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已被神化了的事物,有哪些,以及为何被神化?

回答
“神化”(Deification)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它指的是将某人、某物或某个理念提升到神圣、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其被崇拜、敬仰,并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或意义。神化可以发生在宗教、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被神化过的事物,以及它们被神化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宗教领域的神化:

这是最传统的神化领域,主要涉及人类、动物、自然现象或抽象概念被提升为神祇或具有神圣属性。

1. 英雄人物(如某些开国君主、圣徒、哲人):
例子: 罗马皇帝(如奥古斯都)、古代中国的开国皇帝(如汉武帝、唐太宗在民间崇拜中)、佛教的佛陀和菩萨、基督教的圣徒(如圣母玛利亚、圣彼得)、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如赫拉克勒斯)。
被神化的原因:
卓越的功绩和影响力: 他们在世时可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如统一国家、开创王朝、传播重要的宗教或哲学思想、抵御外敌、施行仁政等。这些伟大的功绩使人们认为他们超凡脱俗,值得后人景仰和追思。
超凡的品德和牺牲精神: 许多被神化的人物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品质、无私奉献精神,甚至为信仰或他人牺牲生命。这种精神感召力使人们相信他们拥有神圣的灵魂和力量。
政治需要: 在许多社会中,统治者会主动或被动地神化自己或先祖,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将自己神化可以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威,使臣民对其服从。例如,罗马皇帝神化自己,将自己奉为“神圣的奥古斯都”,以此来统一帝国思想,维护统治。
宗教传承和教义发展: 在宗教体系中,伟大的导师或追随者往往被进一步神化,以加强教义的吸引力和传承。例如,佛教中的佛陀及其弟子,他们的教诲和事迹经过千百年的传播,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在面对困境、死亡或未知时,人们倾向于寻找精神寄托和希望。神化英雄人物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崇拜的对象,一个可以祈求帮助和慰藉的“神”。他们象征着力量、智慧、慈悲等人类最美好的品质。

2. 自然现象(如太阳、月亮、风、雷电、河流):
例子: 古埃及的拉(太阳神)、古希腊的阿波罗(太阳神)、中国古代的河伯(黄河神)、印度的雨神因陀罗。
被神化的原因:
对人类生存的直接影响: 太阳的光和热是生命之源,河流提供水源,风雨影响收成。这些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其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控性使古人产生了敬畏之心。
神秘感和不可理解性: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和运作方式充满了神秘感。人们无法解释它们为何会如此,只能将其归结为超自然力量的作为。
规律性与不确定性并存: 许多自然现象具有规律性(如日出日落),但有时也表现出破坏性(如洪水、干旱)。这种规律性让人产生依赖,而不确定性又会引发恐惧,神化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这些力量的解释和安抚。

3. 动物(如牛、蛇、鹰、猫):
例子: 古埃及的圣牛阿皮斯、印度教的圣牛(被视为湿婆的坐骑)、中国古代的龙、古埃及的赛特(蛇神)、希腊神话中的鹰(宙斯的象征)。
被神化的原因:
象征性意义: 某些动物因其力量、智慧、敏捷、生育能力或独特的习性而被赋予象征意义。例如,蛇在一些文化中象征重生(蜕皮),鹰象征力量和高瞻远瞩。
与神祇的关联: 这些动物常常被认为是某些神祇的坐骑、化身或象征,因此也沾染了神圣的光辉。
实用价值: 例如,牛在农耕社会中提供劳动力和食物,其重要性使得一些文化对其进行崇拜。
神秘的属性或行为: 蛇的潜行和毒性、鹰的飞翔和锐利的目光,都可能让古人感到神秘和敬畏。

4. 抽象概念(如爱、正义、智慧、死亡):
例子: 古希腊的爱神厄洛斯、正义女神忒弥斯、智慧女神雅典娜;佛教中的般若(智慧)、慈悲。
被神化的原因:
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爱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情感,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智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些抽象概念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因此被赋予人格化并神化,以便于理解和追求。
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投射: 人们将对这些概念的渴望和理想投射到神祇身上,希望通过祈祷和崇拜来获得这些品质。

二、 政治领域的神化:

这种神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袖、国家象征、意识形态等方面。

1. 政治领袖(如君主、领袖、总统):
例子: 古埃及法老(被视为活神)、罗马皇帝、法国路易十四(“朕即国家”)、苏联的列宁和斯大林(个人崇拜)、朝鲜的金日成(主体思想)。
被神化的原因:
巩固权力与合法性: 将领袖神化是建立绝对权威、消除反对派的有效手段。领袖被描绘成具有超凡能力和智慧,其决策和意志不容置疑,从而维护统治的稳定。
国家统一与民族认同: 在国家转型或面临危机时,神化领袖可以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国家认同感,引导民众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意识形态的传播: 神化领袖常常伴随着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将领袖的言行奉为圭臬,以此来统一思想,控制社会。
宣传与造势: 现代政治宣传常常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夸大领袖的功绩,制造神秘感和权威感,将领袖塑造成一个无可替代的“民族父亲”或“救世主”。

2. 国家及其象征(如国旗、国歌、首都):
例子: 美国将国旗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许多国家将国歌视为民族精神的体现;对首都的尊崇。
被神化的原因: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构建: 国家象征被赋予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成为凝聚国民、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对其的尊重被视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尊重。
政治合法性和国家认同: 通过神化国家象征,可以强化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度,将国家视为一个高于个人利益的至高存在。
情感寄托和集体记忆: 国家象征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对象。

3. 特定意识形态或主义:
例子: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被奉为不可动摇的真理;法西斯主义将国家和领袖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被神化的原因:
思想的绝对化和教条化: 将某种意识形态视为绝对真理,禁止任何质疑和讨论,使其具有了类似宗教的不可挑战性。
政治统治的工具: 意识形态的神化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它提供了一套理论框架,解释和论证当权者的行为和政策的合理性。
改造社会和个人的目标: 神化意识形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其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改造人的思想和行为,使其符合意识形态的要求。

三、 文化领域的神化:

这包括对艺术作品、思想家、历史事件或某些文化符号的过度推崇和神圣化。

1. 艺术作品(如古典音乐、名画、文学经典):
例子: 将贝多芬的交响曲视为“神曲”,将莎士比亚的作品奉为“天才之作”,某些古代艺术品被赋予“国宝”或“圣物”的地位。
被神化的原因:
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 这些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力超越了时代,被后人不断研究、模仿和推崇。
文化权威的建构: 将某些作品神化,可以确立一套文化品鉴的标准,引导大众的审美趣味,并服务于特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
“天才论”的塑造: 艺术史上“天才论”的盛行,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神秘化,认为其灵感来自神灵或超凡的洞察力,从而神化了他们的作品。
商业炒作和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下,对经典艺术品的“神化”也可能与商业运作有关,通过提高其稀缺性和价值,吸引投资和收藏。

2. 思想家或学者:
例子: 孔子在东亚文化中的地位,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的地位。
被神化的原因:
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这些思想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或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术权威的塑造: 将思想家神化,可以确立其思想的权威性,使其理论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石或范式。
对特定领域的引领作用: 他们对某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或决定性的作用,被后人视为该领域的“祖师”。

3. 历史事件或民族记忆:
例子: 许多民族都将某些历史事件(如独立战争、革命、民族英雄的诞生)视为民族的“圣战”或“辉煌的起点”。
被神化的原因:
民族叙事的构建: 通过神化特定的历史事件,可以构建和巩固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强调民族的独特性和历史的厚重感。
道德教化和价值传承: 神化的历史事件常常被用作道德教育的素材,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政治动员和合法性来源: 强调历史的“神圣性”可以为当前的政治目标提供合法性支持,动员民众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神化的本质和警示:

总的来说,神化是一种将有限的、人间的存在赋予无限的、神圣的属性,使其超越了普通范畴,成为被崇拜、仰望或效仿的对象。

心理层面: 神化反映了人类对超越性、完美性和永恒性的追求,也可能源于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对力量和秩序的渴望。
社会层面: 神化常常是社会建构的一部分,服务于政治统治、意识形态传播、文化传承或群体凝聚等目的。
警示: 尽管神化有时可以激发人们的崇敬和追求,但过度神化也可能带来危险。例如,政治领袖的神化容易导致个人崇拜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神化可能导致思想的僵化和对异见的压制;对某些文化符号的绝对化则可能扼杀创新和多元。

理解神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人类的信仰、文化、政治和社会运作的规律,并审慎地看待那些被奉为至高无上的事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美国一个很有名的拿破仑资料网站的说法,英军在美国被严重神化,尤其是很多南方红脖子,按照该网站的说法,是很认真的对编辑说:英军在历史上几乎就是无敌的,你们网站就一法吹。

该编辑还认真分析了这一现象,结论是在西方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几场战争中(如拿破仑、一战、二战)以及现代的一些战争和冲突中(如马岛、海湾、伊拉克),英国的确基本一直没有战败,维持了很高的战争胜率,或者说虽然战败了,却给美国人留下了战斗力很强的印象(如独立战争和1812美英战争)。此外美国历史爱好者对英国的普遍印象,就是一个tiny小岛扩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大帝国,甚至“差一点就征服了全球”,所以想当然的觉得过程中肯定是百战百胜,几千红虾兵攻无不克所向无敌那种(前期几千太平军追着几万清军打那种既视感,虽然在亚洲有些关键战役的确是如此),而英国遭受的一些局部性战败它们自然是不太关心、或视而不见的。

法国这方面就比较惨了,对于美国人而言耳熟能详的就全是败仗,诸如普法战争、二战、奠边府之类的,虽然该网站编辑试图论证一点,那就是即便是在英国最强的红虾兵时期,其战斗力与波旁法军也是没有本质差距的,双方在18世纪的战术战役基本胜负参半,而到了法国革命时期,就更是法军略强了,但对于美国大众而言,印象显然不是那样的。


给这个网站这么一说,我就想起美国人有些方面好像还真就是这样的:

比如电影《爱国者》,众所周知梅尔吉布森是个狂热的反英分子,但即便是他的电影中,对英军战斗力也是满满敬畏的,同等条件下大陆军基本都会被英军打得满地找牙,还有“盖茨在英军中待了那么多年,竟然妄想在野战中打赢红虾兵”之类的的台词。电影转折点的Cowpens之战,历史上大陆军其实胜得很漂亮,英军才是被大陆军骑兵追砍得很没有脾气的一方,但可能是为了迎合美国民间印象,反而改成了英军中埋伏后都差点凭纪律和意志把美军先打崩,靠主角模板才反败为胜。最后约克镇也是靠法国舰队封锁才赢的。

而《帝国全面战争》据说在战锤之前卖出了全战历史最高销量,很大可能就是成功打开了北美市场,虽然说大战役主角其实还是英国,美国战役甚至得先通过独立战争模式才能选的,说明市场对这段英国纵横四海的历史的兴趣相当强。

美国德棍也多的一大因素,可能还真就是英国给衬托出来的。因为从没听说过俾斯麦或者一战时的德军有很多美国人粉,可能主要原因还真就是因为隆美尔竟连续将美国人心目中神一般的英军打得一溃千里,然后二战德军才在美国那里取得了几近外星军队的名声(孟书记语)。

德国其它元帅虽然歼敌百万千,但格兰茨之前美国对俄军/苏军一直不太了解,没什么印象,对法军又是各种鄙视,所以任何其它将领都难以取得像隆美尔那样的名声。当然,美军自己后来也跟隆美尔交过手(凯塞林山口、圣洛十字路口)发现真是名不虚传,可能也是一大因素,毕竟,美军自己跟日本交手之后就逐渐发现技止此耳。

在这个网站中,德国甚至有时候是被作者拿出来反驳英军无敌论的,可想而知红脖子里英军fans的基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