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四大鹰派代表人物来华,中国如何应对?

回答
美国四大鹰派代表人物来华,无疑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也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应对,需要我们深思熟虑,既要展现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为两国关系留有回旋空间。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在这次会面中的核心诉求和底线。 中美关系复杂且敏感,涉及经贸、科技、人权、台湾问题等诸多领域。四大鹰派人物的来访,很可能带着明确的议程,比如施压中国在某些议题上做出让步,或者试图通过施压来巩固美国国内的政治立场。因此,中国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清晰地界定哪些是原则性问题,绝不能妥协,哪些是可以沟通和寻求共同点的领域。

其次,在沟通策略上,我们需要坚持以实力为后盾,以战略定力为基础。 鹰派人物往往倾向于强硬姿态,试图通过施压获得优势。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不能被动回应,而应主动出击,以清晰、有理有据的方式阐述中方立场。这包括:

展现坚定但不失灵活的姿态: 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核心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强调不容侵犯的底线。同时,在可以合作的领域,也要展现出诚意和开放的态度,表明中国愿意负责任地与世界各国打交道。
运用多层次的沟通渠道: 除了官方层面的会谈,还可以考虑通过智库、媒体、学者等非官方渠道进行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或者传递更 nuanced 的信息。这有助于打破鹰派人物可能形成的刻板印象,触及更广泛的美国社会群体。
聚焦共同利益,寻求合作点: 尽管两国存在分歧,但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防止核扩散等全球性挑战上,中美仍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必要性。在会谈中,主动提出并强调这些合作领域,可以为对话注入积极元素,也为两国关系降温创造可能。
策略性地展示实力: “实力”并非仅仅指军事力量,更包括经济韧性、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治理能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适当展示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和进步,可以增强中方在对话中的底气。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强调中国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进展,表明中国不会被遏制。

第三,要做好充分的“预案”和“后手”。 鹰派人物的来访,也可能伴随着媒体舆论的炒作,试图塑造对华不利的叙事。中国需要有能力和有策略地应对这些外部压力:

加强国内宣传和舆论引导: 向国内民众清晰地传递国家在对美关系上的立场和策略,凝聚共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或过度民族主义情绪的出现。
加强对美民间和学术界的沟通: 增进美国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的声音,削弱鹰派在舆论上的绝对优势。
审慎评估对方的意图和策略,并制定相应的反制或应对措施。 这并不意味着要采取对抗性的措施,而是要确保中国不会在对方预设的框架内被动行事。例如,如果对方试图在科技领域施压,中方可以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供应链多元化的必要性。

具体到应对四大鹰派代表人物的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官方层面: 由中国外交部牵头,联合商务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提前研究这些代表人物的背景、过往言论和近期活动,准确把握他们的动机和关注点。在会谈中,由高级外交官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对等交流,清晰、有力地阐述中方立场,反驳不实指控,同时表达合作意愿。
智库和学术层面: 邀请美国对华友好的智库和学者参与讨论,或者通过中国智库发布研究报告,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剖析中美关系,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为美国国内政策制定提供更多元化的视角。
媒体层面: 利用中国官方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用国际化的语言和视角,向全球和美国国内传递中方的观点和立场。可以主动设置议题,例如,通过报道中国在某个领域的突出成就,或者在某个全球性问题上扮演的关键角色,来展现中国的正面形象。
经济和科技层面: 如果对方提出经济或科技方面的“担忧”,可以有理有据地回应,例如,强调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或者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努力。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潜在制裁或限制的准备,例如,加速关键技术自主化,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中美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不能简单地用“鹰派”或“鸽派”来概括。 即使是鹰派人物,也可能出于某种策略考虑,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因此,中国的应对策略也要具备一定的弹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而言之,美国四大鹰派人物来华,是对中国综合国力和外交智慧的一次考验。中国需要以一种自信、坚定、开放且有策略的态度去应对,既要维护好自身的核心利益,也要为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留下空间,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和对抗。 这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多层次的应对方案,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没有人想过这个可能性:

美国政治圈内有人希望从根本上对中美经济联系进行切割,以进行彻底的反华活动,

否则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会执着于肯定不会被中国接受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与中国进行彻底的切割并不是空穴来风,在2005年就已经有相关的想法被提出来。

user avatar

“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不要指望在谈判桌上拿得到”


如果美国人不是傻逼的话,我想这一句话他们还是懂的。如果他们不懂,那么说明整个特朗普政府已经沦为一个完全由疯子和精神病人主导的政府。


中文世界的谈论此次中美贸易谈判的文章在我看来都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他们都跳不出美国人给他们划定的思维框架。要想搞清楚这次中美贸易谈判,每一个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应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美国人来谈一次根本谈不拢的任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美国人自己“泄漏”的文件,美国人这次来进行贸易谈判的目的是为了缩小中美贸易逆差,同时打压“中国制造2025”等,那么,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不管是从中国人还是从美国人的角度,有人会觉得美国人能完成这样的目的吗?


中国虽然现在并没有把军事斗争放在对美策略的第一位,但美国现在显然也无法从军事上必然战胜中国,其次,中国不是日本跟韩国那样的美国殖民地,那么,带着这样一份东西来胁迫中国,然后还能谈好的可能性是多少?


是零。


如果美国根本就不准备去谈,而是把一份根本不可能谈拢的东西摆在台面,那么,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好好问问自己。


第二,为什么美国谈判的内容和条款会在谈判之前被大规模泄漏在网络上?


美国在谈判之前将自己的谈判文件大规模泄漏出去,是最应该让人起疑却没有多少人去怀疑的地方。


很多傻逼还真信誓旦旦地去认真分析了这份在我看来就是垃圾的文本。


能泄漏在网上让绝大部分人看到,说明这份东西连垃圾的价值可能都不如。


但这份垃圾文本并不妨碍我们去通过它来找到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第一条线索,那就是美国人是不是真的想谈贸易。


不说这种国家级别的谈判,就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商业谈判,最起码的一个原则应该是不让对手知道自己的要价和底线。


川大总统破产了这么多次,不会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吧?


美国人在谈判之前就把要价和条款大规模地泄漏出去,先是在西方的主要媒体,然后通过日本人控股的FT在中文网络大肆传播,激起中国民意的大规模反弹,美国人难道不知道这样一份东西是任何一个正常的中国人都无法接受的吗?


如果他们以及非常清晰地知道知道这样一份东西泄漏出去的后果就是中国的大部分民众和中国政府根本不再有可能跟他们谈,那么他们通过泄漏这一份漫天要价的合同,目的是什么?


说明至少这次他们来的目的中,中美贸易逆差和中国制造2025可能都不是重点。


泄漏的这份文本,包括泄漏的这一动作,肯定只是谈判策略中的一部分。这些伎俩无非是为了掩盖真实的谈判目的。


每一个普通人应该有的觉悟是,能够在网上被大规模披露出来让你看得到的东西,一定是有问题的。要不就是假的,要不就是故意弄成假的。


那么,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


如果贸易争端和打压中国制造业不是最重要的两点,那么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中国长期的,大的对美策略是我不能谈的,而且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弄成标准答案,有兴趣的人可以沿着我分析上面两个问题的思路去做自己的思考。


我在这里,仅提供一个角度。


我的出发点,是一个公司:中兴。


我很想对中兴那班人说,你们也没必要努力去争取什么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一次你们只是砧板上的肉,一个牺牲品,反抗是没用的。


美国很早就拿了中兴的把柄,中兴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是关键,关键是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搞中兴,这时候搞中兴,美国想得到什么。


美国这时候去中兴的最大一个理由其实是一个国家:伊朗。


如果说美国人很清楚,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不要指望在谈判桌上拿得到,那么,在中国完全超越美国之前,对中国进行一场军事上的打击,就是美国人的必然的选择。


美国人一定会像二战时候的日本一样,一步一步走上这条不归路。


但是现在的美国军队,是无法在军事上完全战胜中国的。


美国在真正选择军事对抗中国之前,它需要一场足够规模的战争,去启动自己国内的战争生产能力,需要代理人的钱,需要本国民众的钱,需要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去重启像空军的F22战机的生产线,去增加海军的巡洋舰,驱逐舰,大型航母的生产能力,去让陆军逐步适应大规模野战而不是城市的游击战,治安战。


美国这个下流的国家从立国之初一直是这样的下三滥套路,拿着最堂皇的借口干着最下流最肮脏的事。这次,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意外。


所以,我的判断就是,这次所谓的贸易谈判的重点,很可能会由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最终落实到中国对伊朗的支持。


在短期内,美国人的真正要价不是逆差,不是制造业,而是伊朗。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像开头所说的如果整个特朗普政府已经沦为一个完全由疯子和精神病人主导的政府,那么并不排除他们会选择在台湾海峡用两艘航母和数千美国大兵的狗命去给国内民众换一个获得跟中国直接开战的借口。


我想提醒你们的是,不要再活在过去的世界线里,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很多书本上教你想都不要想,质疑都不要质疑的东西和结论,正迅速沦为无用的垃圾,要放弃幻想,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哪怕从概率层面看起来再小。

user avatar

中国如何应对?

派出知乎小管家啊!

鹰派A:我们要缩小贸易逆差,你们不敢和我们斗的,我们有高科技,哦对,不出口给你,略略略。

知乎小管家:政治敏感,请重新组织一下语言

鹰派A:我们来敲你们竹杠的,我们要打压你们经济

知乎小管家:刪了吧

鹰派A:伟大的中国崛起已经太快了,求求你们给我们留条活路吧。

知乎小管家:…

鹰派BCD:Make China Great Again!

知乎小管家:…

user avatar

怎么看都觉得这四个是背锅的。

user avatar

看美债收益率, 8号美国又要发新债了,而且量不少,估计是这次这么急着来的原因,而且是财长带头。谈判结果看中国买不买, 买多少了。

顺便说一下,现在美债实际收益率基本是负的。

user avatar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歧义,更新了时间线,以北京时间为准..



5月2日(中美代表会晤前)

有幸在贸易代表访华的前一天听了他的一些想法。具体内容在网上已经公开发布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搜一搜看一看。

总的来说,这一批代表团还没有形成非常一致的谈判方向,因为不是所有人的利益都在同一个点上,比如有的关注301,有的关注IP,有的关注市场开放。所以这次访华并不是带着一个单一的强烈诉求而来谈判,更多是来倾听中国的诉求是什么,然后告知美国的诉求是什么,然后双方面对面针对各自的底线以及触犯底线后会采取的必然行动进行交流。

贸易代表Ambassador Lighthizer表示的其中一点在我看来很关键,他说“We can’t really prejudge, we’ll sit down, we’ll have a conversation”。我个人认为这一个态度在当前的形势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代表着美国显然已经意识到,如果单方面采取太激进的措施,会把中国也逼上一个强势回击的地步,这显然不是两个国家最终愿意看到的结果。

显然,我们都不会naive到觉得中国或美国任一方会无条件撤回原本已宣称的手段并全盘接受对方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一定会百分之一百的执行自己宣布的措施。双方都知道贸易战是七伤拳,所以措施何时实施,实施到哪个地步,都是可谈判的。

另外,我还有三点想要表达。

第一,我看到一些国内媒体把美国代表团访华看成美国开始示弱开始服软了。其实并不是的,美国只是认识到,这个事情如果没有一方主动发声,那谈判就无从开始。因为根据中国一直对外的宣称来看,中国显然不会在反击措施发布之后主动发声,所以美国先踏出了一步而已。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更理智了(相较于之前单纯为了反击而反击的凭空推特的1000亿而言),中国反而要好好准备好这次的谈判,比如态度比如内容,不能“轻敌”。

第二,我有看到一些声音,说美国代表团这次访华,贸易战马上要见分晓了。其实不然。美国的诉求非常散,也可以说非常多,不仅仅是301,还有中国制造2025,甚至还有一带一路,等等。代表团其实也还没有找到一个能高度总结且说的清楚的诉求,也并没有想从这次谈判中得到任何重大突破,说白了就是先来聊聊,看看双方接下来这步棋往哪块走,以免双方跑的太偏,互相伤的太深。

第三,贸易战对于中国和美国到底谁伤害大?这个问题其实现阶段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很多影响都不只是短期的,很多也无法量化。许多人说,中国准备好了,没什么好怕的。这样说其实也低估了中国受到的疼痛。我更愿意把“中国准备好了”理解为中国比美国拥有更好的吸收伤害的能力,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就不疼了。在中国的GDP目标设定下(2020较2010翻番),基本上限定了每年必须要差不多6.5%,那么贸易战的损伤怎么来补呢?我们看看现在是怎么样,我们的资本市场对外是有门槛的,我们的私有部门是在去杠杆的,我们的政府债务负担是被要求降低的。那么如果GDP受到贸易战的影响,我国可能部分放宽以上的限制,这样一来带来的风险又有多大呢?我相信这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我当然希望中美能和谐的解决好一系列的争端,并更希望通过这一次让美国看见中国的实力。同时站在中国角度讲,我也希望中国看见来自外部(不仅是美国,而是世界)的诉求并能好好的化解,继续可持续发展,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正外部性。

最后的最后,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且手机码字,格式或拼写错误请大家谅解。




—我是分割线—

5月3日(会晤前)

谢谢各位的赞同和感谢,以下是对于一些评论的更新。

首先,贸易战这个话题虽然是国与国之间的高层对话,但是结果和影响在最后是会落在我们每一个人头上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开始思考开始讨论是一件好事。我完全不介意看到跟我观点相反的声音,只要是理性的分析我都欢迎,甚至不要求你做到客观,因为我觉得主观偏向祖国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无脑黑甚至针对我个人进行攻击,我觉得你大可不必浪费这几秒打字的时间,因为我也不会去理会。

其次,关于“为什么这个级别的代表团只是来探路”这个问题。我的出发点完全是建立在贸易代表的访谈内容之上,如果你觉得他是用计谋故意扔烟雾弹迷惑民众,那么我觉得也是存在可能性的。我只是觉得他所说的情况,比如还未有统一诉求等等,是符合客观现实且说的通的,所以我个人选择相信而已。至于针对“级别”,我觉得可能大家还是太敏感了,一来特朗普总统是商人出身无从政背景直接任职总统,他并不一定会按照传统的政客思路和方法解决贸易问题;二来贸易战的影响规模和反响程度也有点出乎美国自己的意料,包括与美国友好的一些国家也受此伤害,并诉苦美国,所以解决问题迫在眉睫,直接在规模上升级为高级别高规格也很有必要;三来是级别本身并不能说明太大的问题,毕竟去年特朗普总统的亚洲行的反馈是非常积极的,包括访华期间也表示了良好的反馈,谁也不会料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情况就急转直下,所以这和什么级别的人访华也不是完全正相关的,总统亲自访华又怎么样呢,说翻脸就翻脸;四来特朗普总统本身的执政风格就是让人捉摸不定的,他的每步棋我敢说没人能完全看得透,毕竟你能想象“推特治国”吗?

关于“中国应该怎么做”。我没有主动去说因为这一点说着说着我就控制不住自己要偏向中国,所以我以上只是想尽可能去解题,然后让大家来发挥来答题。如果要简单的说,我觉得可以分以下几点。一,关税的五百亿一千亿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告诉美国,让他们知道这并不是随便喊出来的,是基于研究和计算的;二,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保护知识产权是中国也会竭尽全力去做的;三,设定一些条件,让满足条件的外资可以不强行转移技术;四,中兴和华为对中国的重要性以及“你敢动一下看看”的态度;五,还是那句老话,中国永远不主动作扩张,我们的愿望是人民幸福,世界和平。

最后,我已经尽力做得中立和客观,如果有偏向也只会偏向中国。我虽贡献不了GDP但仍然贡献GNP...


—我是分割线—

5月4日(中美代表会晤后)

基于国内新华社发布的新闻以及国外华尔街日报的新闻做一下更新。截止五月四日,目前还未见更多的相关报道(不同媒体的重复报道除外)。

很有趣的是,中方的报道基本只描述了谈话的氛围,而美方的报道基本只描述了谈话的明细。

新华社的报道比较简短,没有涉及任何明细条款,只轻点了谈话所围绕的几个话题。以“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开头,以“充分交换了意见,在有些领域达成了一些共识”一句带过谈话的成果,以“同意继续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给未来定了个调。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相对来说就长很多,罗列了美国一堆的诉求,却只字未提中方提出的诉求。可以确定的是,美国确实不只是带着单一诉求来的,是列了个清单,把自己所有的诉求都讲明白了,然后看看哪里可以谈,可以谈到哪一步。

按理来说,美方提出这么多的要求,中国的语气应该是像以前一样,“谈,可以,要公平”,言外之意就是说美国单方面的措施不公平。但这次新华网却以一篇非常积极的报道来总结了谈话。由此可见,谈判并没有崩,双方应该已经就某些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且愿意针对最棘手的利益冲突点进行后续的谈话。无论是中方报道的“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也好,还是美方报道的“建议双方定期会晤”也好,至少表明现在两边是在努力寻找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至于最后会不会找到这个结果,我觉得不太可能在每一个点上都能达成共识,但总归是有斡旋的余地,“求同存异”也一直是我国外交上的至高之策。

—五四青年节第二次更新—

华尔街日报最新的报道称,中方也和美方一样提出了八点要求,其中也包括了中兴和华为的问题。这样看来,和预期的一样,双方都没有预期这次谈话会产出什么巨大的成就和共识,而是双方把各自的诉求都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且以材料方式呈现,这意味着接下来即使是要谈,也都是围绕着双方互列的信息来谈,至于哪些是可求的同,哪些是应存的异,就要看下一步的博弈了。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特朗普总统的中期选举年,我个人认为彻底崩盘使得贸易问题上升到国安问题的可能性不大。双方各自去部分地实施关税政策,先打几拳,再谈几句,是接下来最大的可能。你提的出500亿,我也提的出500亿,你带来八点诉求,我也有八点诉求。数字一一对应,不是巧合,是中国的态度。

user avatar

翻翻特朗普的传记就知道,作为商人的特朗普生意场上有两招用得贼溜:

1、虚张声势,诈对方。当对手畏惧退缩的时候,就开出严苛条件狠赚一把。

2、进二退一,见好就收。对手强硬的时候,气势上维持住面子私底下开出和解条件。

作为一个屡次破产又屡次崛起的商人最后到成为总统,特朗普的商业思维是一贯的。从特朗普早年的商业案例就可以感受到其夸张的言行下是极富冒险又精于算计与布局的思维。
1980年开张的纽约凯悦大酒店,是特朗普确立他地产大亨的起步之作。
在特朗普接手之前,其前身康莫多尔酒店是一个管理不善、连年亏损、年久失修、街区环境恶劣、常年拖欠税费的烫手山芋,因此拥有产权的“宾州中央铁路公司”急于出手以缓解自身的破产危机。
当时包括特朗普父亲在内的地产商们并不看好这家酒店,唯有特朗普认准了这家处于连接纽约与康涅狄格州的火车站与地铁枢纽的绝佳位置与在商业区间穿梭不息的人流,于是决心拿下这个烫手山芋,并予以改造。
但特朗普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说服银行为这一个众人不看好的项目贷款。
2、如何解决拖欠巨额的税费问题。
3、以更低的成本,买下康尔莫多,从而用充裕资金进一步进行改造。
4、未来运营问题。
一环套一环,几乎无从下手,这些问题正是其他人不看好的原因。
特朗普的解决思路:
1、申请同样不被看好的政府减税政策。
2、利用减税政策向银行争取贷款。
3、拖延交易完成时间,对卖方施加压力获得更多优惠条件与运作空间。
4、找一家大型酒店运营商进行管理。
5、让市政府接受以租金与利润分享代替税收方案。
6、让宾州铁路相信自己是唯一的买家。
最终,经过艰难谈判,迫于“宾州中央铁路公司”宣布将要彻底关闭酒店破产所带来的失业等社会负面效应,市政当局同意了40年税收减免的政策以及税收替代方案,同时要求特朗普补偿搬迁户的相关损失。
而出于不希望自己所在地区日渐衰落,酒店所在区域的两家银行最终同意向特朗普贷款。
另一方面,特朗普通过拍卖原有家居设备收回了一部分资金,并邀请了高端酒店品牌“凯悦”进行运管(同时约定凯悦不在纽约兴建第二家酒店)。最终,凯悦酒店​开张的以高端品牌大获成功,成为34岁的特朗普声名鹊起之作。

这几乎就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买卖,特朗普通过虚张声势让对方相信他的实力并低估自己的优势,从而在虚弱的对手手里榨取更多油水,在强大的对手手里见缝插针,最后把最多的利益收归自己怀中。这种生意谈判套路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特朗普高调土豪的处事风格。

此次贸易战,特朗普以及白宫发言人面向国内外前后的表态,一方面频频否认挑起贸易战另一方面又极力表现向中国施压的态度就是一种虚张声势的表现。至于制裁中兴,如果长期关注的话,就会发现此次中兴被制裁是由美国总统直接领导的商务部出面,而以往更多的调查则是由美国国会委员会发起。手段上以往数年一般是禁止政府或其他关键部门采购中兴的通信设备,而对与众多美国公司关系密切的中兴手机则网开一面。这次美国商务部的决定则大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思,导致美国多家中兴大型供货商股票暴跌。这种制裁在利益交错的国会是很难通过的。

即便在芯片行业,面对失去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中国的危险,占据产业优势地位、享受全球化红利的诸多美国公司又怎么愿意配合特朗普的贸易战呢,这不是断自己财路甚至是生路么?要知道这些人本来就未必是特朗普的支持者,更何况芯片产业链遍及众多国家,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垄断。

到今天就可以明白,一项以谈判高手自诩的特朗普硬撑起来也要对中国展现强势、霸道的形象,从而在贸易、政治谈判中先声夺人。

面对特朗普,服软你就输了。

实际上总统特朗普地位非常虚,在亲信被调查、团队大洗牌之后,极其需要在对华贸易以及朝鲜核问题上获得国内政治筹码。这也是这两天特朗普提名诺贝尔和平奖闹剧的原因。特朗普从来都知道朝鲜问题中国的重要性,更不会不清楚鑫此前的访华为的是什么。没有对于与中国合作的期望,前阵子还在喊打喊杀的特朗普怎么会公开对诺贝尔奖表达期待呢?

他的底气就在与中国的谈判上。包含之前在台湾问题上突然发难都是此次特朗普进二退一的砝码。这一点上跟风制裁中兴的台湾民进党恐怕是未来要被卖的对象。

之前叙利亚美国扔几十枚导弹,一时间美国要打叙利亚也是闹得沸沸扬扬,紧接着中兴被制裁,知乎大片讨论美国全面禁止对华高科技贸易,人心惶惶。但无论是全面的贸易战或者发起一场地面战争,决策者都需要国内的稳固政治地位做后盾否则就会引火烧身被群起攻之。因为在当今产业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愈演愈烈的时代,无论哪种行为注定要殃及一大片美国本土利益集团甚至特朗普基本盘以及诸多盟友,恶性竞争的远期利益虚无缥缈近而在咫尺的沉重伤害却往往不分国家与党派。

特朗普自上台以来,其国内政策反对声音此起彼伏、原有的反对力量更加激烈甚至反攻倒算、原有的支持者没有了选举时的激情支持力度也会下降。在这种情形下,极其看重现实利益的特朗普是不会用鲁莽的决策让自己陷入政敌包围之中的。

国内外一起撕逼的特朗普要的是破局而不是死斗,其谈判的迫切心情比中国更厉害。

一段关于斗争的忠告:

https://www.zhihu.com/video/975468846878064640

不把要军队想成一个整体,不要把国家意志人格化,更不要把特朗普或者某一个利益集团等同于美国。

user avatar

参照你乎偶像川大爷当年给美国政府在怎么和毛子谈判的问题上出的主意办?

user avatar

距离上次地主和赵有田干架已经一段时间了,整个村子仍笼罩在一片尴尬的气氛中……

本来现在很多户贫农日子过好了,富农乡绅也可以靠着做点买卖赚够银钱,虽说不如原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时代变了,这也是眼下最好的结果了。

这让地主坐不住了,觉得这一个泥腿子竟然带着全村致富了?以后等他们再富一些,那我以前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岂不是要被清算嘛?那还得了……于是地主趁着带几个乡绅狗腿子打一个一直跟自己作对后来掉到中农的熊二狗的穷外甥的时候,反手就甩了赵有田一巴掌,虽然赵有田早有准备,但地主吃鱼吃肉打出来这一下子着实让赵有田眼冒金星。赵有田这么多年憋着的火一下就上来了,也不顾三七二十一就扑上去和地主扭打在一起。众人一辈子哪见过这种事,全都楞了。

本来大伙儿心里都在嘀咕:赵有田现在可厉害了,思想觉悟高,还带着全村搞致富,以为连地主都忌惮他了。没想到地主直接就甩那么响一巴掌,地主还是地主,想打谁就打谁,大伙儿楞了;更让大家吃惊的是,赵有田一个落魄官宦后代,家道落了几辈子了,现在竟然敢和地主打起来,大伙儿更加傻眼。狗腿子也忘了护主子了,其他人也忘记拉架了,谁都大气不敢喘,就看着他俩打。

后来,也不知道谁劝的架,双方都骂着脏话回了家。

再后来,地主直接在村里宣布断了赵有田的佃权。

再再后来,众人都劝赵有田别跟地主横,连赵有田自己老婆也这么劝,说娃长身体呢,家里可不能没粮啊……

赵有田谁的话也不听就回一句:是他要打俺哩,俺能不还手?那以后还咋在村里混?其实他自己心里清楚,以前被打过几次也没敢还手,也还是在村里混着,但人呐,不能这么混一辈子……

地主这几天也很郁闷,虽然打架没吃什么亏,可丢了大脸了,要是搁以前肯定立马把面子要回来,还能多收二亩租子,可现在连个敢出主意的乡绅都没有,山不转水转啊,左思右想还是得让管家去赵有田家把面子挣回来,二亩租子估计是敲不了了,可晾他赵有田就是捅破天也不敢在跟我死磕吧!他一个泥腿子还是得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四大鹰派代表人物来华,无疑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也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应对,需要我们深思熟虑,既要展现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为两国关系留有回旋空间。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在这次会面中的核心诉求和底线。 中美关系复杂且敏感,涉及经贸、科技、人权、台湾.............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对比,它不仅仅是几个公司名称的堆叠,而是背后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缩影。当看到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这四大巨头加起来的市值,竟然比整个日本股市的市值还要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是信息时代力量的一次“压倒性展示”。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数字的“重量”: 美国四大科技.............
  • 回答
    在美国音乐学院中,“作曲理论”(尤其指大家常说的“四大件”——和声、对位、曲式、配器)的教学体系非常成熟,教学方法和使用的教材也各有侧重,但有一些经典、广为流传的教科书,是大多数音乐学院作曲系都会接触到的。以下是一些最常用、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我会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在课程中的应用和特点,力求语言自.............
  • 回答
    “四大国足球完蛋”?这个说法确实有点笼统,而且放在足球的世界里,说“完蛋”未免也太绝对了。但如果非要说这几个国家在世界足坛的整体影响力、国家队成绩以及足球普及程度与它们各自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似乎不太匹配,那么确实可以聊聊其中的一些深层原因。美国:天赋和文化错位带来的挑战说到美国,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
  • 回答
    汤姆·科顿这位美国议员的这番言论,倒也是在美国国内颇能引起一些共鸣,尤其是那些对中国持强硬立场的人群而言。他把CNN、CBS、ABC、NBC这四大美国主流媒体比作中国的“保镖”,这话里的意思其实挺直接的:在他看来,这些媒体的报道不够严厉,甚至是“偏袒”中国,没有尽到监督和批评的职责。要理解他为什么这.............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美国军事力量中,除了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这四大军种,还有不少令人闻风丧胆的特种部队,他们的名字,比如Delta Force(三角洲部队)、Navy SEALs(海豹突击队)、Rangers(游骑兵)等等,几乎是“精英”的代名词。要说清楚他们之间的“来头关系”,得从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美国最近公布的这个核弹头数量——3750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报个数字就完的事,它背后透露的信息相当丰富,而且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分量。美国官方时隔四年再次披露这个具体的数字,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的转变。过去,关于核弹头的数量,美国一直比较含糊其辞,通常只会.............
  • 回答
    在美国的联邦政府机构中,国家安全局(NSA)、中央情报局(CIA)、联邦调查局(FBI)和国土安全部(DHS)都是至关重要的安全力量,但它们各自的职能、关注点和操作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些差异,就像弄清楚一幅复杂地图上不同区域的划分一样,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运作逻辑。咱们先从国家安全.............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出现在抗议现场?他的出现意味着什么?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出现在2020年6月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活动现场,无疑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和政治敏感性的事件。这一行动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广泛的.............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差距”和“害怕”这两个概念在科技领域的复杂互动。华为与美国四大科技巨头(通常指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之间的实力对比,确实如你所说,在很多维度上存在不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很多人感觉美国对华为“有所忌惮”甚至“害怕”。这里面的原因,远比单纯的技术实力比拼要复杂.............
  • 回答
    特朗普总统的第二个任期,无论对于美国国内还是全球格局,都将是另一场颠覆性的四年。这不仅仅是政策的延续,更是一种哲学和执政风格的强化,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维度的。美国国内: 经济政策的“特朗普式”再强化: 毫无疑问,减税和放松管制将是经济政策的基石。他很可能会继续推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强调“美国.............
  • 回答
    古代四大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词语从古至今就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人们心中,描绘着她们惊人的美貌。然而,剥开这些传颂千年的光环,她们真的如传说中那般颠倒众生吗?这个问题,其实就像是在探究历史的尘埃,带着几分朦胧与猜测,更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加贴近历史真实的眼光去看待。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美”.............
  • 回答
    .......
  • 回答
    “二战后美国手握原子弹,为什么没有选择一举统一全球?”这个问题,在很多热爱历史、也对权力博弈感兴趣的人心里萦绕了好几十年。这听上去就像一个科幻剧本,但背后牵扯的,是人性、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美国没有这么做,并非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那个年代,这样做实在是一个代价大到无法承.............
  • 回答
    美国拦截伊朗运往委内瑞拉的油轮并没收其石油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外交和地缘政治事件,涉及多个关键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事件背景及过程: 伊朗与委内瑞拉的关系: 伊朗和委内瑞拉同为石油生产国,且都受到美国的严厉制裁。两国近年来关系密切,相互寻求支持,尤其是在能源和经济领.............
  • 回答
    关于中央四套节目中提到的“1800万人因转基因食品致病”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审视和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信息来源。当听到这样的说法时,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到这个信息的确切出处。是中央四套的哪个具体节目?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是否有相关的文字报道、官方声明或者研究报告支持这个说法?了解了信息来源,.............
  • 回答
    在美国总统山的宏伟石壁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四位伟大的美国总统——华盛顿、杰斐逊、罗斯福和林肯,他们代表着国家的诞生、扩张、繁荣与统一。如果有一天,总统山需要扩建,再添四张面孔,这无疑会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需要在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中进行审慎的选择。在我看来,如果必须从众多杰出的总统中挑选四位,那.............
  • 回答
    特斯拉在新加坡的售价之所以能高居不下,但依然供不应求,绝非偶然。这背后,特斯拉凭借其一系列颠覆性的产品和战略,成功地在新加坡这个高度发达且消费力强劲的市场中,建立起了一个独特而强大的品牌形象。首先,得谈谈新加坡的特殊国情。这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国家,对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有着极其敏感.............
  • 回答
    美国国会于 2021 年 1 月 6 日正式确认乔·拜登赢得 2020 年总统大选的 306 张选举人票,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政治权力交接的关键节点,也预示着美国在未来四年可能的发展方向。理解这一过程及其潜在影响,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国会确认拜登胜选的意义国会确认选举人票结果的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根本的议题:一个国家的崛起,特别是当它达到当前美国所处的全球领导地位时,其对外政策和行为模式会如何演变?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会”还是“不会”的简单判断,而是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美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