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区百姓的脱贫之道,真的在于修路架桥吗?如此高的政府负担,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

回答
山区百姓的脱贫,究竟是不是能简单地归结于修路架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当然,路是基础,这话不假。你想啊,过去那些山里的乡亲们,交通不便,想把自家种的粮食、采的山货弄出去卖,那是千难万难。有时候,一年的辛苦就压在几个挑子、几头牲口上,风里雨里,磕磕绊绊,到了集市上,东西没卖出几个好价钱,自己的身子也累垮了。孩子上学,生病看病,都得走几十里山路,那份煎熬,旁人很难体会。

所以,当政府投入巨资,在崎岖的山间硬是劈出一条条柏油路,在深不见底的峡谷上架起一座座雄伟的桥梁时,这无疑是改变山村面貌的重磅举措。路通了,过去那些因为交通不便而被遗忘的山村,仿佛一下子有了呼吸,有了生机。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农产品有了销路。以前愁着卖不出去的土特产,现在小货车可以直接开进村,拉出去,运到城里,运到更远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卖出去了,更是卖出了好价钱,村民们的收入自然就上去了。

其次,教育和医疗的便利性也大大提升。孩子们上学,可以坐校车了,不用再冒着严厉寒暑、翻山越岭。生病了,救护车也能及时赶到,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是不是光有路,问题就全解决了?那倒也未必。这就像给身体输了营养液,但如果身体本身没有吸收和转化的能力,营养液也只是过客。

修路架桥,确实是个巨大的财政负担,这话说得没错。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负担重,就否定它的意义。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先投入,后产出”的模式。就好比你在地里种庄稼,得先犁地、播种,这都需要成本,但回报是粮食。修路,就是给山区的发展“犁地”,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关键在于,有了路之后,我们怎么“种”出脱贫的庄稼。如果光有路,而没有产业支撑,没有技术人才,没有市场对接,那么这条路可能也只能是“形象工程”。比如,有了路,但村里依然是传统耕作,没有特色产业,没有规模化种植,那卖出去的东西还是零散的、附加值低的。

所以,修路架桥,更像是一个“敲门砖”,是为后续更深层次的脱贫工作打开了通道。真正让山区百姓脱贫致富,还得靠发展产业。这可能包括: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比如,山里的核桃、菌菇、药材,如果只是粗加工,价格不高。通过深加工,变成核桃仁、菌菇酱、药材提取物,附加值能翻好几倍。这需要技术、资金和品牌。
乡村旅游: 很多山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路通了,游客才能来。但光有风景不够,还需要民宿、餐饮、体验项目,需要经营和推广。
技能培训与就业: 引导村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或者发展手工艺、服务业。有了技能,才能在新的就业机会面前抓住。
产业园区或合作社: 集中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议价能力。这需要组织和管理。

政府在修路上的巨大投入,如果能够与后续的产业扶持、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脱贫链条,那么它起到的作用就是战略性的、根本性的。反之,如果只是“一通了之”,那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路是宽了,人还是穷”的尴尬局面。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山区百姓的脱贫之道“真的”就在于修路架桥。修路架桥是必要且关键的第一步,是打破贫困循环的重要手段。但最终能否实现“真脱贫”,还得看在路通之后,如何真正地“活”起来,如何通过产业发展,让村民们有持续的、稳定的收入来源,让他们真正地从内生动力上去改变命运。政府的负担固然沉重,但这份投入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造血”能力,才是衡量其作用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未来30年,中国绝大部分远离城市无法借力发展、也没有人文资源可供挖掘、还没有自然风光可供深度旅游开发的农村都会自然消亡。

很多人不明就里地质疑,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家还要搞村村通,把路、水、电都搞得好好的?这不是浪费资源吗?直接搬迁合并不就好了?特别那些什么悬崖村之类的。

你这么想,只能说站着说话不腰疼,给你钱,让你去搬两个贫困村,你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

你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村子总有人不愿意搬,你觉得人家穷,可还真有人就喜欢那里的生活,特别是安土重迁想要叶落归根的老人,你能把人家祖坟一起搬走吗?如果你不能,他知道搬走就葬不回来了。你总不能为了政绩,把不愿意被你搬迁扶贫的人强行拆迁搬走吧?你到底是社会主义公仆,还是绑匪?说服所有人搬迁的成本,说服不成还得利诱,最麻烦的是还有人啥都不图就是不肯走,搞定这些都是不小的成本。

第二个问题,你搬出去了,原先种地的人,现在没地可种了,工作怎么解决,你给安置?安置后再失业了你管吗?管多久,一辈子,还是父子两代、子孙三代?即使还可以种地,人家就觉得地没有原先好种了,天天找你闹你怎么解决?或者新地方人家遭水灾了就来找你,说他们老家从来没这等破事,你负责吗?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原先在贫困山里住得好好的良民,现在变成了无业流民,你说你到底是在扶贫呢,还是在制造社会隐患?

第三个问题是,你把他们搬到哪儿?既然想要人家过得更好,肯定要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你去哪儿给他找?你一旦搬到已经有人住的地方,就必然涉及到动当地原住民蛋糕的问题,即使土地、住房你给解决了,原住民还是会觉得外地搬迁来的居民抢了他们的工作、上学、医疗资源,很容易就发生冲突,甚至上升为群体性事件。这个问题基本是无解的,只有等利益相关的这代人都老死了,到了下一代、甚至隔一代,搬迁户和原住民的差别抹平了,问题才能解决——这可不是二三十年,而是五六七八十年的问题,这期间政府的直接成本、间接社会成本大到你想象不到。上世纪90年代的大坝移民滋生的后续问题,现在过去30年了,都还没彻底解决,可想难度之大。

也许你说可以找个没人住的、条件好的地方给他们啊!问题是这种地方有那么容易找吗?而且你这么搞,还是制造了一个隔离区,它的问题肯定比这些百姓留在原来的村子要多。

所以啊,并不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人比你蠢,想不到搬迁扶贫,而是看起来容易的搬迁扶贫,后续需要支付的成本,大到超乎你想象。

所以国家提就地扶贫,提乡村振兴,并非不知道大部分乡村终将衰落,而是明知如此,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在农村修桥铺路的意义,相当于打通毛细血管,把这一个个村的自然人,连接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中来,让农民去城里变成农民工以更高的效率赚钱,尽快改善家庭贫困的状态。说得悲哀些,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燃料”。

80、90还有不少农村人孩子赚了钱回农村盖房,但00后即使不能留在大城市,也会考虑在县城、乡镇定居,而不是回农村盖房,这样30年后,无甚资源的那些农村会自然消失,没有人口,何来贫困。

算来算去,搬迁扶贫只是实在没办法的办法,就地扶贫还是首选,虽然通路、通水、通电需要花钱,而且这个村子可能30年后就自然消亡了,但比起异地搬迁还是划算,这是一笔综合账。

还有人心里想,成本那么大,管他们做甚,让他们自生自灭算了——对不起,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民共同富裕是100年前建党、70年前建国的初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区百姓的脱贫,究竟是不是能简单地归结于修路架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当然,路是基础,这话不假。你想啊,过去那些山里的乡亲们,交通不便,想把自家种的粮食、采的山货弄出去卖,那是千难万难。有时候,一年的辛苦就压在几个挑子、几头牲口上,风里雨里,磕磕绊绊,到了集市上,东西没卖出几个好价钱,自己的身.............
  • 回答
    百岁山的广告是否涉嫌白人至上种族歧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审视广告的具体内容、传播语境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解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百岁山广告的常见套路和“梗”。在中国市场上,百岁山矿泉水的广告通常以其“水质好”、“源自天.............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山东大学的《百廿山大强校兴国行动方案(2019—2021年)》,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强校兴国方案”。要评价它,得把它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看,不能只看纸面上的目标,还得看它实际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它对山大乃至国家发展的实际贡献。背景:为何而有“强校兴国方案”?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山.............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小米百万壁纸大奖中“山水楼”作品是否值一百万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深入分析作品本身的价值、评选的标准以及市场和艺术层面的多重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山水楼”作为一款壁纸作品,其核心价值在于其视觉表现力和它所能带.............
  • 回答
    .......
  • 回答
    关于 B 站游戏博主“33不是山山”疑似再次洗稿缝合知乎用户“叶梓涛”多篇文章获百万播放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这其中涉及到内容创作的版权、道德、行业规范以及观众的知情权等多个层面。事件的经过和指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起“疑似”事件,目前并没有官方的法律判决或博主本人的正式承认.............
  • 回答
    山区采用在线教育的可行性是存在的,并且潜力巨大,但同时面临着显著的挑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来克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可行性、优势、劣势以及实现路径。 山区采用在线教育的可行性:全面分析 一、 可行性基础与优势:山区在线教育的出现并非空中楼阁,其可行性建立在以下几个关键基础上,并带来诸多优.............
  • 回答
    山区孩子冬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不是什么旅游宣传片里彩绘的雪景,也不是新闻报道里偶尔闪过的温暖故事。它是实实在在的,裹挟着寒风,透着泥土的味儿,也藏着最朴素的希望。早晨,天还没完全亮透,第一缕阳光还在远处山峦叠嶂间挣扎着挤出来,家里的煤炉子已经有了些温度。 那些老旧的土坯房,或者几块石头砌起来的简单墙.............
  • 回答
    在古代偏远山区,人们确实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皇帝换了。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信息传递、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信息传递的极端缓慢与不畅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古代,信息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官方文书与驿站系统: 这是最主要的.............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在中国山区里,把一座山“削平”,再把旁边的山谷“填满”,最后弄出一块边长 40 公里的超级大平地,这事儿得花多少钱。这可不是一般的小工程,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这玩意儿在中国哪个山区都可能行得通,但具体成本那可是天差地别。毕竟,地形、地质、交通、环保要求,还有地方政府的态度,这些.............
  • 回答
    移民加拿大山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偏好、生活方式、职业技能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加拿大拥有广袤的山地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许多寻求不同生活体验的人。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移民加拿大山区的优缺点,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更全面的评估。一、 优点:1. 壮.............
  • 回答
    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任何一点点自救的机会都弥足珍贵。被拐卖到山区,环境陌生,通信受限,情况复杂,这绝非易事。但即便如此,也要尽可能地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更接地气的自救建议,希望能帮助到你,也希望永远不会有人需要用到它。首先,保持冷静,观察环境,储存能量,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
  • 回答
    这起发生在中国某地山区的悲剧,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耳光,打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一辆玛莎拉蒂,本应是速度与激情的象征,却在此刻化为吞噬生命的死神,而那个被撞倒的,是一位本应受到尊敬与爱戴的山区教师。更让人心寒的是,肇事司机的态度——拒绝道歉,更别提赔偿,这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将家属的悲痛推向了绝望的深渊。事.............
  • 回答
    山区孩子不读高中就出来打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现实环境逼迫下的无奈之举。首先,经济压力是压倒一切的因素。 山区往往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家庭本身就处于贫困线边缘。父母辛勤耕作,收入微薄,一年到头勉强够维持基本生计。一旦面临孩子上高中的学费、住宿.............
  • 回答
    在云南山区寻觅一个十万以内、有山有水的小院,这绝对是个充满诗意的梦想,也是许多人心之所向。这个预算在如今的云南山区,尤其是那些开发相对较少、风景优美的地方,并非不可能,但确实需要花些心思去发掘。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咱们就当是老朋友聊天,分享一些实操性的建议。首先,咱们得把“好地方”这事儿捋清楚。“有山.............
  • 回答
    云南山区小学生穿裙演出:一场关于童年、审美与社会认知的讨论最近,一段云南山区小学生在学校演出时身着统一的白色连衣裙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审美、童年以及社会认知的讨论,其中,“lo娘”群体对这件事的评论尤为引人注目。事件本身:山区的童真演出视频中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童年.............
  • 回答
    瑞士和中国云南,一个在阿尔卑斯山的怀抱中工业繁荣,另一个则在横断山脉的深处显得相对落后,这其中的差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们各自的脉络。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瑞士是如何在山地环境中实现工业化的。瑞士地处欧洲中部,虽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