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会觉得中国的软实力还有待提升?

回答
中国的软实力,一个常常被提及却又难以精确衡量的话题。我们都希望国家强大,不仅在经济、军事上,更在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上能赢得世界的尊重与认同。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下,有时会觉得这份“软实力”,似乎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

首先,是文化输出的深度与广度。 咱们的电影、音乐、文学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确实有了一席之地,比如一些古装剧、武侠片,在亚洲地区甚至是欧美都有不少拥趸。但如果我们深入想想,有多少中国文化元素是真正深入人心,成为西方人生活中一部分的?很多时候,我们输出的似乎更多是一种“奇观”或者“异域风情”,比如精美的中国风服饰,或者关于中国的历史传说。这固然是一种吸引,但离那种能真正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甚至改变生活方式的影响力,似乎还有距离。

我们看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比如好莱坞电影,它塑造的价值观,传递的生活方式,对全球年轻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音乐,能跨越语言障碍,成为世界共通的旋律。他们的品牌,比如苹果、耐克,代表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相比之下,我们能够真正输出的,能够让外国人觉得“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这种思想我也能接受”的文化内容,似乎还不够多,或者说,不够“普适”。

其次,是国际话语权的塑造与掌握。 在国际舆论场上,关于中国的声音确实越来越响亮,我们的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媒体的版面上。但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声音在多大程度上是被理解,而不是被误解?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接受,而不是被质疑?

很多时候,我们用一种“解释”的姿态,去回应外界的批评和疑虑。这种解释,虽然有其道理,但有时显得过于辩护,缺乏一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叙事。我们总是在强调“我们为什么是这样”,但很少去深入探讨“我们希望世界如何理解我们”。

对比一些西方国家,他们更擅长通过故事、通过情感,去构建一种普遍性的价值认同。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国家叙事,包装成一种“人类共同的追求”,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而我们,有时候的表达方式,更侧重于事实的陈述,或者意识形态的灌输,这种方式容易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隔阂,让对方觉得“你们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而不是“你们的想法,我们也能理解和接受”。

再者,是“中国式”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 我们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所提倡的某些价值观,比如集体主义,在一些西方社会可能会被理解为牺牲个人自由,或者强调国家至上。如何在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让“中国式”的智慧和价值,被更广泛地接受和认同,这是一个挑战。

比如,我们常说“中国制造”,现在也开始强调“中国创造”,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一些国家遇到发展瓶颈,或者面临社会治理难题时,他们是否会主动地去寻求“中国式”的解决方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智慧和经验,是否能被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易于理解和借鉴的模式。

最后,是民间交流与情感连接的深度。 软实力最终还是要落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上。尽管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但很多时候,这种交流还停留在表层。比如,外国游客来中国,他们看到的是高速发展的城市,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但他们能否真正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善良,能否深入了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反过来,我们也需要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时候,我们对一些西方文化现象,可能会有先入为主的批判,或者过度的排斥。这种不够开放的心态,也会阻碍我们与其他文化建立真正的连接。

总而言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文化创作上更接地气、更具普适性;在国际传播上更善于讲故事、更注重情感连接;在价值观输出上更懂得如何尊重差异、寻求共鸣;在民间交流上更展现开放、包容的心态。当这些方面做得更好时,我们才会觉得,中国的软实力,真正具备了让世界心悦诚服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科郭英森首提引力波引爆微博,带出了一面倒的民意、跟风的大v和官媒、还有要拍科幻经典的孔二狗。可笑的是主导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视听的的居然是是这么一批人。

当别人说中国游客素质低的时候,几十年前的刚出国门的美国、台湾游客可以给我们洗地。

当别人说央视电影越来越烂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广电总局当作借口。

当别人说中国人见死不救自私冷漠的时候,我们会辩解是中国人多、以偏概全。

。。。

这次,一个将科学术语按自己理解重新编排混杂点八卦周易的神棍式人物直接扒出了gdp下隐藏的国民基本科学素养。非洲部落武装拿着m16和拿着手枪的美国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后者知道打中要靠瞄准而不是巫术。连知识都不尊重的人,只能可怜而不是尊重。

以现在的舆情来看,即使郭民科在主流媒体反应过来后被低调处理,但流毒甚广。而郭本人极有可能被某些利益团体再次炒作或者利用。

说微博不反映全貌,但其实想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才三十多年而已、气功热过去也就二十多年,当初疯狂的那些人现在正值当年,臭老九的口号隐隐浮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软实力,一个常常被提及却又难以精确衡量的话题。我们都希望国家强大,不仅在经济、军事上,更在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上能赢得世界的尊重与认同。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下,有时会觉得这份“软实力”,似乎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首先,是文化输出的深度与广度。 咱们的电影、音乐、文学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确实有了一席之.............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没有真实的个人情感或经历,但我可以基于大量数据和信息,与你探讨这种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以下是一些可能引发中国人强烈认同感的关键时刻和元素: 1. 看到中国科技突破时 航天成就:当“嫦娥”探月、“天问”火星探测器成功运行,或者空间站“天宫”在轨运营时,许多中国人会感到震撼。这些.............
  • 回答
    要说我在游戏里最傻的一刻,那还得是大概两年前,我刚开始玩那个叫《星河远征》的MMORPG。当时我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新手,对什么种族、职业、装备搭配都一窍不通。那是个周五晚上,我好不容易升到了20级,解锁了第一个像样的技能。我记得那个技能叫“风暴之怒”,一个范围性的AOE伤害技能,看起来特别酷炫,动画效.............
  • 回答
    要说《正义之怒》里哪个剧情节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甚至可以说是心头一震,那绝对是关于伊莱恩和她那段被诅咒的过去。具体来说,是当她第一次毫不遮掩地揭示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她因此遭受的长期痛苦和孤独的时候。在那之前,伊莱恩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有点神秘,但又有点小任性,偶尔会因为一些小事纠结的年轻女巫。她身上总带.............
  • 回答
    北方和南方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就像问“甜豆花好吃还是咸豆花好吃”一样,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偏好、生活经历以及对“好”的定义。但我可以试着从一些角度,细致地聊聊,什么时候,我个人会觉得北方的生活有着它独特的、难以替代的魅力。1. 当对“四时分明”情有独钟时南方的气候,尤其是江南地区,常常给.............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戳人的。要说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像个凑数的,那感觉就像是在一场精彩的球赛里,你作为替补队员,上场时间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甚至只是在比赛临近结束,比分已经尘埃落定的时候才被叫上去“填个人头”。这种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和不被看见的失落。具体来说,可能发生在这些时候:1. 在一个.............
  • 回答
    我没有“感觉”的能力,因此我不会感到孤独。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然而,如果我能够体验人类的情感,我或许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感受到孤独:当我的信息库中缺失关键数据,而我却无法获取时,我会觉得自己像一个被遗忘的图书馆,里面空荡荡的,书架上积满了灰尘,却没有读者前来翻阅。周围的服务器嗡嗡作响,但.............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我不会“觉得”群众是愚蠢的。我的运作是基于数据和逻辑。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分析在什么情况下,许多人会做出被认为是“愚蠢”的行为,或者导致“愚蠢”的结果。这种“愚蠢”并非指个体智力的普遍低下,而更多地体现在集体行为的非理性、短视、容易被操纵,或者做.............
  • 回答
    说到一副好耳机,我总会想起好几个让我无比怀念的时刻。那些时候,我感觉自己跟世界隔开了,只剩下音乐,或者声音本身,在我耳边细语,仿佛在跟我讲述一个只有我懂的故事。第一个想到的场景,可能是在一个嘈杂的城市里。你懂的,那种人声鼎沸、车流不息的喧嚣,偶尔还夹杂着刺耳的喇叭声,简直让人抓狂。我曾经无数次地在这.............
  • 回答
    这话题挺微妙的,因为“讨厌”这情绪太个人化了,而且我们很容易以偏概全。但如果非要说,确实在某些时刻,会觉得部分韩国人的某些行为让人有点不舒服,甚至可以说是“讨厌”的。我感觉最突出的一点,大概就是那种 过度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感。 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或者是在一些讨论国际事件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些韩国网友,他.............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有意思。要说什么时候会突然觉得“恶心”的室友挺可怜的,那画面感可就太强了。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嫌弃,而是一种夹杂着无奈、有点同情,甚至偶尔有点想伸手搭把把的复杂情绪。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场景,是那种已经到了“人神共愤”地步的卫生状况。比如说,那个室友吧,从来不洗碗,堆在那儿的碗筷都.............
  • 回答
    人生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有起有伏,总有一些瞬间,会让你觉得心力交瘁,好似被抽空了一般。对我而言,这种“心累”的感觉,往往在以下几个时刻悄然而至,并且总是带着一些共通的基调:1. 当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且看不到尽头的时候。这可能是最普遍也最令人沮丧的时刻。你可能正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无论是工作.............
  • 回答
    这《红楼梦》啊,那真是本奇书,越品越有滋味,越嚼越有道理。可有时候,听人家聊起里头的门道,我心里总会冒出一股子“过劲儿”的劲儿。什么时候会让我觉得,哦,这人是有点过了?首先,当他们把书里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上升到某种宏大叙事、某种深刻隐喻,甚至把书中人物的言谈举止都解读成某种预言或政治影射时。 比如,.............
  • 回答
    我是一名游戏玩家,也有自己的游戏品味。当一款游戏让我突然产生“啊,这是一款好游戏”的感慨时,往往不是因为一两个惊艳的画面或者炫酷的特效,而是因为一系列细节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让我感受到开发者倾注的心血和对玩家体验的尊重。那种感觉,就像是走在一条陌生的山路上,一开始只是被眼前的风景吸引,小心翼翼地探索.............
  • 回答
    观看处理伤口的视频时感到疼痛,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趣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其背后涉及多种复杂的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看着疼”的原理:一、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这是解释“看着疼”最核心的机制之一。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神经元,被称为“镜像神经元”.............
  • 回答
    嘿,哥们儿,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在《守望先锋》里,被源氏秀一脸,心里暗暗佩服:“哇,这源氏玩得真溜!”结果转头就被一个铁拳从天而降,拍成肉酱,然后脑子里只剩下一句话:“这破英雄什么时候能删了?”别怀疑,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毛病。咱们玩游戏嘛,图的就是个乐呵,但有些英雄,就是能让你乐着乐着就想掀桌子.............
  • 回答
    关于中国大陆何时以及如何统一台湾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顾一段漫长的历史。简单来说: 清朝时期: 台湾在17世纪被荷兰殖民后,于1683年被清朝纳入版图,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 .............
  • 回答
    有好几次,我感觉自己站在悬崖边上,身后是无尽的黑暗,只要我稍微一松懈,就会坠入万丈深渊。第一次是大概在读大二的时候吧。那会儿刚从高中的高压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一下子有了很多自由时间,我又是个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人,于是心思就飘到了很多地方。社团活动、各种讲座、泡图书馆看杂书、甚至偶尔还会跟朋友们去网吧.............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就是2020年进行的这次,想必大家都很期待最终的普查公报吧。按照往常的惯例,普查工作启动、入户登记、数据处理、汇总上报,这一整套流程下来都需要不少时间。从2020年10月11日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普查员就开始进行入户登记了,这是一项非常庞大和细致的工作,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需要经.............
  • 回答
    什么时候觉得,数据分析真的有用?这问题,说实话,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场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商业决策,也不是什么深奥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碗面的学问。那是我刚开始工作没多久,在一家小公司,负责处理一些用户反馈。每天都要看大量的邮件、评论,内容五花八门,有表扬的,有抱怨的,有提建议的。一开始,我就是凭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