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海人是希望如此的。近几年正午进市中心都能堵车。明显的过载、低效。还要造几大新城骗人来把生命消耗在上班路上。我以前说过,迪斯尼这种付不起工钱还聚集人流的项目,放在上海就属于没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希望多一些这样的城市,吃拿卡要至少不敢明着来,拿货之后多半会付款,小百姓能吵架不动手。别说人才流失了,我这样不人才的,也想流失过去。
根基在这,不会有任何变化,只会耽误上海人吹牛逼的底气。
倒是有一批本来归属感就不强又赚了不少钱的人会回二线过日子
流失海外就不用多虑了,非必要不出国,非必要不办护照,国际航班目前是正常水平3%。
人才流失到其他城市是有可能的,不过最近网络上的风气来看,这倒挺符合网民的心理的,你上海凭啥过的比我好?老乡回来吧您。这样也挺好,回乡就业起码给可能的灵活就业潮排了颗雷。至于流失去大湾区也不用多虑,可以看看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去年出台的城市规划文件,由扩张人口转向不再增加人口。所以,回乡灵活就业考公考教资就业是人才们最好的去路。
企业得分情况看,外企我估计得跑一些,上海是特斯拉上海工厂停工快一个礼拜了,以马一龙这种纯资本家的性格,当年美国特斯拉工厂因为疫情停工他推特开骂登子还是金毛纳粹...当然这也未必不是好事,以网民现在对买办外资资本家的血海深仇来看,也算是夹着尾巴逃跑了。
民企就不说了,江浙沪这一次都受到疫情冲击,跑也跑不出江浙沪,活下来吧..
国企央企,服从安排,雄安在召唤。
综上:流失海外完全不用担心。买办资本外企得跑一些,民企能活就好,国企央企服从大局。人才们还是回老家考公考教资比较好,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利益相关:非上海居民不在上海。
小孟买住的都是婆罗门,其他地方达利特不供养欧美主子和他们的狗腿子孟买婆罗门,是要被收走粮食饿死的
你是达利特,你怎么办
还不是只能去孟买打工
断崖下滑应该不会,但是这波之后肯定会走一批人了。
其实保住了富人,就保住了资本,很多打工人你也没得选。
那些本来就没有根基的打工人,在这次隔离之中既没有安全感和合理的诉求满足、又体会了平时难以体会的孤独感,这部分人真的很有可能离开上海。
这对上海肯定会有影响,但是终归富人不会走。
大家刷刷新闻也能知道,高档社区、奢侈品店服务、浦西核心区的服务还是蛮到位的,人家都有人能在朋友圈喊出这服务,房价还得涨。
这种情况下,资本觉得上海好,那好的就业机会就在上海,后面一波又一波没体会过这次疫情之苦的打工人,还是会趋之若鹜。
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人也是健忘的。
如果你想从事经济分析类的工作,这里有一个金融财会求职交流群,里面有各路金融圈的大神,来听听有经验的过来人是如何处理各类求职问题的,并且还可以进行招聘信息的共享。希望帮助你理顺思路,更加清晰、客观的面对未来。
--------------------我是分割线---------------------
如果对于房地产、宏观有兴趣,可以移步我的知乎文章和回答~
财政部表示,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释放了哪些信号?
中国 2 月份货币供应量 M2 同比增加 9.2% ,意味着什么?
2021 年中国 GDP 突破 11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1% ,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果对于城市分析有兴趣,可以移步我的知乎文章和回答~
工作内容和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有一点点关系。上海整体的社会风气,营商环境,民生保障以及政府治理能力还是很强的,短期并不会被疫情打断,除非国家需要重新布局(这里有意思的是上海本地和知乎网友想法是相似的,这个事后面再说)但是疫情表现这么拉胯,似乎让人大跌眼镜,实际上有其必然性。
首先上海强在城市规建管等业务条线,专业人才多,经费相对充足,各类软硬件资源好,但是如果国内城市横向对比的话,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前排未必比上海差,主要区别是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上海这样体量罢了,规模体量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例子。
上海弱点在社区治理,中国城市化进程和节奏都很快,被破坏的不止是n线城市劳动力流出的农村,上海本地社群也被打散,新组建的社区完全散装化,缺乏行动力,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人和人都没感情,谁要为大家多出力呢,谁又要理解谁呢?只是靠良心靠觉悟没用,没人组织就是一群羊,没有合力,有人说靠居委,居委一不是国家机关且当前工作量大人手不足,二虽然是民选但流于形式,并不能发挥一呼百应的效果。此外上海老龄化严重,这是非常致命的一点,很多悲剧也是来源于此。上海没有深圳的义工制度,也没有深圳的年轻,承平日久了,反应没那么快,动作笨拙,所以要求党员下沉到一线,社区报到,有一份力出一份力,短期在难以扭转基层治理局面的情况下,依靠居民和党员齐心协力度过难关,人以及能凝聚人心的人是当前严峻态势下的重要资源。
没必要讳言上海拉胯,社会大众看的是结果,拉胯在于:一打右灯时没控制住疫情蔓延外溢,二打左灯时没保障住民生,三控舆情时放任咖啡流。华亭发散,解释说人不是机器,接了这么多航班总有疏忽,我觉得说的过去,疲了累了,该谁负责谁负责;社会面控制不住,你说人性化不要一刀切和精准防控都是国家认可的,哪怕你说是要试点也就算了;最后搞不定要封浦东浦西,临时放人买菜加没配套保障,这是真的拉了,没法解释了,一而再再而三,呼吸权没了。没有一个城市不穿内裤的屁股是好看的,偏偏要放大了给全国看,还加了咖啡和红酒的料,这个经验教训太惨痛了,太昂贵了。
实际上这些年上海节奏太快了,可能全国其他城市也类似,对新概念的追逐非常热衷,好的一面是寻找增长点做大蛋糕,不利的一面是你毕竟不是企业需要炒估值,整的太虚容易脱节,这波上海疫情有哪个概念或公司出来赋能防控没?机器狗巡街嘛?推这些和咖啡还不如为困难中的人们解决问题来的实在,还不如宣传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脱离群众是我们最大的危险,基层执行上的困难有没有去解决?当然困难主要是缺钱缺人缺激励,系统性解决很难,但是具体到某一点又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很讽刺的是去年我们调研下来社区不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对象也就是管不着,结果今年出问题的就是社区,老天真是捉弄人!
再讲取代的事儿,知乎已经有人说了,没有上海,苏州就是上海,苏州现在网格员比上海高不少,本地人为啥不想折腾了?大家懂这个意思不?我不知道数字真假,但是我知道除了头部几个行业,其他行业中坚或者基层收入恐怕性价比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其他城市,而房价又是如此不友好。基层治理的事儿也是如此,没钱没人没激励怎么执行好?
疫情总会过去,相信我们党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上海政府,终究能扭转局势,然后不断的改良,形成更良好的局面,对目前的症结有所破局。
治标不如治本
与其换马,不如取缔上海的直辖市地位,降格为苏南浙北省省会,副省级。
配套把深圳 、成都升格为直辖市,重庆为四川省省会。以后直辖市都改为动态的竞争上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