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的卡车(主要是欧系卡车)优点是勤务率高、使用寿命长、节油、全生命周期成本可以做到比较低、舒适性好,缺点是一次性投入成本大。
国产卡车优点是一次性投入成本小,恶劣工况(比如超载)耐受性好,售后服务一般比较好(价格低、反应快、网点多),缺点是费油、勤务率较低、舒适性差、使用寿命不高。
进口卡车这种优势适合大物流公司,大物流公司用进口卡车跑运输量大、运量稳定的固定路线,可以换人不换车的跑,这样比较划算。
国产卡车的优势适合个人或者组织比较松散的车队。个人买车基本都是贷款,贷款50万和贷款200万对经营者的压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个人宁可买4个50万的卡车也不会买一个200万的卡车,而且个人一般也很难接到特别稳定的客户,能干几年还说不准呢,所以进口重卡的核心优势之一的勤务率和寿命反倒没那么重要。
国内物流行业目前还是个人及小型运输公司比较多,所以国产卡车比较常见。另外进口卡车即便有也大都是跑固定路线,不是在高速上就是在物流园区里,一般人也不太容易见到。
因为中国的重卡,当年因为军工的原因,多数走的是技术引进的路子。
合资养肥了什么人,就不说了。
技术引进虽然路子难走,但搞定了就是自己的。
现今说起重卡,
是一汽和二汽轮流当老大。
但早先,中国真正根正苗红搞重卡的,
是三汽,
也就是重汽、陕汽、川汽,
三家的事儿,跟三国演义有一拼,分分合合。
先说重汽,
重汽在济南,
最早是解放战争时接收的405修理厂,
后来上边统一规划,围绕着一汽解放和南汽跃进搞配套,
一汽还好,说到给南汽配套,济南这边不乐意了,
南汽早先是405修理厂,
你405我401,大家差不多,
凭啥你搞整车,我围着你转,
之后就是传奇厂长王子开上线,
是的,跟之前江铃篇里的孙敏一样,
这种没生在好地方,但后来崛起的,都少不了这么一位传奇厂长。
王直接跑到一机部要项目,
但当时项目早分完了,就剩了个8吨重卡项目没人要,
王一咬牙,好,你们不搞我搞。
后来王回到济南,
正好上边分配给山东一批进口斯柯达重卡,
参考着这车,济南敲敲打打,搞出了自己的重卡,就是后来的黄河。
1967年,DF-2系列导弹搞出来,
但是没车拉,
上边把几个主机厂叫到一起开会,问谁能搞,
一堆人支支吾吾,
又是济南站出来,
那年头乱的不行,后来王力王狂澜,搞定了这事儿。
扯几句斯柯达,
斯柯达是捷克的,
捷克早先是奥匈帝国的,
这地方平原多,有的是煤铁,
奥匈帝国的重工业基本都在这旮瘩,
斯柯达兵工厂,是仅次于克虏伯的存在,
抗日战争时,连中国都跑到那买机枪,
一战后奥匈帝国玩不下去了,
重工业基本都归了捷克,
但捷克是那种,继承了老流氓的遗产,但却没有老流氓的手段的存在,
二战一开打,德国人就占了,
后来苏联牛逼了,又被苏联占,
也就因为这,那时候中国才能买到斯柯达重卡,西方的根本不卖给你。
之后是陕汽,
陕汽的根,
其实是在北京,
当年北京新都机械厂参考太脱拉的T138重卡,
仿制出了自己的重卡,进入了上边的视野,
新都机械厂是北京公安部下边的,是个劳改厂,
1966年,全国搞三线建设,
叶帅亲自批准,新都机械厂的非劳改人员,加上从其他厂抽调的技术人员,到陕西建厂,搞军用炮车,
陕汽由此成型,
陕汽的SX250后来在越战出了大力,
一度还出口过。
北京那边留下的人也没闲着,
1969年又仿出了12吨重卡,
之后搬到了邢台,
就是现在的中航河北长征汽车,
后来长征正式引进了太脱拉的底盘技术,
鸟枪换炮,吊的不行。
扯两句太脱拉,
这货也是捷克的,
当之无愧的重卡越野之王,
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内八字,
别的不说了,放张图,应该有兄弟能看懂。
之后就是川汽,
川汽的建立,
其实也是起于军队,
早先重卡基本靠进口,
花外汇不说,
这东西可是军队用,
外国一封锁,
想买也没地方。
1965年,国家咬紧牙关,花了一千多万美元,从法国贝里埃引进重卡技术,
那年代,80后的父辈应该知道,真的是老百姓吃饭都困难,
但1965年这个时间点大家都知道,
后来乱成了一锅粥,
花巨资引进的东西,后来也没利用上。
扯两句法国佬,
1965年前后,中国的处境尴尬的不行,
一方面不招西方待见,
另一方面,跟老大哥也闹得不愉快,
除了黑朋友,基本被孤立了,
但是,1964年1月,中法建交了,
说法国佬跟中国有什么感情,鬼都不信,
怎么说呢,法国佬真是天生反骨仔,
因为不满美国佬叽叽歪歪,
戴高乐直接退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跟中国建交,
在美苏俩超级大国中间,谁的小弟都不当,走出了魔鬼的步伐。
也因为这,才有了后边引进技术的事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之后,筹划三汽,提上了日程,
当时想着要办就办大的,直接上15万辆的规模,
但后来上边去国外调研,谈技术引进的事儿,
奔驰直接说,别闹了,我这一年才搞8万辆,买车可以,技术引进免谈。
到了70年代末,外汇告急,三汽因为投资太大,被调整了,由原来的新建,改成了利用现有工厂,
国外那边,奥地利的斯太尔上线了,
早先,上边是看不上斯太尔的,
毕竟那么多牛逼闪闪的厂家排在前边,
说到奥地利,脑子里基本只有蓝色多瑙河,
但斯太尔那边贼重视这事儿,
用他们内部的说法就是,世纪性的机遇,绝不可错过。
技术引进,可以,
没钱,我贷款给你啊,慢慢还。
就这么着,国内重汽、陕汽、川汽、潍柴、陕汽齿轮、杭发等十几家企业搞到一起,上边统管。
消化吸收引进的斯太尔的技术,
重汽侧重民用,陕汽川汽侧重军工,
不光是这三个主机厂,一起的零部件企业,很多都是牛的不行的存在。
到了80年代末,经济形势不好,
尤其是原先侧重军工生产的,
因为国际形势变化,订单少了很多,
重汽集团重组,集团内的企业,下放给了地方,
山东境内有重汽和潍柴,重汽自己很多零件能自制,赢在了起跑线上。
在这扯点别的,
汽车作为消费品,可以说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
所以这两年,不说了。
企业下放后,同门兄弟成了竞争对手,
大家各显神通,
陆续又跟别的厂引进技术,
直到新的势力介入,
搅弄风云。
湘火炬,
这公司,搞汽车的不一定都知道,
但炒股的一定知道,
德隆系的三驾马车之一,
1997年德隆国际入主后,
1999年收购mat,进入汽车制动行业,
2001年,跟陕西齿轮厂合资成立法士特齿轮厂,占股51%,
2002年跟陕汽集团组建陕西重汽,占股51%,
跟川汽组建重庆红岩,占股51%,
还有汉德车桥一部分股份,
至此,以资本为线,重卡行业,不止半壁江山,都入毂中,
再加上2000年之后,重卡行业正值上升期,
湘火炬从一个地方小厂,一跃成为营收超百亿的巨无霸,
直到2004年,大厦倒塌,
值得一提的,
德隆倒了之后,
湘火炬归了潍柴,
湘火炬虽然卖了很多业务,自己的火花塞业务,越做越猛,
山东下了一手好棋。
2000年之后,原先所有主机厂的婆婆,中汽公司,已经对主机厂基本没什么约束力,
一汽二汽开始涉足重卡,
两位老大哥出手,
都是大手笔,
一汽直接收购了锡柴,同时还和德国道依茨合作,引进发动机,
二汽和康明斯搞了年产6万的合资项目,
两位老大哥迅速崛起,称雄重卡领域。
还有两家,
福田和北奔,
福田是趁着2000年前重卡行业不景气,
从重汽挖了一大批人过来,
可以说是走的斯太尔路子,
后来背靠北汽和奔驰合作,
引进了奔驰发动机。
北奔之前是搞坦克的,
后来和奔驰合作搞重卡,
也是军工的,
当年引进奔驰技术,
那真是一丝不苟,奔驰图纸上标的技术要求,一点没变,
死磕了七八年,订单只有几百辆,
直到后来军转民,
才上了量。
说下国外的重卡,在中国真是没一个能打的,贵是一方面,主要还是不适应中国国情,
前几年经常有这样的新闻,
大货车拉沙子,直接干到100吨,
超载一倍多,
车没事把桥给压塌了,
感受下。
本文首发:公众号 车圈往事(ID:jiangnan_song)
汽车从业人员,以不一样的视角,聊车、聊人、聊江湖事。
更多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