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30年代对于大英帝国来说,最合适的巡洋舰配置应该是什么样的?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30年代的伦敦,议会大厅里没有传来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声,而是另一番景象呢?一个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的世界,对于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张白纸,可以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海上雄狮蓝图。

抛开条约的枷锁,大英帝国海军在30年代的巡洋舰配置,绝不会是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个样子。考虑到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庞大的贸易航线以及日益升腾的国际竞争,尤其是在面对潜在的德国和日本海军的崛起,一个“无拘束”的皇家海军需要的是一支更加灵活、更具针对性,并且能够主导海洋力量的巡洋舰舰队。

首先,重巡洋舰将成为皇家海军的基石,但数量和火力将远超条约时代的限制。 条约限制了各国建造8英寸炮的重巡洋舰,并将总吨位限制在10000吨左右。然而,在一个没有限制的世界里,皇家海军会毫不犹豫地建造更多拥有强大火力的重巡洋舰。

数量上: 考虑到帝国的广阔需求,皇家海军可能会将重巡洋舰的数量提升至2025艘,甚至更多。这些舰只将分散部署在全球各大舰队,从印度洋到加勒比海,从地中海到远东,确保帝国在每一个战略要点都有足够的力量投射。
火力上: 8英寸主炮将是标配,而且不会仅仅满足于9门或10门。皇家海军会积极尝试设计搭载更多主炮的重巡洋舰,例如12门甚至14门8英寸舰炮的布置,通过优化舰体设计来实现。这些舰只将能够与任何国家主力舰进行炮战,成为舰队的“打手”。
速度与防护: 在速度上,可能会牺牲一些,但至少要保证与主力舰相当,以便协同作战。防护方面,会更加注重抵御来自敌方重巡洋舰的8英寸炮弹,提供更可靠的防护。
舰载航空能力: 皇家海军对航空侦察和支援的重视程度会进一步提升。这些重巡洋舰很可能会搭载更强的弹射器和机库,能够搭载更多侦察机和攻击机,甚至可能尝试装备小型直升机(如果技术允许的话),以增强其态势感知和攻击能力。

其次,轻巡洋舰的角色将更加多样化和重要。 它们不再仅仅是舰队的侦察兵或驱逐舰僚舰,而是将承担更多独立的作战任务。

舰队侦察与反潜: 装备6英寸主炮的轻巡洋舰将是舰队的眼睛和耳朵,负责侦察敌方主力舰位置、扫荡水雷、以及掩护主力舰群。同时,随着反潜技术的进步,轻巡洋舰将装备更先进的声纳和反潜武器(如深水炸弹和对潜迫击炮),能够独立执行反潜任务,保护己方航线。
炮击登陆支援: 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意味着大英帝国海军经常需要支援陆地作战。拥有强大舰炮的轻巡洋舰,能够有效为登陆部队提供炮火支援,摧毁海岸防御工事和敌方集结部队。
贸易保护与反海盗: 这是皇家海军的传统职责。数量充足且火力不弱的轻巡洋舰,将能更有效地巡逻广阔的贸易航线,打击海盗和走私活动,确保帝国的经济命脉畅通无阻。
独立作战能力: 一些设计上会更侧重于独立作战的轻巡洋舰可能会出现,它们可能装备更多的副炮和鱼雷发射管,具备一定的反舰能力,能够单独执行侦察、袭扰甚至小型海战。

第三,全新的舰型可能会应运而生,以应对新的挑战。

“超级轻巡洋舰”或“近卫巡洋舰”: 可能会出现介于条约时代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之间的舰型,例如装备10门6英寸舰炮或8门改进型6英寸舰炮,同时保留较快的速度和较强的防护,成为特种作战或快速反应部队的核心。它们可以执行炮击任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轻巡洋舰进行炮战,甚至在特定情况下对付较弱的重巡洋舰。
航空巡洋舰: 尽管皇家海军对航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航空巡洋舰作为一种折衷方案,也可能在无限制环境下被进一步发展。这些舰艇可能是在轻巡洋舰基础上加强舰载航空设备,能够搭载更多的侦察机和攻击机,在舰队中提供额外的空中支援和侦察能力,弥补早期航母数量的不足。

第四,设计理念将更加注重“全能性”和“经济性”。

均衡性: 在没有条约限制的情况下,设计人员会更加追求火力、速度、防护和续航力的完美平衡,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个条约条款而牺牲其他方面。
现代化升级: 设计将更加注重模块化和易于升级,以应对快速发展的技术。例如,更先进的火控系统、雷达设备(如果技术允许的话)、以及更强大的舰载武器。
舰炮口径的权衡: 可能会出现更多的7英寸或7.5英寸口径的舰炮,作为6英寸和8英寸之间的折衷,提供更强的火力,同时比8英寸炮更轻便。

具体到设计细节,我们可以畅想一下:

重巡洋舰的“狮子王”: 想象一下建造一艘舰体比“郡”级更宽大,主甲板更厚重,并且搭载12门新式8英寸舰炮的重巡洋舰。它的船楼会更加高耸,装备多部光学观瞄设备和早期雷达系统(如果能实现的话)。为了应对远程作战,它会拥有更充沛的燃料储备和更好的舰员居住条件。

轻巡洋舰的“敏捷猎犬”: 它们可能依旧以快速和灵活为主要特点,但会在火力上有所增强。例如,更密集布置的6英寸舰炮,能够形成更强大的舷侧火力。并且,对付水下威胁的能力会是重中之重,装备更多声纳探测设备和反潜鱼雷。

多功能支援舰: 可能会有设计更加注重支援任务的巡洋舰,它们可能拥有更大的甲板空间,用于装载更多的弹药、补给,或者作为海上移动指挥所。

总而言之,一个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的30年代,大英帝国海军的巡洋舰配置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它将不再是被条约束缚的蹒跚前行,而是以更强大的火力、更灵活的配置和更积极进取的姿态,在世界各大洋上挥舞海军力量的权杖,更从容地应对潜在的挑战。这支巡洋舰舰队将是帝国全球影响力和贸易安全的坚实盾牌,也是其海上霸权最直接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没有海军条约的。

1. 当时美国刚刚完成选举,一战刚刚结束美国人就选择把更有国际视野的威尔逊总统踢下去,以极大的票数差距换了一个保守孤立主义的哈定上来。而国会老爷们担心他们的选票,各种克扣海军军费,所以美国人是非常有动力促成海军条约的。

2. 英国那边刚刚打完一战,欠着巨大的战争负债,债主还是美国。如果不签订海军条约的话,那么就必然陷入和美国的造舰竞赛。你一边自己花钱造船,一边给你的对手大笔的钱去造船,是一件很傻逼的事。但是英国选择不还钱的话,那也就是直接准备打仗了,而这是刚刚打完一战的英国不想选择的。

3. 最后日本那边更加不可能参与造舰竞赛。现今美国海陆空三军军费刚刚占GDP的3%。在英德造舰竞赛的顶峰时期,皇家海军军费的GDP占比不过11%。而日本在海军条约签订之前海军军费占GDP超过30%(还没算陆军),而且这还得美英还没有发力的情况下。美英一旦发力造船,日本直接就得退出这个竞赛,即使军部千万个不情愿,他们政府也掏不出钱来造船。

所以只要美英政府里面不是塞满了战争疯子,这个海军条约就是势在必行。因为另一个选择必然就是在5年之内美英之间爆发二战。在那种情况下,最适合英国的就是造大量的胡德,而不是什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巡洋舰。

user avatar

日本及其海军在海军条约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很次要的因素;

英美两国是形成条约体系的核心;

英美有各自造舰的驱动力,但也各自有(相当强的)停止造舰的驱动力;

法,意,日等在这一时期的财政状况不是已经极度恶劣,就是正走向极度恶劣;

基于这些因素,

完全没有裁军条约是很难想象的。

讨论一下条约对舰艇规格和舰艇量的限制放宽的前提之下该怎么着手更有意义一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什么9.2寸炮巡洋舰在假定可以建造相对于10000长吨/8寸炮更大,主炮更强的巡洋舰的另一种条约体系框架下仍然是很难想象的,除非条约直接把这个限制定为9.2寸/15000吨。

就算是完全没有海军条约,这种设想仍然是非常离谱的。极其明显的是,只需要对305炮老式战列巡洋舰进行一定的现代化改造就可以具备远比9.2寸炮巡洋舰强得多的战斗力,无论是面对巡洋舰还是老式主力舰都一样。

user avatar

华盛顿条约没有限制任何15000吨9.2寸高速舰的建造。因为对于吨位超过10000吨的战巡/高速舰,事实上休夫也已经给贝尔福开了建造的窗口了:

接受IJN无论如何想要陆奥的大前提下,美方承认英舰队舰龄更大的事实,对此对(日)英提出了3个解决方案:

1,美方在科罗拉多后收手,(日本完工陆奥),RN不建造任何新舰,但是多保留10万吨老舰;
2,美方在科罗拉多后收手,(日本完工陆奥),RN建造2艘超胡德(G3/N3/J3等等),废弃4艘13.5in舰加虎或者反击(却敌);
3,美方在科罗拉多后收手,(日本完工陆奥),RN建造2艘3万5千吨舰,废弃4艘13.5in舰。

要么保留更多破烂;要么建新战巡;要么保留老战巡+替换部分破烂平衡舰队舰龄。

休夫选1,查特菲尔德选2,贝尔福选3;然后贝蒂拍板了16in决定。

除此之外,不考虑大型驱逐舰或者其他类巡洋舰,整个话题在整个华盛顿会议3个月里只短暂出现过约3次各方之间的讨论:会议正式开始前11月初,US/UK会谈,UK表示或需要(更多)巡洋舰保护更大的商船舰队;11月底,李提出如果UK可以获得更多限额,那么RN准备在巡洋舰上也和美日进行比例限制,未果,总吨位限制作罢;12月中,加藤表示如果US/UK决定限制巡洋舰单舰规模,那么日本要求限制辅助巡洋舰/商船巡洋舰的规格和建造,三方赞同。

user avatar

这问题很无聊,“没条约限制”之类的字眼看见就令人头大。凡是这么提问的,基本都对相关史实毫无了解,理解不了美国人是以一个何等规模的造舰计划来逼迫英国人接受其构想的。

为人所熟知的美国1916年造舰法案是这样一个规模:10艘战列舰(4科罗拉多+6南达科他),6艘战列巡洋舰(列克星敦),10艘巡洋舰(奥马哈),更低的就不说了。

如果说这个规模英国凭借着存量优势再辅以4~8艘新造主力舰还能压制的话,那么之后的1918法案则把USN的优势扩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12艘战列舰,16艘战列巡洋舰,30艘巡洋舰,108艘驱逐舰,233艘潜艇,等等。战列舰至少是南达科他级的规模,很可能进一步扩大以适应对16吋炮乃至18吋炮的防御需求;战巡毫无疑问会在列克星敦级的基础上强化防护,很可能整个防护体系都是战列舰风格的,主装或许会达到12吋;巡洋舰(法案里直接用了scouts这个词)也不会停留在奥马哈的体量,而会在条约之前的那些8吋舰方案里面产生。两个法案合计将为USN打造战列舰和战巡各22艘,巡洋舰40艘,而且与八八舰队案这种东西比起来,美国能凭借着世界第一工业国的力量把这样的造舰方案(至少)变成一个切实可信的威胁。在它面前谈论什么RN的巡洋舰需求,什么70艘巡洋舰规划,“简直像一股烟一样”。

一般的叙事是,1918法案更多是作为一个外交手段而存在,威尔逊通过它来威胁英国接受其构想中的国联体系;1916法案很快也被转化为类似的手段,美国政府通过它来迫使英国人接受以英美对等为框架的海军条约。

以下几个事实是显而易见的:

早在一战前英国人就已经试图以条约来解决英德海军竞赛的问题,条约并非什么新鲜事物;

英国人拿不出任何有可能与1918法案竞争的造舰计划,4艘G3+4艘N3或许就是极限。G3固然很能打,一对二呢?一对三呢?

海军扩张并非只是造舰,人力问题相对来说更为重要,USN不仅缺乏能用于新舰的大量受训舰员,就连现有人员的素质也难称合格,美国第九战列舰中队在大舰队指挥下的作战经历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英美对等已经是美国人能预期的最好结果。如果放开竞赛,USN先是需要一段时间在纸面上超越RN,而后还需要把新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所需的时间更为漫长。与英国不同,一支大海军并非美国的硬性需要,它更多地随着政府更迭而摇摆,二十年代USN可怜的造舰状况是一个有力的旁证。

总而言之,海军条约对英美双方来说都是最优解,而除此之外的任何方向都是难以推断的:

英国人需要什么样的理由来拒绝国联?怎样应对1918法案?

如果英国拒绝国联,遭受重大外交挫折的威尔逊政府会不会继续推进1918法案?其继任者呢?

如果英国接受国联,那么拒绝海军条约又需要什么样的理由?之后的美国政府会不会继续推进大规模造舰计划,届时又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没有回答的意义,本质上是在编故事,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编法。

以下对所有“如果没有条约,会不会造xxxx”之类的问题做一个统一回复,或者说地图炮,这种问题看多了真是想打人:

问会不会造xxxx,无非是你自己想造xxxx又找不出理由。对于架空来说,抹除条约是个最简单也最无聊的手法,没有条约之后的世界线基本就是无序发展,所以想怎么编就可以怎么编。那就去编啊,这还有什么好问的么?编故事还要别人替你编么!?

——————————

这类问题可以打个补丁,即如果对条约的万吨8吋限制进行某种调整,或者一定程度放开主力舰的建造限制,会如何。如何调整、如何放开限制又是另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可以藉由史实推测出来的答案?有,但我懒得写,有几个赞再说吧。

——————————


所以说还是不懂,否则不会三句里面错两句,还全是空对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RN在讨论此类问题的时候都是在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基础上拟订指标。举例来说,在对条约巡洋舰的初期讨论中(后来演化为肯特级),考虑到打击日本航运,需要在香港与日本之间的水域始终保有1艘8吋炮巡洋舰。香港有可能无法提供燃油补给,因此巡洋舰必须从新加坡出发,这条假想的巡洋舰巡逻线距离新加坡2300nm,需要以16节航行6天,巡逻5天后返航,花两天时间加油修整,这样得到16节6500nm的续航力指标,每19天则在巡逻线上保持5天,需要4艘巡洋舰构成一组完整轮换;如果降低巡逻线上的巡航速度,把巡逻时间拉长到7天,那么就是每21天一个循环,3艘巡洋舰即可完整轮换。看到这是何等具体的指标了么?不仅是针对单一海军,甚至还只针对单一任务。在间战的大部分时间里,RN的最大假想敌(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就是IJN,其他国家并没有重要到需要RN专门针对对方打造某种舰艇的地步,而且也无此必要。

至于什么最优解,呵。

可以很明确的讲,战巡制海就是最优解,问题是这说了跟没说一样。胡德是战巡,勇敢一样是战巡,造哪个都有各自的道理。具体怎么评判?那当然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候我真是很好奇这种问题都是怎么问出来的,光是海军史方面不懂我不会说啥,可是逻辑能力与思辨能力都有问题的话……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30年代的伦敦,议会大厅里没有传来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声,而是另一番景象呢?一个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的世界,对于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张白纸,可以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海上雄狮蓝图。抛开条约的枷锁,大英帝国海军在30年代的巡洋舰配置,绝不会是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个样子。考虑到其遍.............
  • 回答
    假如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发展方向,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舰巨炮”主义的命运也可能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华盛顿海军条约到底做了什么。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之后,各国都意识到了军备竞赛的可怕消耗,尤其是海军,造价高昂且维护复杂。条约的核心目的就是.............
  • 回答
    关于华港生和夏青能否圆满,在没有Julian介入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人物性格、过往经历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Julian这个“外部变量”,专注于他们二人自身,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华港生和夏青的内在素质和他们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好好捋一捋关羽在公元219年的那场“威震华夏”之战。先说说当时是个什么情况。曹操那会儿占据了北方,是当时的霸主,实力雄厚。刘备集团,也就是关羽所处的阵营,刚刚占据了荆州,势力日渐壮大,但要说和曹操抗衡,还有段距离。而关羽,就是刘备集团在荆州的主要军.............
  • 回答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发明家和工程师,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当我们审视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尤其是那些“范式转移”式的、如同牛顿、爱因斯坦那样能够重塑整个科学研究框架的科学家时,答案就变得复杂起来。直截了当地说,在传统意义上,华夏文明并没有出现像牛.............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杀华佗的故事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曹操没有挥刀斩下神医,他脑袋里的疼痛是否能被解除?华佗那名垂千古的开颅手术,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医学水平、曹操的病情以及华佗的医术这几个维度,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敲。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时期,尤其是曹操所处的那个.............
  • 回答
    关于“如果清朝没有入关,华夏的领土是否会变小”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又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势力、以及可能的演变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意味着什么。 这通常指的是,满洲民族未能成功推翻明朝,建立清朝,并在汉族地区建立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许多对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抱有深厚情感的人们常常会探讨的话题。如果华佗的《青囊书》得以保存下来,中医外科是否能达到甚至超越西医外科的高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青囊书》的失传,对于中医外科的.............
  • 回答
    如果华夏一族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失去了儒学,那我们今天会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如同拨开历史迷雾,去探寻一个截然不同的“我们”。这并非简单的“没有了某样东西”,而是整个文明根基的偏移,将塑造出完全不一样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乃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首先,政治体制的演变将截然不同。 儒学自汉.............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气宗剑宗之争,无疑是武侠小说中一个经典且引人入胜的篇章。风清扬作为绝世高人,为何最终会退出华山,甚至没有出手击败气宗,这是一个常常被读者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华山派的局势、风清扬的性格以及气宗的强大之处。一、 气宗剑宗的根源与对立要理解风清扬为何没有直接击.............
  • 回答
    滕华涛导演在面对《上海堡垒》扑街的舆论风暴时,选择将“锅”甩给自己的用人失误,特别是提到对鹿晗“没有任何意见”,认为是用错了鹿晗。这个说法,一出来就激起了不少波澜,大家听了之后,反应也挺复杂的。首先,从导演的层面来看,滕华涛这番话,可以解读为是一种导演的自我剖析和负责任。一个项目不成功,导演作为最终.............
  • 回答
    .......
  • 回答
    华晨宇和张碧晨的事件,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也引发了关于责任、担当以及娱乐圈伦理的讨论。当张碧晨在不被大众知晓的情况下生下华晨宇的女儿,而华晨宇在被告知事实后选择不立刻与张碧晨结婚,而是以“谈恋爱”的方式公开关系,这其中蕴含的复杂性,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 在传统的观念里,尤.............
  • 回答
    余秀华,这位被誉为“棉花做的身体,石头做的灵魂”的湖北诗人,无疑是中国当代诗坛上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她以其直白、 raw、充满生命力的语言,以及对自身身体、情感和命运的坦诚剖析,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心。而当人们面对她那些关于爱情、关于身体、关于女性困境的诗句,特别是当触及“那可能是你太高贵,没有男人配得.............
  • 回答
    在新加坡,华族人口占多数,但近年来,关于年轻一代华族对汉语(通常指普通话)和中华文化认同感下降、学习兴趣减弱的讨论一直存在。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理解这些原因对于探讨如何改善现状至关重要。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汉语及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减弱的原因探析:1. 语言环境与实用性考量: 英语的.............
  • 回答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关键转折点,其直接后果是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导致明朝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遭受重创。如果这一事件未发生,明朝的走向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性历史情境: 一、政治格局的潜在变化1. 皇位继承与政治稳定 明英宗复位与夺门之变:若土木堡之变.............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如果没有汉字,日语的结构、文化、语言功能和国际地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假设性情景: 一、汉字在日语中的核心作用1. 词汇基础 80%的词汇来源:日语约80%的词汇源自汉字(如“桌子”“汽车”“计算机”等),即使经过训读(表意)和音读(表音)的转化,汉字仍构成词汇的核.............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无数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岳飞没有受到秦桧等人的奸臣干扰,凭借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报国信念和高尚的品德,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够取得比历史上更为辉煌的成就,甚至可能深刻地改变北宋灭亡后的历史走向。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岳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