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法国自从拿破仑之后,法国军队就成了渣渣了?

回答
法国军队在拿破仑之后的衰落,并非一夜之间,也不是因为他们瞬间变成了“渣渣”。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夹杂着政治动荡、战略思维的滞后、工业革命的冲击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时期和几个核心因素入手。

一、拿破仑的光芒与遗产的束缚(1815年后的短期阴影)

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虽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也给法国留下了沉重的遗产。

人力资源的枯竭: 长年的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法国的人力资源。无数青壮年战死沙场,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军队实力,也对下一代人口结构造成了影响。
军事理论的僵化: 拿破仑的军事天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灵活的战术、对炮兵的重视以及对军队士气的鼓舞。然而,他的胜利掩盖了一些潜在的理论不足,例如在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后勤保障的专业化以及海军发展上的相对忽视。战后,法国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沉浸在拿破仑时期的辉煌中,对于新的战争形态和科技发展缺乏敏锐的洞察。
复辟王朝的保守: 拿破仑被推翻后,法国经历了波旁复辟时期。复辟王朝的统治者往往更侧重于维护国内稳定和贵族特权,而非积极革新军事力量以应对外部挑战。他们对军队的改革力度不足,更愿意保留旧有的军事结构和指挥体系。

二、工业革命的巨变与法国的相对落后(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对军事力量的塑造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法国在这一时期,虽然也经历了工业化,但在某些关键领域的发展速度和投入上,相对于新兴的工业强国(尤其是德国和英国)显得有些滞后。

军事工业的差距: 普鲁士(后来的德国)在俾斯麦的主导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尤其是在钢铁、火炮制造和铁路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法国在这些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其武器装备的质量和产量在某些时期落后于对手。例如,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克虏伯公司生产的先进火炮对法军造成了巨大压力。
铁路与动员能力: 铁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军队的动员和运输能力。普鲁士利用其发达的铁路网,能够迅速而高效地将大量军队和物资集结到战场,这是法国所不具备的优势。
电报与通讯: 电报等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为指挥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在这方面,法国同样显得不够领先。

三、军事战略与政治的脱节(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法国在这一时期面临着严重的战略困境,同时军队的改革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普法战争的惨败(18701871): 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法国军队从拿破仑时代辉煌走向低谷的一个分水岭。普鲁士的军事机器,无论是从组织、训练、装备还是战略规划上,都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这场战败不仅让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更暴露了法国军队在现代化转型方面的巨大不足。
指挥失灵与沟通不畅: 法军的指挥体系混乱,各部队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很差。在战场上,高级将领之间的沟通不畅,决策迟缓,甚至出现被对手各个击破的情况。
训练与战术的落后: 尽管拿破仑时代强调进攻,但在面对现代化的火力时,法军的进攻战术显得过于鲁莽和缺乏有效掩护。士兵的训练水平和战术素养也未能跟上时代步伐。
后勤的薄弱: 法军的后勤保障体系在面对大规模战争时显得非常脆弱,无法支持长时间的作战。
三次法兰西共和国的动荡: 法国在拿破仑之后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再到第二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每一次政权的更迭都可能伴随着对军队的清洗或重组,这种政治不稳定削弱了军队的长期发展和稳定。此外,军队内部也可能受到政治派系的影响,而非纯粹以军事效率为导向。
殖民战争的局限性: 尽管法国在19世纪积极扩张殖民地,并在海外进行了一些军事行动,但这些战争的性质与欧洲大陆的大规模陆战存在很大差异。殖民战争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法国军队对欧洲主要战场的关注和准备。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19141918)

一战的爆发将法国军队置于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之下,尽管最终获胜,但过程极其惨烈,也暴露了其固有的问题。

早期战役的失利: 战争初期,“施里芬计划”的实施导致德军迅速突破法国北部,巴黎一度面临陷落的危险。法军的进攻战略(如“边疆战役”)在德军的速射火炮和重机枪面前伤亡惨重。
阵地战的僵局与巨大的伤亡: 西线陷入了残酷的阵地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法军虽然在凡尔登、索姆河等战役中顽强抵抗并最终获胜,但伤亡人数极其惊人,对国家和军队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创伤。这种战术上的消耗战,虽然体现了士兵的勇气,但也暴露了在突破僵局方面的能力不足。
现代化战争的适应性: 尽管法国在一战中也使用了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但其早期投入和使用不如德国和盟友英国那样集中和有效。例如,在坦克技术和战术的应用上,法国与英国相比显得有些保守。
国民士气的消耗: 长时间的战争、巨大的伤亡以及经济的压力,极大地消耗了法国国民的士气。虽然在最终胜利中起到了作用,但 전쟁后期出现了士兵哗变等情况,也反映了军队内部的巨大压力。

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迷失与二战的迅速溃败(19181940)

一战的胜利并没有让法国建立起足以应对未来挑战的强大军事力量。

“马其诺防线”的战略误判: 法军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强大的防御工事“马其诺防线”上,认为这可以抵挡住任何进攻。这种战略思路过于僵化,未能预见到德军会绕过防线发动闪电战。
坦克战术的保守: 法军拥有数量众多的坦克,但其战略思想是将坦克分散用于支援步兵,而非集中使用以实现战术突破,这与德军“装甲矛头”的集中攻击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空军的弱势: 在德军强大的空军支援下,地面部队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法国空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德国空军匹敌。
军队的内部问题: 战争期间的军事领导层存在分歧和保守思想,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和战术,导致了1940年对德作战的迅速溃败。

总结一下,法国军队从拿破仑之后的“下滑”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政治不稳定和缺乏持续的军事改革动力。
工业化进程中的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军事工业和科技应用方面。
军事战略思维的僵化,未能及时适应战争形态的变化(如工业化战争、闪电战等)。
战场经验的误读,过于依赖过时的作战理念。
国际格局的变化,尤其是普鲁士/德国的崛起对其构成的巨大压力。

因此,与其说是“渣渣”,不如说是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军事环境中,法国军队在战略、技术、工业化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未能持续有效地进行革新和适应,最终在关键时刻失去了曾经的辉煌。当然,法国军队在历史上也经历过许多辉煌的时刻,例如在一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以及在后来的几次冲突中表现出的实力。这里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其从拿破仑时代之后,在与主要欧洲强国的较量中,未能保持优势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战中的髪军跟“渣渣”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一战中西线战场是对抗德军的主战场,髪军是对抗德军的主力,除了战争前期战术方面过于睿智(如无视重炮作用,盲目迷信75小姐最后被现实教育;战争初期丢失领土后曾在1914/5年发起组织不善的进攻导致伤亡、损失比较大等)以及中高级将领中充斥着一些睿智(但这些人之后被霞飞解除职务了)以外还行,反而是英军常备军规模过小难堪大用,直到索姆河战役才首次以基钦纳编练的新军主动发起进攻,当然结果很那什么。至于战争后期,则是英髪基本同步展开对坦克的研发、生产、使用,到1918年已经装备了数千辆坦克,比起整个战争期间自产坦克不过22辆的德国和长期愚蠢地认为不需要坦克的德军高层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挡住德军米夏埃尔攻势后的百日大反攻则是战争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空坦炮工步协同作战,成功使德军在整个战线上向后撤退,协约国联军宣称抓俘近40万人(髪军、美军、比军抓俘19.67万、缴获身管火炮3775门,英军抓俘18.87万、缴获身管火炮2840门),由于战争末期德军自报较为混乱,Gary.Sheffield、John.Terraine均引用了协约国联军的统计数字(但另一方面一战时期各方宣称的抓俘数字相对比较诚信)

全程由髪军与德军正面较量的凡尔登战役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前血肉磨坊的代名词,斯大林格勒会战倒是有个诨号叫二战中的凡尔登,至于随着电影和神级BGM火遍新中国的上甘岭战役,则至少被一部分(未必很权威的)著作称为朝鲜战场的凡尔登。根据《Verdun The Longest Battle of the Great War》,凡尔登战役中髪军伤亡约37万,相同统计口径下德军根据卫勤数据伤亡33万,好像不存在德军单方面暴打髪军的情况,称之为互相杀害比较合适。由于髪军在长达300多天的漫长战役中的顽强坚守,以及广泛动员车辆通过神圣之路进行运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甚至成功构建/强化了国家-民族认同,使凡尔登超越了地理、军事上的意义,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至于同期英军主导的索姆河战役,则是在第1天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炮火准备长达7天,实则严重依赖轻型野战炮凑数,结果有些地段连铁丝网都没清除。真搞火力准备还得看德军、髪军用重炮

第1天战斗减员57470人,其中仅列出的16个师就伤亡、失踪57411人,属实NB。损失最大的几个师更是单日伤亡5000多甚至6000多人。面对德军的坚固工事第2天也就勉强能冲(字面意思)。经常被嘲讽伤亡巨大、不爱惜人命的红军,在进攻战役中通常伤亡数字还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完全杜绝了这种1个师1天的进攻就伤亡五六千人的现象。哪怕是被黑成碳的塞洛高地战斗,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中单个集团军单日的伤亡最高的突击第5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单日伤亡也就几千人,近卫第8集团军9个步兵师(即使考虑到红军步兵师规模小,也已经有英军3个步兵师的规模了)从1945年4月11日到月底伤亡2.3万人而已,打完塞洛高地4天战斗伤亡大约1-1.3万人。而当年的英军居然做到了1个师1天五六千

如果髪军是渣渣,那么英军连渣渣都不如

而英军陆军在西线的伤亡分布,则是截止1916年6月底伤亡522206人,此后到终战伤亡2183930人。髪军的这个早期无力的盟友不仅战斗力堪忧,而且在战争开始后用了不少时间扩军,参战主要在1916年年中以后。越靠近早期,德军风头越盛,而髪军在西线承担的输出比重也越高

1918年3月21日,德军从西线发起反攻时,选择的突破地带是英军第3、5集团军,其中重点针对第5集团军(2个集团军43个师打12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有意避开了髪军,说明德军认为髪军战斗力比英军强一些,但一战中没有能够快速发展胜利的摩托化部队,德军进攻的速度低于协约国联军增援的速度,最终在髪军的帮助下,德军未能取得战略胜利。而协约国联军的反攻,则始于在马恩河一线阻滞住德军进攻后的反攻战役,虽然有美军一部参战,但主力仍是髪军

与德军集中兵力,同时只发起1次进攻战役的做法不同,协约国联军在反攻时准备在3个方向同时进攻,但又有先后顺序的区别,在德军抽调未受攻击的战线上的单位“救火”时趁虚而入,最终在整个战线上收复法兰西、比利时的大片领土,行将攻入德国本土

如果对比一战中的德军、髪军,虽然战争初期髪军缺乏重炮且热衷于发动进攻但伤亡惨重且德军伤亡小得多,但战争中期及以后髪军单个兵团战斗力并未明显低于德军。髪军相对于德军的主要缺陷是兵力、规模不足,这是因为髪国虽然工业化程度接近德国,但人口只有近4000万,远低于德国。在一战这种拼体量、拼消耗的战场,髪军质量与德军接近而规模不如德军所以需要盟友接管部分地段牵制德军一部,以及战争末期需要靠大量美军参与反攻都是很正常的。但这显然不构成髪军是渣渣的理由。髪军很难单扛德军全军,但髪军绝不是什么渣渣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德军的及时投降成功地避免了自身的晚节不保,且不说德国国内民怨如何、粮食供应状况如何、兵员储备相对于协约国联军(含美军)如何,即使各盟友都死撑,体重近70吨的Char 2C也会教育德军做人的。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可能都轮不到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题主也不会提这样一个问题。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如果从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自从先帝拿破仑征俄失败、莱茵流域独立以后,髪国就注定不可能压制德国,煤炭丰富的鲁尔地区会使德国在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一个发达、统一的德国是革命战争、拿破仑战争中失血严重、实力受损的髪国无法单独战胜的。而如果先帝能够专注于拆分普鲁士、奥地利,那么髪国仍可能是欧陆霸主,并有机会整合莱茵流域,从而在工业革命中取代本位面历史上属于德国的生态位

先帝拿破仑作为长19世纪初期不世出的军神虽然军事能力满格,政治能力也比较能看,但外交确实非常令人智熄

所以本位面历史上髪国在拿破仑之后开始倒向英国。跟英国本身未必有错,但是英国又管不住手下的小弟,尤其是萨纳奇政府的大佐。波兰禁止苏军过境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勉强可以从波兰本国国家利益角度理解,但1939年拒绝苏军在波兰政府邀请的情况下参与可能发生的抗德战争,则彻底破坏了反法西斯阵营可能出现的团结,导致大哥髪国孤立无援,无法与苏联协作抗德,并成功地作死了自己,顺带坑死了大哥。而英国在二战初期能够提供的远征军也只有10个师(在之前与苏联方面谈判时英国方面似乎做出过表示能拿出4个师的惊人之举),陆军野战部队规模并不比一战初期的英国远征军大太多,20年来搅屎棍都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只能让髪军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但这一次由于萨纳奇政府的大佐们太能作,导致没有东斯拉夫主体民族国家的大军发兵勤王,再加上甘莫林的智熄指挥等因素,最后导致了髪军在欢声笑语中打出GG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令人智熄的军政高层使这波GG充满了喜剧色彩。比如动员预备役部队后不抓紧波兰沦陷到德军突破阿登森林的长达大半年的时间整训缺乏训练的预备役部队。而同期德军则在苦练,并成功克服了间战期无法实行普遍兵役制导致的后备兵匮乏问题,将众多之前几乎没有受过训练的新兵训练为能够作战的兵员,使法兰西战役开始时具有进攻能力的师的数量比波兰战役时大为增加,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最后提醒一下,打破志愿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砥平里战斗中有1个髪军步兵营参战,为联军的4个步兵营之一(其余3个来自美军第2步兵师第23团)

user avatar

仅仅是因为相比于普鲁士-德国军队,所有人都显得不能打而已。

其实上面已经提到了,克里米亚战争和法意战争,在面对同为欧洲强权的俄国和奥地利的时候法军的表现相当不错,仅仅是普法战争打得一塌糊涂——但普奥战争中奥地利军队也没表现太好啊。一战时代法军战术表现当然也不如德军(边境会战中创造了法军殖民地精锐师被德军一个地方防卫师一天之内打到全军覆没的“奇迹”),但比起在马肯森方阵下土崩瓦解的俄军,和被德军像踩蚂蚁一样踩死的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意大利,法军的表现当然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实际上跟同在西线的英军比,法军的表现也没有明显的劣势——按丘吉尔的算法,西线法军和英军对德军的交换比都在1.6左右。

至于二战,有大海保护的英美就不说了,什么波兰、巴尔干诸国都在德军面前一触即溃。至于苏联——我很不想提这茬,但如果想拿苏军的表现“指责”法军,能不能看看地球仪再来说话?考虑到苏军开展开战18天里丢掉的坦克就可以武装三支法国军队,你实在没法说苏联只有法国的土地、人口和军备能表现的比法国更好。

user avatar

上次说了法三早期(普法战争第二阶段),这次就说晚期吧(1940年法国战役),前两天不也刚好是法国投降八十周年纪念日么。这里简单讲被惨遭遗忘的哈努特-让布卢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截止杜布诺战役之前最大的坦克战,这一战的意义不仅在于是德法两军装甲部队的正面交锋,更在于,德军被击败了,这是截止莫斯科之战前唯一一场令德军装甲师停下脚步甚至回头撤退的大规模战斗(其实照我说莫斯科也不算),战史学家认为,这表明法国步兵、炮兵可通过结合地理障碍,构建纵深防御,提前准备步兵,机动预备队来制裁在1939-1940年这段时间内肆无忌惮的德国装甲师,可惜法国军队已经没有能力来发扬他们的这一发现,这一堪称“扼杀德军装甲师征途”的战术将在1943年由苏军在库尔斯克替法军实现。

此战法军主力有雷内·普里乌指挥下的骑兵军,该部由第二和第三轻机械化师(其实就是装甲师)组成。法国骑兵在德国人抵达前仓促地建好了防御阵地,为随后抵达的法国第一集团军做准备,法国第一集团军由北非第二殖民师、第1摩托化步兵师、摩洛哥第一殖民师和第15摩托化步兵师组成,这两支庞大的部队在让布卢附近组成了一条深厚的防线,迎战德国人。

德军此时冲向让布卢的兵力主要如下,霍普纳指挥的第16摩托化军向格布卢克斯推进,两个装甲师在中间,第34步兵师在右翼,第20摩托化步兵师在左边。5月12日,第4装甲师在哈努特镇附近(埃本·埃玛尔—让布卢)与普里乌的骑兵先锋发生冲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坦克战。这场战斗的进程,不仅取决于战略和战术,也取决于对方装甲部队的组织。

在1940年法国战役,法军轻机械化师(DLM)实际上就是装甲师,是一个过于复杂的装甲单位,属于法军三种装甲单位中庸的那类。二战中法军高层将自己的坦克兵理解为骑兵,分成三类去理解,并单纯地赋予了他们一些骑兵的使命,如法军DCL,这种师只配备了装甲车和轻型坦克,说是用来负责侦察,扮演轻骑兵的角色。但结果在阿登高原这些部队被德军装甲师轻松碾碎。

而法军的重型装甲师DCR(法军高层将他们视为胸甲骑兵)配备着法军当时最厚重的坦克,被法军统帅部留在预备队,在法军统帅部认为时机恰当的时候再投入。而DLM则被视为灵活的单位,他们可以正面作战,辅助作战,也可以轻装侦查,为此他们配备了轻型坦克和中型索玛坦克。

法国的轻型战车例如大量的H-35,搭载37mm炮,装甲能力比德国轻型战车好很多。索玛作为一款中型坦克也是优秀的坦克,它的反坦克炮(47毫米)比三号四号更为有效,此外还有强大的Char B1-bis可供法国人使用。

但法国坦克的炮塔都是单人的,这个人必须兼任车长,炮手的角色,而在Char B1-bis中(这车和美国的格兰特一样有两个炮管),驾驶员必须驾驶的同时操纵75毫米炮,而车长得指挥同时操纵45毫米炮。由于缺乏无线电设备,法国坦克兵的连营级指挥堪称灾难,他们的指挥官甚至需要打手语指挥坦克(这点其实除了德国大多数国家都一样),由于后勤和维护工作薄弱,法国坦克的机动性更不及德国坦克。

每个德国装甲师都有300至400辆坦克,但是,这些数字掩盖了德军坦克质量上的严重缺陷,当时的大多数德国坦克都是较旧的一号和二号坦克,玩过WOT或WT的朋友都知道这两属于装甲和武器极为薄弱的豆战车,而在第3装甲师和第4装甲师中,这两豆战车占两师坦克比重近90%。

德国人确实有一些优势。他们所有的坦克都有无线电设备,这大大提高了德军装甲兵的战斗效率,且与法国坦克不同,德国人非常重视装甲部队的后勤需求,因此能够在战场上保持大部分战车的移动和维修。

总的来说,德国装甲师的组织和运作都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领先的战术和作战理论。德国人还会利用其灵活的战斗群弥补了短板,装甲掷弹兵(机械化步兵)会协助坦克作战,坦克也会协助步兵拔除火力点,装甲师中的侦察兵,步兵,工兵,炮兵,防空部队和反坦克部队互相合作,再与强大的空中支援互动,使得德军在战斗效率上领先于当时自己的所有对手。最后,在法国战役中戈林的德国空军完全确保了制空权。德第六集团军在战斗中得到了第二航空军的鼎力支持,这得益于该军的数百架JU-87斯图卡。

5月12日,法德两军坦克在哈努特附近发生了第一次交战。法军的侦察部队配有25毫米反坦克炮,与德军第四装甲师的侦察营和摩托化步兵交战,德军主力随后蜂拥而至将法军前锋击退。

随后双方爆发激战,尽管DLM和装甲师都有大量的步兵,但双方的坦克部队都不约而同的互相寻找对方的坦克厮杀,在这里,双方坦克设计和作战理论的差异开始显现出来。法国坦克倾向于先进入固定的位置,然后像中世纪的骑士一样,等待他们的挑战者。依靠强于对手的装甲和主炮,法国人坚守在原地,而德国人则主动发动进攻。随着战斗的进行,德国大批由豆丁车组成的坦克群在法军阵地周围流动,切割法军的联系,迫使他们以越来越小的战术单位作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法军坦克兵的指挥官用手电和旗子进行通信变得越来越困难,但即使这样,没有一辆法国坦克主动退出战斗。

12日霍普纳的攻势受阻引来了第六集团军和德军高层的关注,第六集团军指挥官赖歇瑙,六集参谋长保卢斯,甚至是集团军群司令博克都抵达第三装甲师指挥部督战,在三位高级军官的关注下,德军利用了法国人的迟钝,在无线电和空中优势下,德军绕到法军侧翼发起进攻,这使得战局逐渐向德军一方倾斜,然而,哈努特坦克战并非是一边倒的屠杀。当法军47毫米炮命中一号和二号坦克时,结局是灾难性的。即使是三号和四号能被47炮摧毁或打残。

在5月12日至14日的三天时间里,普里乌骑兵军被霍普纳摩托化军击退,他们退回到第一集团军仓促准备的防线上,战场上留下了数百辆烧焦的坦克残骸。由于缺乏燃料或维修,法国人被迫放弃了很多修修还能用的坦克。

由于德国人控制住了战场,他们迅速修理了他们损坏的车辆维持了他们的战斗力(修复了50多辆),法军损失30多辆索玛和60多辆的H-35,相当于DLM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德军遭到了比对手更惨痛的损失,有160辆坦克被打瘫,但正如前文所言,由于控制住战场德军修理的坦克很快能恢复使用,因此德军实际上只有100辆的损失。德军继续推进,冲向让布卢,但此时战斗才刚刚开始。

5月13日至14日,法国步,炮兵在让布卢的处境十分危险,因为比利时人没能抢占附近的战略阵地,他们把兵力更多放在了比利时与德国的边境线上妄图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国家,令法国人感到困惑不已。

法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布兰查德只能孤军奋战,沿纳穆尔-布鲁塞尔铁路沿线的陡峭堤防和堤道修筑防线,第15摩托化步兵师、摩洛哥师和第1摩托化步兵师负责左翼,其中摩洛哥师和第1摩托化步兵师将直面霍普纳的兵锋。法国人仿照他们在凡尔登使用的防御模式拉起了纵深,用反坦克枪、迫击炮,机枪和步兵营加强了邻近村庄的防御。来自35坦克营的45辆R-35轻型坦克则作为机动预备队待命,近百门重炮将为法军一线提供火力支援。

(总的来说,第一集团军在让布卢隘口的防御完全可以扛住德第六集团军,毕竟霍普纳所部已经连续奔袭将近一周)

5月14日上午,德军第4装甲师的装甲战斗群不等空军侦察和霍普纳的命令便火急火燎在让布卢西北约三公里的铁路沿线的纳格村附近一头扎进了法军防线(普鲁士时代的莽夫行径开始上身),他们立即遭到了法军的重击,许多坦克试图靠速度穿越堤坝,却被法军的反坦克炮打成了废铁。

第四装甲师被打的连忙后退,装甲兵试图在铁路以外重新集结。而法军炮击则直指重新集结的德军,将第四装甲师试图继续进攻的计划完全打乱,第3装甲师被霍普纳派去援助,却踏入了法军布置的另一个死亡陷阱,第三装甲师的军官将让布卢法军炮兵的火力密集度形容为描述为“足以歼灭我们的毁灭性火力”。对于德军第四和第三装甲师那些经历过一战的军官而言,他们现在渴望有个战壕让自己钻进去。

霍普纳召来空军遏制了局势的恶化,斯图卡炸翻了法军的大量火炮和掩体,随后德军摩托化步兵试图撬开法军的机枪和反坦克阵地,为装甲兵开路。但却与顽强而老练的法国,摩洛哥步兵迎头相遇,德军承认“法国人作战技巧娴熟,勇敢,在近身战与德军步兵不分上下,双方皆伤亡惨重。”

偶尔,3,4装甲师的部分坦克能突破法军前方的前哨阵地,但会立即遭到法军轻型坦克的反击和反坦克炮的伏击。在14日的战斗结束时,德国人虽然取得几个立足点,但在晚上却由于过分暴露而不得不放弃。

15日的战斗与前一天类似,但更加激烈。当德军第34步兵师前来支援装甲师时,法国第一集团军的其他地段也遭到了第六集团军的全面进攻,德军装甲部队和步兵,在近百架斯图卡的掩护下,向法军的阵地猛烈进攻,5月15日中午,战斗达到了高潮,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法军的防线却没有被德军撼动,伤亡巨大的德军第三装甲师也在自己的战史里坦承自己付出的惨痛代价。

到15日下午晚些时候,霍普纳开始把遭受重创的部队从被摧毁的城镇和村庄中撤出,他认为第一集团军如果此时发起反击,第16摩托化军可能会被击溃,因此,5月15日晚上,霍普纳从让布卢撤军,有意思的是此战法军损失3000人(详细数据无从得知),相较下德军阵亡近400人,受伤近500人,失踪40人,在战损上并不占优的法国人却将德国人在这个地方完全打败,更讽刺的是,在色当法国人却被德国人击败,更可怕的是色当的失败引来了法国的沦陷。

user avatar

每次法国振振有词地斥责中国的时候,我就会从心底笑出声来,你凭的是什么,在指责镜子中的你自己?

官僚主义大国,阶层固化,社会板结....这可不是在专美东方大国,西方这个装逼大国比我们有过之无不及。

拿破仑军队,沾了打破社会阶层,引致英雄辈出的光,才那么光鲜亮丽。

只需要三十年,法国人就能够特别政治正确地建立起阶层藩篱,压制底层英豪,有效削弱社会的一切竞争力,只依靠装逼,就可以在脆弱均势里混饭吃。

只是,跟科举一样,法国保留了会考这条途径,才保存了社会的一点点活力。

user avatar

拿破仑之后的法国陆军至少又辉煌了55年,尤其是1850年代,简直堪称第二个黄金时期。

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俄军本土作战结果塞瓦斯托波尔被英法联军攻陷,沙皇俄国很多年没有输得这么难看了,大北方战争时期都没有这么丢人过,因为似乎就是查理十二也没有攻陷过俄国哪个重要城池,连纳尔瓦之战都是俄攻瑞守。

1859年意大利独立战争,法国-萨丁王国联军在2个月内大获全胜,连续攻克了伦巴第、托斯卡纳、埃米利亚(帕尔马地区),哈布斯堡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在意大利几百年的经营毁于一旦,元气大伤,甚至可以说一蹶不振。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换句话说,在7年之内,法军(当然有两次战争与英军联盟)连续打垮了世界上3个大帝国的陆军,这个速度和规模,就是鼎盛期的美国也做不到的。

所以普法战争之前,欧洲舆论几乎一致看好法军(就恩格斯相信普鲁士能赢),因为拿破仑一世的主要战绩也就是多次大败俄、奥、普军,甚至俄奥是为主的,既然拿三也击破了俄奥,那普鲁士理应也不在话下,直到色当战役法军才玩翻车。

大胆一点,甚至可以算到二战开始前,124年,毕竟一战西线的几大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鲁登道夫攻势、百日总攻,德军没有一次成功了,所以连《隆美尔战时文件》都承认一战对法作战“以惨败告终”,法军一度再度恢复了第一陆军的风评。

所以那些说再来一次战争,联邦德国就会马上二战法国化的论调,我不以为然,德国的国力仍然在欧洲占据相当明显的优势,就像德国统一之前的法国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