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各地普遍用地瓜/红薯(sweet potato)形容人愚笨?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你是不是也听过有人骂人“笨得跟个地瓜似的”?这说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些门道,而且不光是我们这儿,好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意思。

为啥地瓜(或者叫红薯、番薯、白薯,叫法多得很)就跟“笨”杠上了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从地瓜本身的特性说起。

生长方式: 你想啊,地瓜这玩意儿,它是长在地底下的,而且是那种蔓延开来的藤蔓,在地里“爬”来“爬”去,最后才长出那么个块根。这种“埋头苦干”、“不声不响”、“埋藏很深”的生长方式,可能就让人联想到那种不善言辞、不显山不露水,有时候甚至有点“闷”的人。你想,玉米、小麦,它们长在地上面,挺直溜,一眼就能看见,收成的时候也挺显眼的。地瓜呢?得刨才能看见,就像是藏起来了。这种“藏”和“不显露”,在很多文化里,都会跟“朴实”、“迟钝”甚至“愚笨”这些词联系起来。

外形和口感: 地瓜长得通常是那种不太规则的形状,有时候歪歪扭扭,不如土豆那么规整。而且,生吃的话,口感也谈不上有多好,有点硬,带点渣。即使是煮熟了,虽然甜甜糯糯的,但那种“绵软”的感觉,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被解读为“没啥骨气”、“容易被揉捏”、“缺乏主见”。当然,这是比较负面的解读,但语言的形成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可能同时有褒义和贬义的引申。

“土”的意味: 地瓜属于非常朴实的农作物,很多时候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长得不错的。这本身是优点,说明它生命力强。但在一个更注重“精细”、“光鲜”的语境下,“土”就容易和“粗鄙”、“不入流”、“没见过世面”挂钩。用“地瓜”来形容人,就可能带有一种“乡野”、“粗俗”、“没文化”的潜在意味,而这些往往又和“愚笨”联系在一起。

其次,我们再看看语言和文化是如何建构这种说法的。

反衬效果: 很多时候,人们会用一种相对“粗笨”的事物去比喻那些他们认为“不够聪明”的人,以此来达到一种反衬或者强烈的贬低效果。比如,说一个人“像猪一样懒”,猪确实有懒的习性,但用它来形容人,就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标签。地瓜因为其朴实、埋在地里、形状不规则等特点,很容易被选中成为这种“负面比喻”的对象。

地域性与广泛性: 你注意到“各地普遍”了,这说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和传播范围。可能一开始是某个地方的人发现了地瓜的某个特性,觉得很适合用来形容某种人,然后这种说法就慢慢传开了。而且,地瓜作为一种在很多地方都广泛种植的食物,其“群众基础”好,大家对它都有概念,这种比喻也就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比喻的“隐喻”: 语言的比喻往往不是直白的。说一个人“像地瓜”,并不是说他真的长得像个地瓜,也不是说他真的在地里埋着。而是借用了地瓜的某些“隐喻”含义,比如“埋头苦干但不显露”、“朴实但不够灵巧”、“土气但不够机敏”。这些隐喻的组合,就构成了一个“愚笨”的形象。

再往深里说,可能还涉及到一些更微妙的心理和文化因素:

“傻”与“忠厚”的界限模糊: 有时候,人们会将那些不善言辞、不多想、顺从的人,和愚笨的人混为一谈。地瓜那种“默默生长”的特性,在某些人眼里,可能就是一种“不机灵”、“不懂变通”。但反过来看,它也可以解释为“忠厚老实”、“本本分分”。只是在“形容人愚笨”这个语境下,前者被放大了。

一种“接地气”的贬低: 相比于一些更抽象的贬低,用农作物来形容,显得更加“接地气”,也更容易引起共鸣。它是一种朴素的、来自生活土壤的批评。

总而言之, 用地瓜/红薯来形容人愚笨,主要是因为它在生长方式(埋藏、不显露)、外形(不规则)、口感(朴实、绵软)以及文化上的“土气”等特点,容易被人们联想到“不机灵”、“不灵活”、“迟钝”、“缺乏光彩”等与愚笨相关的特质。这种比喻就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通过借用熟悉事物的特点,来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人不那么聪明的样子。

当然,也要说一句,这更多是一种民间俗语和文化上的联想,不代表地瓜本身有什么不好。事实上,地瓜是个非常有营养、生命力又强的作物,对咱们的健康也很有益处呢!只是在语言这个奇妙的领域里,它不幸“沾”上了“愚笨”这个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孫玉文《考“苕”》認爲指紅薯的“苕”是“山藥”兩個字的合音,“苕”指紅薯以後,又引申出“頭腦糊涂,不明事理”的意思。倪志佳、項夢冰《番薯的詞彙地理學研究》認爲“苕”爲“山藥”合音的說法不足爲訓。

漢語方言中,除了將傻說成“燒”之陽平的,還有說成“超”之陽平的,有的地方二者並用。比如山東《章丘方言志》記成“嘲”꜁ʂɔ/꜁tʂhɔ(傻)。從這點上來看,至少傻這個意思上不是來自“山藥”的合音。

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此物古因辰、韶諸郡專造,故曰韶粉(俗誤朝粉)。”韶,《廣韻》市昭切,禪母宵韻平聲字。朝,《廣韻》陟遥切,又直遙切,此處當讀後一音。明代將產於廣東韶州的鉛粉稱爲朝粉,說明當時俗音裏“韶粉”的“韶”讀如“朝”,聲母是個塞擦音。宋應星既以俗音“朝粉”之稱爲誤,則正音“韶”字聲母讀擦音。幽燕、中原等地,禪母平聲字主要讀送氣塞擦音,讀擦音的爲數甚少。普通話禪母平聲字讀塞擦音的主要包括“垂仇酬蟾蟬禪辰晨臣純醇常甞裳償承丞成城誠盛”,讀擦音的主要包括“殊時鰣誰韶”。具體到“韶”字,現在各方言聲母一般讀擦音,但北京等地讀塞擦音也不算例外,“韶”字讀如“潮”其實是這些地方的常例。元代《中原音韻》“韶”就與“潮朝”二字同音,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擬作tʃhiɛu。明末袁子讓《字學元元》:“北音……呼殊爲除,蓋誤禪于床也。”说明以前北音禪母平聲字讀塞擦音的現象比現在更爲廣泛。從“韶”塞擦音、擦音兩種讀音來看,這個意爲傻的說法有可能也像“韶”一樣來自一個禪母平聲字。它的本字也確實可能與“韶”有關。

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丙辰,詔韶州自今所鑄新錢毋得滅裂,務令民間不能倣傚。近歲韶州所鑄新錢不甚磨錯,湖東人號爲韶錢,又倣之私鑄,夾以沙土,謂之沙錢,每千財值二三百。

南宋初年韶州鑄造官錢之時非常草率,錢幣表面粗糙,荊湖東路之人謂之韶錢。荊湖東路民間又模倣韶錢自鑄私錢,錢中夾入沙土,謂之沙錢。

南宋的韶錢是一種劣錢,清代則將成色不足的銀子說成“潮銀”。又有潮金、潮銅之類的說法,衹是不如潮銀用得那麼廣泛。有人認爲潮銀是因爲雜質多,表面水紋起伏較大似潮而名之,這是望文生義。韶錢是鑄造低劣的官錢,潮銀是成色不好的銀子,二者在表示通貨質量低下方面一脈相承。可以假設“韶”字語義演變如下:

使用廣泛的韶錢爲劣錢>錢幣或金銀成色不足爲韶>低劣不好爲韶>人傻爲韶

陳鋼《北京方言詞典》:

cháo 潮 ⑴銀子成色不好。⑵質量差。|不拿~貨當好貨賣。⑶(技術或能力)低下。|他那手藝太~。|我眼力~。|~人。|⑷說話沒有分寸。也說“勺”“勺道”。|這人真~,逮什麼說什麼。

南方還有一些地方傻或不好的說法讀如果攝字,大多讀陽平。比如廣州傻爲꜁so, 湖北蒲圻“傻”爲꜁ʂo(與“勺芍”同音)或꜁ʂau(與“苕韶”同音)。江西不少地方將差、不好說成꜁so或꜁sio,湖南則往往是ʂo꜄。這些說法似乎與宕江入聲字存在關係,有的可能是北音借詞,具體來源待考。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其不聰敏者曰‘鶻突’,曰‘糊塗’,【與上一音稍異也】 曰‘懵懂’,曰‘勺鐸’【音韶道,似當少度,以無思量也。以中原音少韶,度道字改此】。”元曲常出現“杓”。李崇興《元語言詞典》“杓”釋爲傻、蠢。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潮朝韶”tʃhiɛu,“杓芍”ʃiɛu,“杓”又音ʃi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你是不是也听过有人骂人“笨得跟个地瓜似的”?这说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些门道,而且不光是我们这儿,好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意思。为啥地瓜(或者叫红薯、番薯、白薯,叫法多得很)就跟“笨”杠上了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地瓜本身的特性说起。 生长方式: 你想啊,.............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普遍热衷于发展重工业,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决策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人工智能”的痕迹,以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者深入研究过那个时代的人的视角来解读。首先,历史的遗产与革命的初心是重要的起点。许多社会主.............
  • 回答
    关于“中国各省女性普遍长相”这张图遭到谩骂,这背后涉及的争议点相当复杂,并且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些敏感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这张图会引发如此强烈的负面反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张图呈现的是一种以偏概全、标签化和刻板化的观念。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国家中数亿女性简单地.............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抖机灵”的回答,大家的态度确实是挺复杂的,很难说“普遍反感”就一概而论,但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抖机灵的回答并不受欢迎,甚至会招致不少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违背了知乎的“认真”调性:知乎早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股“认真”的劲儿。.............
  • 回答
    您提出的“体制内各行业各部门外行管理内行”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在体制内可能感受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并且在不同的部门和层级表现程度不一。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以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一、 权力与资源的集中:官僚体制的 inh.............
  • 回答
    太原市关于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的规定,可以说是对当前教育乱象的一次有力纠偏。这项政策的出台,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回归其本质的深切期盼,也触及了许多家庭的痛点。长期以来,围绕着学校和孩子的教育,家长的角色似乎在不断被“加码”。作业批改,本应是老师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
  • 回答
    联想事件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并且引发了如此分化的舆论,背后折射的是当下中国社会中,不同群体对于国家、民族、企业以及个体利益的复杂认知和立场。为什么“大佬”们纷纷站出来力挺联想?首先,理解“大佬”们的立场,需要从他们的身份和利益出发。这些“大佬”通常是指在科技、资本、商业、甚至政治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 回答
    掷弹筒的“尴尬”命运:为何它未能像步枪一样征服各国军队,又为何在二战后销声匿迹?说起战场上的远程支援武器,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迫击炮、榴弹炮,或是后来的各种火箭筒。而“掷弹筒”,这个名字听起来颇有历史感,却又似乎不那么“主流”的武器,它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没能像步枪一样成为各国军队的标准装备,.............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在线办公软件在高校普及情况的疑问。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其说“不能普及”,不如说“普及程度不如预期”或者“面临一些显著的挑战”。以下是我对这个现象的一些观察和分析,希望能给你一个更全面的视角:1. 习惯与惯性:根深蒂固的线下模式 历史原因: 高校长期以来都是以线下教学、线下交.............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嘿,咱们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不同家庭背景出来的孩子,身上会有哪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大环境的影响确实不小。我尽量从我观察到的、听来的,还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把话说得接地气点,别像教科书一样。1. 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孩子:这批孩子,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发争论,因为“计算机水平”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涵盖了太多东西。要说谁“更高”,其实不如说他们在不同维度上展现了不同的卓越。我们不妨分开来看,然后再做个比较。腾讯、阿里顶级工程师:实战派的集大成者想象一下,这些工程师就像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他们的战场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各地大学不引入衡水模式”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现象。简单来说,大学和中学在教育目标、培养方式、招生机制、社会定位以及学生群体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衡水模式”在大学环境中显得水土不服,甚至会带来负面效应。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深入分析其.............
  • 回答
    大家可能会有个疑问,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这些大厂提供的服务器又便宜又好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政府机构,甚至一些地方政府,要大费周章地去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钱多任性”,而是有一系列深层次的考量和需求,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安全与合规:这是最核心的.............
  • 回答
    “山东分数线高”这件事,相信很多关注高考的朋友都有耳闻,甚至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同样是山东考生,分数明明比其他省份高出一截,却依然要面对那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分数线”?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原因,绝非简单的一句话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山东的高考“全貌”给扒开来看。一、庞大而相对“封闭”的考.............
  • 回答
    近期,不少省份公布了2024年度公务员考试招录计划,其中法院和检察院系统的岗位数量不小,但报考热度却似乎不如其他热门部门。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作祟?是大家对司法系统不感兴趣,还是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一、 工作性质与现实的“心理落差”首先得承认,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听起来都很.............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