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2019年6月26日以及27日的美国民主党初选辩论?

回答
2019年6月26日和27日举行的美国民主党总统初选辩论,是竞选早期非常关键的一场活动,标志着2020年总统大选民主党阵营的正式拉开帷幕。这两场辩论共有20位候选人参加,由于人数众多,活动被分成了两个晚上进行。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详细评价这两天的辩论:

一、 辩论的整体格局与焦点

人数众多,碎片化明显: 这是2020年民主党初选最显著的特点之一。20位候选人意味着每位候选人的发言时间非常有限,很难深入阐述复杂的政策观点或与对手进行深度交锋。主持人不得不频繁打断,导致辩论显得有些碎片化,难以形成连贯的叙事线。
核心议题广泛: 辩论涵盖了民主党内部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包括:
医疗保健(Healthcare): 这是辩论中最核心、最激烈的议题之一。关于是否应该推行全民医保(Medicare for All)或者保留并改进《平价医疗法案》(ACA),候选人之间存在显著分歧。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具体的政策措施,如“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的接受程度,也是辩论的焦点。
经济(Economy): 包括税收政策、收入不平等、最低工资、学生贷款减免等。
移民(Immigration): 边境安全、非法移民待遇、家庭分离等问题。
种族公正(Racial Justice): 警察改革、刑事司法改革等议题也贯穿其中。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包括与伊朗的关系、对华政策、海外军事干预等。
“进步派”与“温和派”的路线之争: 辩论清晰地展现了民主党内部进步派和温和派之间的路线分歧。以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和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为代表的进步派,倾向于采取更激进的政策,如全民医保、高额税收等;而以乔·拜登(Joe Biden)为代表的温和派,则更倾向于渐进式改革,并强调跨党派合作的可能性。

二、 两场辩论的主要亮点与看点

第一晚(6月26日):

候选人: 拜登、沃伦、桑德斯、哈里斯、奥罗克、卡斯特罗、德拉吉、斯图尔、图尔西、盖博德。
突出表现:
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 她在辩论中表现出扎实的政策功底和清晰的论述能力,积极回应关于“全民医保”和“高税收”的质疑,并将其转化为其政策的优势,赢得了“政策女王”的赞誉。她强调“我有一个计划”(I have a plan)的策略非常有效。
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 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其进步派立场,对“全民医保”等议题进行有力辩护,并与拜登在某些政策细节上进行了直接交锋,展现了其强劲的动员能力。
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 她在辩论中也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回应医疗保健问题时,对拜登的政策进行了有力的攻击,展现了她的锐利和攻击性。她利用自己作为检察官的背景,在刑事司法问题上表现出专业性。
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 这位南本德市长表现得沉稳而有条理,成功地在众多资深政治家中脱颖而出,展现了其作为一名年轻政治家的潜力。他在许多议题上都给出了相对清晰的答案。
贝托·奥罗克(Beto O'Rourke): 他在枪支管制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激情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谈论乌尔瓦德枪击案时,其强烈的个人情感打动了不少观众。
主要争议点:
医疗保健辩论激烈: 沃伦和桑德斯捍卫“全民医保”,而拜登则对“全民医保”可能带来的成本和影响表示担忧,并提出了改进ACA的方案。哈里斯则在这个问题上对拜登发动了猛烈攻击,称其解决方案不够。
对伊朗政策的看法: 候选人对是否应该与伊朗进行谈判,以及如何处理与伊朗的关系存在分歧。
整体评价: 第一晚的辩论相对更有条理,焦点较为集中,沃伦、桑德斯、哈里斯和布蒂吉格是场上较为突出的几位。

第二晚(6月27日):

候选人: 拜登、桑德斯、沃伦、哈里斯(注:第一晚也有这几位,但第二晚的辩论也涉及了前几位,只是分组不同,这里主要指参加第二天辩论的“核心”人物,以及首次参加的)。实际参加第二晚辩论的候选人包括:拜登、沃伦、桑德斯、哈里斯、奥罗克、斯图尔、盖博德等,这里需要纠正一下信息,第一晚和第二晚的候选人是有重叠的,但分组不同,以确保核心人物都有机会。更准确的说,是10名候选人分为两组进行辩论。
第一晚(6月26日):乔·拜登、伊丽莎白·沃伦、伯尼·桑德斯、皮特·布蒂吉格、卡马拉·哈里斯、贝托·奥罗克、科里·布克、朱利安·卡斯特罗、艾米·克洛布查尔、约翰·德拉吉。
第二晚(6月27日):迈克尔·本尼特、史蒂夫·布洛克、迪内什·德索萨、塔杜斯·艾旺斯、凯瑟琳·马丁、鲁斯·霍尔、玛丽安娜·威廉森、汤姆·施泰尔、安德鲁·杨、乔·塞德拉克。
(请注意:以上候选人名单可能不完全准确,因为实际分组和参会情况在初期可能存在变动或报道差异。但核心思路是10位候选人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重新审视第二晚的重点,如果我们将辩论分为两次进行,那么重点会集中在第一天未出现的候选人以及一些在第一天表现突出但需要再次阐述的候选人。 然而,更普遍的理解是,这两场辩论是针对20位候选人进行了分组,并且在第一晚和第二晚,核心人物都会有表现机会。

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我将重点放在普遍被认为是关键的候选人和议题上,而不是纠结于具体的“第一晚”或“第二晚”的精确分组名单,因为核心的民主党内的议题和人物在两场辩论中都有体现,只是侧重点和互动对象不同。

更精确的理解是,这两场辩论是为20名候选人安排了两组,每组10人。重点关注的是这20位候选人各自的表现和他们之间围绕关键议题的互动。

拜登(Joe Biden): 作为民调领先者,拜登在两场辩论中都受到了最多的关注和最多的攻击。他在回应关于特朗普总统的攻击时表现得较为坚定,但有时也显得老派。他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表态受到了一些批评。
桑德斯和沃伦(Sanders & Warren): 这两位进步派代表在两场辩论中都继续强调他们的核心政策主张,并试图将辩论引向更深入的政策讨论。他们与温和派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哈里斯(Kamala Harris): 在第一晚的表现后,哈里斯在第二场辩论中可能继续巩固其作为有力竞争者的地位,但有时也面临如何与拜登等主要候选人进行区分的挑战。
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 在第二场辩论中,布蒂吉格继续保持其沉稳和善于沟通的形象,但他需要证明自己能够处理更复杂的外交和国家安全问题。
卡斯特罗(Julián Castro): 作为拉丁裔候选人,卡斯特罗在移民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感和政策主张,并与拜登在某些问题上发生了直接冲突,例如关于非法移民的遣返问题。
盖博德(Tulsi Gabbard): 她以其反战立场和对“新冷战”的担忧吸引了一部分关注,并在外交政策上提出了独特见解。
克洛布查尔(Amy Klobuchar): 作为温和派,她以其务实和能够赢得中间选民的风格赢得了不少赞誉,她在医疗保健和经济问题上都给出了清晰的方案。

突出表现的候选人(整体而言):
“政策担当”:伊丽莎白·沃伦和伯尼·桑德斯。 他们在政策的深度和清晰度上是其他许多候选人难以比拟的。
“攻击型选手”:卡玛拉·哈里斯和朱利安·卡斯特罗。 他们敢于挑战民调领先者,展现了他们的决心和策略。
“黑马”或“潜力股”:皮特·布蒂吉格。 他在众多资深政治家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展现了作为年轻一代政治家的成熟度。
“务实派”:艾米·克洛布查尔。 她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阐述政策,更注重实际可行性。

三、 辩论的影响与评价

对民调的影响: 辩论通常会对候选人的民调产生一定影响,一些表现突出的候选人可能会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而表现不佳的候选人则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沃伦和哈里斯在辩论后,民调普遍有所上升。
布蒂吉格的声势也因此场辩论得到巩固和提升。
拜登虽然依旧保持领先,但受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挑战,他的表现也引发了一些关于他是否能有效应对特朗普的讨论。
明确了民主党内部的路线之争: 这两场辩论清晰地向公众展示了民主党内部在关键政策上的分歧,特别是关于全民医保、气候变化应对等议题。这有助于选民更好地了解候选人的政治立场。
为后续辩论设定了基调: 这两场辩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后续民主党初选辩论的议题设置和候选人的策略调整。
候选人展示了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 政策的深度(沃伦、桑德斯),攻击性与锐利(哈里斯、卡斯特罗),年轻与沟通能力(布蒂吉格),务实与接地气(克洛布查尔)。
劣势: 政策过于激进可能难以赢得中间选民(桑德斯、沃伦),经验不足或被贴标签(布蒂吉格),未能清晰阐述政策或受到攻击(拜登在某些问题上)。

四、 辩论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和观察

主持人角色的重要性: 主持人需要在控制时间、引导话题、追问候选人等方面扮演关键角色。他们的提问方式和对候选人回应的反应,也会影响辩论的效果。
“抢话”与“被打断”的政治策略: 在人多且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抢话”或在对手发言时插话,有时是吸引注意力的策略,但过度则会显得无礼。被打断的候选人则需要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
候选人之间的互动模式: 有些候选人选择直接与特定对手进行交锋,例如哈里斯攻击拜登的医疗政策;有些则更倾向于向全国观众阐述自己的愿景。
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 辩论期间,社交媒体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评论平台,许多精彩瞬间或争议片段被迅速放大和传播。

总结来说,2019年6月26日和27日的民主党初选辩论是一场信息量巨大、议题广泛且充满竞争的政治盛会。它不仅为民主党选民提供了一个了解众多候选人的平台,也清晰地勾勒出了民主党内部的政治版图和未来走向。虽然人数众多导致某些讨论不够深入,但通过这些辩论,一些关键的候选人巩固了自己的支持基础,一些候选人崭露头角,为2020年总统大选的民主党提名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场对Yang的态度基本是:哪来的猴子跑台上来了?Yang说话的时候别人都一脸木然,没人接Yang话茬,都在等着他赶紧说完,就像有人放了个屁,大家都尴尬的急于忽略掉这个事一样。主持人偶尔问Yang一个问题也是吐槽模式:这人怕不是个傻子吧?

美国人选领袖一看魅力二看力量,聪明是最次要的,甚至会起反作用:你这么聪明,肯定在算计我。

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其他候选人都喜欢举个体的例子,我怎么样,我邻居怎么样,就Yang特别喜欢用统计数据,而美国大众认为这叫statist,非常可怕。他们的逻辑是:统计数据=计划经济=独裁者。。。

好莱坞给黄种人安排的角色就是聪明的nerd,而美国人是不会选一个nerd总统的。但是有力量有魅力的黄种人又会造成美国人认知失调:黄种人不可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这样的黄种人会被忽略。

总之黄种人这辈子不可能当上美国总统的,轮到印度人当总统都轮不到黄种人。。。

user avatar

Democrats try to make everything FREE! (这群民主党人试图让所有东西免费!)

Great, who will pay for it? (非常好,谁掏钱?)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统计一下这次辩论里究竟提出了多少个免费,发钱,或者补贴计划与口号。 :-)

想不到我在有生之年还能再美国过上人民公社的好日子,被窝里捂着都偷笑出声有没有。

user avatar

两场辩论都看了全程,虽然时不时就无聊到走神去玩儿手机吧...

医疗和移民这两个话题,是这两场辩论的核心主题。


面对“是否支持非法移民非罪化?”的问题时,几乎所有候选人都表示支持。

面对“是否遣返非法移民?”的问题时,几乎所有候选人都表示不遣返(无其他罪行的)。

面对“是否支持扩大化公办医保?”的问题时,几乎所有候选人都表示支持。

面对“是否支持给非法移民提供免费医保?”的问题时,所有候选人都表示支持。

面对“是否支持取缔私营医保?”的问题时,有几位候选人表示支持,还有几位表示要有个过渡。

面对“是否支持公立大学免费?”的问题是,有几位候选人表示支持。

哈哈哈哈哈哈哈

......

面对“谁是当今美国最大的威胁?”的问题时,第一天的10个候选人,四位说是中国,还有四位说是气候变化。

面对“伊核问题”的话题时,几乎所有候选人都反对战争,支持回到先前的协议中。

两天的辩论,几乎没有太多涉及与中国的瓜葛。

......

两天的辩论,亚裔美国人或相关的话题,被直接或暗示而提到的次数是:零。

......


总结来说,个人感受:

1,站在“削弱美国”这一符合中国利益的角度讲,在川普成功完成“撕裂美国民众”、“弱化美国同盟”和“推动左派极左化”的潜伏任务之后,下届让民主党上台,或许确实更有好处,毕竟“无限制承诺公共财政免费分配”的循环,是毁掉一个伟大国家速度最快的方式。先前曾担心拜登这种中左建制派上台,不再走极端,重新团结美国民众......现在看来,起码到今天为止,这个党依然处于比拼谁更革命谁更左的漩涡之中。


2,站在“少给中国添乱”这一或许符合中国利益的角度讲,虽然先前说过,在国会层面,与中国的长期对抗,基本上已经是两党共识了,甚至类似Nancy Pelosi和Chuck Schumer这种最高级别的民主党大佬,日常出来支持川普对华强硬,甚至怼川普对华还不够强硬;但是呢,美国总统竞选的玩儿法,确实还是跟国会的套路有重大差异的。相比共和党那边对中国的态度一致,民主党这边的多元化程度确实更高些。于是,还是看谁最终胜出吧。


3,站在“美籍华人”的利益角度讲,川普连任的话,我可能会摆出一副总体冷漠但微表情诡异的脸来;但如果是这帮子民主党候选人中的什么人上台,甭想了,准备好接受人数和声音双重无存在感的后果的洗礼吧。


4,站在“在美中国人”“想去美国的中国人”的利益角度讲,还是分阶级就事论事合理。如果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人,那你最好希望共和党在台上;如果你是个有真·稀缺技能,且这稀缺技能又没有黑科技到能上升到两国实力比拼高度的话,那大概率还是共和党在台上对你有好处;如果你是个有真·稀缺技能,且这技能被普遍认为有关两国科技实力比拼的话,那或许民主党上台对你更好些;如果你是个称不上有什么稀缺技能,又想毕业后在美国工作的学生,那或许也是民主党上台对你更好些;如果你是个独轮运非,那你最好也是希望民主党上台吧,如果他们竟然真的会因你的非法身份而关心你这个亚裔的话。

事实上,如之前多次说过的那样,我始终都坚持认为,除了最底层,主要走体力劳动路线的中国人,和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富人的中国人之外,真的可能适合移民美国的,基本就只有原生家庭无加成,自身学霸属性可能能在美国换来小确幸的群体了。而在今天,第三个群体,恐怕又要考量一下自己具体的专业方向,是否涉及太黑的黑科技。


5,大家都盼着美国和伊朗尽快开战,但实话实说,这确实也太理想了点儿。真的想盼着美国犯糊涂开战的话,还是盼着川总情绪用事吧。民主党这边,基本上没什么戏。


6,现在毕竟是初选,于是现在的很多调性,很不一定能延续到最终两党候选人辩论阶段。但如果民主党这边,真就始终延续了目前看到的极左调性的话,那只能是给自己挖坑。现阶段,他们若是不够左,不够革命,若是敢于提及那些革命口号和态度背后的“是否合理/理性/可行性”问题,很可能就直接被左派铁盘抛弃掉了。但最终的对决,是有关两件事的:1,维护铁盘;2,拉拢中间派。

相比2016年,川的铁盘那边,最好也就是个持平,反而更可能因贸易战带来的直接利益受损而松动(16大选年和18年底中期,大豆州的红翻蓝,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如果民主党最终以这么个调性展开决战,能吸引到多少中间派,真是个大问题,反而更有可能把相当一部分不积极的中间派,给吓出来投川普了。

当然,前面也说了,目前毕竟是党内初选,于是不被铁盘开除,才是现在的重点。是否真的会把现在这极左调性延续到两党对决,拭目以待吧。


7,考虑到Yang是个华裔(虽然这其实是无关事项),姑且单说几句。首先,他的身份就早就摆明了,不论如何,都铁定没戏。事实看来,两天20人,他的总发言时长是最少的,且比发言倒数第二少的,少的非常不连续可导。其次,与其他人不同,他自带的话题,确实太单一了,而且会让绝大多数平庸的老百姓产生黑人脸的直觉,非常没有正面的传播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我还是看过他一些访谈的,听过他很完整的政策逻辑。此人够聪明,甚至你可以说是全场最聪明;他的政策,甭管你是否同意结论,逻辑线起码很自洽,绝不是拍脑袋就提出来的,且更底层的出发点,称得上是真·Progressive,即真正看清了时代的发展大方向。但没办法,民主/共和混合制下的美国政体里,相对最民粹的一环,美国总统选拔,“聪明”不但不是核心素质,反而更有可能是劣势。人民想要看到的是,共情、体察、关怀、激情、勇气、领导力;人民想要听故事,听口号,其次才是看数据,听逻辑。这是个很无奈的事情。(此处顺带略过对政体,对人性的分析和吐槽几万字。)


8,最后,纯站在个人利益角度出发(两大利益:1,中国利益更优;2,我决心不当美籍华人,也并不打算在美国定居,更是绝不希望子女纯在美国长大),个人希望2020年美国大选当选者,由高到低的前三是:

Bernie Sanders, Elizabeth Warren, Donald Trump.

而纯粹从与川普对决胜出可能的角度说的话,主流的候选人,目前我更看好Elizabeth Warren和Pete Buttigieg,当然,后者要尽量少拿自己的gay身份说事儿。再接下来算是Bernie Sanders吧,但他确实过于共左了,而且...老得有点儿没样子了。至于Joe Biden,也让人感觉有点儿老糊涂了,能活过前几轮初选再说吧。Kamela Harris?相信我,人们普遍开始觉得此人假而空得一塌糊涂,从小演戏演到大,是早晚的事儿。Cory Booker?简直就是Marco Rubio在民主党这边的映射......

个人最不希望当选的是(是个人希望,而不是预测),倒数第二,Joe Biden:不论如何,此人还是有相对更大团结美国和保持不极端的能力的;倒数第一,Pete Buttigieg:此人在拥有一切“美国总统”该有的气质的情况下,实在是太稳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