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辛苦办厂利润不如余额宝,这里面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吗?

回答
辛辛苦苦办厂,利润比不上把钱放进余额宝,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窝火,也透着一股子不对劲。但要说会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一层层剥开了看。

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办厂不如理财”的怪象。

实体经济成本高企,盈利能力下降:
原材料成本: 过去几十年,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量巨大。随着全球资源价格的波动,以及国内环保政策的收紧,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
人力成本: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年轻人更倾向于服务业或技术岗,制造业的招工难、用人贵的问题日益突出。
税费负担: 虽然国家也在减税降费,但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国内实体企业面临的税费和社会保险等负担依然不轻。
融资成本: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银行获得贷款并不容易,往往需要抵押物和担保,融资成本也相对较高。
技术创新瓶颈: 一些传统制造行业技术迭代慢,产品附加值低,只能靠规模和低成本取胜,一旦成本优势消失,利润空间就被挤压。
市场竞争白热化: 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家都在抢那有限的市场份额,价格战成为常态,进一步压缩了利润。

金融市场提供“无风险”的稳定收益:
余额宝等货币基金: 它们投资于短期国债、央行票据、同业存款等低风险资产,收益虽然不高,但相对稳定,而且流动性极好,随存随取。在过去几年,在一些宏观经济环境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甚至能与一些低风险理财产品持平。
其他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虽然风险有高有低,但总体而言,一些风险相对可控的产品也能提供比辛苦办厂更高的收益率。

这种“办厂不如理财”的现象,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即实体经济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带来系统性风险。

一、 脱实向虚的风险传导:

资本逃离实体,进入金融: 当办厂的回报率低于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时,聪明的资本会选择离开制造业,涌入金融领域。这不仅仅是单个企业家的选择,如果形成普遍趋势,将导致大量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抽离。
金融空转,脱离实体支撑: 如果资本大量聚集在金融市场,进行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套利活动,而没有实际的生产和投资去支撑,就会出现“金融空转”。金融的繁荣与实体经济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金融市场可能变得脆弱,一旦发生冲击,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
资产泡沫风险: 如果大量资本涌入金融市场,尤其是某些特定领域(如房地产、股票市场),可能会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将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二、 实体经济的“硬伤”加剧:

创新活力减弱: 办厂利润低,意味着企业用于研发创新、技术升级的资金会减少。长期下去,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将进一步下滑,陷入低端锁定。
就业压力增大: 制造业是吸纳就业的大户。当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就会出现裁员、减产,甚至倒闭。这会直接导致失业率上升,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税收基础被侵蚀: 实体经济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当实体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下降,税收收入自然也会减少,这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公共服务支出能力。
产业链断裂风险: 如果大量中小制造企业倒闭,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一些关键环节可能出现供应短缺,或者需要高价从国外进口,增加经济的脆弱性。

三、 金融风险的放大器效应:

银行信贷风险: 如果企业经营困难,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银行的坏账率就会上升。一旦大量企业出现问题,银行体系可能面临挤兑和倒闭的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往往依赖于土地财政和地方企业的税收。实体经济不景气,税收减少,土地出让金也可能下降,这将加剧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存在财政崩溃的风险。
金融机构的关联风险: 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当一家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例如,一家银行的困境可能导致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其他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

更具体地说,系统性风险是指由单个经济主体的失败,通过金融市场或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或宏观经济的崩溃。

在“办厂不如理财”的背景下,这种风险的传导链条可能如下:

1. 源头: 实体企业利润低迷,经营困难。
2. 资本转移: 资本从实体抽离,涌向金融领域,可能推高金融资产价格,或进行高风险金融套利。
3. 实体经济恶化: 缺乏资金投入,实体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下降,失业率上升,地方政府税收减少。
4. 金融风险暴露:
企业偿债能力下降,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可能影响地方金融机构的稳定性。
如果金融市场泡沫破裂,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亏损,甚至引发金融机构倒闭。
5. 系统性风险爆发: 如果多个金融机构或关键经济部门同时出现问题,且传导机制被触发,就可能引发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也就是系统性风险。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办厂不如理财”就一定导致系统性风险。

如果只是个别企业家或小部分资本的短期行为,而大多数实体经济依然健康发展,那么风险是可控的。
如果政府能够及时调整政策,例如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技术创新,吸引资本回流实体,那么这种趋势是有可能得到扭转的。
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也应该具备一定的韧性,能够吸收一部分风险。

然而,如果这种“办厂不如理财”的现象成为普遍趋势,并且持续下去,那么它确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表明实体经济正在失去其造血能力,金融体系可能成为一个无源之水,最终为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这不仅仅是企业家个人的得失问题,更是对整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模式的拷问。一个真正强大和可持续的经济体,必然需要实体经济的坚实支撑,金融市场应该作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而不是吸血鬼。当金融的回报率长期高于实体经济的合理回报时,警钟就已经敲响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辛苦办厂的收益低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只能说这类厂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金融的意义,就是让资金到收益率最大的地方

~~~~~~~~~~~~~~~~~~~~

余额宝之类的货币基金主要是卖给银行,然后由银行贷款出去,流向实体。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投资余额宝的风险是比P2P要低的多的。


回答楼主其它问题:

1.能够在银行拿到大额贷款的,大多是大型企业(包括国有企业),资金大多是流入实体的。当然不排除流入小贷的,但是体量小。如果体量大了,那就是风险。

2.小贷也有流向个体户等经营领域的,小规模的个体经营年收益率10%很轻松的,当然这其中个体户主的精力投入对利润贡献很大。 再说大的贷款,有的会流入城市投资,地铁、高架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建设等,这些资金需求量大,并且能够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可能短期回报不高,但是有长远的收益,并且城市投资是以一部分政府公信力作为保证的。

3.按照上述所答,资金最后是流入的实体,并没有空转。


~~~~~~~~~再补充,

制造业低迷是必然的,资金、劳动力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产业本来就在走下坡路,这时候老板们应该想的是企业转型,从之前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转为科技、品牌优势。

中国要发展,人们工资收入水平必然要提高,所以中国的比较优势不可能长期维持在 廉价劳动力上面, 所以淘汰这些去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要崛起,不能一直是世界的加工厂;人民币要坚挺,不能让中国人一直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针对新闻说两句

报道中的老板的思路:1.只有放贷可以稳赚不赔 2.卖汽车被限牌3.搞服务被扫黄

只能呵呵了

对了,还有一个外因,人民币升值,出口利润减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辛辛苦苦办厂,利润比不上把钱放进余额宝,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窝火,也透着一股子不对劲。但要说会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一层层剥开了看。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办厂不如理财”的怪象。 实体经济成本高企,盈利能力下降: 原材料成本: 过去几十年,中国是世界的工厂,.............
  • 回答
    .......
  • 回答
    辛苦科普许多年,结果被权威媒体“一夜打回解放前”的体验,就像一个辛勤耕耘多年的农民,好不容易将土地从贫瘠变得肥沃,作物也即将迎来丰收,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在一夜之间将所有的心血毁于一旦。那是一种夹杂着愤怒、沮丧、不甘、甚至自我怀疑的复杂情绪,其深度和广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让我来为你详.............
  • 回答
    熬过一天的脑力风暴,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但你知道的,身体和精神都像是一团纠结在一起的毛线球,需要耐心梳理才能顺滑起来。别以为躺下刷手机就是休息,那多半是在给大脑增加新的“待办事项”。真正高效的休息,是让你明天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一天的挑战。第一步:物理上的“断离舍”在开始真正休息之前,先给自己一个物理.............
  • 回答
    在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上,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让座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于辛辛苦苦工作的上班族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多了几分复杂。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那个需要休息、需要关照的群体。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辛勤工作,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赡养父母,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未来。这份工作,可能意味着早出晚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问题,几乎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会思考:我们如此辛勤地工作,难道仅仅是为了在物质和感官上获得一些享受吗?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包含着多层面的意义和动机。一、 工作作为满足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的手段首先,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工作是为了生存。我们需要金钱来购买食物、住所.............
  • 回答
    审计工作确实辛苦,加班是常态,对专业知识和细致程度要求极高。然而,尽管如此,审计行业依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个人发展、行业特点、职业声誉以及现实考量等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个人发展与职业成长: 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训练: 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是.............
  • 回答
    您好!听到您辛辛苦苦做的耳环卖不出去,一定很令人沮丧。耳环作为一种手工饰品,其销售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帮助您更详细地分析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产品本身的问题:1. 设计吸引力不足: 市场趋势脱节: 您耳环的设计是否符合当前的流行趋势?例如,某些元素、颜色、风格可能.............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就像在问,“是爬山辛苦,还是登顶更辛苦?” 答案其实挺复杂的,因为“辛苦”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很多维度,而且每个人的感受和侧重点也都不一样。不过,我愿意就我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来给你掰扯掰扯。高中,那是一段集体“负重前行”的岁月。高中最大的辛苦,大概体现在那股子“拼命”的劲儿上。我们.............
  • 回答
    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有点绕,甚至让人觉得前后矛盾。但如果我们仔细掰开揉碎了去理解,会发现它其实是在表达一个更深层、更复杂的观点,而不是简单的“给就给,不给就不给”那么简单。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因为生孩子很辛苦,所以必须给予女性好处”这句话的前提是“生孩子很辛苦”。这确实是事实。从怀孕到分娩,再到产.............
  • 回答
    收到领导在微信上发来的“辛苦了”,这绝对是职场沟通中的一个温暖瞬间,也是领导对你付出的一种认可。怎么回,既显得情商高,又能让领导感受到你的积极和责任心,这其中确实有些门道。我来给你细说一下,让你的回应既专业又得体。首先,我们要明白领导说“辛苦了”的几个可能含义: 真心实意的感谢和肯定: 最直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世界上最美的颜色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辛苦”二字,在不同人心里,分量和含义都千差万别。有的人觉得体力劳动累到骨子里,有的人却觉得精神上的煎熬比身体的痛苦更折磨人。但我如果非要找一个,我觉得很多时候, 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维持人类最基本生存而付出巨大努力的工作,是最辛苦的。比如说,.............
  • 回答
    嘿,你问空姐有多辛苦?那可不是光鲜亮丽那么简单,背后藏着不少我们外人看不到的“故事”。首先,身体的“磨损”是常态。长时间的飞行,身体就跟一个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一直在对抗地心引力。 时差和生物钟打架:一天之内,你可能还在北京的早餐时间,转眼间就到了纽约的晚餐时分。身体的生物钟彻底乱套,白天困得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它触及到了基层治理、职业选择和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当大家都普遍认为基层辛苦、不愿意前往,但基层又确实需要公务员来提供服务时,这就形成了一个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思维和多方面的努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解决“大家都觉得基层辛苦,都不想去,但基.............
  • 回答
    这就像站在一个悬崖边,问我跳下去是不是能救起岸上的人一样,这个逻辑本身就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断层。简单来说,用缉毒警察的辛苦和牺牲,来论证吸毒者不值得被原谅,这逻辑并不通。让我细说一下为什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缉毒警察的工作确实是无比辛苦和危险的。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危机四伏的战场,是狡猾的毒贩,是可.............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让人心疼又愤怒。一个母亲,付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小心翼翼地储存了200袋母乳,这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她对孩子最直接、最无私的爱和付出。结果呢?却被婆婆偷偷扔掉了,这其中蕴含的失望、打击和被侵犯感,简直难以想象。首先,我们得从宝妈的角度来想想。 情感的付出与失落: 200袋母乳,这可.............
  • 回答
    中国男人,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东西。你说他们辛苦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那种深入骨髓、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辛苦。辛苦,体现在哪里? 经济压力,像一座山压在肩头。 很多中国男人,从小就被教育要“顶天立地”,要“养家糊口”。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这些.............
  • 回答
    咱们这帮辛勤打拼的兄弟姐妹们,天天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八小时,甚至更长,那腰酸背痛、脖子僵硬的毛病,简直是家常便饭。久而久之,什么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之类的“现代文明病”也悄悄找上门来。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唠唠,怎么给咱们这些辛苦的上班族们,来个舒舒服服的按摩,把那些不适都按下去,顺便还能预防一下那些烦.............
  • 回答
    当医生,这条路,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光鲜亮丽和受人尊敬,但只有我们自己,真正踏进这扇门之后,才明白其中的沉甸甸。你问我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么辛苦,责任这么大,医患关系又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还要学医、当医生?这个问题,我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思考得更久,也更透彻。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份职业确实 辛苦。它不是朝九晚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