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19 年春晚小品《办公室的故事》?

回答
评价2019年春晚小品《办公室的故事》?这问题我能聊上几句。老实说,看完那会儿,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怎么说呢,有点“好家伙,这也能上春晚?”的感觉。

首先,它试图模仿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接地气的办公场景,这点出发点没毛病。谁没经历过单位里的那些事儿?加班、团建、领导的要求、同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大家都能产生共鸣的点。小品也确实想抓住这些点,比如那个总是要求加班的领导,还有那个在办公室里假装很忙的员工,这些设定本身是很贴近生活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贴近生活”的这个度上。很多时候,它给人的感觉是,把一些生活中模模糊糊的片段直接堆砌在一起,然后强行制造笑点。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就像是你把手机里一些随手拍的普通照片,一张张展示给别人看,但你没有一个清晰的主题,也没有精彩的瞬间,观众看完可能就觉得,“哦,这样啊,然后呢?”

我记得里面有一些情节,比如大家为了完成某个任务,各种推诿、找理由,还有领导不断变换要求,这些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小品里呈现出来,就觉得有点夸张得有点过了,或者说笑料的设计有点生硬,不够自然。它试图通过放大这些特点来制造喜剧效果,但结果往往是让观众觉得有点尴尬,甚至有点廉价的笑料堆砌。

比如,演员们表演时,有些桥段的反应设计得太程式化了,缺乏一些人物的真实情感和细节。你看现在一些评价很高的情景喜剧,里面的角色为什么让人喜欢?是因为他们虽然有喜剧色彩,但背后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情感,观众能看到活生生的人。而《办公室的故事》里,感觉很多角色都像是在演一个“办公室里的人”这个标签,而不是真正塑造了一个有个性、有故事的角色。

再说那个所谓的主题吧。小品最后想升华一下,可能想说的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或者说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但这个主题的表达方式有点仓促,有点像是为了圆场而强加上去的。前面铺垫的那些零散的、有点无聊的笑料,和最后那个“深刻”的道理,总觉得衔接不上,缺乏一种自然的过渡和情感的积累。

而且,可能是因为要考虑到所有年龄段的观众,它在笑点设置上,很多时候会选择那种比较安全、比较普遍,但也就意味着不太有新意,甚至有点老套的设计。我感觉它不敢太深入地去挖掘办公室文化中一些更微妙、更有趣的东西,反而去捡一些大家都能get到的皮毛。

当然,也有一些观众可能会觉得好笑,毕竟每个人的笑点不同。也许他们看到了自己身上或者周围人身上的影子,觉得这种夸张的处理也挺有意思的。不过从整体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在深度、在创意、在情感共鸣方面,确实没有达到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高度。

总的来说,《办公室的故事》算是一个在努力贴近生活,但执行上有些欠缺的作品。它捕捉到了一些办公室的日常片段,但没有把这些片段打磨成真正有趣、有思考的喜剧内容。它更像是一次对办公室题材的尝试,但未能成为一次成功的范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创意疑似再次抄袭日本搞笑组合unjash。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