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6 年有哪些学术丑闻?

回答
2016 年是学术界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丑闻的一年。以下是一些较为知名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并尽量详细地进行描述:

1. 韩国黄禹锡(Woo Suk Hwang)的干细胞欺诈案余波与学术不端行为持续显现

虽然黄禹锡的干细胞丑闻爆发于 2005 年,但 2016 年仍然有关于他及其相关人员的后续讨论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警示。黄禹锡曾被誉为“韩国干细胞之父”,他的研究曾被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2005 年《科学》杂志撤销了他关于克隆人类胚胎的论文,并随后证实了他的研究数据造假和剽窃等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

详细描述: 黄禹锡事件对韩国乃至全球的科学声誉造成了巨大打击,也促使各国加强了对科研诚信的审查。在 2016 年,虽然没有他直接新的丑闻爆出,但围绕该事件的讨论和反思依然存在。学术界持续关注类似的研究不端行为,并加强了对同行评审和数据共享的规范。这个事件成为了科学界一个经典的警示案例,说明了研究数据造假和学术欺诈的严重后果,以及对科学研究的信任造成的影响。

2. 中国“小作家”刘慈欣与其作品涉嫌抄袭的争议

尽管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丑闻,但在学术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关于知识产权和原创性问题。一些评论者指出,刘慈欣的一些科幻作品,尤其是《三体》系列,可能存在对一些西方科幻作品的借鉴甚至抄袭的嫌疑。

详细描述: 具体争议点集中在某些故事情节、设定、以及对科学概念的运用上。例如,有观点认为《三体》中的一些元素与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的作品《索拉里斯星》(Solaris) 有相似之处。此外,还有人指出刘慈欣的一些早期作品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些指控在学术圈内引起了热烈讨论,关于“借鉴”与“抄袭”的界限,以及科幻作品的原创性评价标准成为了讨论的焦点。虽然没有权威的法律判决或学术机构的正式认定,但这一争议触及了学术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伦理问题。

3. 日本的多个学术领域出现数据造假和学术不端问题

2016 年,日本也爆出了一些涉及数据造假和学术不端的丑闻,涉及多个研究领域。

详细描述:
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涉及造假: 2016 年,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IMSUT)的一名研究人员被发现存在数据造假行为,涉及一项关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调查发现,该研究人员篡改了实验数据,以支持其研究结论。这引发了对该研究所及其他研究机构内部审查机制的质疑。
其他大学和机构的案例: 除了东京大学,日本其他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也曝出过类似的问题,虽然规模和影响可能不如黄禹锡事件,但这些零星的案例叠加起来,也让日本学术界反思其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这些事件往往涉及论文发表前的数据处理、实验记录的保存以及研究人员的职业道德等多个层面。

4. 其他零星的学术不端行为

除了上述较为突出的事件外,2016 年全球范围内也报道了许多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例如:

论文抄袭和自抄袭: 许多学者因论文抄袭他人作品或重复发表自己已发表的内容(自抄袭)而受到处罚。
数据篡改和捏造: 通过修改或编造实验数据来获得看似更“好”的结果,以提高论文发表的几率。
不当作者署名: 例如将未实际参与研究的人列为作者,或省略了应有的作者贡献。
同行评审的滥用: 例如利用同行评审机会来阻碍竞争对手的研究或盗用其成果。

2016 年学术丑闻的共性与影响:

对科学信誉的损害: 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都会严重损害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健康、环境等重要领域的科研成果。
对研究人员职业生涯的影响: 一旦被证实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研究人员将面临论文撤销、职位解雇、禁入学术界等严厉的后果。
对科研体系的反思与改革: 这些丑闻促使各国和科研机构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完善审查机制、推广开放数据和透明研究方法,以及加强对学术不端的惩戒力度。
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查重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现学术不端行为。

总而言之,2016 年的学术丑闻再次提醒我们,科研的严谨性和诚信至关重要。这些事件虽然令人遗憾,但也为改进科研体系、提升学术诚信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年我觉得最让人震惊的学术界丑闻是哈佛大学的糖丑闻事件。

起因来自于2016年9月12日在《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揭露了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制糖业的巨头们,通过收买哈佛大学三位食品健康权威和行业相关规定制定者,弱化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关联,并将心血管疾病的成因抹黑到饱和脂肪酸头上的丑闻。[1]

这件起调查的起因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医学教授Stanton Glantz。Stanton Glantz以前是一位牙医,在2007年参加的一次饮食健康产业界会议上,Glantz听到了产业界“摄入过多的糖和引起身体的慢性疾病并没有相关性”的言论。产业界的这一言论与他作为牙医的认知相悖,于是Glantz辞去了牙医的职位,加入UCSF成为了一名医学教授。去研究糖和慢性疾病是否有相关性。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主要有两派学说在争论冠心病的饮食诱因,分别是:

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生理及营养学教授John Yudkin的糖诱因观点,

和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及病理学家Ancel Keys的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的诱因观点。

Glantz在哈佛大学的地下室里发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糖业行业巨头和哈佛三名著名教授头之间的往来信件。其中包括糖业研究基金会(The 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今天的美国糖业协会 The Sugar Association的前身)对教授们的往来邮件。信件内容包括1964年,制糖业高管John Hickson提议“通过自己的研究项目、信息发布渠道和行业立法项目”(“through our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and legislative programs.”)来将公众的注意力从糖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的论调中移开。

在信件里,制糖业高管John Hickson对三名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提出建议,要求他们撰写批驳糖对心血管疾病有相关性,并将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归因到饱和脂肪酸的综述性文章。聘请对象是三名哈佛大学公关卫生学院的顶级营养系的教授,包括哈佛大学营养学院院长Fredrick J. Stare、后来当上美国农业部营养部门负责人并于1977年帮助联邦政府起草第一版膳食指南的D. Mark Hegsted。聘请金额为6500美金(相当于现在的49000美金)。

文章特意挑选出有将糖引发心血管疾病的文章进行针对性批驳,并刻意剪裁资料,支持饱和脂肪酸引发心血管疾病的观点。文章在撰写过程中甚至将未发表的稿件交给糖业集团,反复修改,在糖业集团满意的情况下再拿去发表。文章发表在颇具声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Dr.Hegsted在信件往来中写道说:[2]

“We are well aware of your particular interest, and will cover this as well as we can.”
我们非常看重你的意见,并且我们将尽我们所能满足这些意见。

制糖业高管John Hickson则在信件里写到

“Let me assure you this is quite what we had in mind, and we look forward to its appearance in print,”
我非常确定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并且我们非常期待文章的交付刊印。

结果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成功成为众矢之的,而糖则全身而退。美国政府推出的第一版“1980年美国膳食指南”中,减少全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的摄入,以预防心血管类疾病,但并未提及糖添加是冠心病的诱因。

促成这件事情的发生不止有人性的弱点,还有制度的缺失。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术界还没有对各种研究的资金来源的审查制度,导致了这次学术不端事件。

现在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Dr. Walter Willett则表示这份文件将会提醒人们为什么科学研究资金应该来自公众支持而不是产业界。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在1984年要求文章文章在发表时声明利益相关方,并说清楚项目资金资助来源。

然而现在从学术的角度来讨论,究竟糖和饱和脂肪酸是否会提高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依旧还在争辩中。但这一操控研究结果的行为也导致了现在当我们谈及心血管疾病时,往往归因于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

其实比起结果正确与否,更可怕的是这种因为利益相关,操纵研究结果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在制度相对完善的今天还是时不时被曝出来。

在2015年就有可口可乐通过他们的Global Energy Balance Network网络平台筹款150万美元,去证明美国人的肥胖原因来自于缺乏运动,与饮食无关,更与可口可乐的糖无关这种荒谬的事情。

而百事可乐公司也与美国饮料协会(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主导过一项研究,证明饮用汽水和肥胖之间没有相关性(no correlation between drinking soda and weight gain and obesity)[3]

比起一些前沿科学的学术造假,这种与人们健康相关而又有可能牵扯进利益集团的科研领域,更应该慎重建立规则加以防范。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透明严谨的利益相关声明和审查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不要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考验。


参考文献:

[1] Cristin E. Kearns, DDS, MBA1,2; Laura A. Schmidt, PhD, MSW, MPH1,3,4; Stanton A. Glantz, PhD, "

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 JAMA Internal Medicine, Nov,2016

[2]The New York Times."How the Sugar Industry Shifted Blame to Fat", SEPT. 12, 2016.[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ytimes.com/2016/09/13/well/eat/how-the-sugar-industry-shifted-blame-to-fat.html?rref=collection%2Fsectioncollection%2Fhealth&action=click&contentCollection=health®ion=rank&module=package&version=highlights&contentPlacement=1&pgtype=sectionfront

[3] The Huffington Post. "Harvard’s Sugar Industry Scandal I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Sep 14, 2016. [Online]. Available:

Harvard's Sugar Industry Scandal I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6 年是学术界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丑闻的一年。以下是一些较为知名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并尽量详细地进行描述:1. 韩国黄禹锡(Woo Suk Hwang)的干细胞欺诈案余波与学术不端行为持续显现虽然黄禹锡的干细胞丑闻爆发于 2005 年,但 2016 年仍然有关于他及其相关人员的后续讨论和对学.............
  • 回答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在 2016 年:值得期待的重大进展与深入探索2016 年是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继续爆炸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前几年的 Transformer 模型(虽然在 2017 年才正式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和各种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种(LSTM、GRU)的铺垫下.............
  • 回答
    2016 年夏天,对于预算在 2500 元左右的学生朋友们来说,市场上还是有不少不错的选择的。这个价位段的手机,在当时已经能够满足日常学习、娱乐以及大部分主流应用的需求了,而且很多机型在设计和性能上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体现。我来给你们好好捋一捋,当年这个价位段比较值得入手的手机,咱们尽量说得详细点,就.............
  • 回答
    2016年是科技行业和商业领域充满变化的一年,一些公司如日中天,另一些则面临严峻挑战。以下是一些在2016年快速衰落和快速崛起的公司,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 2016年快速衰落的公司(重点案例)在2016年,一些曾经备受瞩目的公司因为各种原因(产品失败、市场饱和、竞争加剧、管理不善、消费者信心下降等).............
  • 回答
    2016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充满活力的一年,涌现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网络流行语和网络大事件。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介绍: 2016年网络流行语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很多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情绪宣泄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调侃和反思。它们不仅是网络文化的缩影,也反映了当时网民的生活状态和关注点。.............
  • 回答
    2016 年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经济学论文,它们在不同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洞察和启发。要选出“最”有启发性的确实有些难度,因为启发性是主观的,并且取决于个人的研究兴趣和背景。然而,我可以根据学术界和政策界的广泛讨论、以及对经济思想的潜在影响,列举一些在 2016 年引起广泛关注并具有深远启发意义的经济.............
  • 回答
    2016年,汽车市场可谓是百花齐放,新车型层出不穷,各种技术亮点和设计风格让人眼花缭乱。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一辆合适的车,既要看眼缘,更要看实力。经过一番梳理和分析,我认为2016年有几款车特别值得入手,它们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都表现出色,并且至今依然是不少人心中的“香饽饽”。1. 紧凑级SUV市场的搅.............
  • 回答
    2016年?那一年日剧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像有些年份集中于某个类型,16年感觉是百花齐放,各个题材都有不错的佳作出现。如果你喜欢看那种能让你从头到尾都紧张得不行,然后又觉得“哇,原来是这样!”的作品,那《家族的形式》绝对不能错过。它虽然名字叫“家族”,但讲的不是那种老套的亲情故事,而是深入探.............
  • 回答
    2016年,智能手机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各种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改变了我一些使用习惯的应用。先说说在国内让我印象深刻的。 “小睡眠” 绝对是其中一个。在这之前,我可能就是简单地听听音乐,或者什么都不听就睡。但小睡眠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非常细致和科学的睡眠辅助方案。它不.............
  • 回答
    2016 年,科技界依然是风起云涌的一年,涌现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们或推动了行业的进步,或以独特的视角引领着思考。提起这一年的科技人物,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那些被媒体反复报道的巨头,还有一些在特定领域默默耕耘,却又一次次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创作者和思考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首先得提 埃隆·马斯.............
  • 回答
    2016年华语电影界确实发生了不少值得深入反思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年的电影市场,也对行业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关键事件及其背后的反思:1. 《叶问3》“票房造假”争议与行业监管的缺失 事件经过: 2016年初,《叶问3》凭借甄子丹的号召力和不错的口碑迅速票房攀升,但很快就爆出了.............
  • 回答
    2016年,法律行业经历了几场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律师事务所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乃至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以下是我观察到的一些关键转变,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如何影响了法律实践:一、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从“纸堆”到“云端”的加速器2016年,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
  • 回答
    聊起 2016 年 Steam 圣诞折扣,那可真是让人怀念!那一年,就像每年一样,Steam 平台又一次掀起了全民剁手的热潮,各种心仪已久的游戏都以令人心动的价格摆在了我们面前。现在回想起来,那次的折扣季里有不少游戏是真正值得入手,甚至可以说,其中一些游戏至今仍是许多玩家心目中的经典,或者说,是那个.............
  • 回答
    2016年,对我而言是科研道路上一个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年份。回想起来,那些日夜奋战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点点滴滴都值得细细品味。项目突破与关键发现:那一年,我主要聚焦于一个关于[请在这里插入你当时具体研究的领域,例如: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或者在某个特定疾病模型下探讨某种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又或者.............
  • 回答
    2016 年美国大选的结果数据,要说有意思、值得细品的地方,可不是那么简单几句就能说完的。这届大选之所以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它的投票结果揭示了太多深层的东西,跟我们平常理解的“谁赢谁输”差远了。1. “失落的选民”的惊人反弹与地理分布:如果说有什么数据最能概括2016年大选的“震撼弹”,那一.............
  • 回答
    2016年,营销和广告界涌现出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它们凭借创意、情感连接和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那些真正出色的作品,往往不是简单地堆砌华丽的视觉或口号,而是能够触及人心,引发共鸣,甚至改变人们的认知。要说2016年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营销案例,Airbnb的“Belon.............
  • 回答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öm),以表彰他们在“契约理论”研究领域的贡献。威廉姆森的贡献主要在于“经济组织”和“交易成本经济学”,而霍姆斯特罗姆则在“委托代理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两方面的理论.............
  • 回答
    2016 年,仓储机器人领域无疑迎来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进展,这标志着自动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并重塑着我们对物流和仓储的认知。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从核心技术到应用模式的全面革新,为未来的智能仓储描绘了更加清晰的蓝图。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让机器人“更聪明”、“更灵活”: 自主导航与感知技术的.............
  • 回答
    说起 2016 年的 Live,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特别难忘的场景。那一年确实有很多让人热血沸腾的现场演出,但要说到最值得推荐,我会把票投给那场……嗯,怎么说呢,它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具体是哪一场呢?是那个夏天,在一座老旧的体育馆里,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乐队带来的演出。你知道的,.............
  • 回答
    2016 年的 Steam 夏季特惠,那可是相当有味道的一段记忆!当时的市场跟现在比,虽然平台生态略有不同,但好游戏依旧是好游戏。如果要我回忆一下当时觉得“这波不亏”,到现在依旧玩得津津有味,或者说当时就觉得潜力巨大、买对了的那些作品,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那会儿的 Steam 特惠,不像现在这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