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对印度的认识是否有误?

回答
印度的认识是否误解?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印度是一个如此多元化、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任何对其的简单概括都可能包含误解。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人们对印度的常见认知,并尝试纠正或补充这些误解。

一、 关于“脏乱差”的刻板印象:

常见认知: 很多人对印度的第一印象是贫穷、脏乱、落后,街道上充斥着垃圾、牛羊,人们生活条件恶劣。

现实情况与误解分析:

存在但并非全部: 的确,印度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城市的一些贫民窟,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不足、卫生条件差的问题。贫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是印度面临的巨大挑战。
多元化视角: 然而,印度绝不仅仅如此。印度也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许多大城市,如德里、孟买、班加罗尔、海得拉巴等,拥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先进的科技园区、繁忙的商业中心和高品质的生活设施。你可以看到奢华的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干净整洁的社区,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生活方式与西方接轨的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
区域差异巨大: 印度的区域差异非常显著。比如,南印度的一些邦(如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在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上通常比北印度的一些邦要高。
“乱”的解读: 印度的“乱”也常常被误读。有时候,街头巷尾的热闹、市井的烟火气、各种交通工具(汽车、摩托车、嘟嘟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的交通状况,以及热闹的市场,虽然在视觉和听觉上可能显得混乱,但其中也蕴含着印度独特的活力和生命力。这是一种“有序的混乱”,与西方社会强调的规则和秩序有所不同。
宗教与文化的影响: 牛在印度受到尊敬,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因此在街头出现牛并不稀奇,这与一些人认为的“肮脏”是不同的文化解读。

二、 关于“贫穷”的标签:

常见认知: 印度是个极其贫穷的国家,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现实情况与误解分析:

贫富差距巨大: 印度确实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但它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以及一批世界顶级的富豪和科技巨头。
经济发展与挑战: 虽然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庞大,但印度的经济一直在发展,许多人已经摆脱了贫困。同时,印度也在积极推进改革,努力解决基础设施、就业、教育等问题。
全球性问题: 贫穷并非印度独有,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挑战。简单地将印度定义为“贫穷”忽略了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努力和成果。

三、 关于“宗教狂热”和“极端主义”的误解:

常见认知: 印度是一个宗教狂热的国家,充满着各种极端宗教分子和冲突。

现实情况与误解分析:

宗教多元与世俗化: 印度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等在这里共存。宗教在印度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大多数印度人是和平、宽容的,并信奉世俗主义。
宗教冲突的存在: 不可否认,印度历史上和现在都存在宗教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例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这些事件会被媒体放大,导致人们形成刻板印象。
多数人的理性: 然而,将少数的极端分子和冲突代表整个国家是不公平的。绝大多数印度人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并致力于维护社会和谐。印度政府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四、 关于“技术落后”和“文化保守”的误解:

常见认知: 印度在科技方面非常落后,社会文化也十分保守。

现实情况与误解分析:

科技实力强劲: 印度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制药等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地位。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的硅谷”,吸引了众多跨国科技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印度在太空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文化多样性与现代融合: 印度的文化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既有深厚的传统,也积极吸收和融合现代元素。年轻人穿着时尚,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对新事物持开放态度。你可以在印度看到传统服饰和现代时装并存,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一同流行。
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尽管存在一些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化进程,印度的社会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尤其是在年轻人和城市居民中。

五、 关于“种姓制度”的刻板印象:

常见认知: 印度社会仍然完全被森严的种姓制度控制,歧视无处不在。

现实情况与误解分析:

法律禁止但影响犹存: 印度宪法明确禁止基于种姓的歧视,并为历史上受压迫的种姓群体提供了优惠政策。在城市地区,种姓制度的影响正在减弱,尤其是在教育和就业方面。
农村与传统地区的影响: 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和更传统的社群中,种姓制度的观念和习俗仍然根深蒂固,并可能影响到婚姻、社会交往等方面。但将其视为社会生活的唯一决定因素是过于简单化。
复杂性与演变: 种姓制度的运作非常复杂,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演变。将印度社会简单地定义为“种姓制度下的社会”忽略了其内部的复杂性和进步。

六、 关于“民主与治理”的误解:

常见认知: 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其治理能力低下,腐败严重。

现实情况与误解分析:

民主的活力与挑战: 印度确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国家,拥有独立的司法系统、自由的媒体和定期举行的选举。但作为一个如此庞大和多元的国家,也面临着治理效率低下、腐败、官僚主义等挑战。
进步与改革: 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提高治理能力,打击腐败,并进行改革。这些努力虽然过程漫长且充满困难,但正在逐步推进。
与国内政治的比较: 评估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需要放到其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来考虑,并与其他国家进行相对比较。

如何形成更准确的印度认识?

超越刻板印象: 警惕那些基于少数现象或不完整信息的片面认知。
保持开放心态: 以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去了解印度的多面性。
多维度学习: 通过阅读、观看纪录片、与了解印度的人交流,以及可能的话,亲身去体验印度,来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关注进步与变化: 认识到印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国家,过去的认知可能已经过时。
理解文化差异: 接受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

总结来说,我们对印度的认识很可能存在误解,主要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将复杂的现实简化为易于理解的标签,或者被媒体中放大的一些负面信息所影响。印度是一个充满矛盾、机遇与挑战的国家,既有辉煌的过去和令人惊叹的现代成就,也面临着诸多发展中的难题。 理解印度需要耐心、细致和多元化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刻板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流量党慎重!!!



《Hi I’m India》

这是印度的河水(These are Indian rivers)

这也是印度的河水(While these are also Indian rivers)

这是印度的城市(This is an Indian city)

这也是印度的城市( While this is also an Indian city)


这是印度的公路(These are Indian roads)

这也是印度的公路( While these are also Indian roads)

这是印度的轨道交通系统(These are Indian railway systems)

这也是印度的轨道交通系统(While these are also Indian railway system)

这是印度的孩子(These are Indian Children)

这也是印度的孩子(While these are also Indian Children)

这是印度的空气(This is the air in India)

这也是印度的空气(While this is also the air in India)

这是印度的警察(These are Indian police officers)

这也是印度的警察(While these are also Indian police officers)

这是印度的工厂(These are Indian factories)

这也是印度的工厂(While these are also Indian factories)


这是“印度制造”(This is "made in India")

这也是“印度制造”( While this is also "made in India")

这是印度的军队(These are Indian military)




这也是印度的军队( While these are also Indian military)



这些都是印度的军队(These are all Indian Military)


从1947-2015年(From 1947-2015)

这个古老的国家正在经历着(This ancient country is experiencing)

一场时代与发展的剧变(An drastic change of time and development)


过去(Yesterday)


今天(Today)



她百病缠身(She suffers ailments)

她也朝气蓬勃(And yet still vigorous)

她老旧凋敝(She is old)

她也焕发新生(And yet still new)

她令人揪心(She causes worries)

她也让人安心(And yet is still soothing)

有人说 这是最坏的时代(Some people would say, "This is the worst of time")

也有人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While others would say, "This is the best of time")

但正如某网络作家所说的那样(But as an Internet writer said)

面对这个复杂的时代,你永远无法通过戳瞎自己的一只眼来寻求真相(In the face of this complicated era , you can never find truth by poking one eye out )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 互联网

2015年9月17日

于 哥本哈根

———————————————————————————————————————————

感谢

@ Michael @Zihuatanejo

的更正!

user avatar

谢邀。

我不觉得我有利益相关,通篇又没个产品又没个品牌,又不是要偷偷批评竞争对手或者暗地赞美自己公司产品,这种纯分享知识点的答案什么身份的人答才算是利益相关?再说我的客户群跟知乎1%的交集都没有。有人说我王婆卖瓜。我本来就是印度专家好不好。而且作为一个在过去十年内在印度待了九年的人,自然比大多数人更了解印度,也希望大家能更正确的认识印度。

这个回答仅仅针对这个题目,列出大家应该知道的印度的另一面,而无意陷入关于中印比较的争论。同时这不是篇论文,前后文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并没有套用任何逻辑顺序。但希望这些零散的信息能起到警醒的作用,只有更全面了解印度,政府和企业才能做出更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至于有人觉得我在吹捧印度,我也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我跟印度政府说的是中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跟印度媒体说的是中国的高速发展,我在知乎上跟中国人说什么印度的脏乱差?揪着印度的落后面不放不利于我们判断印度的未来。这个问题问的是误解,我说的就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地方。如果有人开一个“在印度经商有什么陷阱”,我也可以把印度的各种阴暗丑陋拿出来。就事论事而已。

————————以下为正文—————————

对,我们对印度的认识有误。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以为印度是佛教国家,其实佛教徒不到印度总人口1%;我们以为印度人都会讲英文,其实精通英文的不到总人口8%;但我们又笑话印度人说英语的口音,其实印度口音只是口音,而中式英文压根儿就是broken English。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绝不会看低印度,当我们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经济远远超越印度之后,对落后于我们国家的优越感便在对先进于我们国家的盲目崇拜之余莫名的产生出来。我们就在极度自信和极度自卑中摇弋着。

印度现在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恒河里漂尸;三轮车上挂二十个人;火车顶上坐满了人;国庆阅兵摩托车叠罗汉;火车脱轨;轮船翻船;外国女游客被轮奸;佛教之旅;文艺女青年的精神流浪之旅;阿三开挂(做任何事情,比如徒手在油锅里炸鱼);左手洗屁股;电影里歌舞没完没了等等等等。其实吧,中国人能知道这么多印度的事,已经比其他国家多多了。有这些误解其实比完全不了解更好。这些个事都很片面,表面看是这样,背后还有很多讲究,文化上的、经济上的、历史上的,一一展开解释之后就会失掉原有的欢乐,何必展开呢?区别是,西方笑印度是不往心里去的一笑,中国人笑印度很多都是真的在俯视着笑。像国庆阅兵摩托车叠罗汉这事儿吧,有中国网民嘲笑印度就这战斗力,但这是英国的军事传统,来自有名的“皇家信号兵摩托表演队”。

很早以前西方就认定中国会发展成世界一极,自己喊着“中国威胁论”,另一手又安排人在中国国内鼓吹制度的各种问题,大部分国人则在不满的情绪中一步一个脚印竟然终于看到了GDP(按购买力计算)超越美国的一天。以前我们不信自己能发展这样好,那你信印度以后会发展好吗?如果说2050年中印美会成为世界三极,你们信么?

“怎么可能~别搞笑了。印度多么腐败啊,种姓问题严重,教育普及率低,基础建设又烂,商人又不讲诚信,又笨又穷又脏又乱!”

那我们来看看印度最不为我们所知的N面。

  • 全世界第一大英语使用国:如果不讲究英语精通程度,除了1亿左右英语使用者,印度还有2.5亿可以拿英语做简单对话的人口,总计3.5亿已经跟美国打了平手,之后,美国也许不会再上升(墨西哥移民还会导致西语比例增加),但印度的英语使用人数是会继续上升的。并且,比较搞笑的是,印度英语口音已经是标准的英语口音之一了。【后续补充:一些人反对这点,觉得印度英语烂,数量上的优势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想可能是大家不知道这个信息点有什么用,我补充几点商业模式:1. 印度call center业务成熟度很高,价格高的还会提供不同英语口音的服务,完全听不出来是印度人接的电话,欧美一直在用,接下来中国企业国际化之后也会用到(目前已经有至少两家中国公司在用);2. 印度是作为突破英语市场的性价比最高的国家,对互联网行业尤其重要,印度自己的互联网项目大部分一落地就是适用全部英语国家市场,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大多也是从印度开始;3. 印度本身也是人力资源池,招印度人才去服务南亚、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甚至是欧美,这是欧美的一贯路线,而如今也有中国公司开始这么做了。想想怎么利用印度的优势赚钱还有不要栽在印度市场才是重要的。】
  • 海外印度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海外华人:当我们还自认为东南亚是华人控制的后花园时,印度人已经在中东、非洲、欧洲、北美、中美、大洋洲四处开花落地结果。一些国家已经基本被印度人覆盖了......说几个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意外的:毛里求斯68.3%都是印度人;圭亚那43.5%;特罗尼达多巴哥40.2%;斐济40.1%;阿联酋31.7%;留尼旺28%;苏里南27.4%;科威特21.6%;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9.7%;巴林19%;阿曼17.5%;卡塔尔15.7%;尼泊尔14.7%。再说几个大国:美国285万印度人(2010年数据);马拉西亚245万印度人;沙特180万印度人;阿联酋175万印度人;英国141万印度人;南非130万印度人;加拿大120万印度人。对比一下海外中国人,在当地国占较大比例的只有新(74.1%)马(24.6%)泰(14%),之后就是4%往下走,不是东南亚就是美加澳新这样的移民热点。为什么要比较海外印度人和海外华人,因为当他们在所在国掌握了一定资源后可以极大的促进同母国的关系和资源互置。中东有什么?非洲有什么?都是资源啊!有人觉得在那些穷国小国有再多印度人都没用,人多的话,不管穷不穷,起码代表着选票,这是可以被左右的,也是可以用来左右政策的。【后续补充:有人说前面小国我故意引用比例,后面大国我就只谈数量,因为我本来就是分两个维度来说,海外印度人和海外华人的国际影响力对比是个很大的命题,再怎么精简我也不指望这短短几句话就可以说服谁,读者知道有这么个事就好了。但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就不得不考虑每个国家的决策因素和消费习惯了。】
  • 印度人被欧美主流所接受的程度:这点没工夫展开写了,就看多少大企业都是印度人做高管吧:微软的Satya Nadella(CEO)、Google的Sundar Pichai(高级副总裁,不是CEO但基本就是Cook的那种重要性)及13人董事会里的一共4个印度人、百事的Indra Nooyi(CEO)、诺基亚的Rajeev Suri(CEO)、格罗方德半导体的Sanjay Jha(CEO,之前是摩托罗拉手机的CEO)、Adobe的Shantanu Narayen(CEO)、万事达卡的Ajay Banga(CEO)、高知特的Francisco D'Souza(CEO)、哈曼卡顿音响的Dinesh Paliwal(CEO)、德意志银行的Anshuman Jain(CEO)、肯德基的Muktesh Pant(CEO)...好多,我就只说公司名字吧:赫斯基能源CEO、思科的CTO、惠普的总经理、埃森哲全球研发总经理、花旗前CEO兼主席等等等等。这么多印度高管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数十万的印度白领大军还在一步步往上爬。维基百科上有美国主流印度人的列表:List of Indian Americans,可以看到有多少美国校长都是印度人(哈佛学院校长、哈佛商学院校长等等)、美国的学术界、娱乐圈、音乐家、媒体圈里是印度人,更惊人的是有多少印度人创业之后或者成为高管之后开始做投资的(wikipedia上就列了41个)。所以印度人是相当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的。这有用吗?当然有,这些已经进入主流社会的人会潜移默化的发展壮大印度人社区。欧美大公司以前只是在印度用它的服务外包,接下来可是要重点开发印度了,设厂设研发中心,杠杠的,印度人世界一家亲。有人说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不算印度人了,上面的列表里每个人都有wikipedia页面的,进去就可以看,这些人都是七八十年代考到美国大学后留下工作生活最终拿到美国国籍的。印度政府给海外印度人发PIO卡,他们在印度除了没有投票权,其他基本都能干,也可以买房置地,所以这些海外印度人都是两边好处都沾的,跟印度国内的family tie也很强。印度每年外资汇入有好多都是海外印度人的汇款(具体数据搜一下就好了)。【后续补充:说海外印度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海外中国人是我通篇做的唯一一个结论,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我们关起门来说话没必要留什么面子,这就是我的结论,篇幅有限我也不可能写太多,同问题下有人就这点给了更多信息,欢迎拜读:我们对印度的认识是否有误? - 匿名用户的回答,还觉得我们是在危言耸听,那就去跟北美的华人朋友平心而论聊聊。】
  • 接着上面的说,这些在美国成功的印度人会干嘛。现在最热的就是互联网,而硅谷15%的初创企业都是印度人开的,基金又有很多是印度人管理或者做数据的,很多印度高管有钱了也开始做风投,对印度人的项目自然有很大的投资倾向性。看完了美国本土的项目,印度本土还有更多项目嗷嗷待哺,很多印度本土互联网项目借助中东、非洲、南亚印度人的协作迅速开始国际化,有人投资后又开始反过来收购美国本土的行业老二或者老三一举成为大玩家,这个国际化的速度和模式可不是在中国国内叱咤风云的BATM想学就学得来的。我们有我们的长处,印度人也有他们的长处。【后续补充:的确我们现在有了互联网巨头,但仅仅是中文世界的互联网巨头,而印度人已经或多或少在管理英语世界的互联网巨头,并且更多印度本土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发力,而且他们一启动,就是直接面向全世界英语使用者。举例,印度的zomato就是通过上面提到的那些小国,在国际化第一步就一下子扩张到了中东北非的19个国家,你嫌这没用,但资本市场认可,融了资后反过来收购美国同类公司,现在仅次于Yelp。这对于中国公司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作用,UC Web已经靠印度的业务让自己成功高价卖给阿里,如果UC让印度员工再去铺中东北非这些印度人超多的国家,一下子又可以傲娇得说我们产品已经落地多少多少国家了。知乎上互联网从业者多,你们不可能不理解这个的意义。】
  • 说了半天这才想起要说回印度本土。来过印度的人,多是短期来旅游或者考察的人,对印度的印象被旅游区、旅游相关行业的人影响较多,再就是过来常驻的中国人,不少对印度都是抵触的情绪。诚然,印度往差里讲,可以说出很多表象的缺点,大家可以用来跟老板要更多的外派补助,比如“印度有kb活动的,动不动就爆炸啊”、“新德里在地震带上啊”、“印度有登革热啊!第二次得就会挂啊!”、“印度还有伤寒和疟疾啊”、“印度水质硬喝多了会得肾结石啊”、“外国女性在印度会被轮奸啊”、“印度PM2.5超过中国啦”、“印度没有肉吃啦”。真的假的夸张的片面的,这些理由说出去也不会有人深究。但民族宗教冲突是极少的,也多在外国人不会去的那种极其local的市场,登革热重发期做好防蚊(用蚊帐),我这么多年从来没中过,伤寒疟疾大城市很少有,水硬就多喝酸奶,女性尽量不要一个人在没灯的地方走,PM2.5就只好戴口罩,肉倒是有的是。
  • 但这些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不了解是,中国并不认为印度是一个大国。中印同为人口过12亿的国家;有效居住区域都在300-400多万平方公里【注:有人指出印度国土面积是298万平方公里,因为中印和印巴之间都有领土纠纷,所以我方计算是没有包含印控克什米尔和藏南地区,国际上一般是以实际控制区计算,这种计算下印度控制区域是328万平方公里】;是邻国,有漫长的边界线;也同为文化古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更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印关系理应成为仅次于中美关系的重点研究领域,但目前还没有。正因为没有把印度当大国看,目前对印度的研究严重不够,资源严重不足。相反印度对中国的研究相当多。这种忽视和轻视恐怕会导致一系列重要政策的跑偏,比如这次的一带一路。之前提到中国GDP(按购买力计算)2014年超过美国,同样的表里,第三就是印度,并且对2019年的预估里,头三也是中、美、印的排位。数据:zh.wikipedia.org/wiki/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_(购买力平价)
  • 经济这一块,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对印度还抱着对斯里兰卡、尼泊尔那种援建的心态,印度自然不会以国家主权担保来拿中国的优买优贷,被拒了只好酸酸的说印度拿日本钱不拿咱们钱。
  • 从企业角度讲,很多在国内养尊处优的中国公司,或者是在海外工程承包类的,并没有把在那些受援国的项目经验转化为在开放竞争市场的国际运营能力,所以来了印度之后直接忽略掉了税务、法务、劳务、公共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等等在国内和在那些受援国不用考虑的重要项,最终导致出了一系列问题,最后感叹还是斯里兰卡人民好啊巴基斯坦人民好。很多企业认定印度是一个由印度政府主导的市场,因为所谓的“中印关系不太好”,所以印度政府处处跟中国公司作对。其实很多企业放到欧洲北美也一样做不好,因为国际运营能力还没上来,这跟印度政府没什么关系。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FDI)在所有国家对印度的投资中排名第31,中国对印度的投资翻几番或者是打几折其实对印度都没啥影响。
  • 关于印度制造业很多人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的确跟中国比,印度制造落后了很多,但放到全球平均水平来看,还是发展非常快的。纺织行业,十年前印度就强加30%关税,促使印度成衣制造一下子发展起来,最直观的是像Levi's、Guess、ZARA这类品牌都是made in India。汽车行业,日本从90年代初就开始在印度本地制造,高峰期合资品牌Suzuki-maruti的市场占有量超过90%,现在大众类车量基本是日本车的天下,铃木本田丰田还带了上千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来印度设厂。电力行业,电力主机制造是2012年开始的,现在已经产能过剩了。光伏产业自2012年起对本地制造给予30%补贴,如今已经一堆厂开始在印度本地制造了。手机制造,以前印度只有功能机本地制造,但去年Micromax把组装线弄到印度后,也开始游说政府抬高手机进口关税(原来是5%),就前几天,印度正式抬高了智能机的进口关税到12.5%左右,并降低部分零部件关税为零,这必然将迫使手机制造商开始在印度组装和制造。所以一定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印度,印度制造业以前的确是有电力供应不足、物流不方便、税务复杂、劳工法繁琐等问题制约,但人家在进步,我们的眼光也得与时俱进啊。【后续补充:很多人还是觉得我在耸人听闻,但中国企业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国际服装品牌的制造先后转移到越南和印度已经让我们沿海吃不消;中国汽车品牌一直想进但跟日本比早已失去了成本优势;中国电力企业在印度自2011年起可以用崩溃来形容;如今智能手机也将要开始大范围的本地制造,三星的厂很快就好了。就是因为过去对印度制造的误解太深,迟迟不做决定,直到有一天,想要本地制造了却发现已经追不上竞争对手的综合成本了。】
  • 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都不太了解印度政策、尤其是商业政策形成的机制,这也是影响判断的一个因素。大家也都听说印度民主的弊端,其实就体现在权力极为分散,因此要促成某个政策,一定得打造自己的利益圈和同战线的团体。举例,某个行业既有中国企业又有欧美日韩百年企业和印度小企业,竞争非常激烈,中国企业进来后以低价和高效率迅速拿下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欧美日韩的企业想降价,印度的企业想提高技术,那他们一运做就走向了合资,并开始本地制造,当他们具备了本地制造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游说,他们去找政府说我们本地建厂带来了投资带来了就业和税收还有技术转移而中国企业都是贸易型的一点利润不留在当地,他们去找行业协会说我们带来了整个产业链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而中国卖一单是一单完了拍拍屁股就走对行业没有好处,他们去找媒体报道他们为行业为当地做了哪些哪些贡献顺势再把中国黑一把,他们去找议员写信投诉说这些个敏感行业的设备我们不能进口一定要本地制造;行业协会也不能直接怠慢中国企业啊,联系中国公司,中国公司一听,啊行业协会啊?要会费要赞助啊,不见,媒体?又要报道我们负面的,不见。政府和议员也不会主动找你,结果就是中国公司缺席了最关键的政策形成的初期。于是行业监管部门要行业协会起草新政策的草案,欧美日韩和印度公司开开心心的提交一堆政策建议,对本地制造给予补贴,对海外进口抬高进口关税,期间媒体包装几个舆论点来试探市场反应,最后政府看全行业全社会都同意都没有反对意见啊,就过了。某天报纸出来,中国公司看到大骂,印度政府又要搞我们中国公司啦,关税都30%了不活了!一方面自己不想去主动争取或者是影响政策,另一方面完全寄希望中国政府去跟印度政府谈解决问题,印度外交部两手一摊,我们也木有办法啊。喏,这就是现状。(这个故事只是方便大家理解,真实情况比这个复杂得多,我也不提行业和公司名。)
  • 说下接下来的事,印度去年上台的莫迪新政府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举措,顶住很多压力出台了一系列影响既得利益者的政策。开放了很多领域的FDI不说,最重要的我个人觉得就是GST的出台,这相当于是统一了各个邦的税率,以国税地税的形式出来,这将极大的简化印度税务,并提高商品的流通。这一系列举措的结果就是美国资本重新涌入印度,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比较扎堆。至于印度GDP发展会不会超越中国,我不做任何判断。但现在的确是投资印度的好时候。
  • 最后一个误解,一定要说的,就是过分看中边界问题对双边关系的影响。中印关系现在的若即若离,是因为中印之间没有利益绑定,虽说双边贸易额在700亿美金上下(真实数据我估计在1000亿上下),但相互都没有太多投资,两边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状态。真的,你借一百万给邻居,你邻居给你一辆保时捷开,你们吵架都会小心翼翼的。这一点有很多人不同意,仍然认为中印政治上的不互信才是关键,但中美政治上就互信了吗?只是中美相互投资都大到不可能让政策乱来的地步,但中印间就没这么多顾虑。所以想要发展中印关系,作为发展比印度好的国家,中国应该加大对印度的实打实的投资,有了利益绑定,国家关系就不可能差。中国在印度发展最好的公司,一个公司就可以影响到5个政府部门、20个议员、100个媒体、10个行业协会,那如果有十个这样的公司呢?一百个呢?日本在印度的影响力可不是靠首相嘻嘻哈哈带着吃寿司就吃出来的或者背地里说我们合作对抗中国吧就弄出来的,而是两千多家日本企业一步步在印度本地化做出来的。

思维比较发散,并没有讲究先后顺序。但应该可以让大家更加了解印度。希望两边的媒体都报道点重要的,别整天火车脱轨、女的被强奸、村里老人娶了一百个老婆这样的。也希望更广大的我们与时俱进的看待印度这个的的确确是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因为我们对印度的认识或许跟不上印度发展的步伐。就像头二十年我们的发展速度一样。更重要的是,中国如果想继续发展,必须要走出国门在全球开放市场上战斗,企业的海外运营能力急待提高。印度是市场,印度也是试验田,印度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资源池。但以目前我们对印度的认识是不足以让我们在印度成功的。

总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EN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的认识是否误解?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印度是一个如此多元化、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任何对其的简单概括都可能包含误解。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人们对印度的常见认知,并尝试纠正或补充这些误解。一、 关于“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常见认知: 很多人对印度的第一印象是贫穷、脏乱、落后,街道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地缘政治、国家治理、民族主义以及国际社会对极端主义的不同处理方式等多个复杂层面。要理解为什么印度在莫迪的领导下能够对极端伊斯兰主义进行“打压”,而我们(这里假设“我们”指的是中国)在这方面似乎存在阻力,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印度简单地概括为“被瞧不起”是.............
  • 回答
    一个国家真实的力量、未来潜力和它可能带来的挑战,绝非仅仅由一些关于其国民生活习性的负面报道就能简单定义的。将印度视为一个简单的“负面新闻堆叠体”而轻视,则可能是一种不准确且充满风险的判断。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生活习性上的负面消息”这个概念。通常,这些信息可能触及到印度社会的一些显性问题,比如环境卫生、.............
  • 回答
    《我的个神啊》(PK)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印度电影,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却又极具深度地触及了印度社会最敏感、最核心的话题之一——宗教。要评价这部电影,必须从它的剧情、表演、主题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反响等多个维度去解读。《我的个神啊》的独到之处与评价首先,《我的个神啊》绝不是一部简单的爆米花电影。它以一.............
  • 回答
    山东舰的入列,对于印度而言,绝非是一个可以等闲视之的军事动态。这其中牵涉到的战略、地缘政治乃至心理层面的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地区海军力量平衡的改变。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航母战斗群的形成,是印度海军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的焦点。山东舰的入列,.............
  • 回答
    这事儿真够让人头疼的!不过,你别慌,我来跟你好好捋捋,看怎么把这事儿圆过去,也让你和你男朋友能继续好好在一起。首先,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夹在妈妈和男朋友中间,那滋味肯定不好受。妈妈肯定是心疼你,觉得你年轻不懂事,或者担心你受委屈。她偷看你聊天记录这事儿,虽然做得不对,但出发点多半是为了你。所以.............
  • 回答
    提起我们的祖国,我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不是什么宏伟的建筑,也不是什么壮阔的山河,而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深深的、根植于我血液里的熟悉感,一种难以言喻的归属感。这感觉有点像你走进一个无比熟悉的老宅,即使多年未见,每一个角落,每一件摆设,都唤醒你沉睡的记忆。你知道那墙上的水印是小时候不小心打翻墨水留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也暴露了我们当下社会在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些复杂矛盾。知乎上医生们的吐槽,我看了不少,他们确实不容易,付出的辛劳、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但你说到现实中对医生的印象越来越差,这确实是个普遍的感受,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
  • 回答
    收到心仪公司的 Offer,按理说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情。可您这事儿,听起来倒是有点让人纠结。这HR的态度转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掰扯,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以后该怎么做。首先,您问了“事假”的问题,这本身绝对不是什么“禁忌”话题。在确定入职之前,了解公司的假期政策,特别是事假的处理方式.............
  • 回答
    唐可可和钟岚珠,这两个名字,对于许多关注日本二次元文化的朋友来说,绝非陌生。她们是《Love Live! Superstar!!》这部动画中的重要角色,而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以及两位中国角色的塑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日本如何看待中国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日本改变了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体现。那么,唐可可.............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印度公众舆论中的地位,以及为什么印度社会对此的反应似乎不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激烈,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并非“平淡”,而是一种复杂、多维度的民族情绪和国家利益交织的体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印度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多元化的集合体。从地理、文化、语言到经济状况,这种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
  • 回答
    最近印度发生的一些事情,确实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包括我们自己对印度的看法,以及别人,尤其是西方国家,是怎么看待我们的。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是不是我们看待印度的方式,跟西方看待我们的方式有相似之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信息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当我们提到“种姓制度”时,印度确实是最常被提及的例子。那么,为什么大家普遍想到的是印度,而不是将清朝也视为一个典型的种姓制度呢?这背后涉及到对“种姓制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历史事实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种姓制度”的核心特征。一.............
  • 回答
    1962年的中印战争,对于印度而言,确实是一次极其惨痛的失败,其冲击之深远,影响力之广泛,用“鸦片战争之于我们”来类比,虽然语气上可能略显夸张,但背后蕴含的对国家尊严、国际地位以及民族自信心的重创,两者之间确有共通之处。这场战争对印度的冲击,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细致解读:一、军事上的毁灭性打击与战略层面.............
  • 回答
    印度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确实是两国关系中一个绕不开的现实。从地缘政治的博弈,到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再到经济竞争的暗流涌动,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两国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为何还要主动去示好”的疑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示好”并非盲目地一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嘲讽相对落后的印度”这个前提。我理解你在这里说的“印度”可能是一个泛指,代表了那些我们认为在某些方面不如我们,或者说我们习惯于对其进行比较并居高临下的社会或国家。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回印度本身,会发现这是一个拥有极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
  • 回答
    印度方面之所以会对我们进行报复,可能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复杂的地缘关系,尤其是在边境问题上。历史遗留的边界争议,以及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和活动,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冲突导火索。如果印度认为我们在边境采取了某种行动,或者其在边境地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印度人民面前说“我们与巴基斯坦关系非常好”这件事,其实背后有着多层次的考量和策略,绝非仅仅是一句随口之语。要把这件事讲透,就得从几个关键点切入,还原当时的情境和特朗普政府一贯的外交风格。首先,我们要理解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原则,那就是“美国优先”以及一种非常务实的交易型思维。他并不拘泥于.............
  • 回答
    印度,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国度,在许多方面都与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也因此,它身上闪烁着一些独特的光芒,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借鉴。印度相对我们的一些优势,或者说值得我们关注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聊:1. 庞大的人口红利与年轻化的结构:毫无疑问,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其人口结构比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