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继续还,不过还的也不多,一战之后就不怎么赔了。
1917年,中华民国向德国,奥匈帝国宣战,并和协约国盟邦一道打败了他们。所以1917年开始,德国和奥匈帝国这俩就不赔了。战后蹭了个战胜国,理直气壮的一笔勾销。
一战后,俄国内战,非常的乱。中华民国表示,为了防止赔款落入坏人手里,暂停赔付。1920年,北洋口中的“坏人”,苏联来人了。1920年的苏联还很弱,红白大战前景未知。苏联怕白军拿到赔款买军火,提出个友好的建议,这钱我不要了,条件是别人要你也不许给。卧槽,还有这种好事,当然答应他了。北洋果断改和苏联缔约,1920年起,俄国正式不赔了。
拜知音读者的福,美国的事大家都知道。美国其实最好还是拿了40%,剩下60%退了,专款专用,搞了清华大学。
英国大部分也退了,而且退的比例比美国高,连本带利大概退了三分之二。可惜带英没搞个好大学,读者们不吹他。民国时期英国是在华最大投资国,英资洋行遍布各地,又是一战盟邦,老英做生意向来目光长远,一战后就算了。
法国玩得比较高级,叫债权抵债权。说是退钱,但不是直接退钱,换算成中法银行的债权减免。然而,实际上中法银行已经要倒闭了。然后法国又利用金法郎案敲了一笔。名义上放弃赔款,最后算总帐法国也没怎么吃亏,高利贷帝国主义不是开玩笑的。
欧洲几个大佬都放弃了,小弟们荷兰比利时20年代也放弃了。
邮局港剧,北洋时代处理庚款问题总的来说是有水平的,作为一个弱国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到这个程度相当不错了。旧军阀别的不行,赖账绝对专业。
意大利比较晚,穷国么,咬着不放。墨索里尼上台后放弃的。墨索里尼有罗马情节,对罗马时代同样牛比的文明古国中国有朴素的好感,就把剩下的赔款免了。也是托了大汉祖宗的威德。
一直死要钱的只有日本,就是很多答主说的淞沪抗战还在还钱。日本比例不高,7%,说实话到民国其实压力不大。但老蒋这个花钱秀仁义实在是无聊,远不如北洋实用智慧。日本还到39年,是最晚的。二战后我们作为战胜国当然取消了,按说还应该向日本索赔,没拿到,这事也得赖老蒋。
接着还呗!人家知道你大清没钱,所以钱并不是从大清国库里面出,而是从洋人控制的海关关税和盐税里拿,剩下的结余再给清政府。
民国建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也变相承认这点,接着还。民国当然不想还,但奈何自己没钱,政府开支还指望帝国主义控制的海关关税结余过日子,不承认欠款,这结余你也别想拿了。到蒋介石时期,也还指望这笔结余呢!
新中国成立后,为啥跟西方关系闹得那么僵?原因是新中国不承认所有不平等条约,至于那些是平等的,哪些是不平等的,对不起,解释权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俗话是老子没签字的条约,就是厕所里的纸。想让我承认你跟民国签的,对不起,门都没有。英国紫石英号我都炮击了,你说我会怕你?你哪里凉快哪里蹲着去!
辛丑条约欠款一直还着,大清灭亡后,民国立即承认条约有效。后来,美国出于长期国家利益,条约中多出来的利息就没要,但又不信任民国官员,所以自己就把钱给管理起来,建了一个旅美预科学校,这个学校就是清华大学。所以民国年间,清华大学很富裕,北大的拨款靠民国政府,政府天天打仗哪有钱,所以北大就苦哈哈的。后来,一战结束,沙俄完了,德国和奥匈废了,中国是战胜国,自然就不用还这三国的钱了。其他各国看到美国办教育的方式挺好的,可以长期维持本国在华利益,也纷纷照着做。日本是最贪心的,也是最晚的,好像到珍珠港以后才取消的!
金融转移风险
辛丑条约签了以后,后面在欧美发生的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当清政府以部分税收作保,要分期支付这笔赔款后,
各列强的这笔债权的承接银行(美国比较特殊没有这样干,反而为了外交改善中国关系,设立了给清华大学的账户),干了一件事,将这笔债权拆分成几十万份,放债券市场上卖,这笔实际需要三十九年后兑付完成的债务,实际,却在条约签订后三年内各列强国家已经靠拆分债权,在自己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兑现了这笔赔款。
大清王朝的倒台无法兑现的风险,已经被欧洲列强政府通过转移,分散到了各个小资产阶级头上,至今欧洲债券市场上辛丑条约的债券还在流通着。。。
继续还呗,社会我蒋哥一边被日本打的鼻青脸肿,一边继续还日本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