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爱乐之城》结尾,五年后米娅和别人结了婚,而塞巴斯蒂安还是一个人?

回答
《爱乐之城》的结尾,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一丝惆怅,甚至有些人会觉得不够“圆满”。米娅和别人组建了家庭,而塞巴斯蒂安依旧一人沉浸在自己的爵士乐世界里。这背后,其实是导演达米恩·查泽尔想探讨的关于梦想、现实以及爱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取舍。

让我们一点点剖析一下这个结尾:

1. 梦想与现实的拉扯:

电影一开始就定下了“追梦”的主旋律。米娅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演员,塞巴斯蒂安则怀揣着复兴传统爵士乐的理想。他们在追梦的道路上相遇、相爱,彼此成为了对方最坚实的后盾。米娅因为塞巴斯蒂安的鼓励,终于走出了舒适区,勇敢地去尝试了独角戏,也因此得到了制片人的赏识。而塞巴斯蒂安,在米娅的鞭策和支持下,也逐渐摆脱了酒保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爵士俱乐部。

然而,梦想的实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米娅的事业进入了关键期,需要她到法国拍摄一部电影时,这成了他们感情的第一个重大考验。塞巴斯蒂安虽然也支持米娅的梦想,但他自己的事业也正处于起步阶段,他的爵士俱乐部刚刚步入正轨,离开他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米娅,面对的是一个可能是改变她演员生涯的机会,她不能放弃。

2.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方向:

在法国拍戏的这段经历,是他们感情的转折点。这段距离和时间,让两人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米娅的选择: 米娅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追求她的演员梦。在法国,她遇到了新的机遇,也找到了新的灵感。她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独立。当她回到洛杉矶,看到塞巴斯蒂安的爵士俱乐部越来越好,她知道自己的事业已经和他的生活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她看到了塞巴斯蒂安实现他梦想的样子,但那已经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人生,而她的人生,也已经走向了另一条路。

塞巴斯蒂安的选择: 塞巴斯蒂安是一个纯粹的爵士乐爱好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老派”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世界就是爵士乐,而他的爵士俱乐部,是他实现这个世界的方式。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舞台。当米娅提出他可以和她一起去法国时,他犹豫了。他不能放下自己的俱乐部,那是他毕生的心血。而他也知道,如果他去了法国,他可能会失去他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纯粹的爵士乐生活”,他可能会为了适应米娅的生活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者他可能会在那里找不到像洛杉矶这样一个能够让他挥洒自如的爵士乐土壤。

3. 关于“对的人”的另一种解读:

《爱乐之城》并没有把爱情描绘成“永远在一起”的童话。它更像是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在人生某个阶段,曾深刻影响过你、让你成长,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到最后的情侣的一种致敬。

米娅和塞巴斯蒂安是“对的人”吗? 在他们相爱的时候,他们绝对是。他们相互理解、相互鼓励,是彼此梦想的催化剂。但“对的人”并不意味着“永远对的人”。人生是动态的,我们会成长,会改变,我们的目标也会随之变化。当他们的个人成长轨迹不再重合,当他们各自对未来的规划有了不同的侧重点时,曾经的“对”可能就变成了“不再适合”。

电影的“五年后”: 电影结尾的“五年后”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它给了观众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是 bittersweet(苦乐参半)的。

米娅的幸福: 米娅和现在的丈夫,虽然电影没有详细交代他们的相遇过程,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相爱的,并且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这个家庭,可能是米娅在经历过与塞巴斯蒂安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后,找到了一个能带给她安稳、幸福生活的人。这个丈夫,可能更懂得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也可能他本身就不是一个追逐极致梦想的人,而是更享受现有的生活。米娅找到了属于她另一种意义上的“梦想成真”——一个温馨的家庭,一个爱她的丈夫。

塞巴斯蒂安的孤独: 塞巴斯蒂安依然是一个人在经营他的爵士俱乐部。这看起来是“一个人”,但对他来说,这也许就是他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他的俱乐部成功了,他可以自由地演奏他热爱的爵士乐,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只不过,这个梦想的实现,是以“没有伴侣”为代价的。他的孤独,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牺牲”,为了梦想而选择放弃了爱情的另一部分可能性。

4. 那个眼神交流中的“如果”:

结尾最令人动容的部分,莫过于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The Griffith Observatory”(格里菲斯天文台)的重逢,以及在塞巴斯蒂安的俱乐部里,当他弹奏起《Mia & Sebastian's Theme》时,米娅眼中闪过的泪光。

格里菲斯天文台的重逢: 那是他们第一次坠入爱河的圣地。当米娅带着丈夫和孩子经过时,她看到了塞巴斯蒂安。那个眼神,充满了怀念、感慨,以及一种“如果当初……”的复杂情绪。她看到了他活成了他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他也看到了她拥有了她想要的幸福。

俱乐部里的钢琴曲: 当塞巴斯蒂安弹起那首为米娅创作的曲子时,那是一种无声的告白,一种对过往的怀念,也是一种深深的祝福。米娅的眼泪,并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那些共同经历过的美好时光,因为那个曾经深爱过、理解过她梦想的人,现在依然用音乐纪念着他们。那一刻,他们之间没有责怪,只有理解和释然。

总结来说,

《爱乐之城》的结尾并非是“谁谁谁辜负了谁”,而是导演在探讨:

人生道路上的选择: 梦想和爱情,有时真的难以两全。当人生走到岔路口,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生方向。
“对的人”的定义: 爱情并非只有一个模板,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对的人”的定义也会改变。米娅和塞巴斯蒂安是彼此梦想的催化剂,但最终他们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找到那个能与自己当前的人生轨迹相契合的伴侣。
成长的代价: 追逐梦想需要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有时是放弃一部分爱情的甜蜜,有时是选择一种不那么“圆满”但却是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

这个结尾之所以令人难忘,正是因为它真实地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Happy Ending”,而是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空间。我们看到了米娅的幸福,也看到了塞巴斯蒂安的执着,这是一种对爱情美好但又不失残酷的描绘,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底色,却又紧贴着现实的脉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夜观爱乐之城,结束已经是深夜。通片很愉快,连吵架都如此有美感。结尾有些让男人失望,因为大多数人带入的都是男主吧,抱得美人归是幸福的。喜欢的人和别人生了孩子,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伤心那是必然的。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另一种样子,

女主角当了大明星,结婚是要找一个很希望和自己过日子,但是没什么太多理想和目标的,听自己话的人的生活。所以肯定要选择后来的丈夫。这是一个女人成熟之后,为了自己繁衍和孵育下一代做出的最合理选择。

男主角有理想,即使和女主结婚也不会开心,因为现实需要承担很多角色。而且都不是男主想要的。爱情固然好,但是和这样一个女人生活的代价太大,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这是连女主都不愿意去承担的负罪。

关于成熟

从男主选择加入乐队开始挣钱开始,女主就意识到男主成熟起来,想和自己过日子了,她就不爱他了。其实很简单,这种男人怎么可能是个适合自己过日子的男人呢?如果只是过日子,为何要选择他呢?她是想和男主谈的是少年人的爱情理想,并不是结婚为目的的生活。经历了残酷现实的打击,姑娘意识到自己要成熟起来了,之后的发展就是姑娘的成熟选择。

最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音乐使得他们共同想起当年,意淫了当年的幼稚的青春幻想或者理想,其实是怀了个旧。然后又回到现实。

我觉得是最终还是喜剧,人生最大的悲剧不在于物质世界的失去,而在于精神世界的麻木。两人最后相视一笑,表明都能在对方身上找到心动感觉。物质极大满足,精神极大丰富,有几人能如此。

倒叙角度

如果把全片倒放,酒吧主男,明星婚育女相遇,动情,男人驾车找到女人表白,女人放弃巴黎家庭事业来和男人谈恋爱,女人选择靠着个人剧养活自己失败,大吵一架后,男人放弃理想赚钱,但最终无法坚持而放弃,于是抱着理想随便打工挣钱,女人回到宿舍居住回归孤独,并做一个有故事的端盘子服务员了此一生。有一日在街上堵车遇到,相互大骂对方后永不来往。

user avatar

我觉得是两个人都没有放下,男主最后看到女主,身体都颤抖了,而女主这个时候想象了如果坐在她身边的丈夫是男主的情形,所以我觉得双方都还爱着对方,只是是不能在一起的爱。

至于为什么女主已为人母,而男主孤身一人,大概是每个人对不可为的事情的接受程度不一样…意思就是面对可能没有未来的爱情,有人不想放弃,想再试试,不甘心也不愿意放弃,所以一直等待机会的出现;但有人觉得逃不过现实,认为再怎样也无法挽回,所以很早地看开了,慢慢地说服自己接受,最后跟普通人一样,如果不提到这件事就不会想起,就算提到,也只是心里难过一会儿,后面生活继续。

这真的很无奈,也没有办法。人与人的想法并不相通,有时候差异还很大。

总结一句就是男主不屈服于现实,而女主已经向现实低头。



以上瞎猜的,毕竟我都没看懂的是为什么两个人因为吵了一架就分手了,不是很爱对方吗…

user avatar

米娅是现实的,她并不是在5年以后才跟别人结了婚,她跟别人的孩子都快能打酱油了好吗?

塞巴斯蒂安是守旧的,重诺的,他说会一直爱女主,就一定会做到,不像女主,一转头就可以嫁给一个能帮助她事业的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