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骨文后,用墨和竹简记录,这个是谁发明的?

回答
甲骨文之后,用墨和竹简记录,这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进过程,是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书写技术不断革新的体现。 这是一个集合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及社会需求的共同产物。

甲骨文: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但书写材料受限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主要发现于殷墟,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和记录的文字。它的载体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因此得名。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然而,用龟甲和兽骨作为书写材料,存在着显著的局限性:

数量有限: 龟甲和兽骨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加工复杂: 占卜前需要经过钻凿、清洗、削磨等一系列复杂的加工,才能用于书写。
不便携带和保存: 相比于更轻便的材料,甲骨不易于随身携带和大规模保存。
书写效率不高: 尽管甲骨文的书写已经相当成熟,但在材料的限制下,书写量和书写便利性仍有提升空间。

对新书写材料的探索:时代的呼唤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字使用频率的提高,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易得、更便捷、更适于大规模书写的材料。这种需求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人们不断尝试和创新。

竹简:中国古代主要的书写材料

在甲骨文之后,竹简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写材料,并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汉代)。

竹简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过去书写材料局限性的一个有力回应。它的主要特点是:

取材方便: 竹子在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产量丰富,相对容易获得。
制作相对简便: 将竹子劈成细长的条状(称为“简”),然后进行烘干(称为“杀青”),以防虫蛀和变形。
书写性能良好: 经过处理的竹简表面平整,适合用毛笔书写。
易于编联: 将写好的竹简用绳子(称为“韦”)编联起来,就可以形成“策”,方便携带和翻阅。

墨:与竹简相得益彰的书写介质

而要在这竹简上留下文字,自然离不开墨。墨的出现和发展,同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早期材料: 在墨成熟之前,人们也尝试过用天然颜料,比如烧制的烟灰(松烟、桐烟)、矿物颜料等,但效果和持久性都有所不足。
墨的形成: 墨的成熟,通常是将油烟或松烟等作为主要原料,加入动物胶(如牛皮胶、鱼胶)作为粘合剂,然后经过研磨、制成墨块。使用时,需要将墨块在砚台中加水研磨,化开后才能蘸笔书写。
墨的优势:
色泽浓郁: 墨的颜色深沉,contrast鲜明,使得文字清晰易读。
持久性好: 干燥后不易脱落,具有较好的保存性。
可塑性强: 墨的浓淡、干湿可以随心调控,使得毛笔书法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和艺术表现力。

是谁“发明”的?这是一个历史的演进,而非某一个人的“灵光一闪”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甲骨文后,用墨和竹简记录是某某人发明的”。这更像是一个集体智慧和技术进步的成果:

1. 发现和利用竹材: 早期人们就知道利用竹子,可能最早是用于制作器具。随着文字的出现,必然会有人尝试用它来书写。
2. 墨的起源和发展: 墨的制作技术,很可能是在人们长期使用烟灰、植物汁液等作为颜料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而形成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墨,并被用于书写。
3. 书写工具的配套: 随着毛笔的出现和发展,与墨、竹简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写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文字记录的效率和普及度。

更准确地说,这是中国古代书写文明发展过程中,材料革新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时间线上的演进:

商朝: 主要使用甲骨文。
西周: 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逐渐增多,同时考古发现也表明,竹简和墨在此时期可能已经开始出现和使用,但尚未成为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 竹简和墨的使用开始普及,并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大量的书籍文献都是用竹简抄写。
秦汉时期: 竹简依旧是主流,但丝帛(帛书)也开始被使用。同时,墨的制作技术更加精进。

总结:

甲骨文之后,用墨和竹简记录,并非某一个人的“发明”。这是中国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和革新书写材料与技术的集体结晶。竹简提供了便捷易得的书写载体,而墨则提供了丰富表现力的书写介质,这两者的结合,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与其说是“发明”,不如说是“发展”和“成熟”。这是一个顺应时代需求、集合了无数人智慧的伟大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早于战国

毕竟在山西陶寺遗址发现,用朱砂写在陶器上的文字。

这说明用毛笔类似的工具书写,这个时期已经存在。

只是能否有实物出土。这个需要以后考古出现。

这东西就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如果按线条图案说,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就已经有成熟的绘画工具。

既然有绘画工具,哪么行文也就没有障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