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洋战争美军为什么不围点打援而执意登陆作战呢?

回答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之所以没有像在其他战场那样,更倾向于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而更普遍地选择直接登陆作战,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考量,涉及战略目标、地理环境、资源限制、政治压力以及日本的特殊作战风格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说美军“不”围点打援,而是在太平洋战场,直接登陆往往是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效率的选择。

首先,太平洋战场的地理环境是决定性因素。 太平洋是一个广阔的海洋,岛屿星罗棋布。与欧洲或北非那样连成一片的大陆不同,太平洋上的重要战略节点往往是孤立的岛屿,这些岛屿被数千公里的海洋隔开。这就使得“围点打援”这种策略在操作上变得极为困难。

缺乏有效的封锁手段: 围点打援的核心是切断敌军与外界的联系,阻止其获得增援和补给。在广阔的太平洋上,要对一个被日军牢牢控制的岛屿进行完全的海上和空中封锁,需要投入海量的舰艇和飞机,并且需要长时间维持。日军在战争初期,尤其是有航母和潜艇的配合下,仍具备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即使美军能封锁住一个岛屿,日军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尝试输送兵力或物资。相比之下,直接登陆作战的封锁压力相对较小,只要能控制住登陆区域周边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即可。
岛屿的战略价值: 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如瓜达尔卡纳尔、冲绳、硫磺岛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它们要么是航空基地,可以支援更远的作战;要么是海军基地,可以为舰队提供补给和维修;要么是前进的跳板,是进攻日本本土的必经之路。如果美军选择围点打援,意味着要长期滞留在这些岛屿附近,或者花费大量时间去搜索和拦截日军的援军,而日军则可能利用这段时间加固防御或将岛屿作为更具威胁的基地。而登陆作战,一旦成功占领岛屿,就能立即发挥其战略作用,缩短作战周期,抢占先机。

其次,日军的作战方式和战略也使得“围点打援”的吸引力降低。 日本陆军和海军在战争初期,非常善于利用其控制的岛屿建立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将其视为消耗对手力量的“消耗点”。

“不惜一切代价”的防御哲学: 日本军队有一种强烈的“玉碎”和“不惜一切代价”的防御哲学。一旦被包围,他们往往不会轻易投降或撤退,而是选择死守到底,将岛屿变成一座巨大的“死亡陷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美军成功包围了一个岛屿,日军也可能将岛上的兵力视为“固定资产”,投入到死守中,而不是主动寻求突破包围或增援。这意味着围点打援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期,反而会陷入漫长的消耗战。
缺乏大规模的集中性增援能力: 尽管日军拥有一定的增援能力,但其大规模、集中的增援行动在太平洋战争后期,随着美军制海权和制空权的逐渐确立,变得越来越困难。美军可以通过潜艇、航空母舰和陆基航空兵有效地干扰和摧毁日军的运输线。因此,日军主动“打援”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更多的是在被包围后进行孤立的抵抗。而美军的登陆作战,其主要威胁并非来自援军,而是来自岛上已有的驻军和防御工事。

第三,美军的战略目标和“跳岛战略”的考量。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略核心是“跳岛战略”(Island Hopping)。这个战略的核心目标是逐步夺取日军占领的岛屿,以缩短作战距离,建立前进基地,最终逼近日本本土。

效率和节奏: 跳岛战略的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最经济的代价推进战争进程。围点打援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减少伤亡,但在广阔的太平洋上,长时间围困一个岛屿可能会拖慢整体战略的推进速度,甚至让日本有更多时间集结兵力或开发新技术。美军的登陆作战,虽然初期伤亡可能较大,但一旦成功,就能迅速获得战略优势,并为下一步的行动奠定基础。
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美军在进行跳岛战略时,并非对所有日军控制的岛屿都进行登陆。对于那些战略价值不高,但日军驻军众多且防御坚固的岛屿,美军会选择“跳过”,利用先进的航空兵和海军力量对其进行封锁和孤立,使其失去作战价值。这种“选择性登陆”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围点”思想,但与传统的“围点打援”有所不同,其目的是为了节省资源,集中力量攻击更有价值的目标。而对于那些战略价值极高的岛屿,如能够提供重要机场或港口功能的,美军则会不惜代价进行登陆。

第四,政治和士气因素也不容忽视。

国内压力和公众期望: 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政治压力,要求迅速结束战争,并将士兵的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每一次成功的登陆作战,虽然伴随着牺牲,但都能被视为战争向前推进的象征,有助于维持国内士气和支持度。
士兵的心理: 长时间的围困作战,对于参战士兵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士兵们更希望通过积极的进攻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和消耗。

当然,并非所有太平洋战役都完全排斥“围点打援”的元素。

封锁和消耗: 在一些战役中,美军确实会利用海军和航空兵对日军占领的岛屿进行严密的封锁,限制其补给和增援,并通过舰炮和航空炸弹对其进行消耗,削弱其防御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围点”的思路。例如,在攻占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等战役中,美军在登陆前都会进行大规模的空中和海上轰炸,以及海军的封锁,目的就是削弱日军的抵抗力量。
对小股部队的围剿: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岛屿,如果日军增援困难,美军也会倾向于先进行封锁,迫使日军因弹药和食物耗尽而投降或被歼灭。

总结来说,太平洋战争美军之所以更倾向于登陆作战而非大规模的“围点打援”,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地理环境的限制: 广阔的海域使得完全封锁极为困难。
2. 日军的防御特性: 日军的死守哲学使得围困效果大打折扣。
3. 美军战略的效率要求: “跳岛战略”追求快速推进和战略目标达成。
4. 资源和效率的平衡: 在某些情况下,登陆作战比漫长的围困更具效率。
5. 政治和士气因素: 快速结束战争的政治诉求和士兵士气。

因此,美军的登陆作战并非鲁莽,而是基于对战场环境、对手特性以及自身战略目标的深刻理解而做出的战略选择。它是在复杂多变的太平洋战场上,为了实现最有效的战略推进而采取的最普遍和最直接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困死是困死,然而如果没有靠前布置的物资、兵员、武器转运、储存站作为前进基地,单纯依靠国防圈之外的澳大利亚、夏威夷甚至本土出发的远距离海上船队补给来维持一支大舰队作战是很不稳定同时不安全的。

顺便一提,如果没有靠前的机场,搞战略轰炸很辛苦的。

杜立特为了能让B-25从航母起飞掏日本的蛋蛋,可是连自卫机枪都拆了一部分换成涂漆木棍的——这要是相模湾里横着艘CVN65,他还至于苦逼成这样?(自吐槽这比方真烂)

直接抄网页了

Once Allied ground forces had captured islands sufficiently close to Japan, airfields were built on those islands (particularly Saipan and Tinian ) and B-29s could reach Japan for bombing missions.

Saipan和Tinian各自打了一场,前者32000日本兵24000死,后者8000多日本兵5500多死,比例倒是挺接近的……后者的失踪比例有点高,2000多失踪的……

而抢这些岛的时候,是不是还得需要一些稍微靠后一点的岛上起飞的重爆提供支援呢?

日本人不是傻瓜,他们选定作为国防圈支撑点进行建设的岛屿就往往具备一定的“足够大,能屯一大坨物资和大兵,不能简单困死”和“战略位置很关键,不拿下来的话周边没有更合适的前进基地”特性

我们套用一个更简单的概念,如果距离太远,注定航程跟不上轰炸机的护航队是没法全程的——你看看 8 AF一开始因为护航机飞不了那么远只能让B17裸奔的时候日子过得多惨。

即使开发出了能直接夏威夷/澳大利亚直飞日本本岛进行轰炸的6/8发大怪物,作战效率也会低到让军方决定去抢个岛盖机场然后让这些大号炸逼多带点炸弹从近一点的距离起飞。

另外莱特湾某种意义也是打援了对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之所以没有像在其他战场那样,更倾向于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而更普遍地选择直接登陆作战,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考量,涉及战略目标、地理环境、资源限制、政治压力以及日本的特殊作战风格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说美军“不”围点打援,而是在太平洋战场,直接登陆往往是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效率的选.............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战略部署上并未将“打满洲”作为直接的作战目标。这背后有诸多复杂的历史、战略和现实考量,而非简单的疏忽或遗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美军的战略思维、资源分配以及对日本整体战线的判断。首先,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面临的是一场多线作战的局面。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开启了太平.............
  • 回答
    偷袭珍珠港前,日本没有通过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宣战,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疏忽。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对美国意图的判断。首先,要明白日本当时面临的极端困境。自1940年以来,美国为了阻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对日本实施了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中.............
  • 回答
    二战日本之所以输给美国,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偷袭珍珠港得手就能概括的。尽管珍珠港的袭击确实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这只是太平洋战争早期的一个插曲,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失败是战略、经济、工业、人力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的打击虽然“痛”,但并未能“致命”。 航母未被摧.............
  • 回答
    关于日本陆军在二战太平洋战争前期的表现,以及美军在菲律宾为何会遭遇惨败,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日本陆军“很拉胯”,事实上,他们在战争初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执行力。而美军在菲律宾的失败,原因更是多方面的,绝非一日之寒。首先,我们得正视日本陆军在战前的准备和战争初期.............
  •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
  • 回答
    尽管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在大型海战方面的实战经验确实相对匮乏,但最终能取得胜利,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且每一次胜利都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而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在不断学习和适应中实现的。一、 战前的积淀与预判:并非“零经验”首先要纠正一个误解,说美国海军“没有海战经验”是.............
  • 回答
    日本当年之所以能强大到侵华甚至与美国对抗,并非仅仅因为其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而是多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结构以及对现代化的早期适应。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日本崛起的几个关键支点:1. 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与集权化: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幕府统治,虽.............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常见。从中国飞往美国的航班,尤其是飞往美国西海岸的航班,之所以很多会选择绕道北太平洋,甚至经过白令海峡附近区域,而不是直接横穿太平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经济性(燃油效率和飞行时间)、安全性、天气、航空管制以及历史航线规划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后半段,美军在面对日军坚固防御的岛屿时,确实很少出现那种教科书式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漂亮攻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与其说是美军战术能力不足,不如说是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对手的特性以及后勤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漂亮的攻势作战”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在真实战场上,尤其是在.............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在瓜岛战役中的战略失误,可以说是其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日军战略思维中存在深刻问题的体现。并非孤立的“一步棋走错”,而是贯穿整个战役,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错误判断和决策叠加而成。首先,最根本的战略误判是低估了对手(美军)的决心和能力。日本海军和陆军,长期以来在亚洲大陆战场上.............
  • 回答
    假设,只是假设,在太平洋战争的某个节点,日军阴差阳错地破解了美军最核心的密码,比如“Magic”项目中的部分关键信息,或者直接掌握了部分海军通讯密码。这绝不是简单的“知道对方在哪儿”,而是能让日军的决策层如同拥有了上帝视角般窥视太平洋战场。这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波澜壮阔,甚至令人心悸的改变?首先,最直接.............
  • 回答
    关于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以及珍珠港事件是否是美国海军的“幸事”,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笼统地说战列舰“没什么大用处”或者将珍珠港视为“幸事”都显得过于片面,需要更细致的分析。战列舰的角色:从海上霸主到战略性资产在二战爆发前,战列舰无疑是海军的绝对核心。它们庞大的身躯、厚重的装.............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的航母编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沉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四艘航空母舰,那将是太平洋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走向的巨大转折点。首先,对太平洋战争而言,日军的胜利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性胜利。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宝贵的资产——航空母舰,几乎被一扫而.............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能赢得太平洋战争,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咱们得把目光放到战争爆发前、战争进行中以及战争结束后这几个关键阶段,看看美国到底做了些什么,又具备哪些优势,才能最终将那个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扳倒。一、 战争爆发前的“未雨绸缪”与日本的致命战略误判.............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队长的史蒂夫·罗杰斯,不是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大放异彩,而是被派往了太平洋战区,那场战争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简单的“多了一个超级士兵”那么简单,而是会触及到战略、战术、士气乃至于整个战争进程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明白太平洋战争的独特性。它不像欧洲战场那样是陆地为.............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在二战期间,作为一名美军士兵,选择成为海军陆战队员(太平洋战场)或陆军(欧洲战场)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战场环境、战术角色、伤亡风险、荣誉体系、战后发展等。以下从历史背景、任务性质、个人体验、战后影响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场环境与任务性质1. 太平洋战场(海军陆战队员) 战略目标:美.............
  • 回答
    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骨灰被扬弃太平洋:历史的尘埃落定,还是警钟长鸣?近日,一份此前从未公开过的解密文件首次证实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历史真相:日本战犯东条英机等七名甲级战犯的骨灰,在他们被处以绞刑后,已被美国军方秘密扬弃于太平洋深处。这一消息的披露,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人们对战.............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清“正面对抗”这个词的含义。在军事领域,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指两个拥有全球性投送能力、先进技术和强大战略纵深的军事力量,在某个区域展开全面、不计代价的较量。在太平洋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与美国海军正面相对,中国海军需要达到一系列关键性的指标,这些指标不仅仅是舰艇数量,更涵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