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赵匡胤:欺负孤儿寡妇,武装游行一圈,白捡了一个皇帝。
实际上的赵匡胤:之前近二百年时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效力已经越来越差,地方土皇帝逐渐形成;之前一百年时间,几乎年年都在打仗,千里无鸡鸣这种事见怪不怪了;之前七十来年,皇帝几年一换,朝代十几年一换,地方上十来个势力名义上承认一下或者名义都不承认皇帝,中央打,地方打,反正一天没仗打就一群人浑身不舒服。
然后出来个赵匡胤,从此逐步结束了几十年来朝代走马灯更替和全国割据局面,结束了百年来天天混战局面,结束了二百来年中央集权失灵局面。
的确,因为矫枉过正,之后的宋朝有巨大问题,在北方被动挨打,武德一直不足。但这不能否认宋朝建立后,给了人民一百多年和平生活的巨大进步意义。尤其在已经经历了二百年地方主义、一百年乱世特别是七十年皇帝走马灯情况下,造反、叛乱、战争已经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习以为常,国家向心力已经失去神圣性的情况下,赵匡胤能够基本统一全国,重塑中央神圣性,避免了无休止的战乱,这个功劳有多大?
最后想说一下,现代人看历史,大历史观固然不错,但无不觉得就可以纯粹陷入英雄史观。开边拓土、封狼居胥值得尊重;但是结束乱世,保证统一,带来安定和平同样不简单。毕竟战争就意味着死亡,尤其在农业社会,无休止的造反、割据等内乱,意味着大量壮丁死亡,百姓缺粮,人口成家族甚至成村灭亡不是什么稀罕事。今人看历史,英雄人物可以成章出现,普通百姓死亡一笔带过甚至一笔都没有,这是写历史的没办法,毕竟谁也没法每场战争都去统计多少人受影响。但这不代表古人不知道战争危害。所以也有很多人用各种方式对战争进行各种描述和思考。所谓见微知著,看大历史,也看这些东西,甚至把自己代入普通人,才能全方位理解一个时期人们的需求。
而赵匡胤及他创立的宋朝,虽然有自身严重问题,一百多年后又遭受了巨大屈辱,但把这些问题都归咎给赵匡胤是不合适的,毕竟每个制度都有其局限性,都需要后人不断改革。在当时来说,赵匡胤不仅基本完成国家统一,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创建的制度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结束了长期乱世,给了人民以和平与安全。这个功绩即便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数得着的。
这也是为什么从之后的封建王朝,一直到当代教员,都肯定宋太祖的原因。
——————4.9补充——————
评论区不少人认为赵匡胤就是被文人们吹起来的。文人吹他是一回事,问题是吹他的可不止文人,比如某位教员就说了: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当然,教员也不是吹,还是指出他“稍逊风骚”的。只不过,首先,这是将他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并列;其次,也是站在教员高度,说他稍逊风骚,这个参照物的重量就不用说了吧。
为什么教员能这么评价?因为教员既不是读历史就是为了祖宗荣耀让自己装逼的人,也不是只知道穷兵黩武不懂得制度建设重要性的人,所以他看历史自然能够立体的多。
因为赵匡胤在历史上的皇帝中算是名副其实的仁君了,不乱杀前任皇室,不乱杀现百官重臣,不乱征赋税,不折腾老百姓,尊重知识分子。在那个丛林主义年代中,这是多么好的领导。
虽然确实篡位了,但是起码有一半以上的江山是他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并且篡位了也没有对前朝皇室贵族重臣大开杀戒,这在当时多文明啊。
谢 @刘君 邀。
一个确立儒家绝对地位的皇帝,后世写史的儒家士子们怎么会乱写。
在宋以前,中国历代王朝里儒家通过对底层社会宗族和教育权的控制,把社会改造成了儒家社会,以道德为中心,血缘为工具的宗亲长老、士绅混合的团体结构。
当一个村落某姓直系后人为主的时候,儒家就会以宗亲伦理构建这个乡村社会结构。当村中各种姓氏杂处,那么掌握土地的乡绅、秀才们就会建立一套乡村结构,以道德为主要工具约束乡村日常。
每一个乡村都是一个网格,这个网格里道德大于信用和法律,每个人心里不需要懂法律,但是道德会约束人的行为,管理成本很低,缺点是解释权归于长老士绅这些人。
同时两千年的乡村教育史上,儒家是唯一把教育当做学派核心理念的学派,所有儒家子弟都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的使命,大儒辞官回乡,都会把教化乡民,培养弟子当做使命之一。
在隋唐之前贵族子弟以及门阀还可以靠家学学习,那时门阀贵族家中族学还有法家、玄学、道家一直都是门阀贵族的首选,从汉朝到唐末,法家和玄学一直都是高高在上,在庙堂之中显赫,但是对于底层社会结构的捆绑一直没有理论突破,于是乡村一直被儒家占领。
所以在唐早期和中期儒家不是绝对地位,唐代科举还不是绝对公平,而且名额较少,通常贵族门阀会影响科举,朝中做官,科举不是绝对通道。
最后朝堂斗争里法家总是能居于上风。从李世民到李隆基,朝中总有法家居于要位。
可是乱世来临,社会结构遭到大肆破坏后,出来稳定局面又是儒家,在这样的反复中,乡村彻底成了儒家的天下。朝中大儒或者关于辞官后都喜欢回到乡村经营,这与其他学派喜欢归隐山林不同,进一步加强了儒家在底层的影响了。
唐末门阀被破,教育彻底掌握在了儒家手里,儒家垄断了乡村教育。这是儒家坚持教育的必然结果。
赵匡胤得位时把儒家彻底扶正是有多层考虑。
第一:得位在道德方面有瑕疵
第二:此时中原已经是儒家社会
第三:地方财税需要儒家控制的底层收取
第四:儒家读书人是管理主力
第五:提高儒家地位,拉低军人地位,稳固王朝
所以赵匡胤直接把儒家彻底扶正,相比唐代科举,直接把明算这些科目取消 ,从此之后王朝数学不再是显学,数学也停滞不前。
科举里重要的明经部分,只要求熟读背诵儒家经典即可,直到王安石变法时期才开始改变。
赵匡胤自己对于儒家并不尊重,但是却一直利用儒家,后世的史书记载,赵匡胤在皇家祭祖之地放置石碑,上面写着赵家誓言。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用各种方法提高儒家地位,把宋朝和儒家彻底绑定,这在之前的王朝是没有的。
尤其对于军队的控制,赵匡胤通过枢密院控制军队把调兵权和指挥权分开,权力归于儒家朝臣。
同时宋代儒家士子们开始以“立功”的方式参与朝政,这和明朝清朝读书人受的待遇相比,简直是天堂,和不杀读书人的宋朝比,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把儒家官员杀的人头滚滚。并且朱元璋改变科举,让科举八股化。
如果你是明朝儒家读书人该怎么评价赵匡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