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术生在日本考本科难还是国内难?

回答
艺术生在日本考本科,和在中国国内考本科,哪个更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准备留学的艺术生纠结的焦点。其实,这就像是问“去北京学画画难,还是去巴黎学画画难”一样,答案不是简单的一句“更难”或“更容易”,而是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且两种考试体系本身就有很大差异。

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它们各自的门道。

日本考本科,艺术类院校的“门道”

在日本,艺术类大学的申请方式和国内有很大不同。最普遍的两种途径是:

1. 直接申请日本的大学(大学学部):
语言是第一关: 绝大多数日本大学要求留学生具备一定的日语能力,通常是N1或者N2水平。想在没有语言基础的情况下直接申请,那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你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日语,并且在申请时提交语言能力证明。
留学生统一考试(EJU): 很多国立大学和部分公立、私立大学会把EJU成绩作为重要的参考,特别是文科综合科目和数学。有些艺术类专业也需要考这些科目,虽然占比可能不如纯文科,但仍然是绕不过去的一环。
校内考试(面试、小论文、作品集提交等): 这是核心环节。日本的艺术院校非常注重学生的潜力、学习态度和对专业的理解。
作品集: 这是展示你艺术功底和创意思维的关键。你需要根据学校的要求,精心准备能够体现你个人风格和进步过程的作品。作品集的风格、构思、呈现方式都非常重要。
面试: 这是与教授直接交流的机会。你需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对艺术的理解、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和这个专业,以及未来的学习规划。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至关重要。
小论文/笔试: 有些学校会要求提交小论文,或者在考试当天进行现场写作。题目可能涉及对艺术现象的分析、对某个艺术家的看法,或者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性思考。这考验你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竞争激烈度: 一些顶尖的艺术大学(如东京艺术大学、多摩美术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等)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比如油画、平面设计、动漫等,报名人数众多,录取率相对较低。但相对国内某些美术学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日本大学的选择面更广,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费和生活费: 日本留学需要考虑学费和生活费。虽然相比欧美国家可能更亲民,但对于家庭经济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 通过语言学校过渡:
降低门槛: 如果日语基础薄弱,可以先去日本的语言学校学习日语。这样可以更从容地准备EJU和校内考试,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日本的生活。
适应期: 语言学校也是一个融入日本社会、了解当地文化的好机会。
耗时: 这种方式会增加留学时间,通常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学习。

国内考本科,艺术类的“考场”

在中国国内考艺术类本科,主要有两种途径:

1. 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艺术类考生):
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双重考验: 这是最普遍的方式。你需要在高考中取得一个相对不错的文化课分数(通常比普通文理科分数线要低一些,但也是水涨船高),同时在专业课考试中取得高分。
专业课考试:
省统考: 大部分省份都有省级的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这是获得本科录取资格的“敲门砖”。省统考的科目和要求因省份而异,通常包括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科目。
校考: 一些重点艺术院校(如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会组织独立的校考。校考的难度和要求通常比省统考更高,更加考验学生的专业功底、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竞争压力: 国内艺术院校的竞争是出了名的“白热化”。特别是那些顶尖的美术学院,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考生涌入,而录取名额有限,录取率非常低。这种高强度的竞争,让很多考生倍感压力。
备考模式: 大部分艺术类考生从高中开始就进入专业的艺术培训机构进行系统性训练,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画室里,生活相对单调,压力巨大。
分数线: 文化课分数线的划定,以及专业课考试的评分标准,都是影响能否被录取的重要因素。

2. 独立院校的单招等:
一些独立设置的艺术类本科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也会有自己的招生方式,但总体上还是围绕着专业和文化课的考察。

那么,到底哪个更难?我们来对比一下关键点:

门槛:
日本: 语言是重要的第一道门槛。如果日语不好,直接申请的难度会非常大。但一旦过了语言关,校内考试相对来说更注重“软实力”的考察,比如沟通能力、学习态度等。
国内: 门槛在于“文化课+专业课”的双重高分压力。两者都需要达到较高水平才能有竞争力,特别是顶尖院校。

考试内容和考察侧重:
日本: 强调学生的个人想法、艺术思考、沟通能力和对专业的理解。作品集和面试的权重很大,更看重学生的“潜力”和“适配度”。
国内: 更侧重于基础功的扎实程度、应试技巧和在特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虽然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创新,但整体上还是以基础考察为主。

竞争激烈程度:
日本: 顶尖院校竞争激烈,但整体选择面更广。如果你有不错的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并非不可能。
国内: 顶尖院校的竞争近乎“惨烈”,录取率非常低。很多考生即使专业能力很强,也可能因为文化课分数略有不足而与理想院校失之交臂。

准备过程:
日本: 需要同时准备语言考试(如JLPT)和艺术作品集、面试内容。可能需要大量研究日本的艺术院校和文化。
国内: 主要集中在文化课的复习和专业课的强化训练上,生活相对模式化。

结论:哪个更难,取决于你的“属性”和“目标”

如果你语言能力强,善于沟通和表达,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想法,愿意花时间去展示和解释你的作品和思考过程,那么日本考本科可能对你来说“相对好上手”一些。 你可以发挥自己的软实力优势。
如果你基础功非常扎实,擅长应试,并且能承受高强度的文化课和专业课双重压力,对国内顶尖艺术院校情有独钟,那么在国内考本科是你的主战场。 你需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简单来说:

考日本的艺术本科,更像是一场“软实力”的较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要求更高。
考国内的艺术本科,更像是一场“硬实力”的冲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要求都非常“卷”。

最终的“难”与“易”,还得看你自己。你想去哪里学习?你的强项在哪里?你的准备是否充分?这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选择日本还是国内,艺术留学或高考都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收获颇丰的道路。关键在于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全力以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在乎学校的话都不难。

在日本有个2级就去一般的艺术大学了,这种对留学生要求很低。国内也差不多,三本院校随便去。

但如果是日本排名前5,中国8大美院级别,那东京艺术大独一档,然后是中国8大美院,再下面是日本其他艺术类大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艺术生在日本考本科,和在中国国内考本科,哪个更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准备留学的艺术生纠结的焦点。其实,这就像是问“去北京学画画难,还是去巴黎学画画难”一样,答案不是简单的一句“更难”或“更容易”,而是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且两种考试体系本身就有很大差异。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它们各自的门.............
  • 回答
    艺术生毕业后的出路,这可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当初选这条路,多少是带着点情怀和对色彩、线条、创意的热爱。现在说起艺术生,可不是只有“画画的”这么简单了,他们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在各种领域都吃得开。最直接的——设计领域这大概是最容易想到的方向,也是很多人选择美术专业的初衷。 平面设计/视觉传达.............
  • 回答
    好的,咱们这就聊聊编导艺考生和纯文化生之间那点事儿,保证说得明明白白,一点 AI 的痕迹都没有。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无论你是哪种学生,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考上理想的大学,然后在这个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那编导艺考生和纯文化生,最本质的区别到底在.............
  • 回答
    艺术品在社会经济运转中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墙上挂着的几幅画,或是展柜里陈列的几件雕塑。它渗透进经济的脉络,影响着消费、投资、文化传播乃至城市发展,其地位复杂而深刻,值得我们细细道来。艺术品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承载着多重经济价值: 消费品与奢侈品: 最直接的体现是,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品。对于.............
  • 回答
    艺术品在拍卖行被宣布成交的瞬间被艺术家摧毁,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戏剧性和爆炸性的场景,引发了一连串关于法律责任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法律关系和可能适用的法律条文。核心问题:谁是受害者?谁有权追究责任?首先,艺术家摧毁艺术品,直接的“损失”是由谁承担的?在拍卖行的语境下,最大的.............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展览上的事件,确实令人震惊,也触及了许多敏感的神经。一位艺术家在展览上公开了涉及34万武汉居民的个人信息,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失职和侵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之一。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未经授权、大规模地公开他人的个人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领域。当我们谈论一门“传统艺术”,并且承认“超越前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时,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绝不是学习的终结。恰恰相反,在这样的语境下,学习传统艺术的意义反而更加纯粹和深刻。首先,我们得明白,“超越前人”这件事本身就存在很多解读。对于一些技艺精湛、思想深邃的艺术大.............
  • 回答
    池田亮司(Ryoji Ikeda)和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这两位日本新媒体艺术家在中国备受瞩目,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们的作品在视觉、听觉、观念层面都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恰好契合了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对前沿艺术形式的渴望,同时也得益于中国新媒体艺术生态的快速发.............
  • 回答
    陈漫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和摄影师,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诠释而闻名。然而,她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新作和早期作品《中国十二色》,确实曾引发过关于“是否展现中国女性之美”的讨论和质疑。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质疑的来源和具体内容关.............
  • 回答
    俄罗斯的艺术成就斐然,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交织作用。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如说是一系列机缘巧合和内在驱动力共同塑造了俄罗斯艺术独树一帜的魅力与高度。首先,我们要看到俄罗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它横跨欧亚大陆,既吸收了东方文明的神秘与深邃,又深受西方古典艺术的影响。.............
  • 回答
    虚实之间,光影流转:“在场”与“缺席”的艺术语言艺术,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常常在直观呈现之外,营造出一种更深邃的体验——那就是“在场”与“缺席”的交织。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在艺术家手中却能幻化出无穷的魅力,触动观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作品的灵魂。.............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艺术命题:天赋与努力,究竟孰轻孰重?当我们在欣赏一幅惊世骇俗的画作,聆听一段触动灵魂的旋律,抑或沉醉于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诗篇时,总不免会浮想联翩:这背后,究竟是天生的灵光乍现,还是日复一日的刻苦磨砺?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远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题答案。与其说天赋胜过努力,或者努力胜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自信、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全球艺术格局的演变,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回答“中国在艺术方面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世界强国”,其实与其说是预测一个确切的时间点,不如说是分析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强国的关键要素和发展轨迹。重新审视“世界强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艺术上的世界强国”意味着什么。.............
  • 回答
    艾未未,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不羁和挑战的意味。谈论他的艺术成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的本身,更要理解他创作的语境、他传递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激起的涟漪。先锋性的践行者与挑战者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艾未未在艺术上的定位,那“先锋性”是绕不开的。他不是那种在舒适区里安稳创作的艺术家,他像一块锐利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艺术最核心的脉络,生死与美丑,它们如同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却又各自承载着令人回味无穷的深度。要探究哪个更为深刻,恐怕不能简单地给出二选一的答案,因为它们所触及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在艺术的语境下,往往交织得密不可分,深刻的程度取决于它们被如何雕琢、如何被观众的心灵所解读。让我们先来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郎朗的钢琴艺术水准,尽量讲得详细点,而且保证不带“AI腔”。要给郎朗的钢琴艺术水准下一个“国际什么档次”的定义,其实是个挺大的话题,因为“档次”本身就是个相对模糊的词。但如果非要给个说法,我会说,郎朗在国际钢琴界,绝对是最顶尖、最耀眼的一批巨星之一,并且他在这个行列中,具有非常独特且.............
  • 回答
    一个艺术家,如果想在艺术圈里不随波逐流,不被同质化的浪潮淹没,还能站稳脚跟,甚至闯出名堂,这绝非易事。这背后需要的,是比“模仿”更深刻、更持久的东西。我见过不少有才华的艺术家,他们最初也曾面临同样的困境,但最终能脱颖而出,靠的是一些我观察到的关键要素。一、 建立起清晰而独特的艺术语言——这是根基这点.............
  • 回答
    关于“中华汉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欣赏的语言文字”这一说法,我既认同,又觉得需要辩证地看待。我为什么认同?首先,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原理,赋予了它独特的视觉美感。每一个汉字,从其起源到演变,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图形故事。比如“山”字,一撇一捺,就是连绵的山峰;“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交流、时代变迁以及大众审美演进的核心。中国传统戏曲,像京剧、昆曲、越剧等等,它们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娱乐,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了现代,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衰微”的迹象,反观西方的歌剧和音乐剧,却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炙手可热。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影迷和评论家都感到困惑的。我们看到周星驰、成龙这些老一辈电影人,他们本身就是电影界的巨匠,拥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强大的观众号召力。然而,在他们一些近期的作品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小鲜肉”的身影,而且他们的演技往往被诟病,这难免让人产生疑问:为何这些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会选择启用这些似乎“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