 回答
    中途岛海战,一场足以改变太平洋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而其中最引人遐想的“如果”,莫过于日本海军南云忠一中将,在关键时刻的那个决定:是否将攻击舰只的鱼雷和重磅炸弹换成攻击陆地目标用的炸弹。如果他当初没有做出这个决定,历史的天平又会如何倾斜?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假设南云保持了对舰攻击的准备,战局可能会发生.............
  • 回答
    灌篮高手里,打败山王工业的那支湘北,如果没有任何伤病和体能透支的意外,面对海南附中,我想这场对决的胜率,我觉得湘北能有六成是比较合理的。这可不是凭空猜测,我们仔细拆解一下双方的实力和潜在的战术博弈。首先,湘北。山王战那场比赛,我们都看到了,樱木花道的惊人成长,三井寿的“王者复归”,宫城良田的稳定组织.............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苏伊士地峡自古以来就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陆地屏障,而是一条天然流畅的水道,连接着地中海和红海。这条“苏伊士运河”的存在,毫无疑问会彻底改写世界历史的航海格局,而那些曾经辉煌的地中海海权国,尤其是威尼斯,有没有可能借此东风,取代后来居上的英国,成为新的海上霸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
  • 回答
    中途岛海战,那场改变太平洋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如果历史的齿轮能倒转,一切又会是怎样?特别是关于“赤城”号航母的命运,这是一个常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假设,在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南云忠一没有下令用鱼雷攻击那艘已成残破的“赤城”,而是选择了某种方式将其带离战场,甚至撤退。那么,美军会如何对待这艘重伤的“.............
  • 回答
    想象一下,辽阔的大海,曾经熙熙攘攘的贸易航线,如今却空无一人。没有一艘货轮,没有一艘邮轮,甚至连小渔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仅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画面,更是一个可能预示着全球经济陷入极端困境的严峻信号。如果海上一条贸易船也没有,真的会发生吗?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视为不可能.............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如果希特勒当年在敦刻尔克撤退时没有选择“按兵不动”,而是让德军继续猛攻,强行在海滩上围歼那数十万英法联军,那二战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1940年5月,法国战役如同疾风骤雨般展开,德军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术让英法联军措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你想啊,海军那架势,看起来是挺唬人的,什么大将、中将,一个个实力不凡,加上海军本部那铁桶一样的防御,还有数量庞大的军舰,照理说,对付几个海贼头子,那不是手到擒来?可事实呢?四皇,那可是新世界海洋的霸主,就像几座巍峨的大山,你随便推一推,能晃动,但要彻底搬倒,那可不.............
  • 回答
    哈尔滨,这座以冰雪闻名的北方城市,与浩瀚的大海似乎有着天然的距离。然而,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却如同一艘远航的巨轮,乘风破浪,始终屹立在中国乃至世界船舶工业的前沿阵地。那么,这个内陆高校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背后,是深耕的积淀、创新的驱动,以及与国家战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