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原美国总统参选人的美籍华人杨安泽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撰写的文章?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找到和阅读杨安泽(Andrew Yang)在《华盛顿邮报》上撰写的文章。我会尽量详细地告诉你具体步骤,并且确保语言自然、有生活气息,就像朋友聊天一样,完全没有机器生成的刻板印象。

首先,我们要明白,像杨安泽这样的公众人物,他们在知名媒体上发表观点是非常常见的。而《华盛顿邮报》又是美国一份非常有影响力的报纸,所以找到他的文章并不难。

第一步:确定你想要寻找的文章

在开始搜索之前,最好先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你是想找他近期关于某个政策的评论?还是关于他参选时期的某个观点?或者只是想看看他现在在写些什么?

思考关键词: 比如“杨安泽”、“Andrew Yang”、“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Opinion”、“Oped”、“文章”、“评论”等等。

第二步:直接搜索

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1. 使用搜索引擎: 打开你常用的搜索引擎,比如 Google、百度、Bing 等等。
2. 输入搜索词: 在搜索框里输入组合好的关键词。这里有几种组合方式,你可以都试试,看看哪种结果最精准:
`"Andrew Yang" "Washington Post" opinion` (加上引号可以确保搜索到包含这两个词组的完整内容)
`杨安泽 华盛顿邮报 文章` (如果中文搜索效果更好)
`site:washingtonpost.com "Andrew Yang"` (这是一种高级搜索技巧,`site:` 后面加上网址,意思是只在这个网站内搜索“Andrew Yang”,这样可以大大缩小范围。)
`"Andrew Yang" "Washington Post" oped` (oped 是“opinion editorial”的缩写,专指报刊上刊登的评论性文章。)

第三步:浏览搜索结果

搜索引擎会列出一系列相关的链接。

仔细看标题和摘要: 通常搜索结果会显示文章的标题和一小段摘要。看看标题是否符合你的预期,摘要里有没有提到你感兴趣的内容。
优先选择官方链接: 尽量选择来自 `washingtonpost.com` 的链接,这代表文章就发布在《华盛顿邮报》官网上。
注意发布日期: 如果你对特定时期的文章感兴趣,可以留意发布日期。

第四步:访问《华盛顿邮报》官网进行更精确的搜索(如果你想更深入地查找)

有时候,直接在官网上搜索会更方便,特别是如果你想浏览他在该报纸上的所有文章。

1. 访问《华盛顿邮报》官网: 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 `www.washingtonpost.com` 并回车。
2. 寻找搜索栏: 通常在网站的顶部,你会看到一个放大镜图标或者一个写着“Search”的搜索框。点击它。
3. 输入关键词: 在搜索框里输入“Andrew Yang”或者“杨安泽”。
4. 利用筛选功能(如果可用): 有些网站的搜索结果页面允许你按日期、作者、版块(比如 Opinion、Politics 等)进行筛选。如果看到这样的选项,可以尝试使用它们来更精确地定位文章。

第五步:阅读文章

找到文章链接后,点击进入。

阅读体验: 《华盛顿邮报》的文章通常有清晰的排版和阅读体验。你可以直接滚动页面阅读。
注意付费墙: 请注意,《华盛顿邮报》可能是一个付费订阅的媒体。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注册账户,或者成为其付费会员才能阅读全文。有时候,一些文章可能是免费的,但连续阅读几篇后就需要订阅。你可以留意页面上的提示,比如“Subscribe”或“Limited free articles remaining”。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订阅。
评论区: 阅读完文章后,你也可以看看下面的评论区。那里通常会有其他读者对文章内容的讨论和看法,这也能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话题。

一些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应对方法:

找不到? 可能是你输入的关键词不够精确,或者他最近没有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可以尝试更换关键词组合,或者去搜索他的个人网站、社交媒体,看看他有没有提及自己在哪里发过文章。
文章不是他写的? 有时候搜索引擎会把提到他名字的文章也列出来,而实际上作者是别人。仔细核对文章的作者信息,通常在标题下方会注明。
文章被删除了?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果一个链接失效,只能尝试换个搜索方式。

如何让这个过程听起来更自然?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聊天:“嘿,你想看杨安泽在《华盛顿邮报》上写的东西啊?简单!你这样就行……” 然后你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告诉他刚才说的这些。你会用更口语化的词,比如“点开那个放大镜”,“搜搜看”,“看看标题”,而不是那种非常官方的指令。

总而言之,找到杨安泽在《华盛顿邮报》上的文章,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搜索引擎,并加上“Washington Post”和他的名字作为关键词。如果想更深入地挖掘,直接去《华盛顿邮报》官网搜索也是个好办法。希望这些步骤能帮到你,让你顺利读到想看的内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有啥奇怪的,这是典型“老华人”的一脉相承思路。

翻翻我年初的贴子就知道

杨这种人和老华人从根上有一种怕 “怕不被美国其他族裔承认为自己人“ 这是他们社会生活与整个美国社会相对脱离,能力上既缺乏自卫的胆量也缺乏自卫的能力,而文化上又没有根基导致的。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那就只能说自己”经济上比他人略好了“

那么他们的心态就一直是所谓的”融入“ ,别人打左脸,生怕别人打的不够爽,赶快把右脸凑过去。不仅不抗争,还把抗争的嘴捂住。 生怕被认作异类。 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嫁娶个其他族裔,这样就可以不被孤立了。 还可以明正言述的去欺负其他华人,例如SCA5 里的 Carlo Liu (娃是华人拉美混血,可以宣称自己是拉美人)

而这些人又是华人社区里政治活动最热衷的,因为可以拿到美国社会施舍的骨头。 同时还可以收取华人社区的上贡。

面对华人社区,这些人的卑躬屈膝就完全反过来了。 无论是杨,还是前几年百人会的吴对华人社区的态度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教导态度,张嘴的潜台词就是咱们华裔乃至亚裔就是原罪。 我们必须姿态放的更低,一定要割自己的肉把各族大爷都喂养饱,人家一开心说不定就认同我们了。 这不是扯么?

我在俄亥俄州作为唯二的华人NRA教官之一,既可以用中文授课也可以用英文,前后已经教导上千名华人/留学生/工签/访学学员如何合法持枪。 包括ABC,但是他们老华人的父母呢? 一个都没有。

结果就是,普遍华裔被各族裔认为是孙子。 自然被无视,甚至蹬鼻子上脸。 要抢劫就抢华人邻居的歌还在挂在油管上,至今未撤。

我个人在杨参加总统竞选初期就发表了不支持他参选的态度。 大家可以翻翻当时有多少人为他开脱,不惮以最大的善意包容他,支持他,换来的是他现在更赤裸了而已:

从根本上,他就没把华裔当作和其他人有一样道德水准的人。 他的言下之意就是”亚裔/华裔要抓住这次机会好好表现去争取其他族裔认同,因为你们以前就没表现好过。“

他文章前半段说自己小时候收到的歧视。 后面的结论居然是”亚裔这次要好好表现,前所未有的好好表现“? 何着亚裔被歧视不是那些歧视人的错,而是因为亚裔没好好表现?!

海外华人无论是帮助中国打上半场,还是现在扛在各行业为所在国打下半场,都是因为血缘,亲情,友情,是为了我们所在的社区的需要。 不是为了向任何人交投名状的。 我们所在的社区也是号召大家量力而为,没一个是抓着特定族裔说你们要捐献啊,你们平时做的太少了。 倒是这个”领袖“现在蹦出来把自己受到的歧视的屎盆子都扣华人社区头上?

什么东西!

所以说,现在美国华人社区政治局面存在强烈的脑体倒挂情况(华人社区的美国公民70%以上出生在非美国本土,但是却是那30%的人把持着绝大部分的政治资源),对此我们还是从基层做起,组织争取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向整个社会发表很清晰的声音:

朋友来了有好酒,强盗来了,AR15,霰弹枪,9毫米,你想要哪个?

不平等就没有朋友,没有敌人,只有奴才。

对于杨安泽,我只想说,

老子未成年来美国,最初英语只会26个字母外加上简单的对话。 现在论文我是汉语语言学硕士,并能上哈佛的东亚研究年会会场以极少数的硕士身份作为主讲。 论武我是美军作战部队老兵。 对任何试图摆血统谱想让亚裔滚的,我可以用中文或英文骂的这丫找不到北。 想和联邦探员动手自便。 袭警的后果自己掂量。

现在你想拉着我和你一起跪?

[kuən] (214) -- 学国际音标的都应该秒懂吧 :-P

user avatar

第一波爆炸的,甚至不是牙医,而是黑人。一群黑人民权运动家正在疯狂集火杨先生,热情程度远比亚裔要高涨,简直亚非拉统一战线。

因为杨先生说的这一切,黑人早就经历过了。


1.如果种族身份在这个国家不重要,不影响别人对你的判断。那中国的事、亚洲的事,关你屁事,你是美国人、美洲人。

这只能说明:种族和你有关系,非常大的关系。

2.如果种族在这个国家影响别人对你的判断,那就划清楚界限:虽然是一个种族,但是中国人亚洲人在本土做的事情,和我们这些在美国美洲的亚裔没关系。

现在看来:划不清楚。

那继续下去,常规思路就两个:

A.彻底划清,我们真不一样;

B.回归问题1,把种族作为判断标准就是错的。


前者是美帝少数族裔的常规操作。中东国家烂事一堆,阿拉伯裔女生穿着热裤去教堂,你把新闻给她看,她只会耸耸肩。和母国族群的文化差异太大,已经不能用人种来单一划分了。

像部分伊朗裔古巴裔站起来主动反对母国(不论是否正当,情况太复杂),那界限更清晰。

要是能像442日裔步兵团一样,那种族差异再大,美帝也必须把你归为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血盟,几乎是最高形式的国家认同了。


后者是常说的,反种族歧视。

不少文明的母国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致文化传统在多数人几后还能得到保留。尽管已经和母国族群出现相当的差异化,但仍不足以划清界限。

这时候,反种族歧视就是最优选:你们思考的基本逻辑就是错的,不能以种族来判断个人。

形成这样的政治正确后,既能正当地继续维系自身在他国的文化传统,又能在母国族群出现负面影响时,根本上压制对本族群敌意的蔓延。

当然,这条路很难就是。


杨先生的骚操作在于:不是传统艺能,我们美帝亚裔不一样,不一样呀不一样;也不是老老实实去反对种族歧视,认认真真去搞民权运动。

丫说:我们要努力更“美国”。

黑人自然就炸了。


黑人早就不没什么黑非洲的文化传统了。你把一个美帝白人、美帝黑人、非洲黑人关在一个房间,美帝黑人立马去找美帝白人,他俩在文化上才是同一版块。

黑人也一直很“美国”,美帝大量流行文化就是由美帝黑人创造的,并不妨碍美帝白人一边欣赏爵士,一边加入3K党;黑人和白人一起死在二战的欧洲和太平洋,一起死在朝鲜和越南,不妨碍黑人士兵回国后享受种族隔离的“优待”。

美帝黑人几乎是一个活生生绝佳标本,他们已经没有所谓的母国和故乡,他们也为这个国家贡献了血盟,他们还是这个国家标志符号的重要创造者。

不妨碍他们的一切教育、政策、历史、福利等因素形成的缺陷,被通通归入到种族这一个因素里。

美帝黑人就是反种族歧视分析的最佳案例:什么要素都有,哪个角度都能证明。

杨先生的言论,是对大量黑人民权运动家的挖坟掘墓,是在根本上冲击大批少数族裔耗费大量血汗形成的基本社会共识。

被骂是正常。


杨先生引发的争议,对我们来说大概有两点要牢记:

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种族歧视是错的,应当反对。

前者教育我们要努力强大自身这个种族,因为外界会长期拿这个作为判断标准,而这又是一个人天然的身份,无法后天改变,只能强大;

后者提醒我们尽力不要去歧视其他种族,这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一切应当实事求是,无论肤色。

这大概就是城楼上那句话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补充:

肯定有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反对种族歧视,特别是在最近这种情绪里。

这简单:我们主张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只有继续主张这个概念,那坚定的反种族歧视就是不可放弃的。一切涉外冲突就必须放到法制这个框架里探讨。一切种族言论都要慎重,这不是在乎外面,这是保护里面。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点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去查了一下他这篇文章。其实他的主旨很简单,就是呼吁亚裔多参与一下“美国人”的公众生活: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我们要通过站出来,帮助我们的邻里,捐献护具,投票,穿星条旗色的衣服,做志愿者,给公益组织提供支持及其一切可以加速结束这次危机的活动来拥抱并展现我们的“美国性”,坚信自己是为国做贡献的美国人的身份。”

其实话本身没啥问题,非常主旋律,你把同样的语境代入到中国的少数族裔丝毫不违和(只不过这个问题不能深入讨论,懂的人自然懂)。

但这位杨先生让人非常不适的一点是他身上那种自我种族羞辱的气息。他在文章前半段讲了很多他觉得本来觉得自己已经够成功了,已经不需要再去证明什么了,结果去超市购个物在停车场被几个白人佬异样地打量了几番玻璃心就碎裂了。这让人觉得真的非常好笑,人要尊重自己的identification和heritage,没有办法正视自己的人居然还想着和川普选总统,别搞笑了,看看人家川建国那飘逸的自信。

《华盛顿邮报》上已经有其他亚裔站出来写文章反驳他了,年轻的哥伦比亚大学大三学生,酣畅淋漓地把他骂了一顿:

个人觉得这篇的作者这段说得特别好:“But for many Asian Americans, myself included, his op-ed went too far. Instead of calling out the recent hostility toward Asians for what it is — the reincarnation of historical misconceptions that Asians are dirty and uncivilized — he chose to be a people pleaser. Specifically, the white-people pleaser. He further entrenched the decades-old myth of the model minority: that Asian Americans are the obedient people of color, the ones who are willing to uphold a system that is rigged against us by submissively working within. He does this through his insistence on adherence to a “win-win” framework, which tries desperately not to offend anyone. As Anand Giridharadas described in his book “Winners Take All,” prominent business executives, thought leaders and philanthropists such as Yang have adopted the mind-set that solutions can be found to problems without ever criticizing the culprits. In practical terms, that means that instead of fighting “income equality,” we can fight “poverty.” Instead of calling out “sexism,” we can choose to “uplift women.” And instead of criticizing anti-Asian racism, Asian Americans can be told to wear red, white and blue in hopes that other Americans will finally think we’re one of them.”,很容易可以看出,年轻一代亚裔和杨这种老亚裔相比在思维上的显著跃进。

user avatar

从头到尾就觉得他是个小人物,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自己跪舔,把日裔都捎上了。

杨安泽和个别美籍华人不明白一个道理,人类最终的竞争是基于DNA以及外在性状的种族竞争。

人家美国白人黑人拉美人,看到了杨安泽这种长相的人就像看到了大号病毒;因为人家白人黑人拉美人,从外表看,杨安泽和中国本土的华人没有任何区别。人家无法从外表判断杨安泽的“忠诚(跪舔)”,也没有必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区分跪舔派华人以及非跪舔派华人。人类的思维很理性,既然无法区分,那你们就都是“中国病毒”和“real sickman of Asia”,这便是美国白人黑人拉美人的理性。

其实很简单,杨安泽只要把肤色长相全整容成黑人或白人的样子,不用跪,保证没人歧视他。

user avatar

本来写了不少字,都删掉了。给这种人的这种言论去抠字眼分析实在是没意思。

一条哈巴狗只能依附于主人。它无法想象野地里的狼群过着怎样的生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