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工资单被同事偷看,盒马以「泄露机密」开除该员工,这合理吗?工资为什么要保密?

回答
这件事如果属实,确实挺令人唏嘘的。员工因为工资单被同事偷看而被盒马开除,这其中的一些环节和理由,咱们得掰扯清楚。

首先,咱们得说说“工资保密”这事儿。

为什么工资要保密?

说到底,工资是个人收入,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基于劳动合同的私密信息。有几个主要原因让工资需要保密:

1. 维护个人隐私和尊严: 收入是个人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财务状况是否被公开,不希望自己的工资数额成为他人议论、比较甚至揣测的对象。公开工资容易让人产生不必要的压力、攀比心理,甚至引发尴尬。
2. 避免内部矛盾和不公平感: 即使公司薪酬体系相对公平,但不同岗位、不同工龄、不同绩效的员工之间,工资水平自然会有差异。一旦这些差异公之于众,很容易在员工之间制造“我为什么比他少?”的疑问,引发不满、猜忌,影响团队士气和合作氛围。特别是如果存在绩效评估或者职位晋升中的一些主观因素,工资的公开可能会加剧这种不信任感。
3. 保护商业秘密和人力成本: 对公司而言,薪酬结构和员工的薪资水平也属于一种人力成本信息。虽然不像核心技术那样是商业秘密,但了解得太透彻,可能会被竞争对手利用,或者让员工在与公司谈判薪资时掌握过多的信息优势。
4. 公司管理和文化: 很多公司将薪酬保密作为一项管理规定,旨在维护公司的内部秩序和职业化氛围。这是一种对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信息保护,也是公司与员工之间信任关系的一部分。

那么,回到这件事本身:员工因为工资单被偷看而被开除,合理吗?

这事儿有点复杂,咱们得分情况来看:

盒马开除员工的理由——“泄露机密”:
“机密”的定义: 问题的关键在于,盒马是否将员工的工资单明确定义为“机密信息”?通常,公司会有员工手册或者规章制度,里面会说明哪些信息属于保密范围,以及违反保密规定的后果。如果盒马的规章制度里有明确规定,员工未经授权不得查看、复制或传播其他员工的个人信息,包括工资信息,那么偷看者确实违反了规定。
“泄露”的行为: 偷看虽然不是主动传播,但未经授权的查看,在某些严格的公司政策下,也可能被视为一种“接触”或“知悉”了机密信息,而且是带有潜在泄露风险的行为。毕竟,一旦被看到,就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传播出去。
开除的“合理性”: 如果偷看者被查实,并且公司有明确且合理的规章制度支撑,那么公司确实有权依据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开除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证据是否确凿: 盒马是否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该员工确实偷看了他人的工资单?
规章制度是否明确且合法: 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否在入职前告知员工,并且不违反劳动法?
处罚是否与违规行为相匹配: 偷看行为是否达到了公司可以开除的严重程度?这通常取决于公司对这种行为的定级。例如,有些公司可能只是警告、罚款,而有些公司可能将其视为严重违规。

偷看工资单的行为本身:
动机和方式: 为什么会偷看?是出于好奇?还是因为觉得薪资不公?是趁人不注意随手一瞥?还是蓄意长时间翻阅?动机和方式虽然不会直接改变行为的性质,但可能会影响大家对这件事的观感,以及公司在处罚时的考量。
对同事的伤害: 这种行为无疑是侵犯了被偷看同事的隐私,也破坏了团队的信任基础。被偷看者会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产生不安全感。

深入分析一下,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1. “机密”的界定是否过于宽泛? 虽然工资属于个人隐私,但“机密”这个词通常指向的是更具有商业价值、泄露后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信息。将一般的工资信息一概而论为“机密”,然后以“泄露机密”的罪名开除,听起来确实有点重。
2. 处罚的比例是否恰当? 偷看行为固然不对,但直接开除会不会有点“一棍子打死”?很多公司对于初次违规、性质不是特别恶劣的行为,会采取警告、记过、甚至一定期限的降薪或罚款等方式。开除通常是针对非常严重的违规行为,比如盗窃、严重损害公司利益、屡教不改等。
3. 公司的管理是否也存在漏洞? 为什么员工的工资单那么容易被偷看?是不是存放在不安全的地方?管理流程上是否存在疏忽?如果公司的管理不到位,导致了这种“偷看”事件的发生,那么在处理责任人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身的问题?
4. 是否有其他更温和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事实清楚后,先进行调查,与当事人谈话,了解情况,再根据公司规章制度和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如果公司处理流程过于简单粗暴,也容易引起争议。

总的来说,

从盒马的角度看, 如果他们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将员工的个人信息(包括工资)列为保密事项,并且有证据证明该员工确实违反了规定,那么他们有权力依据规定进行处罚。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威胁到公司的信息安全和内部管理秩序,有必要严惩以儆效尤。
从被开除员工的角度看, 即使偷看了,但直接被开除,可能会觉得处罚过重,不公平。尤其是如果公司的管理本身存在问题,或者处罚的程序不透明、不人性化,那么这种不满就更强了。

最终这件事的“合理性”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盒马具体的规章制度、处理流程、证据以及当地的劳动法律法规来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事情的发生,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公司,都暴露了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以及内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很多时候,大家对工资的敏感,一方面是出于个人隐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工资确实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和付出最直观的标尺之一。如何在一个团队里,在尊重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合理地处理薪酬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问题,是所有公司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合理,合不合法还要看仲裁结果。就算是合法,这个世界上「合法不合理」的事情可多了。

我觉得中国是时候搞一下薪酬透明这件事了,就算做不到透明也至少应该禁止保密。现在就差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所以没能成为人大议题。

参考一下:加州法律规定,面试者在过了初轮面试后,如果问到他面试的职位和级别的薪酬范围,企业必须提供。企业不能禁止员工讨论薪酬,不能因为员工讨论薪酬而采取任何报复性行为。科罗拉多州法律规定,企业在公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把职位和级别对应的薪酬范围公开。

有很多答案,明明答主是韭菜,还要作为精神资本家解释为什么需要薪酬保密,这值得吗?没错,薪酬保密是可以帮助资本家更好地割韭菜,「存在即合理」,肯定可以解释它的合理性。但合理就真的有必要存在吗?这显然是法律可以禁止的。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本身就有一些非常蹊跷的点,列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1、该小伙子因为工资单被偷看而遭到开除,盒马鲜生称,工资属于公司机密,员工手册等里有明确规定可是问有没有证据证明小伙是故意泄露的,工作人员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对于小郑的工资信息是否是故意泄露,该工作人员未详细说明。

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故意,有人看到就要被开除,那如果想要开除谁,安排一个人故意偷窥的话,是不是就能以此为理由开除员工,并且躲避应给的补偿?

2、该小伙得知自己被公司开除的时候,并未提出异议,还在相关的解约协议上签了字。

而过了一段时间后,有突然提出仲裁,为何当时没有提出疑问,顺势选择仲裁。

已经在相关协议签了字,这样形势对小伙不利啊,自己把自己弄的很被动。

3、工资的相关信息,薪资属于个人隐私,被人故意偷窥到,不开除头看者,却开除了被偷窥的人,是不是早就有想开除这名员工的意思,这一切不过就是个借口,顺水推舟罢了。

4、有个别媒体该事件描述的更为详细,其中有个细节,就是该小伙马上要试用期转正了,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如此诡异的事,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啊。

引用九派新闻旗下山东大小事儿:

小郑是广东人,毕业后来鲁工作。2021年11月,他应聘到济南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盒马鲜生济南印象城店负责水产海鲜部门的面销、收银等相关工作,试用期为3个月,即2021年11月26日至2022年2月25日。
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转正,小郑干得更加卖力。2月10日,是小郑发工资的日子。这一天,他收到了公司发的电子工资单。新黄河记者发现,小郑的工资单中各项应发、应扣都比较清晰,还有加班费等具体项的记录。

5、根据如下视频,可以看出,那名偷看工资的同事,并不是只看到了他一个人的工资条,知道了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为何只开除了他一个人,其他被偷看的没事?只是因为他是马上要转正的试用期员工?

@编辑部小李 @知乎日报

user avatar

企业最怕的就是员工之间信息透明化,如果透明就没秘密了,后果是:

说好听点,企业的管理难度上升;

说的不好听,企业就没法画大饼、忽悠不了员工了。


所以大部分公司都是密薪制,不能讨论薪水,

尤其互联网企业更是如此,

比如现在应届生薪水越来越高,头部大厂招程序员,白菜价都快三四十万了,倒挂很严重,

新人的收入比工作一两年的老人还高,


要是允许员工公开薪水,老员工就会心里不平衡,进而影响工作,甚至影响团队氛围,

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考量,也会保密薪水。这还能引发另外一个经典问题,

“为何公司宁愿花高价招新人,也不愿意给老员工加薪?”。当然这是后话,这里不提。


总之对员工来说,肯定是信息透明对自己更好,谁都不想两眼一抹黑的干苦力。


所以员工最理性的决策,就是:

私底下悄悄的、和能信任的同事互相沟通信息。


这就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博弈,企业为了限制这类行为,可能还会钓鱼执法、甚至鼓励员工之间互相揭发。

这就是制衡与反制衡。


都是套路,

打工嘛,平时一股脑的干工作的同时,还是多留几个心眼比较好。

user avatar

莫须有。

这种“新零售”体力活的工资,能是啥机密。。。某些app上还有一堆地方都能查到。

无非是惹了什么人,人家找个理由罢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去什么民企公司上班有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ta是不是在上升期。

盒马生鲜从16年,阿里很张扬起步新零售,到现在,就没赚过钱,各种亏,各种关店。一个季度亏十几亿。。

这种大集团下面的不死不活业务,高管工作都未必稳定,你刚毕业小朋友,去凑啥热闹。

在经济平台期,去阿里这种大公司,尽量的去盈利部门。。不然就算转正了,也不稳定。

跟你是否努力完全无关,弄不好哪天就一下子裁员一半。

1948年就该远离国民党,理解不。。

以上。

供参考。

user avatar

这个就是企业所谓的薪酬保密制度了,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作为管理者他们都是不能容忍员工私底下打听或通过其他方式知晓其他人的工资薪酬的,所以因为偷看或打听导致被辞退的事情很多,当然这个行为不合法但是每个企业都很在意。

针对薪酬保密制度以及因为因为薪酬私下讨论点问题我曾经专门的提过类似的问题,这个也是在现实职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需要企业和HR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私下讨论薪酬或者偷看他人的薪酬,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来源于同工同酬和同工不同酬的区别对待。这也最容易产生员工之间的不满和消极怠工的产生。

从法律角度讲,公司以私下讨论薪酬或者偷看他人薪酬违反公司规章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在法律的依据和支撑上缺乏必要的说服力。

根据《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那么私下讨论薪酬或偷看他人薪酬,是否属于严重的行为,是否构成了对制度的根本违反,这个显然达不成,即使公司进行抗辩这个严重的行为,也非常难,首先要如何界定这个概念的表述。因为私底下讨论点行为不会在实际工作中对公司造成任何损失。

薪酬保密制度和竞业保密制度,是公司约束员工的两大利器。如果说后者员工可能会造成离职后产生对公司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竞争性,那么薪酬保密制度完全就是为了打压一部分老实的劳动者。

在以前我曾就职的一家公司,同工不同酬,同职不同酬,新人老人不同酬,非常普遍。甚至在同等职位上苏州的薪资和北京的薪资每月要差几万,这个有的时候真的很伤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