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保护那些仅有几只的濒危物种还有什么意义吗?

回答
保护那些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物种,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件徒劳无功,甚至是浪费资源的事情。毕竟,它们如此渺小,如此脆弱,仿佛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那么,这些仅有几只的生命,我们为什么还要拼尽全力去守护呢?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出于一丝不忍,而是关乎我们自身,关乎这个星球,乃至关乎我们对未来的承诺。

首先,从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 来看。地球的每一个物种,无论大小,都像是构成一张庞大而精密的网的细小节点。这张网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维系着整个网络的平衡。即使是那些数量极少的物种,也可能在这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有些小型哺乳动物可能是一种特定的植物的唯一传粉者,或者它们是某种鸟类、爬行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一旦这些物种消失,与它们紧密关联的其他物种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它们的数量下降,甚至一同走向灭绝。这种连锁反应,我们称之为“级联效应”。想象一下,你拔掉了一张蜘蛛网上的一个小点,整个网可能都会发生位移,甚至坍塌。濒危物种的消失,就是拔掉了生态这张网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其后果是难以预测且往往是毁灭性的。

再者,生物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每一物种都承载着数百万年甚至数亿年的进化历史,它们独特的基因组、生理机制、行为模式,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些“活着的文献”蕴含着未知的宝藏。

例如,许多现代药物的灵感都来源于自然界。一些植物、微生物甚至动物体内,可能就隐藏着能够治疗癌症、对抗病毒的新型化合物。那些仅剩几只的动物,它们的基因中可能就包含了应对未来疾病、适应极端环境的秘密。我们现在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它们,但一旦消失,这些潜在的宝藏就永远地丢失了,我们也就失去了探索和利用它们的机会。这就像是烧毁了一座巨大的图书馆,而里面可能就有解答人类未来难题的知识。

从 科学研究和知识探索 的角度来看,这些濒危物种也是无价的。它们是我们理解生命演化、生态学原理、生物适应性机制的活生生的教材。研究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揭示生命运作的规律,解答关于生命起源、多样性形成等 fundamental 的问题。即使是研究它们为何走到今天这一步,也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帮助我们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此外,伦理和道义上的责任 也是不容忽视的。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和影响力的物种,对其他生命负有保护的责任。我们今天的许多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例如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污染等等。因此,保护那些因我们而陷入困境的物种,是我们弥补过失、承担责任的体现。这关乎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道德良知,关乎我们是否能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共存。

有些人可能会说,保护这些物种花费巨大,不如将资源用于人类自身的发展。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短视。长远来看,生态系统的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的生态系统,就没有干净的水源、洁净的空气、肥沃的土壤,人类社会也难以维系。保护这些濒危物种,实际上是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更何况,对这些渺小生命的拯救,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高度。一个能够关爱和保护那些弱小、无力自卫的生命的社会,往往也更加文明、更加进步。这种“守护”的行为,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培养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价值观,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类整体的精神境界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还有 审美和精神上的价值。大自然的美丽,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上。那些独特的、珍贵的物种,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上的动物都只有几种,那将是多么单调和悲凉。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能够继续欣赏和体验这份自然之美。

所以,即使是一个物种只剩下几只,保护它们也绝非没有意义。这关乎生态的平衡,关乎科学的进步,关乎我们的道德,关乎我们的未来,更关乎我们作为地球居民的责任与担当。每一次成功的物种拯救,都是对生命尊严的肯定,是对大自然馈赠的珍惜,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好证明。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数量少,就轻易放弃,因为一旦放弃,失去的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

因为很多动物就是这样从灭绝边缘给救回来的。

朱鹮:从1981年7只增加至2019年3000余只

朱鹮作为曾今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它本是亚洲东北部森林和农田里常见的鸟类,以捕食湿地沼泽里的小鱼小虾为生,但由于栖息地的不断被开垦破坏以及农药的滥用使得它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继在俄罗斯、朝鲜、日本及中国境内消失。

直到1981年5月我国的科考人员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全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此时它们正处在育雏期,其中两对成鸟,三只雏鸟。这一重大发现重新燃起了科考人员复兴朱鹮种群的希望,为防雏鸟掉落以及蛇类、鼬科动物等天敌上树猎食等意外,这7只朱鹮所在的巢树随即就被全方位24小时严格监护。

此外科考人员尽可能扩大以巢树为中心周边的保护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的非相关人类活动均被严格限制,当地农民由此造成的损失均由国家负责赔偿。不幸掉落巢穴的雏鸟也会被送回去人工饲养繁殖,之后再放飞野外,在随后的几年里当地朱鹮种群数量在逐年递增。到2005年第一个朱鹮保护区在当地成立,到2008年全世界朱鹮数量达到200只,到2014年全世界朱鹮增加到2000多只,最新数据到2019年,全世界朱鹮已经增加到3000多只。可以说如今的这3000多只朱鹮均是当初陕西洋县那7只的后代。从7只到3000余只,我们整整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

鸮(xiāo)鹦鹉:从1995年约50只增加到2019年150多只

鸮鹦鹉是世界上最珍稀,也是唯一一种不会飞的鹦鹉。它的进化本来完美适应了当地环境,因为它所生活的新西兰自白垩纪以来就是一片孤岛,除了蝙蝠外没有其它哺乳动物,因此这里也成了鸟类的天堂,体型硕大的鸮鹦鹉几乎没有其它威胁者,只需悠哉地在陆地上寻找植物、果实,然后安心地繁衍生息。但随着毛利人和欧洲人先后登入新西兰,鸮鹦鹉便败给了人类社会的规则,其生存形势每况愈下。特别是19世纪欧洲人登陆后,大势开垦新西兰的原始森林将其开辟为绵羊牧场,仅不到100年的时间当地高达80%的森林覆盖率降低到了23%。一方面它们的栖息地被大大压缩,另一面它们不惧怕人类的特性使得它们很容易被人捕捉,更为严峻的是伴随着人类一起登陆的那些猫、白鼬、家鼠、等哺乳动物。流浪猫是鸟类最大的天敌之一,家鼠白鼬会捕杀偷吃雏鸟和鸟蛋,鸮鹦鹉在这些凶狠的猎手前几乎毫无招架之力,加之缓慢的繁殖周期,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由于本岛到处都是流浪猫、白鼬、老鼠等这些杀手,1891年新西兰政府将峡湾区内的雷索卢申岛定为自然保护区并将剩余的鸮鹦鹉尽数捕捉然后统一转移到新岛进行易地保护。被转移的鸮鹦鹉在新岛过了六年的安稳日子,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但后来有几只白鼬游过海峡并成功登陆新岛,在随后的六年时间里鸮鹦鹉再一次被白鼬险些赶尽杀绝。无奈少数的幸存者又被转移到另一处新岛保护,然而此处又有流浪猫出没。

直到20世纪末期,新西兰政府全力清除选中的四个岛屿上的流浪猫和白鼬等哺乳动物,然后将残存的鸮鹦鹉送至这几个岛屿上。和朱鹮一样,这些为数不多的鸮鹦鹉肩负者种群复兴的希望,如今它们虽然生活在自然中,但无论饮食起居全部受到人类的优待及监控,不过由于它们繁殖过于缓慢,雄性要到5岁才开始求偶,雌性要10岁左右才会发情因此如今鸮鹦鹉的种群数量依旧很少,从1995年约50只到2016年增加到123只,到2019年增加到150多只。鸮鹦鹉的保护级别如今还处在极危,保护之路依旧漫长。

短尾信天翁:从1949年50只增加至2009年约3000只

短尾信天翁属于海鸟,它全身的羽毛主要呈雪白的颜色,头顶、枕部和后颈则呈柔和的黄色,只有最长的肩羽、翅尖和尾羽的端部是黑褐色的。人类看上了它这身雪白的羽毛,于是疯狂地捕杀它们,加之短尾信天翁所居住的岛屿遭受了两次大规模火山爆发,岩浆吞噬了大部分的巢穴。到上世纪40年代,短尾信天翁的种群数量一度凋零到了50只。后来动物保护学家为信天翁在岛上种草改善鸟岛上的植被和环境,还开始计划帮助它们移居到其它地区等一系列保护措施。1982左右短尾信天翁的种群数量慢慢有所恢复,人们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包括中国都观察到了短尾信天翁。

进入21世纪初,短尾信天翁又因为一种叫“延绳钓”的捕鱼方法受到牵连。这种钓鱼线不但长,且上面带有成千上万安着诱饵的钩子用于诱捕鱼类,而海燕、短尾信天翁等这些海鸟类常因为被鱼群吸引误入罗网却无法挣脱开最终葬生大海。后来包括日本、加拿大在内的一些国家相继出台法律,捕鱼用的渔网需要经过改造以防止海鸟被鱼钩钩住。此外人们还建立保护区,并用诱饵将部分短尾信天翁吸引到鸟岛上的其他地方筑巢繁殖。从1949年约50只的种群规模,到2009年世界上的短尾信天翁的种群数量恢复到了将近3000只。

麋鹿:从1900年18头(海外)恢复到2018年约1200只(中国野外)

说起麋鹿,它曾是出入神话小说的“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因为气候变化和人类的原因,很早就在野外灭绝,倒是在历朝历代的皇家狩猎场延续了麋鹿一代又一代的基因,直到清朝末期,因为永定河发大水冲毁了狩猎场的一处围墙,生活在里面的部分麋鹿群逃了出去,但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民众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为继,出逃的麋鹿基本都被附近饥饿的村民杀掉吃掉,而那些没有出逃的麋鹿又碰上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最后全部死在了枪声炮弹之中,从此中国境内的麋鹿彻底灭绝。

然而,此前欧洲人曾通过贿赂等各种手段将一部分麋鹿偷运出中国卖给了自己国家的动物园,因此部分麋鹿的血脉就这样流落海外。1898年,热爱动物的贝德福德第11任公爵Herbrand花重金从欧洲各地的动物园中买来全部麋鹿,总计18头。公爵将这些麋鹿全部安置在自家的乌邦寺庄园,这些仅存的18头麋鹿还有11头能够繁殖。此后,一战、二战接连爆发,麋鹿群就这样在动荡的年代从最初的18头增加至一战时期的80余头,再到二战时期的200余头。幸运的是这些麋鹿群虽然是通过近亲繁殖壮大的,但好在遗传缺陷的问题并不突出。

到上世纪80年代,最早的一批麋鹿被重新引入中国,首批一共引进了5头公鹿和15头母鹿,这些麋鹿全部被送往曾经的皇家狩猎场遗址,也就是现在的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有39头麋鹿被分批次从英国引入到了设立在江苏大丰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内。到2018年该保护区内麋鹿种群数量超过4500只,但这些并不全部都是野化种群。

为实现麋鹿回归自然,1991年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此外又多批次将部分麋鹿转移到此保护区,在此地的麋鹿群的生存与壮大几乎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这对麋鹿种群真正回归野外具有重大意义。欣喜的是它们挺过了重重艰难,甚至挺过了1998年夏季那场特大洪水。到2018年估计中国野外麋鹿种群约1200只,至此麋鹿经历了在中国从有到无,再到流落海外又到重新归家的坎坷历程,这些上古神兽终于又能重新漫步在神州大地上。

黑足鼬:从1987年18只恢复到2013年1200只(野外)

黑足鼬的种群凋零也和人类干系重大。作为北美地区唯一的鼬类,黑足鼬曾广泛分布在北美洲大草原上,并以草原犬鼠为食,对北美草原生态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由于当地草原开发,牧场主为了消灭草原犬鼠投放了大量的毒饵,这导致以草原犬鼠为食物来源的黑足鼬受到无辜牵连,加之栖息的缩小和疫病的爆发使得黑足鼬种群在野外几乎绝迹,人们一度以为它们已经灭绝。

直到1981年人们又在美国怀俄明州重新发现了大约100只黑足鼬,然而第二年疫病再次爆发,疫病之后黑足鼬的种群数量仅剩下18只,这个种群的一只脚已经跨入了灭绝的门槛。人类只好将剩余的黑足鼬全部捕捉,开展人工圈养繁殖计划。到2017年黑足鼬的人工种群数量达到8500只,但是黑足鼬在自然界中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人工饲养的种群在放归自然前还需要进行野化训练,否则它们将不知如何应对野外的天敌,因此到2013年黑足鼬的野外种群也才1200多只,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它们重回自然的希望。

座头鲸:从1966年5000头增加至2018年84000头

单看1966年5000头座头鲸的数据似乎比前面提到的很多物种数量多多了,然而只要知道在此前的半个世纪里已经有超过20万头的座头鲸被人类捕杀,再回过头来看这组数据就会觉得多么触目惊心, 无节制的商业捕鲸将座头鲸的种群数量打压至濒临灭绝。

好在人类及时醒悟,这剩余的5000千头座头鲸要是继续这样遭受捕杀这个物种真的要从大洋中除名了。于是,1964年国际捕鲸委员会成立,致力于禁止商业捕杀座头鲸。座头鲸遨游在茫茫大海之中,种群的恢复只能靠它们自己。虽然它们的繁殖速度不快,但人类一停止捕杀它们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的优势就立刻凸显出来,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它们的种群数量呈可喜势态上升,从1966年的5000头增加到了2015年的80000头,到2018年数量已经达到了84000头,如今它们的保护等级已经降为无危。

此外还有,

隐鹮:从1975年15只增加至2008年1600只

加州神鹰:从1987年27只增加至2014年425只

欧洲野牛:从1927年不足50头增加到2004年3200头

普氏野马:从1959年12头增加至1998年1500头

.....

当然还有很多救不回来的,

北美旅鸽:曾经数量高达50亿只,被人类吃到灭绝,亡羊补牢想展开保护时已经无力回天。

圆顶毛里求斯巨龟:因为肉质鲜美,被人类吃到灭绝,现在毛里求斯的巨龟实际是从塞舌尔引入的亚达伯拉象龟。

恐鸟:体型高达3米多的巨鸟,因为栖息地被破坏加上人类的口腹之欲最终走向灭绝。

大海雀:人类追求它们的羽毛和肉质,最终被吃到灭绝。

渡渡鸟:由于人类的猎杀以及人类带来的物种入侵导致数量极度锐减,还没开始保护就灭绝了。

....

上面提到的这些动物,其种群数量的凋零几乎都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虽然生物的灭绝在演化史上是很常见的,但因人类影响导致物种消亡的速度早已远远超越了物种自然灭绝的模式。而每一个物种都在自然界中扮演着独特的生态位,任何物种的消亡都会导致其所在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虽然很多物种在人类的努力下绝境逢生从灭绝边缘被救了回来,但越少的种群数量就意味着基因多样性越单一,这不利于它们未来面对疫病等潜在生存挑战。因此保护那些仅有的几只濒危物种不但意义重大,更是我们人类应承担的责任,但最好的保护其实是不要让它们有机会沦落到那一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