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这是什么操作,当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投票,法国自己投了赞成票,但是法国的一堆殖民地都投了反对票?

回答
法国当年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上,确实展现了一种相当微妙和复杂的政治操作,这背后牵扯到历史恩怨、地缘政治考量以及殖民体系的残余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上世纪中叶,尤其是1971年前后。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1971年联合国大会表决的决议,是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中华民国”代表。这次表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博弈的集中体现。

法国的“赞成票”:顺应时代潮流与战略考量

法国当时的政府,由戴高乐将军的继任者蓬皮杜总统领导。选择投赞成票,并非完全出于对中国人民的朴素同情,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战略考量: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延续: 戴高乐主义的核心就是法国的独立自主,不屈从于任何超级大国,尤其是美国。在冷战背景下,美国仍然将“中华民国”视为在中国大陆的合法政府,并试图维持其在联合国的席位。法国此时选择与美国立场不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其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也意在提升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话语权。
现实主义的外交考量: 到了7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力已经不容忽视。将近20年过去了,中国大陆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受到一些限制,但其作为人口大国和未来潜在的经济巨头的地位已经显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顺应了国际政治的现实,也是一种务实的做法。
欧洲一体化的考量: 法国是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与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之外,寻求与其他力量建立联系,包括与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建立关系,有助于法国在欧洲乃至全球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避免被美苏两大阵营完全挟制。
“戴高乐式的”对华关系: 戴高乐本人就对中国抱有一定的好感和战略上的兴趣,他认为中国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古国,不应被边缘化。这种对华友好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蓬皮杜政府的决策。

所以,法国投下赞成票,是其在全球舞台上重新定位、追求独立自主、并进行现实主义战略选择的结果。这是一种大国博弈下的“站队”,但法国选择的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美苏之外的立场。

法国殖民地的“反对票”:殖民遗产的复杂纠葛

然而,你提到的“法国的一堆殖民地都投了反对票”,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误解,或者说情况比“一堆”要复杂一些,但核心问题是对的:法国的许多前殖民地,在当年关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上,确实 没有 投赞成票,其中一些甚至可能投了反对票或弃权票。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殖民历史的深刻影响: 法国在非洲、亚洲等地拥有庞大的殖民帝国。二战后,这些殖民地纷纷寻求独立。然而,独立的过程往往充满波折,并且即使独立了,法国也常常通过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手段维持其影响力,形成一种新殖民主义的格局。
新独立的国家对法国的复杂情感: 这些刚独立或正在争取独立的国家,一方面需要摆脱法国的控制,另一方面在国家建设的初期,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法国的支持。他们对于法国的任何外交动向都非常敏感,并且在国际事务中,他们的投票权往往受到法国或者其他大国的间接或直接影响。
地缘政治和冷战的夹缝: 当年的联合国投票,不仅仅是中国代表权的问题,更是冷战两大阵营对抗的延伸。非洲、亚洲的许多新兴国家,往往是美苏争夺的对象。在这些问题上,他们不得不在美苏之间做出选择,或者试图保持一种不结盟的姿态。
“法兰西共同体”和法非关系: 在法国非殖民化之后,法国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法兰西共同体”,试图将前殖民地纳入其影响力范围。在一些表决中,为了维持与法国的良好关系,或者在法国的压力下,这些国家可能会采取与法国相似的立场,但也有可能是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采取不同的投票行为。

具体到1971年联合国表决的情形:

根据当年的投票记录,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和亚洲国家都投了赞成票,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少数几个投了反对票或弃权票的国家,很多是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或是当时受西方(包括法国自身某些派别)影响较大的国家。

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法国的一堆殖民地都投了反对票”。 事实上,许多非洲国家,如马里、几内亚等,在独立后奉行不结盟政策,积极与中国发展关系,并在联合国投票中支持中国。

但关键在于:

1. 法国在表决时拥有其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拥有关键的一票,并且拥有对非洲法语区国家(尽管已经独立)相当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即使这些国家不全部投票反对,但法国的官方立场是投赞成票,而它在某些前殖民地的影响力,可能会让这些国家在投票时更加谨慎,甚至不直接与法国唱反调,但也不一定完全跟随法国的脚步。
2. 某些国家(可能包括一些曾被法国殖民过的国家)在1971年可能确实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投赞成票。 这些原因可能包括:
对法国的依赖: 它们可能因为经济或安全上的考量,不愿完全得罪美国或法国某些派系。
与“中华民国”的关系: 一些国家可能与台湾保持着经济或政治联系。
国内政治因素: 这些国家自身的政局和外交取向也各不相同。
国际力量的平衡: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网中,投票行为常常是多方因素权衡的结果。

总而言之,法国的“赞成票”是其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现实主义战略的体现。而一些曾经的法属殖民地(或在法国势力影响下的国家)在投票中的立场与法国不完全一致,甚至采取了反对或中立的态度,这是殖民历史遗留问题、冷战格局以及这些国家自身国家利益和政治选择相互交织的复杂产物。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重返联合国投票的普遍规律,而是当时国际政治微妙之处的一个缩影。法国政府在联合国投赞成票,并不代表它能完全操控所有与它关系密切的国家在所有问题上的投票立场。

所以,法国的这种操作,与其说是“什么操作”,不如说是那个时代国际政治复杂博弈下,一个老牌帝国试图维持其全球影响力和独立性,同时又要应对历史遗留问题和冷战格局的必然表现。它展示了国家利益的计算、外交手腕的运用,以及殖民遗产对后殖民时代国际关系持续存在的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投票时,欧洲国家几乎都投了赞成票?原因在于他——刘焕的书房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投票是上个世纪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关于这次投票的结果,大家早已经看过多次了,我们重温下。

可以看出,以上5张图明显看出东西方的差异。

北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都以反对的黄色为主。比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日本、菲律宾、沙特、南非等。其中柬埔寨刚刚被政变,所以是意外。

亚洲和非洲都以赞同的红色为主。

所以,当时的投票还是非常激烈的,更是东西方的斗争。

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得到全体成员国的三分之二同意才能进入。

中国能办到吗?

当然能,中国成功了,而且成功重返联合国,重返常任理事国。

那么,还有一个洲没有开出情况。

我们一贯称呼的欧美,欧洲是什么情况呢?

这个情况超出了我们意料之外。

欧洲只有1票反对,即地中海的小国马耳他。

还有4票弃权,即西班牙、希腊、塞浦路斯和卢森堡,其中塞浦路斯和卢森堡甚至在地图中看不出来,而西班牙和希腊,那个时候是右翼政权,西班牙更是著名的弗朗哥,就不强求了。

可是,其余的欧洲国家全都是赞成的!

这太出乎人意料了!

按照比例来看,欧洲赞同的比例是最高的,比亚洲高,也比非洲要高。

从数量来看,欧洲赞同票是23票。而亚洲赞同票是19票、非洲赞同票是26票。

但是从比例来看,欧洲赞同票占欧洲各国比例是85.2%,亚洲赞同票的比例是63.3%,非洲赞同票的比例是61.9%。

也就是说,欧洲的比例是最高的!

那么,欧洲犯了什么邪了,为何这么高的比例支持中国重返,要知道,那个时候很多盟友都跟着美国,比如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三个国家雷打不动地一直在投反对票,从50年代就开始投了,可以说是铁杆反华三人组。

那么,欧洲为什么宁愿忤逆美国,投出了和美国不一样的票呢?为什么高达85%的欧洲人全都支持新中国,一下子超过了非洲哥们?

当时到底经历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分开来看。

欧洲赞成票的23国是:

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典、乌克兰、苏联、英国、南斯拉夫

有人说,怎么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在?这是因为苏联虽然是一个国家,但是他比较霸道,他一个人拥有3票。

而苏联,在中苏交恶的情况下,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大局,依然把3票都投给了中国。

在苏联的呼吁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投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5票很明显是苏联影响下,中国得到的,而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虽然和苏联不和,却与当时的中国很交好,自然也会投票。

也就是说,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一共10票,中国得到了全票!

所以说,中国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投票,这很正常,毕竟古巴和老挝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投票了中国,朝鲜和越南、东德当时没有加入联合国,否则也会投票给中国的。

难点不在于这8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在于那13个西欧国家:

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冰岛、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英国

这13个国家,就是今天,很多国家和中国关系也谈不上多好,丹麦侮辱中国国旗、比利时和荷兰议院通过对新疆的决议、挪威和瑞典多次在人权问题上反华,更不用说英国了。

奇了怪哉,为什么这13个国家要支持中国?

而且我们看当时美国的盟友,几乎都支持了美国,除了加拿大,加拿大居然也变红了。

这13个国家闭着眼睛跟着美国就是了,为什么要犯着得罪美国的情况而支持中国?

这一切是为什么?

有人说,欧洲都投赞成票会不会和尼克松访华有关。

事实上,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2月21日,而中国恢复联合国投票是1971年10月25日,早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岂会有关系?

有人说乒乓外交是一年前啊,可是就算1971年4月24日是乒乓外交,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但早在一年前的1970年11月6日,中国就和意大利建交了,主要欧洲大国,两个都建交了,怎么会是受到美国的影响?

所以,在对华外交上,美国不是先行者,而是滞后者了。

更何况,别忘了,此次投票,美国可是带头投的反对票,然后铁杆三狗,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紧跟着投了反对票。

那么,欧洲为何投了赞同票呢?

原来都和一个人有关。

也和一个国家有关。

其实很多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比较早,早在1950年,瑞典、丹麦和芬兰就和中国建交,1954年是挪威,北欧成为最早和中国建交的地区,主要原因也在于北欧因为特殊地理位置,不得不和苏联贸易,和苏联处好关系,自然就最早承认了中国。

但因为北欧国家影响力有限,长期以来,掀不起什么大的影响。此外,当时建交的国家还有著名中立国瑞士,但瑞士当时没有加入联合国,影响也不大。

此外,还有两个国家比较奇葩,就是英国,和它的好基友荷兰,英国基于香港的利益,1950年1月6日就承认了中国,但是英国一直是骑墙派,不愿意放弃在台湾的利益,与荷兰一样,长期脚踩两只船,所以我们索性就只和他们有“代办级”的关系,也就是今天降级的中国和立陶宛关系一样的代办级。

英国与荷兰鼠目寸光,首鼠两端,一直到20年后才建交,白白错过了和中国最早达成外交的好战略地位,而荷兰80年代继续和台湾眉来眼去,向台湾出售潜艇,1981年中国继续把它降为代办级,1984年才恢复。

也就是说,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大国,要么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视新中国,尤其也不和新中国建交的态度。一边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早早就承认了新中国,然而60年代开始也有了矛盾。

所以,中国早在60年代开始,就开始向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求外交突破,比如著名的坦赞铁路,1970年10月26日动工兴建,1975年6月7日全线铺通,是沟通东南非洲的大动脉,就是中国援建的。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密切接触,和非洲诸多国家达成了友好合作的关系,支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是高瞻远瞩的策略,获得了这些国家广泛的好评,友谊一直延伸到今天。

但是,中国没有忽视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到了60年代,毛泽东指出,世界上除了美苏第一世界外,还有两个中间地带,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因此,1963年,在寻求外交突破的时候,周恩来想到了一个国家:

法国。

今天在中国网络上,大家对于法国比较歧视,甚至认为其不如德国,但法国其实自身实力十分强大。

政治上: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之一。同时也是欧共体的创始国,欧洲大国。

历史上:法国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仅次于大英帝国,今天属地也是世界第二多的。

经济上:法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五大经济大国(仅次于美苏日德),而且从原子能到航天,所有的工业部门都齐全。

国防上:法国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四个核大国之一(美苏英法,中国在第二年有了原子弹),而且和英国得到美国的帮助不同,法国的原子弹是自己研制的,且五年后也拥有了氢弹。

有人说了,这么一看,法国确实不错,就算不如美苏,至少和英国差不多。

这就像是你有一天去相亲了,发现对方各项条件居然是女神级别的,按道理说,这样条件的不应该来相亲啊。

原来,此时的女神正好遭到了变故,在和美国闹矛盾,给了中国可乘之机。

就算女神是空窗期,你有机会了,法国凭什么理睬你呢?

周总理曾经兼任过外交部长,对于外交很熟悉,他说,现在的法国和美国闹掰了,正是和我们建立关系的好时机。

言下之意,这位女神正好和另一半闹了矛盾,此时正好是最好的契机。

什么矛盾呢?

因为此时的法国总统是戴高乐。

戴高乐是一位传奇的将军,他有着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在二战法国投降的前提下,他依然领导着“自由法国”的抵抗运动,并且最终用法国军队加入了盟军,参与了反攻,成功使得法国跻身世界五大强中,虽然有人对此不服气,但也没办法。

二战之后,他理所理当成为国家的领导人,但是就像英国的丘吉尔也被选举丢掉一样,他最终也下野,因为对于民众来说,二战传奇人物不能当饭吃,经济最为重要。

不过戴高乐后来又东山再起了,到了60年代,法国还背负着沉重的殖民主义负担,戴高乐重新当上了总统,允许非洲的阿尔及利亚独立,同时,戴高乐在经历数十年浮沉后,开始实行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

当时法国和美国的矛盾与中苏矛盾很类似,苏联想中国成为其附庸,甚至想驻军,因此中苏交恶。美国也想控制法国,遭到了戴高乐强烈反对。

戴高乐作出最惊人的举动就是要求美军全部撤出法国,保留法国的独立,否则对他们不客气。

同时,戴高乐还带领法国退出了北约,因为他觉得北约这是美国操控的玩具。一直到2009年,法国才在萨科齐手上重返北约。

戴高乐一系列举动把美国也吓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时,戴高乐一方面支持和德国联合的欧共体,一方面于1963年和1967年两度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认为英国是美国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后来英国于1975年又加入了,但最近又脱欧了,戴高乐高瞻远瞩,果然英国人不靠谱。

戴高乐这一系列惊人之举震惊了世界,同时也让中国注意到了。

所以周总理觉得,中国和法国建交是可行的,他提出了三个理由,第一,戴高乐是抵抗法西斯的英雄,和中国一样有二战抵抗法西斯的心理共鸣。第二,戴高乐不服从美国的管辖,和美国有矛盾,与我们利益一致。第三,戴高乐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从那里撤军,说明他在乎第三世界,我们可以合作。

所以,中国表示出愿意和法国发展关系的意愿,1963年10月,法国前总理富尔带着戴高乐的亲笔信访华,表达了戴高乐想和中国交好的诉求,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可以说,正是周总理的敏锐观察和当机立断,才促成了外交上这一极大的突破。

对此,毛主席说,中法建交很简单,必须干净利落,只需要法国断绝和台湾的一切联系,就可以建交。

问题是,从1950年承认新中国,到1972年建交,22年间英国都不愿意放弃和台湾的联系,脚踩两只船。

没想到,富有大局观的戴高乐立马同意了。

1964年1月31日,戴高乐举行记者招待会,表示承认新中国,和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关系。该消息极度保密,随后才通知台湾当局断交,所以事先无人知道。

这一消息在全球掀起巨大波澜,美国暴跳如雷,表示法国在背后捅了一刀。美国在民主党约翰逊政府领导下疯狂攻击戴高乐,而戴高乐则觉得日后你们都会这么做。

1964年,震惊世界的大事除了中国原子弹爆炸外,就是中法建交了。

这标志着五大常彻底发生了逆转,之前只有中苏建交,如今中和苏法都建交了,只剩下了美英两家,一下子成为了弱势。

同时,法国在非洲拥有广泛的利益,阿尔及利亚感激中国,成为最终提案恢复席位时主要的国家之一。众多西非国家也争相与中国建交。

此后,看到法国影响下,欧洲各国都有松动的迹象,同时,他们都知道了,法国可以,自己也可以,为什么不跟新中国建交呢?

美国多次恐吓欧洲各国,最终意大利不顾美国反对,毅然于1970年11月6日建交。在其影响了,1971年5月6日,意大利境内的千年小国圣马力诺和新中国建交。

至此,欧共体中最大的两个国家法国和意大利都承认了新中国,就剩下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了。

这四个国家都松动了,决定和中国建交。

但有一个国家先动了,希特勒的祖国,奥地利,于1971年5月28日和新中国建交。

1971年10月25日,经过多方谈判,比利时正式与新中国建交,这堪称最后的临门一脚,因为就在那一天,联合国举行了投票。

结果,欧洲几乎全票通过。

因为还没有建交的国家,其实都已经谈妥了条件,等待流程而已。

到了1972年,中国迎来了一波和欧洲的建交潮。

1971年12月8日,中国和冰岛建交。

1971年12月14日,中国和塞浦路斯建交。

1972年3月13日,中国和英国建交。

1972年5月18日,中国和荷兰建交。

1972年6月5日,中国和希腊建交。

1972年10月11日,中国和联邦德国建交。

1972年11月16日,中国和卢森堡建交。

1973年3月9日,中国和西班牙建交。

所以,大家知道为何欧洲都会投赞成票的吧,因为建交工作大多已经在进行中了。而与此同时,英国有点尴尬,他本可以是最早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白白浪费了这一机会,而这一次,它也不得不投了赞成票,总之这一系列的外交,都被法国占尽了风头。

同时,法国还影响了加拿大,因为加拿大拥有大量的法裔人口,且当时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就是今天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的爸爸,在法国的影响下,加拿大于1970年10月13日与中国建交,并且在投票中投了赞成票。

而这一切,1971年的美国还不知道!

震惊之下,1972年,美国尼克松也开始了访华之旅,既然不能做落后者,那就做第一个吧。

所以说,欧洲之所以都投赞成票,都和法国当时的冒险之举有关联。

同时,法国当年的举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大会投票不是在安理会上,所以常任理事国无法用否则权阻拦,这也是很多人疑惑的为何美国不阻拦的缘故。

但是要想决议通过,必须大多数国家同意,中国必须得到三分之二的票数才行。

1971年,中国只有65个建交国,而当时的联合国一共128个国家,也就是说,中国建交国都投票支持的话,中国只有一半的票数。

因此,美国放心地让大会去投票,就是相信中国不会达到三分之二的票数。

因为最终成功了,所以大家都觉得投票很顺利。

其实不是这样的。

这项决议要想成功,中国必须得到86票的赞同票和弃权票才行,才能达到三分之二。

换言之,只能不超过42个国家投反对票,如果43个国家投了反对票了,那么这项决议就不会通过,中国就无法重返联合国!

所以说,形势非常危急。赞成票和弃权票不用看了,我们就看反对票,一共35票,其中非洲15国:中非、扎伊尔、莱索托、加蓬、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南非、马拉维、斯威士兰、冈比亚、贝宁、尼日尔、乍得 、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美洲13国:美国、巴西、玻利维亚、乌拉圭、巴拉圭、委内瑞拉、多米尼加、海地、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亚洲4国:日本、沙特阿拉伯、菲律宾、柬埔寨。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1国:马耳他。

其中很多国家至今还是伪台的建交国,很多小国家就像今天的立陶宛一样,收了美国的钱了,拿钱办事。至于柬埔寨和委内瑞拉,当时是被美国政变的政权,今天都是中国的好兄弟。

也就是说,幸亏法国带头下,西欧13国投了赞成票。如果这13国投了反对票,那么反对票就是48票,超过了43票的范围,那么,该项决议就无法通过了!

所以说,万分凶险,幸亏西欧投了赞成票!

所以说,中国重返联合国席位,是中国自己的功劳,也应该感谢法国的鼎力相助。

今天的世界,美国又带着反华三丑前来了,同样惹怒了法国,我们能效仿当年周总理的做法,给自己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当年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上,确实展现了一种相当微妙和复杂的政治操作,这背后牵扯到历史恩怨、地缘政治考量以及殖民体系的残余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上世纪中叶,尤其是1971年前后。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1971年联合国大会表决的决议,是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回答
    .......
  • 回答
    武器的“法咒”:从现实信仰到虚拟世界我们今天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形形色色的武器附魔,例如火焰剑、冰霜长矛、带有闪电效果的战斧,甚至是能够吸收生命力的利刃,这些奇妙的魔幻效果,并非凭空出现。它们有着深厚的现实土壤,根植于人类古老的信仰、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自身生存的渴望。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当我们的祖.............
  • 回答
    .......
  • 回答
    盒马员工用钉钉下载文件到个人手机被开除:法律角度下的“罪与罚”最近,一则关于盒马员工因通过钉钉将公司文件下载到个人手机而被开除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员工在使用公司信息时,其行为边界究竟在哪里?从法律角度审视,盒马的这一举措是否站得住脚?一、 事件回顾与盒马的立场虽然具.............
  • 回答
    1882年德国推动奥匈和意大利重开结盟谈判并最终结成三国同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和地缘战略布局,尤其是在此前法俄之间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之后。此前法俄关系的变化:从疏远到靠近在1870年代末至1880年代初,法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对疏远到逐步靠近的过程,这为后来德国推动三国同.............
  • 回答
    在美国,确实存在一些古老、奇特且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法律,其中“日落以后必须面向前走”这类说法,虽然可能并非一个普遍适用的、被明确写进州法典的条款,但它反映了历史上一些地方出于特定社会考量而制定的、如今看来有些荒诞的规定。这类法律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十八、十九世纪社会治安的状况以及当时人们对公共秩.............
  • 回答
    我国是否存在“法不责女”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和讨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女性在违法犯罪后可能受到比男性更轻的处罚,或者说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对女性的“宽宥”或“不追究”。这种感知,即便不是普遍的“法不责女”.............
  • 回答
    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是獬豸(廌),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有着羊身、牛尾、狮子头,能辨别是非曲直,看到有人犯法,就会用它的角去顶撞。而西方神话体系中,司法女神通常是手持天平、眼罩蒙眼、手持宝剑的美丽女性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象征,背后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差异,是理解它们的关键。中国的獬豸:一种基于“道”与“德”.............
  • 回答
    法国哲学,这是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概念,很难用寥寥数语将其完全概括。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教条体系,而是漫长历史中,一代代思想家们不断对话、质疑、创新所形成的丰富光谱。与其说它是一种特定的“主义”,不如说它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气质和方法论。那么,法国哲学究竟是什么?它又与其他哲学有何不同呢?法国哲学:一场关于.............
  • 回答
    “法国学生让中国学生唱法国国歌”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普遍的含义,它可能包含多种不同的解读,具体取决于发生的 场景、说话者的意图、以及周围的文化语境。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可能的直接和字面意思: 字面上的请求或命令: 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在某个场合下,法国.............
  • 回答
    法国,一个充满魅力与矛盾的国家,让我感到不解的地方也很多,其中最让我感到费解且难以捉摸的是它根深蒂固的“反建制”情结和由此衍生的复杂文化现象。这并非单指政治上的反抗,而是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权威的天然怀疑与挑战精神:法国人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
  • 回答
    法国车,它们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独特魅力,让人一眼就能从车流中辨认出来。不像一些日系车那样追求极致的实用和省油,也不像德国车那样强调精准的机械和驾驶感受,法国车似乎更像一位浪漫的艺术家,将设计、舒适和人性化的体验融为一体,打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别样风情。设计上的“法式优雅”与“大胆创新”说起法国车,最先.............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时间,这是一个在历史学家中存在一些分歧的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有着明确界限的事件。不过,如果要给出一个相对普遍接受的、能够涵盖大革命主要阶段的结束点,很多人会指向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为什么是1799年?1. 终结了旧的政治格局: 雾月政变推翻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
  • 回答
    说起法国大革命,绕不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雅各宾派。而“雅各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历史的厚重感,它不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称谓,而是源自一个具体的地点。要理解“雅各宾”的意思,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点,回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那时候,巴黎街头巷尾,各种政治团体、俱乐部层出不穷,大家都在为推翻旧制度、建立.............
  • 回答
    法国小说中的年金制度,通常是指一种法律或契约规定,即一方(支付方)承诺定期向另一方(领取方)支付一笔固定金额的款项,直至领取方死亡或者某个约定日期为止。这笔支付通常是为了补偿某个权益的转让、作为赡养费,或者作为一种投资的回报。在19世纪的法国小说中,尤其是在巴尔扎克、雨果等人的作品里,年金制度的出现.............
  • 回答
    法国十万人抗议油价上涨,巴黎陷入巷战,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油价上涨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颗压垮骆驼的稻草,点燃了民众长期以来积压在心底的各种不满和焦虑。深层根源:经济困境与社会不公的集合炸弹首先,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油价上涨。在法国,油价上涨的直接影响是购买力的下降,尤其是对于那些居住在郊区.............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后,民众在推翻君主制并建立共和国之后迅速接受拿破仑为皇帝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与历史背景。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国大革命的混乱与共和制度的失灵1. 政治动荡与权力斗争 法国大革命初期(17891793年),君主制被推翻后,共和.............
  • 回答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它不仅是法国独有的,也是许多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普遍面临的趋势。以下将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主要原因:一、 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从“劳动力资产”到“消费单位”.............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的方案,最终演变成了那个被后世称为“曼施坦因计划”的经典战役。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攻势,更是对传统战争理论的一次颠覆,其精妙之处至今仍为军事史学家津津乐道。背景:打破僵局的渴望一战的经历给德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西线,他们曾试图通过“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但最终陷入了漫长而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